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二周还是三周——现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周建人 下载:58 浏览:382

陈平原 《中国文学》 2019年5期

摘要:
本文以"百草园的过客""兄长的提携""大哥的影子"三节,对周氏兄弟中往往被忽视的一人——周建人的既往,尤其是其与兄长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以显现和衡定周建人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存在。

现实照进旧事:《朝花夕拾》中的“流言”与“自然” 下载:58 浏览:382

邢程 《中国文学》 2019年4期

摘要:
鲁迅《朝花夕拾》的十篇文本完成于1926年间的北京与厦门,《小引》与《后记》则写于他南下广州以后。相对于文献材料层面上的关注,本文对《朝花夕拾》的关注焦点在于,鲁迅何以要在彼时提笔"旧事重提",以及在漫长的"自叙"回忆中,何以撷取这样一些片段进行组织与拼贴。这固然指向"过去",但同时也不无"当下"的折射。而经由对"过去"的重述所建立的对"当下"的确认,实际上也暗示着鲁迅对未来做出的安置自身的选择。经由文本细读与语境分析,本文认为,显在的"流言"与作者未曾言明的"自然"构成《朝花夕拾》的主要题旨,这与鲁迅1920年代的切身处境密切相关。也正因此,《朝花夕拾》在另一个意义上获得了"杂文性"。

“言文一致”与共同体想象——试论1930年代台湾话文论争 下载:71 浏览:381

孙大坤 《中国文学》 2019年1期

摘要:
1930年代发生的台湾乡土文学暨台湾话文论争,彼时论争的论点业已成为当下相关语言文化论者的阐释资源,表面看是语言文字的论争,背后实则关联着政治想象的异同。本文试图在厘清当时论者论争焦点的前提下,引入大陆国语运动作为参照,指出作为核心主张的"言文一致"原则其实是一场历史的误会。语言文字的形态直接关联着政治共同体形态,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发生的语言文字变革,并未重复现代欧洲由帝国到民族国家的"普遍"经验。文本试图在这样的框架下再来回顾当时的有关台湾话文与白话的论争,进而理解其背后关联的共同体想象问题。

技能形成中校企深度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代学徒制试点的实证研究 下载:91 浏览:497

杨钋 岳铮男 《中国职业教育》 2018年11期

摘要:
产教深度融合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重点,但是协调机制的缺乏使得校企深度合作难以实现。文章利用2016年和2017年全国"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年度报告"和相关数据,深入分析了企业特征、高职院校特征和区域特征对校企参与高成本合作数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规模企业、上市企业、私营企业、垄断性行业企业、与高职合作时间较长的企业均更多地参与高成本校企合作;示范性高职参与高成本合作的数量显著较少;处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城市的高校平均参与的高成本合作数量更多。这表明区域内的政府协调有助于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促成产教深度融合。

从《汉律摭遗》看沈家本的古书观 下载:29 浏览:180

杨帅 《国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如何看待古书一直是文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沈家本先生晚年钩稽史料、详加考订而成《汉律摭遗》,其中蕴含着他对古书审慎的态度。古书非成书于一时一人,流传中多有增减讹误,其中,律法文本又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沈先生广辑三十余种历代典籍,提纲挈领,阐明汉律与《晋书·刑法志》《唐律疏议》等的传承关系;寻源探流,明晰律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沿革;入精入微,对汉律中的条目字句详加考辨。《汉律摭遗》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对汉代律文的辑佚,也是如何看待和使用古籍史料的生动一课。

何为源文本? 谁是译者? 如何界定译作?——从译场制度管窥佛经汉译的过程 下载:37 浏览:216

范晶晶 《国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出于文化交流的需要,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都展开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开始对翻译行为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有关源文本、译者、目的语文本等相关理论,甚至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相对而言,成体系的翻译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我们多是借用西方的理论术语与研究框架。然而,由于中西翻译的历史背景大相径庭,这种借鉴固然有助于梳理中国的翻译史,但同时也不免削足适履,遮蔽了中国翻译的独特个性。本文立足于对译场制度下佛经汉译的考察,着重分析"源文本""、译者"及"译作"等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试图展现中国古代翻译不同于西方传统的独特实践。

秦子车戈考释与秦伯丧戈矛再释 下载:39 浏览:209

董珊 《国学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本文考释了2015年甘肃甘谷县毛家坪春秋墓出土的子车戈,又重新讨论了旧著录的多件秦政伯丧戈、矛,认为"伯丧"与"子车"即秦穆公时的大臣公孙支和子舆。这对研究春秋秦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思乡的蛊惑”与“生活之艺术”——周氏兄弟与现代中国散文 下载:41 浏览:403

