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可燃冰研究现状及商业化开采瓶颈 下载:82 浏览:423

付亚荣 《石油科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可燃冰作为世界公认的清洁高效的能源,吸引了各国政府的关注和资金投入。调研了国内外可燃冰分布情况及美国、日本、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对可燃冰的勘探开发现状,分析了国内外海底、陆地冻土带可燃冰试采案例,介绍了中国可燃冰开发方案的研究、开采关键技术形成及成功试采的过程,对中国南海神狐可燃冰试采应用的8项创新技术进行了剖析,阐述了可燃冰的9种不同开采方式的原理及适用储层,指出可燃冰商业化开采面临开采成本、温室效应、地质灾害、环境效应等问题。提出可燃冰的开采应谨慎对待,"资源需求"和"环境安全"之间需要统筹考虑,既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又要让可燃冰资源持续造福子孙。

物探技术在滑坡地质灾害勘查中的应用 下载:67 浏览:457

章传民 《地球科学探索》 2019年12期

摘要:
地质灾害属于自然类灾害,一直威胁着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在近几年大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下,我们发现由于地质损害所导致的各类地质灾害在不断增多,包括但不限于滑坡、泥石流、塌方等,这些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命才财产安全,对当地的环境和经济都造成了难以衡量的损失。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探技术已经能够比较准确地发现和预测地址灾害,最大程度地降低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和伤亡情况。

厦门土地利用演变与雨涝灾害耦合分析及规划响应研究 下载:54 浏览:403

程丽颖 曾坚 《环境科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城市地表径流、城市雨涝灾害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利用遥感和GIS手段,对厦门市1990~2017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整体分析,发现存在厦门市建设用地大幅增长,耕地及生态用地减少现象;再结合SCS-CN模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发现建设用地地表产流较大,雨涝风险高,而生态用地具有一定雨水调蓄能力,产流较少;最后就雨涝防控,提出城乡用地格局控制径流、城市基础设施疏散径流以及完善雨涝管理体制3方面规划启示,以期控制城市地表径流,降低城市雨涝灾害风险,为日后城市内涝防控规划提供参考。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热带气旋灾害评估方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下载:63 浏览:322

张文1 赵珊珊2 万仕全4 封国林3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基于历史观测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广东省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风雨及其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粤西沿海地区受TC大风影响最为频繁,但TC经济灾损率和受灾频次在粤西和粤东较重。根据广东省TC风雨和直接经济损失的空间分布特征,将广东分为粤西、粤东、珠三角和粤北4个区域,进而利用演化建模方法建立了广东省各区域TC经济灾损率评估模型。该评估模型模拟的TC经济灾损率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达0.66以上,基于该模型对独立样本的预测检验结果与实际值的相关系数达到0.61以上(显著性水平ɑ=0.05)。这表明,基于演化建模方法建立的广东省各区域评估模型在广东省TC灾害评估中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

确定核动力工程厂址历史地震影响烈度的方法分析 下载:33 浏览:427

王继 张郁山 闫静茹 张玉洁 《核工业与技术》 2019年2期

摘要:
介绍了3种确定核动力工程厂址历史地震影响烈度的方法,分别是历史地震等震线推断方法、古建筑震害调查资料评定方法、厂址附近农居入户震害调查评定方法。以河北某核动力工程厂址为例,用历史地震等震线推断方法判断1679年河北三河、平谷8级地震对该厂址影响烈度是Ⅶ度;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古建筑震害调查资料评定厂址影响烈度是Ⅵ度,农居入户震害调查评定厂址影响烈度是Ⅴ度。

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勘查策略探析 下载:72 浏览:489

王立新 《地球科学探索》 2019年7期

摘要:
矿产资源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满足社会各领域的需求,矿山行业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在改善了供求关系的同时,也因人为或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了矿山环境的破坏,并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了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的发生。基于此,本文就矿山安全生产的角度出发,对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与勘查策略展开探索。

