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苹果园常用农药施用期土壤残留研究 下载:82 浏览:473

师荣光1 郑向群1 李晓华2 刘爱风3 贾皎皎4 许萌萌4 赵宗山3 《中国土壤》 2020年10期

摘要:
探究农药施用数量、方式对果园土壤农药残留的影响可以为果树栽培农药减施提供依据。针对陕西长武苹果产区的高频施用农药类型,在4月(花期)和8月(套袋期)对11种农药土壤残留浓度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的农药残留浓度范围为N/D~887.9 ng g-1dw,检出率均大于78%,其中8种农药的表层土壤残留检出率为100%。喷施吡虫啉和戊唑醇会在短期内显著提升表层土壤该两种农药残留水平。由于农户喷施农药行为具有相似性,致使在4月和8月试验区和对照区的土壤残留特征相似,农药残留不同月份的差异主要受到农户用药习惯和用药量的影响。农药主要残留于表层(0~5 cm)土壤。因喷施过程中农药更多地落到树木覆盖稀疏地面,故试验区和对照区果园地面农药残留均呈点状分布,致使表层土壤和残留聚集点具有更高的生态风险。在11种常用农药中,吡虫啉和多菌灵的浓度较低、但生物(蚯蚓)毒性大,使计算得到的风险商(RQ)值大于1,成为环境风险高于其他农药的种类。

施用稻壳生物炭对番茄植株中Cu和Pb含量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507

沈皖豫1,2 吴旋1 蒋泽伦1 谢越1蔡永兵1 孟凡德1 李飞跃1,3 《中国土壤》 2020年10期

摘要:
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施用稻壳生物炭(1%和5%,质量比)对模拟重金属污染土壤(Cu和Pb含量分别是300和500 mg kg-1)番茄植株中Cu和Pb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稻壳生物炭能够提高番茄的生物量,且番茄生物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稻壳生物炭施用量为5%的处理中番茄果实干重较未施生物炭的对照增加425%。此外,施用稻壳生物炭,改变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分布,降低了番茄植株中Cu的累积量,但却使Pb的累积量略微增加。施用稻壳生物炭降低了番茄植株的Cu和Pb的生物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稻壳生物炭5%的施用量效果最好,和对照相比,该处理使番茄植株体的Cu和Pb的生物富集系数分别降低了60.87%和44%,转运系数也分别降低了60.66%和70.00%。可见,施用稻壳生物炭能够增加番茄产量,钝化土壤中重金属Cu和Pb,降低其对番茄植株的污染与危害,达到"增产降污"的效果。

广东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壤pH值的时空变化特征 下载:86 浏览:501

张桥1 张育灿2 郑超3,4 袁宇志3 郭治兴3 梁雪映3,5 王帅3,4 郭颖3 《中国土壤》 2020年9期

摘要:
为确保全国粮食安全,实现"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的战略目标,我国开展了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工作。土壤环境质量是该项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作为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土壤pH值的时空演变特征能为农业生态系统生产性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本文使用统计分析理论和空间分析技术,基于2010和2015年土壤pH数据对广东省粮食(水稻)生产功能区土壤pH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最后探讨了两时期酸雨的频度和分布及氮肥施用量对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壤样点pH的影响。结果表明,五年内,广东省粮食生产功能区酸化土壤样点数基本没有变化,但大部分土壤样点pH值有所下降。相比2010年,2015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土壤整体处于"酸性"水平,pH <6.5的样点占比达90.01%;其中,酸性样点占58.50%、上升8.63%,微酸性样点占26.35%、下降12.9%,强酸性样点占5.16%、上升了1.30%。土壤pH下降范围在(1, 2]的样点占11%,(0,1]的占40.62%。酸雨及氮肥的施用是引起当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因素。