陈平原 《中国文学》 2018年4期

摘要:
本文乃周氏兄弟为人为文的对读,从其人生道路选择之异同,进入对其散文以"思乡""生活的艺术"等主题为中心的写作之异同的关注,凸显现代散文的本质,揭示现代散文两大不同写作路径"杂文"和"小品"的来去缘由。

论1949年后周作人散文中的“鲁迅”形象 下载:61 浏览:426

张平 《中国文学》 2018年3期

摘要:
有关鲁迅的回忆文章是1949年后周作人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一改此前谈论鲁迅的克制,由对1923年之前鲁迅的写作完成了"鲁迅"文学图谱的最后一环,同时借鲁迅重谈草木虫鱼,风土人情。不过,周氏叙述流连于"鲁迅"的"周边",以自己的方式"放逐"了"主流"的左翼"鲁迅",这也是周1949年前观点的延续。排斥"鲁迅"、左翼等的原因之一是周作人对反理性狂热的否定,其背后可能隐含了一种极为激进的追求。

热烈情绪与冷酷文章:鲁迅杂感文的名家论式与纵横声色 下载:63 浏览:387

仲济强 《中国文学》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以章太炎持论本乎名家的主张为视角,来探究鲁迅杂感文的论式与修辞。在彰显鲁迅的文理与伦理的同时,试图指出,借鉴章太炎的名家论式与梁启超式的纵横论锋的鲁迅,是一个具有"理性的诚实"的更加清白的生成性的现代书写主体,不仅祛除了前现代的魅影,还对"我思"本身有更多反思。

“祇有口语可以译他”?——从周作人《古诗今译》翻译底本说起 下载:65 浏览:392

陈佳 《中国文学》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通过考察周作人《古诗今译》采用的翻译底本,得出周氏当时所见的仅有安特路朗不含希英对照的英译本。他对该诗的理解、误译、选译完全来自朗氏的影响。而转译此举相当于舍弃了与古希腊原文的对等可能,则题记所说"不及原文"本就理所宜然。但周氏当时不提转译,后又倾向于淡化自己未见古希腊原作的事实,似有意维持一个"信"的译者形象。而由于撰写题记时未曾见到原文,所谓只能用口语译就缺乏依据,只能理解为对"言文一致"的响应。

“满天吹着西班牙的风”:抗战时期的中国诗坛与西班牙内战 下载:64 浏览:396

曲楠 《中国文学》 2018年3期

摘要:
1936年7月爆发的西班牙内战,曾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持久的诗歌运动,处于东方战场的中国抗战诗坛,很快并入其中。诗人在诗歌内外、以不同方式声援西班牙内战,并将其"拿来"用作中国抗战诗歌实践、群众动员的场域或策略,大致呈现出两条路径:以胡乔木、力扬、田间、白薇等为代表的新兴左翼诗人,通过创作的方式,以期实现"声援战时中国"乃至"声援革命文学理念"的组织目的;而以戴望舒为中心的文学同人,则选择以译介的方式,探入抗战诗歌的跨国活动及其张力。两者所扭结的"诗史"与"心史"层面上的复杂争辩,不仅使得中、西对话双方获得了深层共鸣,中国诗坛在抗战时期转轨或展开的复杂图景与趋向,也借由国际战争视野得以显现。

“情”的移植与异质——晚清林译哈葛德小说中西方“尤物”形象的翻译 下载:56 浏览:404

周旻 《中国文学》 2018年2期

摘要:
林纾翻译哈葛德小说,如《埃及金塔剖尸记》《三千年艳尸记》等,均涉及西方"尤物"形象。在翻译这种异质女性时,林纾使用如其所是的策略,履行忠实的翻译;而其能在中文语境落地,有赖于中西社会共同的性别话语,包括伦理观、历史观上的男性主导。虽然林译的前提是为了加强礼教统治,重复"劝惩"的文脉系统;但"尤物"也冲击着中国固有的女性形象和文本形式,并牵连着欧洲当时出现的"新女性"观念。

试论欧阳修的《周易》象数学 下载:58 浏览:272

顾永新 《国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欧阳修明确反对宋初以来的图书之学,并且破除了汉代以降对《系辞》乃圣人之作的迷信,继承王弼《易》学的传统,解《易》虽以义理为宗,但不废象数,而且对于消息等卦变之法尤其是筮法等象数范畴颇有研究,摸索出筮占过程中"七常多而九常少""八常多而六常少"的规律性,进而对《周易》的性质及其成书过程做出更加合理的推寻和探索。

