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大牛地气田丛式小井眼集约化钻井技术 下载:67 浏览:475

张辉 《天然气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为了探索国内致密低渗透气藏集约化提速降本技术,以具有代表性的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丛式井组和简化井身结构集约化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丛式小井眼集约化钻井技术并进行了应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丛式井组节约了土地,缩短了搬迁周期,整拖式"井工厂"作业模式适用于大牛地丛式定向井组的应用;②小井眼钻头切削面积缩小了22.46%~23.53%,套管尺寸缩小了18.18%~20.78%,利于提速降本;③五刀翼PDC钻头中心部位和后排齿设计锥形齿,提高了破岩效率,1.25 g/cm3低密度水泥浆体系降低了固井施工压力5.5 MPa,保障了小井眼一次全返固井;④现场试验19口井,4个井组,固井优良率达100%,平均搬迁时间缩短了54.49%,平均钻井周期缩短了24.54%,机械钻速提高了15.04%,降低了废弃物、水泥浆和套管费用,节约了征地、钻前、搬迁等费用。结论认为,丛式小井眼集约化钻井技术能够推动大牛地气田致密低渗透气藏钻井大幅度提速降本,为国内致密气藏钻井降本增效提供了借鉴。

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工程技术经济分析 下载:58 浏览:479

田绘杰 季永强 李海林 彭杰 《天然气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是中国石化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目前已建成超50×10~8m3/a规模的天然气地面集输系统。鉴于其集输过程中通过脱水脱烃站处理天然气时仅对部分C3+组分回收,而未对乙烷进行回收处理的情况,因此有必要研究是否进行乙烷回收工程投资增加具有高附加值的乙烷等产品的产量,提高油气资源整体利用率,增加气田生产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对大牛地气田乙烷含量规律的研究分析,预测大牛地气田在乙烷产量方面具有资源潜力;②通过对乙烷回收工程工艺方案的论证,确定了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工艺采用部分干气循环工艺并确定主要设备选型;③依据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的测算数据,通过软件模拟计算,证明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工程可以较大地增加气田经济效益。结论认为,大牛地气田天然气乙烷回收工程在技术和经济上均可行,但是针对销路环节面临的风险需要提前协商论证。

杭锦旗区块储层产水及气层有效性分析 下载:75 浏览:510

王磊 《地球科学探索》 2020年6期

摘要:
杭锦旗地区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目前测试层位大多出水,进而影响气层产能。针对该区储层产水情况,从储层区域位置、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含水饱和度及试采方式等方面对储层产水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储层产水原因,据此应用核磁测井资料及岩心实验资料对气层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明确了气层中水的含量,进而可以为甲方提供合理施工建议,提高气层产能。

涩北气田气举工艺的研究及应用 下载:40 浏览:379

欧宝明 叶富艳 濮兰天 郑旭伟 马洪奎 陈晓宏 《天然气进展》 2020年1期

摘要:
为了形成与柴达木盆地主力气田气水同采阶段相配套的排采工艺技术,以涩北气田第四系疏松砂岩气藏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气田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开展气举工艺技术研究。通过对气举方式选择、管流模型优选、管柱尺寸、气举参数、气举设备、地面流程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形成了单井撬装间歇和多井连续集中增压的多样化气举配套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气举技术井筒工艺无机械部件,很适合涩北气田出砂出水气井;②撬装气举灵活性强,适合井筒水淹气井的排水,集中增压气举自动化程度高,可规模化、多井同时排水,适合产层水淹的气井;③单井撬装间歇气举和多井连续集中增压气举的工艺相互补充,实现了"点和面"的全覆盖,可满足涩北气田的排水需求,将成为该气田开发中后期的重要治水手段。

航测技术在油气管道全生命周期建设中的应用 下载:46 浏览:416

杨洋 万仕平 吕继书 郭杨 沈大勇 《天然气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为论述航测技术相比其他地理数据获取手段更适用于油气管道全生命周期建设中,结合油气管道全生命周期建设中的实际需求,并将航测技术与人工测量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比较,得出航测技术在分辨率、现势性和数据精确性方面更具优势。分别从油气管道设计、施工和运维三个阶段对航测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论述,在设计阶段可应用于选定线、规划、改线、土石方计算和构建三维设计模型等,在施工阶段可以应用于应急资源调查、实时监控施工过程、竣工数据采集、植被恢复和构建三维施工现场等,在运维阶段可应用于智能巡检和数字化应急指挥等。航测技术不仅能满足设计和施工的技术需求,可为设计和施工减少冗余工作量,改善设计与施工脱节,同时也可为油气管道运维降本增效。