某便携式防空导弹发控系统的设计 下载:58 浏览:387

张庆茂1,2 《中国仪器》 2019年2期

摘要:
根据某近程车载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需要,设计出导弹发控系统,用以完成武器系统上安装的8发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发射任务。发控系统通过与上级指控系统进行数据交互,响应指控系统的作战命令,实现对8发便携式防空导弹射前信息处理及发射条件判断,最后成功完成导弹发射。本文介绍了发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硬件设计原理与软件设计流程,通过实弹飞行试验验证,发控系统能实现导弹发控任务。

轻简施肥条件下依叶龄运筹蘖、穗氮肥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特性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84

金丹丹1 杨继芬2 张文忠2 孙文涛1 高继平2 《中国土壤》 2020年7期

摘要:
以"沈农265"为试材,在该品种主栽区最适宜施氮量(225 kg hm2)和两种基蘖肥与穗肥施氮比例(8∶2和6∶4)基础上开展大田筒栽试验,轻简3次施肥条件下依叶龄设置25种蘖、穗氮肥运筹模式(蘖肥在源建成期6~10叶逐叶施用,穗肥在库建成期11~15叶逐叶施用)及对照组(不施氮),探索蘖肥时期促蘖、保蘖的最佳施氮叶龄和穗肥时期促花、保花的最佳施氮叶龄,进一步确定最有利于产量提高的蘖肥与穗肥叶龄施氮组合,可望为高产高效施肥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高产的穗肥与蘖肥叶龄组合包括8∶2比例下的8叶~11叶期、8叶~12叶期、9叶~12叶期、10叶~12叶期、10叶~14叶期和6∶4比例下的8叶~13叶期、9叶~12叶期、10叶~12叶期、10叶~13叶期,高产的蘖肥叶龄多数在8叶、9叶和10叶,分析证明9叶、10叶为保蘖肥(6叶、7叶为促蘖肥,8叶兼具促保作用),因此,保蘖肥比促蘖肥对沈农265增产作用更大;高产的穗肥叶龄多数在12叶期,分析证明11叶、12叶为促花肥(14叶、15叶为保花肥,13叶兼具促保作用),在12叶期追施穗肥有利于增加每穗分化颖花数和现存颖花数,可见,同为穗肥,两种穗肥效果明显不同,促花肥比保花肥更重要。综上,轻简施肥和等氮量前提下9叶~12叶期和10叶~12叶期组合是较优越的蘖、穗氮肥叶龄运筹模式,说明该地区水稻生产中应注重保蘖肥和促花肥的科学合理施用。

全球气候变化对草地土壤磷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下载:88 浏览:507

田沐雨1 郭静1 武国慧2 汪景宽1 《中国土壤》 2020年6期

摘要:
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限制因子。全球草地生态系统分布广泛,且大多位于生态脆弱带,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因而,开展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磷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十年来,人们对增温、CO2浓度升高、降水格局改变和氮沉降增加等气候因子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磷组分和磷酸酶活性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冬奥会筹办板块信息综述 下载:33 浏览:237

李晓婷 《体育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2022年冬季奥运会将在中国举行,对于如何顺利筹办本届奥运会是当下热门的研究主题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对国内外冬季奥运会筹办板块信息进行了相关研究,梳理分析了冬奥会筹办工作中的关键问题和国外资料中涵盖的应对机制,对往届冬奥会的筹办工作创新点进行归纳总结,与我国具体国情相匹配,对比分析可借鉴之处,为有效推进冬奥会筹办工作提供提纲性的参考依据。

