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检验 下载:80 浏览:472

付新平 朱晓奔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和国际贸易都有着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本增效仍面临着巨大考验,如何有效建设交通基础设施进而引领国际贸易的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我国31个省(区、市)2003~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结合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和国际贸易发展的空间特征,探究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并通过更换空间权重矩阵的方式对实证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不同地区之间的交互影响,而不是某一地区的单独作用,单一地区的投资从某种程度上还会抑制国际贸易的发展。

激振频率对矩形沟槽隔振效果的影响研究 下载:69 浏览:489

刘晶磊1,2,3 李凯1,2,3 张国朋1,2,3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频率条件下矩形沟槽对沟槽附近区域隔振效果的影响,通过现场试验测试矩形沟槽附近区域的加速度幅值,以振幅降低比为隔振效果的评价指标,并绘制了振幅降低比的二维平面等值线图;研究结果表明:振动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矩形沟槽时,在沟槽前后的振动强度会产生变化,沟前区域的振动强度显著增大,而沟后区域的振动强度明显降低;与低频振动相比,矩形沟槽对于高频振动的隔振效果更加显著;在沟后区域,矩形沟槽对于近距离区域的隔振效果较好,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隔振效果越来越差。

水库建设造成淹没区水文设施复建的处理方案思考 下载:60 浏览:383

高运法 徐洁 曾才茂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城乡用水需求的增加,水利工程建设的选址常造成水文站的淹没。对此,各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将工程建设对国家基本水文测站的影响分析写入相关规范和相关报告编制规程。本文结合花滩子水库淹没冉氏堂水文站实际情况,通过对流域干、支流分段分析,得到水文设施复建河段结论,提出水库建设影响水文设施后的复建选址思路,以期解决水库淹没水文测站等方面的矛盾问题。

浅谈浅山区生产建设活动对水土资源破坏的防治与管控 下载:75 浏览:410

陈亮1 陈鹏云2,全琴2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浅山区水土流失不仅危害农业,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浅山区水土流失成因,并以潭柘寺镇定向安置房项目为例,从防洪安全设计、水土保持设施竖向设计、土石方平衡设计、雨水控制与利用措施设计、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等角度阐述浅山区生产建设活动对水土资源破坏的防治与管控,以期更好地缓解浅山区水土流失现象,提升生态环境。

基于三点弯曲试验的聚丙烯纤维桥接应力研究 下载:77 浏览:430

梁宁慧1,2 曹郭俊1,2 刘新荣1,2 代继飞3 缪庆旭1,2 《新材料》 2020年3期

摘要:
为研究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纤维在混凝土开裂过程中桥接应力的变化规律,选用两种尺寸的聚丙烯细纤维和一种尺寸的聚丙烯粗纤维制备纤维增强混凝土试件,在试件上进行单边缺口梁三点弯曲试验,获得各组试件的荷载-裂缝切口位移曲线和荷载-位移曲线。基于试验结果,采用合成纤维细观拉拔模型,拟合PP纤维桥接应力曲线,并与实测纤维桥接应力曲线作对比,确定对应的PP纤维模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细纤维的桥接应力峰值为0. 20~0. 22 MPa,聚丙烯粗纤维的桥接应力峰值为0. 56 MPa,纤维桥接应力随裂缝宽度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通过细观拉拔模型中的参数P0、k0、k1,计算PP纤维在混凝土基体中的桥接应力;粗纤维具有较强的桥接应力,在混凝土开裂后表现尤为突出,能有效抑制宏观裂缝的扩展。

兼顾功能、环境和效益的LID设施配置优化方法研究 下载:84 浏览:509

张小富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本文在对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位置及规模同步优化设计的基础上,研究了一种同时兼顾减少雨水径流量、降低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投资成本的多目标的居住小区LID设施配置优化方法。通过创建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暴雨洪水管理模型)雨水模型来模拟各LID布局方案的水量和水质。再借助SUSTAIN(System for Urban Storm water Treatment and Analysis Integration,城市暴雨处理分析集成模型系统)中的BMP(Best Management Practice,最佳管理实践)选址工具对LID设施的适建位置及最大可建规模进行识别。最后,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NSGA-Ⅱ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从而得到优化设计方案解集。

基础设施提升对区域金融集聚的影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经验检验 下载:66 浏览:464