阳城县凤城镇下芹村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 下载:75 浏览:447

赵建 张森林 《地球科学探索》 2019年7期

摘要:
由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批准,省级专项资金投资的凤城镇下芹村滑坡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国土厅批准,施工阶段已进入尾声。本文对该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有关情况、取得的成果加以概述,为防灾、减灾和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和设计提供技术依据。

2000~2016年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 下载:71 浏览:311

陈爱军1 曹晓云2 韩琛惠1 郑照军3 刘玉洁3 卞林根4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应用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MCD43C3,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带数据、积雪覆盖率和植被指数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2000~2016年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地表反照率空间分布差异大,整体上东南部低、西北部高,受地形和地表覆盖影响较大。2)高原地表反照率四季的空间分布变化明显,高海拔山脉和高寒灌丛草甸是高原地表反照率年内和年际变化的敏感地区。3)高原地表反照率年变化介于0.19~0.26,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双峰单谷"型,与地表覆盖类型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4)高原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整体呈缓慢波动减小的趋势,平均变率约为-0.4×10-3 a-1,减小的区域约占高原总面积的66%,川西—藏东针叶林带的西南部地区减小得最快,减小速率超过1.0×10-2 a-1。5)高原地表反照率减小与冰川消融和积雪减少密切相关,高原植被覆盖改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FGOALS海洋同化试验对西北太平洋夏季SST—降水关系的模拟评估 下载:71 浏览:252

邹立维1 李东欢2 周天军3 吴波1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评估了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OALS海洋同化试验对西北太平洋夏季降水和SST相关关系的模拟技巧,并对比了相应的观测海温强迫试验(AMIP)和历史气候模拟试验结果。结果显示,FGOALS海洋同化试验对亚洲季风区大部分海域夏季SST年际变化有较高的模拟技巧,但其对菲律宾以东海域模拟技巧较低。在西北太平洋夏季降水—SST相关关系方面,同化试验部分地再现了南海和菲律宾以东海域降水超前SST变化1个月和同时二者的负相关关系,优于AMIP试验但逊于自由耦合模拟试验。同化试验对SST倾向—降水相关关系的模拟技巧亦介于AMIP试验和自由耦合试验之间。观测中,西北太平洋夏季降水与环流异常受日界线附近和赤道东印度洋海洋大陆地区海温异常的遥强迫,并通过改变到达海表的净短波辐射通量影响局地SST异常,导致局地海温—降水和局地海温倾向—降水的负相关关系。在AMIP试验中,遥强迫导致的西北太平洋地区环流异常较之观测偏弱,由于缺少局地海气耦合过程,在西北太平洋多数地区表现为海温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即SST—降水正相关关系。FGOALS同化试验和自由耦合试验考虑了局地海气耦合过程,虽然低估了遥强迫对西北太平洋地区夏季环流异常的影响,依然部分模拟出局地降水—SST负相关关系但较之观测偏弱。同时,自由耦合试验高估了西北太平洋20°N以南地区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异常的强迫,使得其对中国南海和日本岛以南海域SST—降水负相关关系的模拟稍优于同化试验。

晋宁烟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环流形势分析 下载:88 浏览:481

王占良 1莫云凯2 段福君2 《地理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针对晋宁区2009~2018年6~9月5个乡镇烤烟种植区的冰雹灾害问题,以烟区冰雹灾害分布、烤烟种植及受损面积、经济损失等数据为基础,对烟区冰雹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地形因素对冰雹灾害的影响等进行分析,并对冰雹灾害出现的大气环流背景进行分型。结果表明:晋宁烟区冰雹灾害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极不均匀,7~8月最多,降雹时段主要集中在12~21时,高峰期16~18时;冰雹灾害多发区主要为晋城镇南部、双河乡和夕阳乡山区、二街西北部、六街东南部,且山区明显多于坝区;冰雹灾害风险从高到低依次为:晋城、夕阳、双河、二街、六街;冰雹灾害发生的环流形势主要有:低压活动型44.4%、低压槽型27.0%、低涡型4.8%、切变型3.2%,其他20.6%。