环渤海地区综合承载力评估与预测 下载:86 浏览:485

曲修齐1,2刘淼1李春林1尹红岩1,2常禹1胡远满1 《中国土壤》 2020年5期

摘要:
承载力的研究在生态学中有着较长的历史,当前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空间规划的背景下又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双评价""、三线一单"编制和生态红线划定均要求对承载力进行评价。承载力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多样,当前还未有统一的范式或指标体系。本文针对开发强度大、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环渤海地区,尝试以指标体系法为基础,从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因素且重点考虑各子系统间关联系的角度,对此区域综合承载力现状进行了评价。从支持力和压力两方面建立分层多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地级市为单元对研究区2012~2016年综合承载力进行量化评估并加以分析;再以当前技术水平为条件,设定综合承载力理想状态,探索各市提升综合承载力的途径,并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应用Vensim软件对未来10年环渤海地区综合承载力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环渤海区域13个地级市和天津市,近5年区域综合承载力均有所提升,但地区间差异较大,且距理想状态均有一定差距。天津市综合承载力初始水平较高且增速较快,区域综合承载力值达到0.60,最接近理想状态值的0.713;河北省各市水平最低,且增长速度均较缓慢,其区域综合承载力值最高的也仅为0.40;山东省各市综合承载力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区域综合承载力值略高于河北,达到0.50;辽宁省各市综合承载力水平参差不齐,综合承载力指数在0.35-0.50之间,个别城市甚至出现回落现象,而制约综合承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环渤海地区未来10年综合承载力预测结果表明,该地区综合承载力缓慢提升;加大科技投入与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是提升环渤海区域未来综合承载力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综合承载力研究提供案例和方法上的参考,也可为环渤海地区的综合承载力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持。

降水增加对黄土高原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498

岩晓莹1 马理辉1,2 刘铮1 柯增鸣2 李娟娟1 杨金贵1 胡宇美3 《中国土壤》 2020年3期

摘要:
为了解降水增加情况下,黄土高原土壤储水量是否增加以及深层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2018年对陕西省绥德境内的油松林和柠条林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并将其与2001年和2006年的同一样地土壤水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近20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2009~2018年该区域年平均降水量比1999~2008年的平均降水量增加了156 mm。油松和柠条林地深层土壤水分呈波浪形变化,且深层土壤总储水量呈现2018年> 2001年> 2006年,这种变化与1999~2018年降水变化趋势相一致。深层土壤储水量年际变化与植被类型有关,即油松林地深层土壤水分年际变化显著,柠条林则不显著。短时间尺度内(<6年)的降水对深层土壤储水量有影响,影响深度大约为0~5.0 m,长时间尺度(> 5年)的降水对深层土壤储水量的影响深度会随时间加深,并且长时间尺度的降水可能会导致土壤水分"高湿层"下移现象出现。

二郎山亚高山公路边坡土壤氮素与细菌群落组成的相关性研究 下载:76 浏览:496

宋伯翰1 张宇冲1,2 张月华1 李伟3 《中国土壤》 2020年2期

摘要:
本文测定不同生长季节(3月、6月、10月)二郎山亚高山公路边坡的土壤氮素含量、微生物群落组成,探讨了两者间的相关性,旨在为该区域受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与3月相比,4个样点土壤全氮含量呈现6月增加、10月减少;其中:铵态氮含量6月减少、10月增加的变化趋势;(2)3月、6月、10月各样点土壤细菌群落物种丰度指数的变化幅度分别为3530~3745、5018~6030、4121~5504,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该区域公路边坡土壤中门分类水平下的优势菌群;马赛菌属(Massili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是该区域属分类水平下的优势菌群;(3)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绿弯菌门(Chloroflexi)细菌丰富度与土壤总氮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与铵态氮含量极显著(P<0.01)负相关,厚壁菌门(Firmicutes)细菌丰富度与铵态氮含量极显著(P<0.01)正相关。

氨基酸水溶肥料和EM微生物菌剂对设施白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下载:86 浏览:507

