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多角度的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下载:82 浏览:492

余玲1,2 何文2 姚月锋2 黄玉清3 黄科朝2 周龙武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漓江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13条河流之一,其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弱、方向、稳定性状况及其驱动力组成关系着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桂林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基于此,采用1977、1987、2000和2015年4期TM/ETM影像,通过信息熵、空间集聚性及驱动力等从多角度对漓江流域1977—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1977—2015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呈现出剧烈—平稳—再次剧烈的变化特点;②流域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1977年的228.602增加到2015年的230.878,且越接近市辖区中心土地利用程度越高,流域北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较小,市辖区最大,极差达到0.86 Nat,不同县域土地利用系统稳定性有所差异;③自然因素中以地形曲率、地貌类型及年均气温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较大,社会经济因素及半自然半社会经济因素中以旅游景点密度、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单位面积肉类产量这几个因素影响最为显著。

生态服务价值当量法的适用性研究——以广西典型岩溶区小流域为例 下载:76 浏览:455

黄艳霞1 梁志鑫2 王玉杰3 王云琦3 王彬3 顾剑红3 李一凡3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期

摘要:
根据广西隆林县常么、者滕、龙窝坝3条典型小流域治理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估算了岩溶地区小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并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近6年的治理,常么和者滕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趋势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草地和林地转化,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增长357万和429万元;龙窝坝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未利用地向林地、草地和小部分耕地转化,生态服务价值增长506万元。总体上,龙窝坝小流域的治理效果优于常么和者滕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更加优化,提升的生态服务价值更加明显。

荒漠区药用植物黑果枸杞研究现状综述 下载:72 浏览:483

​王方琳1 王祺1 李爱德1 尉秋实1 柴成武1 胡小柯1 王昱淇1 汪媛艳1 杨晓寒2 靳承东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2期

摘要:
黑果枸杞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特有的兼具耐盐碱和抗旱特性的野生灌木,可正常生长于大多植物无法生长的高盐渍化环境中,并发挥其生态效益;此外,黑果枸杞同时具备药用、食用功效,已被应用于饮料、保健品、药品等诸多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丰富的营养价值、良好的经济价值及潜在的药用价值,使黑果枸杞野生资源受到大规模掠夺性开采,天然分布区环境日益恶劣,植被严重退化甚至死亡,其他伴生植物的生长也受到很大的威胁,野生居群的规模及分布区域呈迅速减小的趋势,其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荒漠区黑果枸杞现阶段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水土保持动态监管初探——以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动态监管为例 下载:76 浏览:487

马红斌1 张宇龙2 祁永新2 李雄飞3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2期

摘要:
随着国家"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涉及区域生态保护的责任越来越重,社会关注和影响度越来越高,给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水土保持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监管方式和手段难以满足"保护优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已成为水土保持改革发展的短板和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以黄河上中游管理局组织实施的晋陕蒙接壤地区水土保持动态监管项目为例,对照动态监管目标,梳理了生产建设项目动态监管工作的任务与内容,分析了实际工作中的工作流程与技术路线,总结了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区水土保持动态监管工作经验,探讨了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重点方向与技术环节,为全面贯彻落实水利部关于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动态监管的任务,提高区域水土保持动态监督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提供借鉴。

青藏高原东北地区边坡恢复技术探讨 下载:83 浏览:470

曾晓东1 孙其河2 穆秋月2 胡云龙2 吴正国2 刘金荣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1期

摘要:
近年来高寒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备受关注,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不仅影响周围区域的生态安全,还威胁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在介绍青藏高原东北地区不同的边坡类型,以及讨论边坡喷播技术、边坡水泥抹面技术、植生带护坡技术、生态草毯护坡技术、植被混凝土边坡防护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对比分析得出,无土生态草毯护坡技术和植被混凝土边坡防护技术可以在气候环境比较恶劣的青藏高原东北地区快捷、有效地修复各类边坡。

紫色土和黄壤草本根土复合体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下载:87 浏览:480

王耕1 周腾禹1 韦杰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1期

摘要:
以重庆常见的紫色土和黄壤草本根土复合体为试验对象,研究含水率和含根量对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试验含根量范围内,根系提高了土样抗剪强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含根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存在最优含根量区域,黄壤最优含根量为1%,紫色土最优含根量为0.6%;②在试验含水率范围内,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受含水率影响显著(P<0.05),且随含水率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存在最优含水率,黄壤最优含水率为20%,紫色土最优含水率为25%;③在试验含水率范围内,含根量对紫色土黏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影响比黄壤大。