CMIP5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气候态和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评估 下载:78 浏览:289

林朝晖1 杨笑宇3 吴成来3 王雨曦1 陈红1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利用东亚地区逐日降水资料,评估了17个CMIP5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夏季不同强度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同强度降水对1970年代末中国东部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转折的贡献的模拟能力。从夏季不同强度降水占总降水的比重来看,在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小雨和中雨占主导;而在华南和江淮地区,大雨和暴雨则相对更为重要。CMIP5模式可大致模拟出中国东部小雨、大雨和暴雨占总降水比重的空间分布,但对中雨占比的空间分布模拟较差。总体说来,多数CMIP5模式高估了小雨和中雨的比重,但低估了大雨和暴雨的比重,从而导致大多数模式高估东北和华北的总降水量,而低估华南和江淮的总降水量。对1970年代末我国华北和江淮地区夏季降水量的年代际转折,观测资料表明该转折主要体现为大雨和暴雨雨量的年代际转折;仅有少数CMIP5模式能模拟出华北大雨和暴雨年代际减少的特征,使得这些模式对华北地区总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也有较好的模拟能力。对于江淮区域,由于大雨和暴雨的比重被严重低估,尽管部分模式能模拟出夏季总降水量年代际增加的特征,但却多以小雨、中雨的年代际变化为主。多模式集合并不能显著提高模式对不同强度降水的空间分布的模拟能力,尤其是降水年代际变化的模拟能力。

近30年来中国干旱生态区增暖放大现象及其与植被覆盖的联系 下载:82 浏览:412

黄清瀚 陈海山 华文剑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区,在此基础上分析夏季植被状况与不同生态区增暖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就多年平均而言,中国植被覆盖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1982年以来,植被稀疏的干旱生态区是夏季增暖最明显的区域,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增速大都位于0.6~1.0°C/10 a,而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达到0.8~1.4°C/10 a,明显高于中国其他区域。进一步分析发现,夏季气温的变化与其所处地区的植被疏密程度之间存在很好的负相关关系,即快速增暖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区,且这种负相关关系在夏季平均最低气温上最为显著。不同植被覆盖区中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受NDVI变化带来的地表反照率和云量变化的影响,但各生态区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植被稀疏的干旱生态区,植被减少,引起地表反照率增加,感热输送增加而潜热输送减小,加速了该地区整体的增温速率;而在植被茂密地区,植被增加造成地表反照率减少,同时由于蒸发冷却,其整体增暖幅度缓于植被稀疏区。所以,植被活动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尤其表现在干旱生态区的陆面过程上,地表辐射平衡和能量收支的显著改变放大了干旱生态区的增暖速率。

云南地震灾害特征及风险趋势分析 下载:79 浏览:471

徐旌1 刘洪江2,3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通过对云南省地震资料的搜集与研判,结合历史灾害损失分析,云南省地震灾害具有如下特征: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于滇东滇中地震区、滇西地震区和滇西南地震区;时间上有5个明显的地震活跃期,分别是1913~1925,1936~1955,1970~1976,1988~1996和2011年至今;人员损失每百年近万人。利用泊松统计分析地震活动频率结果表明:云南省MS6. 5级以上地震泊松分布参数为0. 215 4,其年发生概率为19. 3%,即每5年发生一次; MS7. 0级以上地震泊松分布参数为0. 106 1,年发生概率为9. 5%,具有每10年发生1次的特点。自1996年丽江发生MS7. 0级地震以来,云南省MS7. 0级以上地震一直处于平静期,需要加强MS7. 0级大震风险应对,以正在组建的应急管理厅为契机,加强即时灾情信息获取与处理、雷达装备建设、空中救援力量组建、统一调度指挥平台建设、加强自救互救培训、加强大灾救援训练、集中救援力量于滇东-滇中区域等。

中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与同期欧亚大陆地表感热的可能联系 下载:89 浏览:379