高浓度气田生产废水预处理工艺中试研究 下载:57 浏览:441

周宁 何化 《天然气进展》 2018年12期

摘要:
针对气田生产废水高浓度CODcr、油类和高分子有机物处理困难等问题,研制了一套适合天然气行业高浓度气田生产废水预处理工艺,并进行了中试研究。通过考察氧化及沉淀药剂投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三种因素以及多工况组合测试,找出了合理的控制参数,证明"催化氧化-絮凝沉淀"预处理工艺在物化处理阶段能有效降解废水中的高分子有机物,使CODcr脱除率稳定在30%以上,废水可生化性B/C值从0.14提高到0.46。"催化氧化-絮凝沉淀"预处理工艺为后续生化处理创造了条件。

油气企业智能化转型的规划与建设方法研究 下载:53 浏览:371

汤晓勇王鸿捷胡耀义 《天然气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油气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基础条件。对比了油气企业数字化或智能化建设的诸多案例,对油气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油气企业智能化转型应以构建信息化"生态环境"和业务系统为核心的规划与建设理论。其中,信息化"生态环境"需以主数据平台为核心来规划与建设,业务系统需以企业价值模型为核心进行规划与建设。最后,阐述了基于上述理论进行油气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技术路线、基本原则与策略。

中亚D线智能管道建设的探讨 下载:65 浏览:454

向熠星 程莹 杜通林 陈静 向波 杜毅 向玉琪 《天然气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部分长输管道实现了管道勘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的数字化,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管道建设的目标。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网络、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建设智能化管道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石油中亚D线输气管道是继中亚A、B、C线后新规划的1条进口中亚地区天然气管道,对于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将其建成智能管道也成为各方共识。基于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在数字化管道和数字化气田建设的经验与案例,结合智能化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中亚D线智能管道建设的规划和有关建议。

国内外石油建设安装工程费用组成的差异分析 下载:76 浏览:437

陈新明 周小芹 周福林 马华 王聪 谭涛 《天然气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国内外石油建设安装工程费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不仅费用组成项不同,而且同一费用组成项的价格水平也有所不同。只有了解国内外石油建设安装工程费用组成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应用国内预算定额进行国外石油建设安装工程的报价测算和费用控制。以《石油建设安装工程费用定额(2015版)》规定的费用组成内容为脉络,采用对比分析法详细阐述了国内外石油建设安装工程费用组成的差异,并针对差异提出了在使用国内预算定额时各项费用的调整或修正方法,为国外石油建设安装工程的造价编制提供参考。

基于防腐的油田污水改性研究 下载:76 浏览:438

耿方志 孟江 高秋英 许俊南 相志鹏 张钦 《天然气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为了充分认识塔河油田一号联合站污水系统的腐蚀问题,并制定合理的腐蚀防治措施,以塔河油田一号联合站污水系统存在的腐蚀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模拟实验,分析污水系统的腐蚀成因,提出了污水系统腐蚀防治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塔河油田一号联合站污水系统的腐蚀问题以点腐蚀为主,均匀腐蚀为辅;②"pH值调整剂+混凝剂+助凝剂+水质稳定剂"的水质改性药剂体系可有效降低污水系统腐蚀。室内模拟实验的结论认为:①在pH值为6.5时,腐蚀速率最低;②各药剂协同作用最佳状态为"pH值6.5+混凝剂150 mg/L+助凝剂8 mg/L+水质稳定剂50 mg/L";③实现了均匀腐蚀速率由0.069 5 mm/a下降至0.021 7 mm/a,缓蚀率达到68.8%;点腐蚀速率由0.545 8 mm/a下降至0.080 6 mm/a,缓蚀率为85.2%,有效地减缓了污水系统腐蚀问题。

大牛地气田烃类组分分析及凝液回收思路 下载:64 浏览:391

李晓晨 《天然气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为了制定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天然气降本增效的科学高效开发方案,分析了该气田天然气的烃类组分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大牛地气田天然气开采持续进行,甲烷的百分含量逐渐减少,而乙烷和丙烷的含量相应地增大,天然气组分由干气变为湿气;②明确了大牛地气田不同时间段天然气C1/(C2+C3)、iC4/nC4等组分特征,为研究天然气运移、判识成因类型提供依据;③从技术角度出发,提出了天然气分离用作乙烯原料及天然气凝液回收的思路。结论认为:①大牛地气田C2以上烃类含量升高,有利于天然气分离及凝液回收;②可通过制冷剂与膨胀机的联合制冷方法对大牛地气田天然气进行深冷分离,从而将C2组分有效分离。

