请选择 目标期刊

有机氮与无机氮不同配比对设施菜地次生盐渍化土壤改良效果 下载:50 浏览:354

吴荣 刘善 江孙昊 田野 陈益山 杜颖 马良 《土壤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通过设施菜地小区试验,研究有机氮与无机氮不同比例配合施用对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效果以及对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氮与无机氮配合施用可以明显降低土壤中全盐含量与电导率,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硝态氮的过量积累,尤其有机氮与无机氮比例为2∶1时,效果最好;同时有机氮与无机氮配合施用,达到改善土壤有机质平衡及调控的作用,有机质从16. 8 g/kg增加到21. 7 g/kg;有机氮、无机氮2∶1配施可以明显降低番茄中硝酸盐的含量,显著提高番茄中可溶性总糖和还原型Vc的含量,达到提高番茄产量和提升果实品质的效果。从改良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和优质施肥管理两方面综合考虑,建议设施大棚采用有机氮与无机氮配合施用,土壤全盐含量3. 54 g/kg条件下以有机氮与无机氮2∶1配施有机肥与化肥效果最佳。

不同还原物料及土壤改良剂对冬水田水稻生长、养分吸收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下载:43 浏览:211

陈琨1,2 康思文1,3,2 武法池1,2 秦鱼生1,2 喻华1,2 钟习兵4 涂仕华1,2 《土壤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为探究水稻在土壤淹水还原性条件下坐蔸成因以及防治措施,通过盆栽试验添加不同还原物料,对比分析两个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在土壤还原性条件下生长反应。采用盆栽试验,模拟冬水田长期渍水状况,研究了3种还原物料(稻草粉、硫酸亚铁和白糖)不同用量和4种潜在改良剂对两个水稻品种(川香优9838和川谷优7329)生长的影响。试验设12个处理,每个处理5次重复。结果表明,稻草粉20 g·kg-1和白糖5 g·kg-1处理对两个水稻品种的分蘖动态影响最大,这两个处理对川香优9838有效穗分别比对照下降40%和25%,对川谷优7329均下降45. 8%。低量的稻草对水稻生长有一定促进和增产作用,随着稻草用量增加,水稻生长受到抑制,产量降低; 20 g·kg-1稻草粉处理降低了川香优9838和川谷优7329产量,降幅分别达19. 7%和46. 1%。与对照相比,硫酸亚铁比过量施用稻草处理显著增加了川香优9838的产量;所有其他处理均较稻草粉20 g·kg-1处理增加或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稻草粉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Fe2+和Mn2+含量,降低了Eh值,并与稻草粉用量呈正相关;而白糖、硫酸亚铁处理对土壤Fe2+、Mn2+和Eh影响不显著。在稻草粉20 g·kg-1处理基础上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石灰和硼砂对水稻苗期毒害有缓解作用,但效果并不明显。四川省冬水田前季水稻收获时局部残留稻草堆积是翌年水稻坐蔸发生的主要原因,稻草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还原性有毒物质抑制了水稻生长,从而造成水稻减产;在冬水田稻区,少量稻草还田能促进水稻生长,比其他大多数处理显著增加水稻产量。

设施栽培黄瓜临界氮浓度和氮营养指数模拟 下载:45 浏览:286

赵敏华1 王爱花1 赵薇1 张治平1 江解增1 方松林2 缪旻珉1 《土壤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以黄瓜津春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2016和2017年分别设置了5个氮浓度梯度,构建了黄瓜地上部生物量的临界氮浓度稀释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氮素吸收模型和氮营养指数模型。结果表明,黄瓜地上部临界氮浓度与地上部最大生物量之间符合幂指数关系,%Nc=4. 539 7x-0. 06,相关系数为R2=0. 749 6。基于临界氮浓度建立的设施栽培黄瓜氮素吸收(Nupt)模型、氮素营养指数(NNI)模型,可作为设施栽培黄瓜氮素营养状况的判别指标,本试验条件下295. 7~305. 5 kg/hm2为黄瓜最佳施氮量。