沈迪桑 陈海山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利用1960~2010年ERA-20C再分析资料和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我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与欧亚大陆地表感热通量的联系和可能影响途径。结果发现,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巴尔喀什湖以西及贝加尔湖以南区域地表感热通量偏弱(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强(弱)时,我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呈现南少(多)北多(少)的反相分布特征。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偏弱,低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强时,春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弱、位置偏北,我国东部北方地区大气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偏强,北方地区极端降水偏强,而南方地区大气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偏弱,南方地区极端降水偏弱。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偏强,低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弱,我国东部极端降水的情况大致相反。

采场边坡次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研究 下载:76 浏览:437

吕刚 刘晓蕊 许雁超 《矿山工程与技术》 2018年2期

摘要:
概述了采场边坡地质灾害类型,从承压水预警系统、边坡位移预警系统两个方面介绍综合监测预警系统。阐述了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在某铁矿的实践应用,并介绍了综合监测预警系统指标体系。

涟源市石马山镇龙埠村新兴组滑坡重大地质灾害变形特征和整体稳定性分析 下载:67 浏览:358

鲁成礼 《地球科学探索》 2018年11期

摘要:
通过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土工试验等,查清了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查明了滑坡区变形特征,利用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对滑坡整体和局部稳定性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滑坡整体在自重+地下水工况下处于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在自重+暴雨+地下水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稳定状态。

地质灾害调查新“利器”——国产高分卫星 下载:67 浏览:442

赵志远 李战 葛超英 《地球科学探索》 2018年10期

摘要:
随着我国卫星遥感技术的突飞猛进,国产业务化卫星、高分系列卫星等陆续发射成功。国产高分卫星作为新的遥感信息源,具有影像地物判读性较好、精度高,重访周期短等特点。本文介绍了高分一号、高分二号卫星的主要特点,并对其在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中应用示例进行展示。由此分析,高分系列卫星数据在地质灾害调查/监测领域可以替代国外商业卫星数据,服务于我国地灾调查与生态保护等工作,且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自然灾害、财政压力与企业避税——基于台风灾害的实证分析 下载:79 浏览:491

刘思义1 翁若宇2 杨道广3 《会计研究杂志》 2018年4期

摘要:
自然灾害不仅影响宏观层面的政府财政决策,同时也作用于微观层面的企业避税行为。基于此,本文选取台风灾害这一独特视角,以2008-2015年我国沿海地区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探究自然灾害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沿海城市所遭受的台风破坏程度越大,当地企业的避税程度越低;进一步,基于地方财政需求、企业政治特征和资本市场压力视角的横截面检验发现,该效应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灾后避税更少的企业能够在未来期间获得更多的政府补助和信贷资源。综上所述,本文基于中国特有的政企互动关系,揭示了自然灾害对企业避税行为的影响。

宝鸡市农村地区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调查研究 下载:57 浏览:480

耿硕璘1 宋佃星1,2 文彦君1,2 刘珍1 张晶晶1 《环境科学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我国地震灾害多发,地震灾害损失严重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而农村地区居民又是地震灾害的主要承灾体和最大受害者,降低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对于区域防震减灾工作至关重要。利用实地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ArcGIS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宝鸡市农村地区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震灾害人口脆弱性整体偏高,情况尚不理想;(2)人口脆弱性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南部地区整体高于北部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南部地区家庭青壮年人员流动较大;(3)地貌类型、区位类型是影响人口脆弱性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

云南白水江流域一次暴雨洪水过程成因分析 下载:91 浏览:501

李华宏 陈小华 许迎杰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利用自动雨量站及水文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7年8月24日至25日发生在云南白水江流域的一次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次此灾害是一次由流域暴雨引发的单峰型洪水过程,"天鸽"台风减弱后的热带低压及其北侧的倒槽是主要影响天气系统,低压外围来自南海的东南气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能量供应,台风倒槽为强烈的上升运动提供动力条件。影响天气系统深厚,流域内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导致白水江连续17个小时出现超警戒水位并引发严重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过程期间,垂直速度特征、卫星云图上螺旋云带分布及对流云团的监测情况有助于解决台风低压外围暴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的难题。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