东胜气田冬季井下作业技术探讨 下载:68 浏览:379

张超伟 李发 但伟成 谭羲 韦黄霞 《天然气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冬季是天然气需求最旺盛的季节,但冬季气温过低,井下作业难度较大。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为低渗透、低压、低丰度"三低"气田,基于对该气田井下作业3种主要工况的气温下限进行分析,提出了低温条件下的井下作业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试气(修井)井筒作业气温下限为-18℃,抽汲作业气温下限为-20℃,压裂作业气温下限为-12℃;②低温作业措施包括:优选4%氯化钾溶液作为压井液并控制井口液面在4 m以下,流程设计应在保证试气(修井)、压裂等各项作业的基础上具备排水、压井、保温的功能;③作业过程控制方面,对各工况保温所需的蒸汽发生器分别进行了研究,对积液吹扫所需的空气压缩机也进行了探讨。结论认为:在高于作业气温下限的情况下,制定一系列作业控制措施,可以确保该气田冬季井下作业实现保质、保量、安全、平稳运行。

同步回转排水采气工艺的探索应用 下载:80 浏览:448

罗曦 《天然气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为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低压低产气井容易发生积液水淹,而采用常规泡排工艺无法维持正常生产的难题,探索试验一种同步回转排采工艺对积液水淹井进行抽吸。将同步回转现场试验结合复产机理,分别针对积液井和水淹井建立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复产评价模型,明确了该工艺在积液水淹井的复产条件,即:①积液井的复产条件为抽吸流量大于气井全井段的最大临界携液流量;②水淹井的复产条件为抽吸举升压差大于水淹液柱压力。通过对6口积液水淹井现场验证分析得出:①同步回转工艺能解决积液井和部分水淹井的排液难题,可为致密气藏的排水采气开发提供的新的思路;②复产评价模型计算准确可靠,得出的3口积液井和1口水淹井复产成功,另外2口水淹井复产失败的结论与实际试验结果一致,评价准确率为100%,从机理上可指导同步回转排采工艺的推广应用。

霍尔果斯背斜井壁稳定性技术 下载:65 浏览:426

杨晓儒 朱雪华 吴双 辛小亮 朱斌 曹光福 严康 《天然气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为了解决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霍尔果斯背斜山前构造带古近系井壁失稳、钻具阻卡、轨迹偏离等难题,进行了超高密度油基钻井液、Power-V垂钻系统及NDS井底数据实时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超高密度油基钻井液能有效抑制泥页岩水化膨胀,提高井壁稳定性;②采用Power-V垂钻系统和NDS系统可对井底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及时调整钻井参数,有效控制钻井斜角;③H003井通过采用Power-V垂钻系统、NDS系统以及超高密度油基钻井液系列配套技术将井斜角控制在2.0°范围内,机械钻速较同井段邻井提高90%,而H11井全井段使用Power-V系统控制井斜的同时选用超高密度油基钻井液,抑制了泥页岩水化膨胀,提高了井壁稳定性。结论认为,霍尔果斯背斜运用相关配套工艺技术能较好地实现山前构造带高效、优质、快速的钻井目标,值得在类似地层区块加以推广应用。

致密凝析气藏压裂伤害及返排控制技术 下载:58 浏览:366

秦华 尹琅 牛会娟 王文利 《天然气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四川盆地部分凝析气藏测试产量难以达到地质预期,为了提高凝析气藏压后效果,以L气藏为研究对象,在储层伤害性评价及凝析油伤害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A井返排率和产能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低渗透凝析气藏控压返排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低渗透凝析气藏伤害主要是水锁伤害和凝析油伤害,其中凝析油对渗透率伤害达到90%以上,应该尽量避免;(2)提出了致密凝析气藏压后返排控制技术,当井底压力高于露点压力时,在临界出砂流量下快速排液,当井底压力接近露点压力时,控制返排速度保证井底压力高于露点压力;(3)根据临界出砂流速计算模型及喷嘴压降损失模型编制了计算软件,初步形成了凝析气藏控压返排现场应用技术。该技术成果在L气藏B井进行了先导试验,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压后返排率较邻井提高157%,无阻流量提高53%,增产效果显著。该技术成果对于低渗透凝析气藏难动储量的有效动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产水气井油管隔热保温技术研究与应用 下载:71 浏览:460