毗昙学在汉地的译传与研究 下载:59 浏览:269

杨浩 《国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在东晋南北朝隋朝,虽然很少学者专门以毗昙学命家,但毗昙学受到了广泛的研习。阿毗昙最先传译始于北方,最早有安世高,但真正推动毗昙学的传习的当属道安法师。僧伽提婆无疑是毗昙学译传的重要功臣。毗昙义学的讲习实际上开始于南地,因为毗昙学中的最主要的《毗昙》、《杂心》的翻译最终都在南地。后来毗昙学又在北方兴盛。特别是出现了专门以毗昙名家的"毗昙孔子"慧嵩。隋代毗昙学成就和影响最大的是慧嵩弟子志念。毗昙学在真谛翻译《俱舍论》之后,逐渐地出现不少毗昙与《俱舍》兼学的学者,而玄奘成为毗昙学的极点与终点。毗昙学在玄奘之后被俱舍学所取代。

从方术到教化:汉魏六朝官吏生祠意义的转化 下载:63 浏览:243

李彦楠 《国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从官吏生祠的分布范围与祠主事迹来看,两汉时官吏生祠具有明显的神仙方术色彩。同时,为官吏立生祠举动很大程度上是民间自发行为,并未得到朝廷正式承认。随着儒家意识形态的扩张与朝廷多次禁淫祠行动,魏晋时官方视野下的生祠意义发生了改变。官吏生祠的方术色彩受到了极大削弱,教化色彩逐渐浓重。至南北朝时,虽然为官吏立生祠行为受到了中央朝廷的限制,但是这种限制也意味着官吏生祠取得了正式身份,得以彻底同地方"淫祠"相区别。由此,生前立祠与死后立祠行为基本混同,官方视野下的生祠不再具有特殊性。

由经入史:《春秋左传属事序录》所见其重编《左传》之史学倾向 下载:64 浏览:305

李慎谦 《国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左传》亦经亦史的特性,在中国学术史上有诸多讨论与研究,其衍生出的相关学术著作也是种类众多。其中"《左传》纪事本末体",是一种强化其史学性格的体裁,透过将《左传》重新编排,以事件为中心,消融编年体的特色。明代傅逊《春秋左传属事》,为明代"《左传》纪事本末体"代表作之一,傅氏的编排方式对于《左传》的经、史特性有何影响,为本文的论述重点。

癸卯、甲辰进士群体在辛亥鼎革前后的出处浮沉 下载:85 浏览:309

韩策 《国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癸卯(1903)、甲辰(1904)进士群体,既是国史上最后的两科进士,也是清季科举改制造就的两科进士,其在辛亥鼎革前后的出处浮沉至为不一。京官方面,翰林、御史因衙门被裁,自然丢官失业,但仍有许多人选择出仕,而多从军政大员的幕僚、秘书做起,以谋求保荐升迁。"遗民"与"贰臣"互见,各有著名代表。部属则绝大多数留任京官,基本保持了地位。道府州县等地方官群体,受到革命剧烈的直接冲击,丢官去职者非常之多。即使有部分人后来"光复旧物",实已颇费周折。立宪派人士多与革命合流,组织政党,参政议政,在民初政坛占据一席之地。与袁世凯及其北洋系统渊源有自的一些进士乘时崛起,骤跻高位。将停废科举与辛亥鼎革通盘考虑,从较长时段着眼,不仅可以更好地观察停废科举对士大夫精英群体的影响,而且对理解辛亥鼎革前后的人事嬗变亦不无启示。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下载:68 浏览:294

孟繁之 《国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正>【题记】前辈学人函札、日记作为历史材料运用于人物专题、学术史、思想史、文化史及社会生活史研究,有其独特之价值及视角,别具优势。研究者可借此贴近了解所研究所关注对象当日之生活圈、交谊圈、交集圈、戚友往来、人际脉络、身体景况、心灵细微及相关贯连,即有可能借此将所关注之对象,所研究之人物,所涉及史事现象人物之日常居恒、进退出入、史事前后、彼此因果及相关系连,"体贴"并大体"复原"出来。而所"体贴"并大体"复原"出来之生活圈、交谊圈、交集圈、戚友往来、人际脉络、人物身体

牟宗三“良知坎陷说”新议 下载:79 浏览:317

张学智 《国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王阳明的"大良知",是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重要来源,内圣自然连带着外王,外王不能离开内圣,是牟宗三"良知坎陷说"的理论依据。不同于前人由内圣直接开出外王,牟宗三不是直接坎陷出科学与民主政治之内容,而是经由一个理性方式上的转变,由道德理性转为观解理性,通过"理性的架构表现",完成科学与民主政治的建构。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是在西方文化全面占据优势地位的境况下,对传统与现实关系的洞见和主张,对今天的文化建设仍有启发意义。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