猪场粪污源大量元素水溶肥料在叶菜上的肥效研究 下载:57 浏览:404

冯瑶1 高艳珍2 常会庆3 刘元望1 孟学良1 李兆君1 《土壤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为研究一种以猪场粪污为原料的新型大量元素(含微量元素Cu)水溶肥料的应用效果,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通过设置清水对照、等养分单质肥料和猪场粪污源大量元素水溶肥料3个处理,研究施用供试大量元素(含微量元素Cu)水溶肥料对不同试验点叶菜产量、叶绿素和V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猪场粪污源大量元素(含微量元素Cu)水溶肥料增加了叶菜的产量、叶绿素和Vc含量,与清水对照相比,叶菜产量增产幅度为5. 50%~41. 43%,叶绿素和Vc含量分别提高5. 59%~24. 53%和7. 14%~35. 71%;与等养分单质肥料相比,叶菜产量增产达6. 64%~19. 16%,叶绿素和Vc含量分别提高1. 93%~13. 96%和6. 52%~26. 67%。可见,该新型大量元素(含微量元素Cu)水溶肥料的施用可以有效提高叶菜产量,并改善其品质,值得推广应用。

生物有机肥料对连作马铃薯根际营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下载:60 浏览:486

王文丽 靳海波 李娟 赵旭 《土壤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为了确定生物有机肥料GSJ-1对连作马铃薯土壤养分、生长发育及病情指数的影响,本研究对连作马铃薯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主要化学指标、马铃薯生长发育指标、块茎产量进行了测定,并且对收获连作马铃薯薯块疮痂病、黑痣病的病情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不施生物有机肥料的处理,生物有机肥料GSJ-1能显著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马铃薯生理指标和产量,并有利于减轻马铃薯土传病害(疮痂病、黑痣病)的发生。

长沙湘江枢纽库区蓄水前后水质营养状态变化趋势 下载:55 浏览:363

曾玉峰 唐娟娟 黄周州 冯福彪 廖訚彧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为了全面揭示湘江长沙综合枢纽蓄水上游长沙段的水环境参数变化规律,选取判断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CODMn、氨氮、总磷3个参数作为分析对象。选取湘江特大桥前端至三叉矶大桥后端各断面水体为研究对象,对长沙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营养状况进行蓄水前后对比分析。根据总体数据分析,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含量随着湘江上游往下游逐级上升,总磷含量的变化则呈现为上下游高,中游低的趋势。蓄水后水质较蓄水前水质有所改善,部分检测断面对应营养状态等级从"中营养"降为了"贫营养"。

阳澄湖氮磷时空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评价 下载:53 浏览:415

金文龙 周维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基于2015年~2017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氮磷在阳澄湖内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规律,并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评价了阳澄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研究结果表明:①2015~2017年,阳澄湖TN浓度波动不大,但是TP浓度持续升高,特别是中湖和东湖,分别升高了81.7%和113.8%;除2017年外,TN、TP浓度均是西湖最高,东湖最低,2017年中湖TP浓度升至最高;阳澄西、中、东湖每年的TN/TP比较接近,且都逐年下降。②年内变化来看,TN浓度每年1~3月较高,7~9月较低,而TP浓度无明显季节变化规律;TN/TP每年1~4月较高,一般在30以上,每年5~10月较低,一般在7~30之间。③TLI值显示阳澄西湖的富营养化状态有所好转,而中湖、东湖的富营养化状态呈恶化趋势。三年中,西湖、中湖均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东湖2015年为中营养,2016和2017年转变为轻度富营养。