王东升1,2,3 王蓓1 李伟明1 吴旭东1 刘庆叶1 陈莉莉1 戎茸1 黄忠阳1 《中国土壤》 2020年2期

摘要:
以白菜为供试材料,研究在白菜叶面喷施、根部灌施EM微生物菌剂和氨基酸水溶肥料对其植株生长、光合特性、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四个处理:不施用任何肥料(CK),常规施肥处理(T1),喷施+灌施EM微生物菌剂(T2),喷施+灌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T3)。试验结果表明:与T1处理相比,T3显著增加了白菜的横径,T2处理也有增加,但不显著,纵径上则无明显差异;从光合特性看,T3处理的胞间CO2浓度显著优于T1;品质方面,T3处理有显著高于T1的Vc含量;产量上,T3> T2> T1> CK,T1、T2和T3的产量相较于CK的增长幅度分别为15.94%、23.43%和27.05%,T2和T3相较于T1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6.46%和9.58%,T3相比于T1产量显著增加,T2与T1相比未达显著。综上表明EM微生物菌剂对于促进白菜生长、提高其产量有一定效果,而氨基酸水溶肥料则能有效促进白菜生长和光合作用,显著提高白菜产量的同时有效改善其品质。

蕉园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周年动态变化及对植被覆盖的响应 下载:76 浏览:504

王攀磊1 徐胜涛1 何翔1,2 王永芬3 王美存3 杨佩文1 俞艳春3 郑泗军1,4 《中国土壤》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拟研究了植被覆盖对香蕉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覆盖植物对香蕉生产可持续发展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在亚热带干热河谷蕉园内,设置无覆盖、自然杂草和豆科覆盖3种植被覆盖方式,通过不同季节(春、夏、秋、冬)、不同土壤区域(种植区和覆盖区)的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测定结果,分析植被覆盖对蕉园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蕉园土壤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变化呈明显的周年动态特征,从秋季至翌年夏季,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增加。(2)覆盖区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酶活性与种植区明显不同,前者土壤pH值、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相对较高而土壤养分和含量、有机质含量、蔗糖酶、脲酶活性相对较低,后者反之。(3)植被覆盖可显著改变蕉园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与无覆盖处理相比,豆科覆盖提升了覆盖区土壤的有效磷含量、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活性以及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自然杂草区降低了土壤的pH值、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降低,尤其在种植区,而相应增加了土壤的磷酸酶活性升高。总体而言,蕉园豆科植物覆盖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可作为改善蕉园土壤质量的有效方式。

日本化肥减量增效实现途径及启示 下载:78 浏览:488

王晨珲 李婷玉 马林 贾小红 张卫峰 张福锁 《中国土壤》 2020年1期

摘要:
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国家,农业生产和资源环境矛盾突出,但日本通过科技和政策的带动已经成为世界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农业生产和环境协调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在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的初始阶段,也同样由于过度追求产量,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环境污染。而后出台的一系列农业环境政策极大推动了农业的转型,如日本政府于1992年提出了"环境保全型农业"理念,并颁布许多法案和措施来推动其发展进程,成立了"环境保全型农业对策室"专门负责推进环境保全型农业政策的实施和相关技术的试验与论证。此后颁布的环境三法,《家畜排泄物法》、《肥料管理法》以及《持续农业法》,使化肥及有机肥的合理安全生产、管理及施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下来,为日本的节肥增效奠定了法律基础。技术层面,日本通过推广优质品种,采用土壤复壮、机械深施和缓控释肥料等技术实现了农产品高品质和低投入,其中日本农协对技术传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有机食品和生态农户的认证制度使得环保型农业生产模式得到大规模应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农业生产特点和日本存在相似之处,解决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瓶颈问题可以借鉴日本在节肥增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政策经验,如化肥和有机肥的规范化管理,对公众的宣传教育以及环保生产认证制度等。

信阳茶区土壤养分的演变 下载:76 浏览:491

李贞霞1 陈倩倩1 任秀娟1 黎星辉2 《中国土壤》 2019年12期

摘要:
为了解信阳茶区茶园土壤养分丰缺现状,为化肥减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监测了不同植茶年限(0、10、20、30、40年)0~20 cm土壤的养分及土壤交换性离子,分析其随植茶年限的变化特性。结果表明:茶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钾与植茶年限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磷与植茶年限呈显著负相关;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6.15 g kg-1,达理想状态;碱解氮、有效钾、有效磷含量都表现为富集;土壤有机质与碱解氮和有效钾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茶园氮肥以铵态氮(NH4+-N)为主,氮肥形态可影响土壤pH及交换性Al3+、Ca2+、Mg2+的变化,有机质直接影响交换性K+的变化。信阳茶区茶园土壤养分达到并超过优质高产高效茶园土壤养分需求,其氮磷钾肥明显呈现施入过量后的积累现象。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茶园土壤可持续利用及茶园减施化肥提供依据。