彭阳县炭洼小流域坡改梯后作物产量变化 下载:86 浏览:480

王文1 王维宝2 岳自慧1 刘平1 王俊仁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1期

摘要:
2013—2016年连续4年对彭阳县炭洼小流域坡改梯地区重点作物产量的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坡改梯后主要作物产量总体呈显著增产趋势,与坡耕地相比,1~2年梯田小麦产量显著下降、3~5年梯田基本持平、5年以上梯田显著增产;不同年限梯田玉米产量均较坡耕地显著增加,1~2年、3~5年和5年以上梯田玉米产量比坡耕地分别增加58.68%、26.47%和26.73%,且1~2年梯田玉米增产尤为显著,3~5年和5年以上梯田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坡改梯后马铃薯产量总体呈增加趋势,1~2年和3~5年梯田马铃薯产量比坡耕地增加显著,增产幅度分别为66.19%和15.10%,5年以上梯田增产幅度不大,只有1.56%。推荐1~2年梯田先锋种植作物次序为马铃薯、玉米,3~5年梯田为玉米、马铃薯,5年以上梯田为玉米、马铃薯、小麦。

坑道工程口部陡劈坡植被恢复客土稳定性分析 下载:89 浏览:471

马栋良1,2 白彦光1,2 杨大峰1,2 刘国权1,2 陈昌兵1,2 查吕应1,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0期

摘要:
坑道工程口部陡劈坡伪装的一个重要措施是植被恢复,而客土层的稳定性是植被恢复的关键。在深入分析客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极限平衡法对不同阶段客土稳定性进行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陡劈坡上采取相关措施后,客土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均大于1.25,可以在施工期、施工完成后至植被长成前和植被长成后的运行期三个阶段保持稳定。

无人机遥感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研究 下载:84 浏览:461

胡玉杰1 屈创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0期

摘要:
无人机遥感作为一种新型的遥感平台,为水土保持监测、监管等相关工作提供了一种可以及时、准确、高效地获取数据的技术手段。在分析无人机遥感系统特点和技术体系的基础上,对无人机数据获取、处理及指标提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对无人机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监管,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图斑精细化"管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初步设计,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及水土流失危害调查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该项技术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论述。

1985—2015年临朐县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研究 下载:89 浏览:480

田增刚1 王明刚2 刘峰峰3 杜文贞1 黄延军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0期

摘要:
根据临朐县1985—2015年4期次的水土流失调查数据,分析该县水土流失严重指数和水土流失面积消长率的动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0年间水土流失严重指数由1985年的3.29(强度严重)降至2015年的1.65(轻度严重),降幅约为50%,水土流失严重程度有所减轻,但仍属于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年均水土流失面积消长率为1.30%,4个评价期年均水土流失消长率呈现"正—负—正"的变化态势,较低的消长率水平不能满足当前水土流失治理的迫切需求;历年水土流失减少面积主要集中在轻度—中度侵蚀区,占同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量的70%,2010—2015年的减少方向逐渐向中度—强烈侵蚀区转移,水土流失治理难度不断增大;1999—2010年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放缓,曾出现水土流失严重指数短期反弹、水土流失面积消长率呈负增长的现象,因此应对水土流失的长期性、反复性和顽固性给予足够重视。

我国近17年生产建设项目的变化情况分析 下载:81 浏览:480

康玲玲1 程复2 王云璋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9期

摘要:
在介绍生产建设项目及其分类演变过程的基础上,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审批生产建设项目和水利部审批大型生产建设项目统计资料为依据,以累计达到14个项目为标准,对"十一五"以来2 980个大型生产建设项目进行了分类,将其归纳为交通、电力、水利、铁路、煤矿、石油天然气、输变电、金属矿、机场、水电、冶金化工、港口码头、轨道交通与城建、其他项目等14类项目,同时以"十五"期间年均项目数为对照,分析了"十一五"以来生产建设项目的变化及原因。

云南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下载:91 浏览:469

刘艳琴1 马建刚2 王克勤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9期

摘要: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及其水土流失防治是我国水土保持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水土保持方案制度是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科学顺利开展的首要保障,然而由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市场性和开放性,造成很多水土保持方案在技术设计、措施布置、语言及逻辑组织方面均存在一些不足。系统阐述了方案编制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初步的建议和对策,以供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从业者和管理者参考。

贵州山区渣场选址关注点刍议 下载:73 浏览:508

吴平1 邹燕娜2 吴维维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9期

摘要:
水土保持法赋予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所选渣场的合法地位,确定渣场时必须慎重。各类渣场选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能破坏区域原有的生态功能,不得逾越或破坏生态红线。贵州地处西南岩溶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山高坡陡,受地形条件限制,渣场选择困难,各类型渣场选址的关注点各有侧重。

鄂尔多斯砒砂岩区沙棘资源及产业开发研究 下载:87 浏览:491

刘阳1 吴丽萍1 陈正新1 姚文艺2 逄红1 逯海叶1 姚锐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8期

摘要:
沙棘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之一,具有很强的开发潜力。在对鄂尔多斯砒砂岩区沙棘相关企业实地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砒砂岩区发展沙棘产业的生态意义,并从砒砂岩区沙棘种植现状出发,综述了沙棘林修复砒砂岩区生态环境的功能和沙棘产业开发利用现状。针对砒砂岩区沙棘产业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了打造"项目法人制"与"政府+农协+企业+农户"循环增值沙棘产业链发展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浙江省水土保持监测站标准化管理实践 下载:78 浏览:449