王方方 雷丽萍 杨旭宇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本文基于2003~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基础设施提升对金融集聚的总体影响。结果表明: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基础设施提升是促进金融集聚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并对其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对本地的金融集聚起促进作用的同时抑制临近城市的金融集聚。本研究评估了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提升对金融集聚的影响程度,以期对现有研究金融集聚、粤港澳大湾区系列文献作进一步的拓展与补充。

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 下载:72 浏览:461

杭正芳1,2 徐波3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本文基于原始文献和实地调研资料研究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路径的内容、优化以及对中国的启示。构建循环型社会制度体系,推行一系列经济手段,制定科学、严谨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并持续、有效地执行,是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路径的核心内容。提高循环的质量并着手建立国际物质循环系统,以小型家电回收再利用体系为样本推进静脉市场的正规化实现产业成熟,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的指标群范围扩展至整个环境、经济、社会层面,通过多种形式的整合创造更大的附加价值从而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日本循环型社会路径的完善、深化和创新,日本的上述经验对于积极探索更有效的中国循环型社会建设路径具有启示作用。

基于手机信令数据的镇级医疗设施评估——以中山市西北组团为例 下载:64 浏览:386

师浩辰1 赵渺希2 王斐1 《中国城镇》 2020年4期

摘要:
目前,现有的医疗设施评估研究多从可达性或均等性单一视角开展,所用数据的精确度、时效性均不足,评估结果容易产生偏差甚至误导。对此,本文选取时效性较高的POI和手机信令数据,以分级分类的医疗设施可达范围的综合覆盖次数表征可达性强度,以可达性强度和居民空间分布的耦合情况表征均等性水平,从可达性和均等性两个角度对广东省中山市西北组团的镇级医疗设施展开综合评估。结果显示中山市西北组团的医疗设施可达性相对较好,服务范围覆盖较大;总体均等性较好,但局部仍存在医疗设施服务强度和居民分布数量不相匹配的现象。最后文章基于评估结果将研究单元划分了四类,并针对每一类提出对应的提升策略。

住宅二次供水低位贮水设施设计探讨 下载:64 浏览:418

程冬伟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水池(箱)是二次供水系统中常用的水量调蓄构筑物,其二次污染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在二次供水设施管理体制发生变化、智慧水务大规模建设背景下,结合进水条件及用水规律,合理确定水池(箱)容积,适当调配其调蓄能力;通过增设导流设施、优化其附属设施、设置在线检测仪表等措施,探讨水池(箱)的合理设计。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下的中山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研究 下载:26 浏览:371

孙莹莹 张建军 《交通技术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背景下,中山面临构建珠江西岸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战略机遇。通过分析中山的城市发展与交通需求特征,剖析现阶段中山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研究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思路。在分析外部重大交通设施和对外综合运输通道的基础上,从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共建共享、综合运输通道扩容和网络一体化衔接等方面提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策略。

基于AHP的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服务评价——以呼和浩特市榆林镇为例 下载:56 浏览:364

郭丽霞1 张新敏2 《中国城镇》 2020年3期

摘要: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人口、经济、用地和建成环境等均有别于城市或乡村,公共服务环境更为复杂,设施配置不均、建设标准缺失、服务资源浪费与缺位等现象同时存在。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边缘区榆林镇为例,将可服务于该地区的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作为研究对象,从居民角度出发,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GIS空间分析为基础,以层次分析法构建基础建设、设施规模、服务能力和外部环境为指标的医疗卫生设施评价体系,解析影响其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要素,提出以满足居民需求为目的的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差异化配置、保障机制等建议。

基于AHP的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服务评价——以呼和浩特市榆林镇为例 下载:56 浏览:363

郭丽霞1 张新敏2 《中国城镇》 2020年2期

摘要: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人口、经济、用地和建成环境等均有别于城市或乡村,公共服务环境更为复杂,设施配置不均、建设标准缺失、服务资源浪费与缺位等现象同时存在。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边缘区榆林镇为例,将可服务于该地区的城市核心区和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作为研究对象,从居民角度出发,以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GIS空间分析为基础,以层次分析法构建基础建设、设施规模、服务能力和外部环境为指标的医疗卫生设施评价体系,解析影响其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要素,提出以满足居民需求为目的的城市边缘区医疗卫生设施差异化配置、保障机制等建议。

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村落空间建设指导——以陕西省扶风县为例 下载:57 浏览:392