减氮配施有机肥对夏玉米——冬小麦土壤硝态氮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下载:76 浏览:503

李银坤1,2 郝卫平1 龚道枝1 夏旭1 李昊儒1 《中国土壤》 2019年12期

摘要:
为实现华北平原夏玉米—冬小麦的高产及氮肥的高效利用,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氮肥减量及其与有机肥配施对夏玉米—冬小麦轮作体系内土壤硝态氮分布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处理(CK)相比,施用氮肥增加了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物量和产量,而在农民习惯施氮基础上减量1/3不会显著影响到生物量和产量。其中减氮配施有机肥(ONM)处理的周年总产最高,相比习惯施氮(CN)和减氮处理(ON)分别提高了1.85%和3.78%。处理CN的0~18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周年变化均值达502.7 kg hm-2,分别是处理CK、ONM、ON的2.95、2.17、1.56倍。与处理CN相比,处理ONM显著降低了剖面(0~180 cm)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其中在夏玉米季和冬小麦季的降低幅度分别为18.1%~66.7%和37.3%~87.2%。处理ON和ONM相比处理CN,植株周年总吸氮量无显著性差异,氮肥利用率却得到了显著提高。其中处理ONM的周年氮肥利用最高,比处理CN提高了36.9%。综合分析,减氮与有机肥配施不仅显著降低了0~18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大幅度提高了氮肥利用率,且有助于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物量及产量。

不同有机培肥方式对红壤性水稻土磷素的影响 下载:84 浏览:477

叶会财 李大明 柳开楼 余喜初 黄庆海 胡志华 杨旭初 胡惠文 周利军 林小兵 《中国土壤》 2019年11期

摘要:
基于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肥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红壤双季稻种植模式下,不施肥、NPK、紫云英+猪粪+化肥、紫云英+猪粪+秸秆+化肥、紫云英+秸秆+化肥处理耕层土壤全磷、Olsen-P、磷素有效性和磷素利用率35年的变化特征,以及Olsen-P与水稻产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降低,有效磷含量及磷素有效性略微下降。配施猪粪显著提高全磷、Olsen-P含量和磷素有效性,但显著降低磷肥利用率,增加磷的环境污染风险。化肥配合紫云英及稻草还田处理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以及磷素有效性保持稳定,但显著提高磷肥利用率。Olsen-P的产量农学阈值为16.36 mg kg-1。

土壤施硒对茶树叶片硒及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下载:75 浏览:480

秦玉燕1,2 王运儒1,2 时鹏涛1,2 甘志勇1,2 李鸿1,2蒋越华1,2 梁宏合1,2 罗清1 《中国土壤》 2019年11期

摘要:
以茶树为试材,亚硒酸钠和硒酸钠为硒源,采用土壤沟施的方式,进行田间试验,研究茶树叶片总硒、有机硒及K、Ca、Mg、Zn、Fe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施硒可显著提高叶片总硒和有机硒含量,叶片总硒含量随着施肥浓度增加显著升高,随着采样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在施肥后5个月达到最大值。茶树对Se(VI)的吸收和转运能力远高于Se(IV),硒酸钠处理叶片总硒含量是亚硒酸钠处理的10.4~25.3倍。茶树吸收无机硒后大部分都转化为较为安全的有机硒,有机硒占总硒比例为91.6%~96.2%。土施不同浓度硒肥,叶片K、Ca、Mg、Zn、Fe含量呈现出波动式升降变化的特点,施硒显著提高嫩叶Zn含量,并显著降低老叶Ca、Fe含量,对叶片K、Mg含量无显著影响。