周舰 王斌 谭苗 《天然气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产水气井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容易生成水合物而堵塞井筒和采气管线,通常采用注甲醇来实现解防堵的目的,但注甲醇解防堵工艺存在甲醇有毒、含醇污水处理工艺复杂和运行成本高等诸多弊端。为此,创新采用井下隔热保温组合油管代替单一普通油管用作生产管柱来提高井口流体温度、避免井筒堵塞。研究表明:(1)研制的井下隔热保温油管,减少了地层能量沿井筒热损失,可有效提高井口流体温度,实现了防治水合物生成的目的,同时井下隔热保温油管与常规油管配合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采气成本;(2)对隔热保温油管的敏感性分析表明,井下隔热保温油管下入深度越大、导热系数越小,井筒保温效果越好,且井下隔热油管下入深度对井筒温度的影响要远大于其导热系数。现场应用表明:东胜气田Y井采用井下隔热保温油管后,井筒流体升温明显,井口流体温度提高了近30℃,有效防治水合物生成,能够满足气田环保开发需求,为产水气井提供了一种环保型水合物防治新方法。

松科2井超高温固井工艺技术 下载:76 浏览:456

刘秀成 吴会年 闫醒宇 李艳 《天然气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针对松辽盆地松科2井钻探过程中发现高温干热岩体,井底温度高达241℃,存在油井水泥外加剂配伍困难、水泥石强度易衰退、环空间隙较小、施工工艺复杂、固井质量难以保障等难题,通过水泥浆性能试验及固井工艺技术研究,研选了抗高温水泥浆降失水剂、缓凝剂,同时分析了水泥石抗高温衰退机理及防治措施,优选了适应超高温条件下的添加剂、外掺料,形成了超高温水泥浆体系。研究结果表明:(1)该水泥浆体系达到了超高温条件下固井的各项性能要求,在241℃、102MPa条件下性能稳定,稠化时间易调、流变性好、滤失量低、防窜能力强;(2)水泥石最高试验温度达到260℃、能够防高温衰退,抗压强度高、渗透率低、韧性强、弹性模量比普通水泥石大幅降低。施工工艺技术应用结果表明:耐高温冲洗隔离液、抗高温固井工具附件、扶正器的应用提高了施工浆体的顶替效率、保障了施工安全,确保了水泥环胶结质量;超高温固井工艺技术成功应用于松科2井直径127mm尾管固井作业,固井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质率高达83%,为类似超高温深井条件下的固井作业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技术指导。

油气管道SPRT泄漏检测定位技术 下载:50 浏览:419

王盼锋 王全德 《天然气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随着油气管网的快速发展,管网泄漏检测技术显得日益重要。为了解决油气管网现有的泄漏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前沿的天然气泄漏检测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出更准确的检测方法,保障天然气顺利输送、安全供应、管网优化等的实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一种与管道模型无关的新型检测方法——序贯概率比(SPRT)泄漏检测定位技术进行总结和分析。首先对SPRT理论进行数学描述,建立基于SPRT理论技术的天然气管线泄漏检测数学模型,然后介绍分析了求解模型方法,并在对比分析国内外SPRT泄漏检测定位技术理论和应用的异同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时间差定位方法及多序贯概率比检验法。结论表明:(1)多序贯概率比检验法理论上能够适合各程度的泄漏检测,且检测速度较快、准确率高;(2)改进的时间差定位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延迟效应,定位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并且可基于负压波检测原理进行泄漏定位,降低漏报率和误报率。

土库曼斯坦某项目地基处理中水坠砂法的应用 下载:78 浏览:475

王赛 陈思佚 朱鸿彬 《石油科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目前水坠砂法缺乏相关规范指导,且工程实例较少。结合水坠砂法在土库曼斯坦巴格德雷合同区域A区改建扩能工程(80×10~8 m3/a原料气)砂类地基处理中的应用,介绍了水坠砂法处理地基的适用范围、工作原理、施工工艺和技术要点。干密度、动力触探和静力载荷试验的检测结果表明水坠砂法地基处理后回填土的压实系数、沉降情况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均满足设计要求,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一定技术借鉴。

LNG储罐桩基施工优化及质量控制措施 下载:65 浏览:462

李俊 朱海山 叶忠志 《石油科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LNG低温储罐已经发展成为液化天然气接收站最关键的装置之一,其对储罐基础的综合承载力要求很高,如何有效保证储罐基础施工的质量变得尤为重要。分析了漳州LNG项目储罐基础采用冲孔锤式灌注桩的施工工艺,对施工中钢筋笼制作、泥浆性能控制、冲孔锤式钻机操作运行模式进行了优化设计;同时分析了影响桩基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在桩基施工管理过程中如何控制施工质量的具体措施以及常见技术问题的预防对策。对工程桩进行了声波透射检测、低应变检测、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结果显示760根工程桩完整性类别均为I类和II类,竖向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证明了此桩基施工过程的优化设计措施及质量控制管理方法合理,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确保了项目工程质量。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