钟壬琳1 李钢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8期

摘要:
浙江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作为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年的运行,初步发挥了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支撑作用,但管理基础薄弱、信息化管理滞后、监测设施老化、监测设备自动化水平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监测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浙江省通过制定水土保持监测站管理规程及相关配套文件、积极引进自动化监测设备、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科研能力建设等,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监测站标准化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以提升监测能力水平、提高监测成果质量。开展水土保持监测站标准化管理,是浙江省跟上水利工程标准化步伐、彻底补好"轻管"短板、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干热河谷区冲沟地貌演化动力机制及其生态治理模式 下载:86 浏览:482

杨鸿琨1,2 苏正安1 朱大鹏2 周涛1,3 何周窈1,4 方海东5 史亮涛5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8期

摘要:
冲沟侵蚀是干热河谷区一种重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干热河谷区内冲沟分布范围广、沟壑密度大,冲沟侵蚀对当地居民生活生产和工程建设造成威胁。从干热河谷区冲沟形成的环境背景条件入手,论述了干热河谷区冲沟的地貌演化过程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从水力侵蚀过程和重力侵蚀过程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冲沟发育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并对干热河谷冲沟发育区生态治理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

滑坡机理与斜坡稳定性的研究成果与展望 下载:74 浏览:484

李瑞宽1,2,3 梁庆国1,2 李璐3 赵多银3 张丹1,2,3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7期

摘要:
介绍了滑坡机理和斜坡稳定性研究在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的有代表性的成果,论述了地震动触发滑坡、高速远程滑坡及大型滑坡的运动机理,着重阐述了振动台试验与"3S"技术在斜坡稳定性研究方面的应用并总结了两者的优点,最后结合"数字滑坡"的概念,介绍了"数字滑坡"技术在斜坡稳定性研究与滑坡调查中的工作模式,提出了斜坡稳定性研究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生态护坡中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下载:89 浏览:481

蒋希雁1,2 何春晓1,2 周占学1,2 郭阳阳1,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7期

摘要:
在护坡工程中,植被发达的根系能对边坡土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加筋作用,从而可提高边坡的浅层稳定性。为探究植物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采用常规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测定不同含根量、含水率对重塑粉质黏土抗剪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根土复合体与素土的应力-应变变化趋势相同,说明摩尔-库仑强度准则同样适用于根土复合体,其不同主要体现在黏聚力大小上;素土和根土复合体均大约在轴向应变2%处出现主应力差峰值,然后逐渐趋于破坏。②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明显大于素土,并且在含水率为9%时黏聚力增加显著,说明根能起到加筋作用,能够用来约束土体变形、增加抗剪强度。③在一定条件下,黏聚力和含根量成线性正相关关系;黏聚力和含水率对数成反比关系,即在一定条件下随着含水率增大,黏聚力降低。通过拟合得到根系加筋效应公式τ_f=c+σtan φ=c0+a+bx+σtan φ,只要给定含水率和含根量,就能初步计算出抗剪强度。

甘肃14种野生季节变色植物适应性研究 下载:84 浏览:483

陈翠莲1 薛睿1 陈守宪2 张继强1 柴春山1 罗文丽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7期

摘要:
为筛选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适宜在当地城市绿化中应用的野生季节变色植物,将收集到的14种野生观赏植物移栽到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五星坪试验基地开展野生驯化试验。通过连续3年对植物生长季露天形态的观测,采用3种抗逆性平均指数分别对14种野生季节变色植物的整体抗寒性、耐热性和抗病虫害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少齿小檗、槲栎和马桑抗寒性较差,在试验区无法顺利越冬,需要采取防寒措施;沙梾耐热性较差,在试验区无法安全越夏,需要采取遮阴措施;其余10种抗寒性和耐热性较强的植物抗病虫害能力均较强,其中血满草相对较差,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植株上有蚜虫,但总体上数量较少,植株受害轻,对生长及观赏性状影响不大。

黔西南喀斯特洞穴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 下载:77 浏览:466

张育林1 王恒松2 程星1 涂鑫1 张辉华3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7期

摘要:
通过采集贵州北盘江峡谷石漠化研究区内唐家大洞地下洞穴沉积物土壤和基岩样品,利用MASTERSIZER 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土壤样品进行测定,按照乌顿-温德氏粒级标准,利用Folk-Ward公式计算出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和峰度等土壤粒径参数,对5个基岩样品进行浸泡溶蚀试验,计算出溶蚀率(R)及溶蚀速率(Rv)。结果表明,北盘江喀斯特地表侵蚀及溶蚀较严重,洞穴向地层裂隙方向以纵向发育为主;洞穴地下河道沉积物分选性较差,土壤样品粒径以黏粒、粉砂、细砂3个粒级为主;洞穴沉积物粒径变化范围不大且分选性较差,沉积物粒径相对较细且分布特征基本一致;根据沉积物表层HJ-01与下层HJ-02至HJ-05粒径分布特征,沉积过程中可能存在降雨量大小两种情况且二者相互交替具有循环性,主要受水文环境与碳酸盐岩溶蚀程度影响。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