长三角地区稻麦轮作土壤养分对秸秆还田响应-Meta分析 下载:75 浏览:492

张志毅1 范先鹏1,2 夏贤格1,3 杨利1,3 刘冬碧1,3 张富林1,2 熊桂云1,2 吴茂前1,2 冯婷婷4 《中国土壤》 2019年11期

摘要:
研究旨在明确稻麦轮作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基础养分的影响。以稻麦轮作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土壤基础养分对秸秆还田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短期内(<2年)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其中活性有机碳对秸秆还田的响应程度要高于总有机碳。低秸秆还田量(RS <3750 kg hm-2和WS <3000 kg hm-2)对土壤基础养分的提升效果不显著,而全量秸秆还田(RS 3000~6000 kg hm-2和WS 3750~7000 kg hm-2)能够显著提升土壤速效磷、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对于不同耕作措施而言,旋耕或翻耕措施均可以显著提升土壤有机碳的含量;此外,旋耕显著提高全氮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翻耕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稻麦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配合旋耕或者翻耕措施能够增加土壤基础养分含量,达到土壤地力培育的效果。

田块尺度污染农田土壤铅、镉和砷含量的空间变异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启示 下载:75 浏览:486

赵宗生1 邱坤艳1 祝慧娜2 卓文飞3 韩科1 王龙飞1 赵林林1 李立平2 《中国土壤》 2019年9期

摘要:
为了探明铅冶炼污染区田块尺度下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异及其对污染农田土壤安全利用的意义,在某冶炼厂附近一面积为4800 m2的农田用网格法采集120个0~20 cm土样,测定样品镉、铅和砷含量。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壤中存在砷、镉和铅的积累。从平均污染指数来看,以镉的积累程度最大,铅次之、砷最小。土壤全镉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10~3.84 mg kg-1,镉含量处于1.10~2.27 mg kg-1之间的样品占97.50%。从重金属空间分布上看,镉和铅含量的空间分布有较高的一致性,均是研究区北部和南部含量较高,中间区域含量较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镉和铅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1)。根据土壤铅含量计算稳定铅时所用普通过磷酸钙的用量范围为0.312~0.419 kg m-2,平均值为0.367 kg m-2。根据其他研究者得到的土壤全镉含量与小麦籽粒镉含量的相关方程计算,不同方程得到的小麦籽粒镉含量结果有很大差异,较可信的小麦籽粒镉含量变化范围为0.095~0.814 mg kg-1。采样区中部为小麦籽粒镉含量较低且铅稳定剂需要量较低区域。以上结果表明,研究区田块尺度下土壤镉含量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且土壤镉含量的空间变异导致小麦籽粒镉含量可能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

基于核偏最小二乘的矿区土壤Cu含量高光谱反演 下载:84 浏览:477

郭云开1,2 钱佳1,2 蒋明1,2 章琼1,2 《中国土壤》 2019年7期

摘要:
本文探究应用高光谱遥感手段反演铜锌矿区土壤Cu含量的可行性,以湖南省某矿区土壤为例。在对原始高光谱重采样、一阶微分、对数、连续统预处理后,分别进行与Cu含量的相关性分析,最终选用一阶微分变换光谱数据进行建模。在建模反演时,针对多元线性回归(MFL)和传统偏最小二乘(PLS)在应用过程中没有考虑变量间的非线性关系的缺点,提出了基于核偏最小二乘(KPLS)回归的土壤Cu含量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PLS和MFL,KPLS能较好的提升土壤Cu含量估算能力,预测样本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3.25%,明显高于MFL的32.22%和PLS的14.18%。研究结果也表明了高光谱遥感手段可以反演矿区土壤Cu含量,且核偏最小二乘模型也可为其它土壤重金属的反演提供参考。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