大型浅水湖泊三维水环境数值模拟及关键参数研究 下载:53 浏览:418

王海燕1,2 陈凯麒1,3 祁昌军1,2,4 张贝贝1,3 黄茹1,2 温静雅1,2 《环境科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浅水湖泊也存在水动力垂向分层结构及污染物垂向非均匀分布情况,水力结构对水环境变化有重要影响,需要采用更加精细化的数学模型模拟其过程。针对国内外大型浅水湖泊三维水环境数值模拟相关研究及水动力参数取值方案进行了综述,对现有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指出下一步亟需构建复杂边界条件下的生态动力学模型,探索多条件耦合的富营养化微观响应机制,加强数值模拟精细化及参数规范化研究,为探索浅水湖泊水动力及水环境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温岭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现状分析及预测研究 下载:56 浏览:446

汪浩 瞿素莲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8年9期

摘要:
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综合营养指数法分析了2011—2017年第二季度温岭市四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变化趋势,并对水库水质进行了灰色聚类分析。基于水库补水主要依靠降水,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降雨量与综合污染指数、综合营养指数、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的关联度。运用GM(1,1)模型对2018~2022年降雨量以及水库综合污染指数和综合营养指数进行了预测。

宝鸡千河底泥营养盐及重金属风险评价 下载:71 浏览:485

易文利 《环境科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对宝鸡千河河道11个监测点底泥的OM(总有机质)、TN(总氮)、TP(总磷)和重金属(Pb、Zn、Cu、Cr、Cd)含量进行了监测,评价了该河道底泥营养盐和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底泥中OM浓度为1.25~8.48g/kg,TN浓度为0.14~1.92g/kg,TP浓度为0.41~1.02g/kg;营养盐污染评价结果表明,该河段底泥有机指数总体上处于清洁水平,但部分监测点有机氮污染相对严重,应注意对外源氮的控制;重金属Pb浓度为15.1~49.1mg/kg,Zn浓度为51.1~171.9 mg/kg,Cr浓度为7.86~43.5 mg/kg,Cd浓度为0.09~0.88 mg/kg,Cu浓度为3.64~19.5mg/kg;底泥中Pb、Zn、Cd的平均含量高于陕西省土壤元素背景值;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底泥潜在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146.1,存在轻微的潜在生态风险水平;底泥中Cd的潜在生态危害风险高,贡献最大。

污染物动力扩散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以象山港为例 下载:48 浏览:424

朱志清 叶林安 章紫宁 刘莲鲁 水徐清 《海洋研究》 2023年6期

摘要:
文章建立污染物动力扩散数值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象山港污染物扩散的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海域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源强的实测值与模型模拟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基本小于15%;污染物动力扩散数值模型在总体上有效模拟了象山港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等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为该模型在其他海域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问题及策略研究 下载:39 浏览:516

张世涛 王志敏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5年4期

摘要:
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实际生活的大事,历来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食品营养与卫生法律法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改进我国的食品营养及食品卫生法规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为有关部门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于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学习质量的探讨 下载:37 浏览:497

沈虎琴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5年4期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营养的重要性。市面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营养师工作。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应当更加注重理论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但是在实际学习阶段,我们通常难以把控学习要点,个人能力提升难度也普遍较大,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质量,需要转变学习意识,积极主动地面对学习难题,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找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在重点强化学习效果的基础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论加工贮藏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 下载:41 浏览:494

程音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5年4期

摘要:
人类的食物除少数物质如盐类外,几乎全部来自动植物,这些食物原料容易腐败,需要再进一步进行各种加工处理,才便于保藏和运输,以满足各种特殊需要。食品在加工储藏中由于营养成分的稳定性等不同,营养价值有升有降,只有掌握全面系统的营养学知识,才能降低营养素的破坏和损失,并较大程度地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食品营养成分检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下载:55 浏览:525

刘悦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5年4期

摘要:
近些年我国经济领域得到了大幅发展,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关注度,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已经上升到了社会性问题,和城市居民安全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加强对食品营养成分的检测不仅可以为技术人员提供较大的帮助而且食品中存在的有害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将食品会带来的害处降到最低。基于此文章将会针对食品营养检测为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探讨,希望文章所探讨的内容能够为从业人员提供相应的参考和相关经验。