申媛1 雷会霞2 《中国城镇》 2018年3期

摘要:
乡村旅游近年来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然而现阶段无论是村落个体还是区域乡村空间体系,都在快速发展建设中呈现出严重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乡村旅游在发展中产生的空间体系建设不足、空间建设管理无序、设施建设不当的问题,提出基于乡村旅游空间体系的乡村旅游用地与乡村旅游设施两方面的空间建设指导。其中,乡村旅游空间体系的建立基于全域旅游的视角,并以旅游村落等级与职能的协调作为其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乡村旅游用地与乡村旅游设施是结合已有的乡村旅游研究基础与乡村旅游空间体系建设需求而进行的归纳总结与梳理。最后以全域旅游示范地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为例进行实践探索,以期推动扶风县乡村空间体系营建,并为全域旅游目的地旅游乡村的空间建设指导提供参考。

特大型城市具有需求流动性约束的急救中心设施选址优化 下载:36 浏览:459

王伟 张佳玮 李明琨 赵霞 《管理与科学》 2020年12期

摘要:
以我国特大型城市的急救设施布局为研究对象,探讨需求流动性约束下的设施点区位决策,决策过程充分考虑需求的阶段性变化、设施点的成本因素和急救点服务容量等多方面因素。为兼顾服务成本与服务效率的不同目标,提出一种两阶段决策方法,在第一阶段控制初期投入成本,同时在第二阶段通过合理的分配策略来提高服务急救点的效率。选取上海市中心城区急救点布局的真实案例,将两阶段模型应用于决策过程,获得的可行解决方案可有效提升城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与急救服务效率,在有效覆盖比率等指标上优于上海市政府规划的具体要求,高出近6个百分点。通过案例解读,验证了该方法是对选址问题理论方法模型的有效补充。

基于小城镇生活圈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以辽宁省瓦房店市为例 下载:66 浏览:330

康晓娟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0期

摘要:
目前国内关于生活圈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宏观都市圈层面城市间的通勤圈,以及微观社区层面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圈,而中观层面构建生活圈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试图以辽宁省瓦房店市为例,在中观层面通过对小城镇生活特征进行总结,按照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功能特征构建基本生活圈和品质生活圈两类圈层,利用GIS软件可达性分析各城镇的辐射范围,空间上落实两类圈层,结合各类设施时间特征和功能特征,以及城镇的功能特色,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项目,同时对中心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提出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可以对完善全国广大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提供一个可以考虑的修正因素,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公共服务要素配置提供新的工作思路。

融合中的ICT基础设施 下载:55 浏览:326

张杰 聂秀英 《信息通信与技术》 2019年4期

摘要:
以计算、存储和通信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近年来迅速发展并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文章介绍信息社会不同阶段技术的发展改变ICT应用的使用方式,特别是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下,存储资源、计算资源和设备主体智能的分离已经是大势所趋。分离出去的IT资源和网络融合必须相互协同共同发展,才能更好地构建ICT融合基础设施。

面向全域统筹的基础教育设施设置标准研究——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下载:63 浏览:397

艾勇军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11期

摘要:
本文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为例,从基础教育发展空间分布、设施数量质量、增长速度不均衡的角度,综合考虑幼儿到高中、本地与外地人口教育设施需求,基础与非基础教育的相互衔接,教育部门与规划部门在基础教育设施设计规范上的差异,提出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设施设置标准体系,统一基础教育设施的建设标准,协调城乡格局的区域差异,落实到地方形成南海标准。

互联网转型从IT基础设施互联网化开始 下载:66 浏览:206

侯广营 《信息通信与技术》 2018年4期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正经历着轰轰烈烈的互联网转型变革。针对传统IT基础设施不能满足企业互联网转型需要的问题,文章分析优先进行IT基础设施互联网化的必要性,研究IT基础设施相关新技术,提出IT基础设施架构建议和业务开通流程改造建议,通过实践验证了规划建议的可行性,为IT基础设施互联网化规划提供建设性参考。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疑难点分析 下载:84 浏览:479

李二焕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9期

摘要:
通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已进入全新阶段,各项法律法规日趋完善,全国的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逐步规范,编制水平明显提高,但通过近年来参与的一些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发现,方案评审人员和编制者对于防治责任范围、水土保持设施面积、主体工程水土保持措施等的界定存在异议。这些问题已成为方案编制的主要疑难点,并给方案编制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