食品贮藏条件对食品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 下载:36 浏览:458

黄冬妹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5年4期

摘要:
食品贮藏条件对食品营养成分的影响至关重要,直接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与食用安全性。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不同贮藏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对食品中主要营养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的动态变化及其可能的化学反应机制。通过对已有文献的系统梳理,我们明确了食品贮藏过程中营养成分损失的主要途径和影响因素,为实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上,我们采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质联用等,对食品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营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化学动力学模型,揭示了营养成分变化的动态规律。

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特征分析 下载:41 浏览:483

林天维 孙子钧 柴清志 严志 宇孙冰 《海洋研究》 2022年5期

摘要: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资源需求不断增加,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出来。文章对近18年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研究,从水体质量、富营养化、赤潮情况等方面对我国海洋水体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虽然我国四大海区水质问题逐年改善,但南海的近岸污染问题、东海和渤海的赤潮问题等仍需加以重视。文章的大量数据分析为我国建立更符合国情的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决策提供了参考。

食品营养学教育对大学生校内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 下载:42 浏览:456

郭春英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5年4期

摘要:
目的:分析调查为大学生开展食品营养学教育对学生校内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作用。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12月到2020年2月,选取122名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纳入对象根据专业类型不同均分为2组,分别命名为分析组(n=61)与对照组(n=61),未接受食品营养学教育大学生纳入对照组,接受食品营养学教育大学生纳入分析组。比对分析2组大学生食品营养安全知识掌握情况、对明知存在风险食品的消费行为。结果:分析组大学生对于专业性食品营养安全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大学生相比分析组对于安全风险的重视程度明显更低(P<0.05)。结论:大学生食品消费态度、认知情况以及消费行为分离相对较为明显,开展食品营养学教育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健康饮食习惯的形成。

厦门岛西北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粒级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下载:74 浏览:488

康建华 林毅力 黄舒虹 罗肇河 汪娜 王雨 《海洋研究》 2022年1期

摘要:
文章利用2018年9—11月厦门岛西北海域的现场调查资料,在对海域水质污染状况和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并讨论浮游植物生物量粒级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同安湾在11月处于富营养水平,属于中度或严重污染海域;九龙江口和西海域在9-11月均处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或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水平,属于严重污染海域。同安湾和西海域浮游植物分粒级的生物量占比与九龙江口存在明显差异,前者由大到小依次为微型、小型、微微型,后者由大到小依次为小型、微型、微微型。小型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溶解无机氮、溶解无机磷以及活性硅酸盐呈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真光层深度、铵盐和溶解无机磷呈显著正相关;微微型浮游植物生物量与真光层深度、铵盐和溶解无机磷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粒级结构的最重要的海洋环境因子是盐度、真光层深度和溶解无机磷,尤其是溶解无机磷浓度,其值一旦升高,浮游植物极有可能从磷胁迫状态发展为赤潮。控制排污、实时监控、增强预警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控制和预防营养盐污染以及赤潮暴发的有效手段。

应用有机碳同位素技术研究湛江湾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 下载:47 浏览:264

曹瀚升1,2 张振鹏1 贺文同3 黄鑫1,2 蒲晓强1,2 《海洋研究》 2021年3期

摘要: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湛江湾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受到了极大的考验。为了解湛江湾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文中利用湛江湾表层柱状沉积物样品中总有机碳含量(TOC)及其稳定同位素、总氮含量(TN)和C/N值的测定,结合端元混合模型,分析了湛江湾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来源,探讨了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湛江湾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为自生藻类,同时也受一定程度陆源输入的影响。沉积序列的元素地球化学参数表明,沉积物δ13C值呈现短暂的负偏随后长期正偏的趋势。底部的负偏可能与大气CO2浓度增加有关,随后δ13C主体正偏的趋势主要受控于气候转暖、生产力增加以及富营养化程度增加的共同影响,暗示了人类活动对湛江湾的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加剧。其中,人类活动相关的工业、农业有机污染物排放可能是不断加剧海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