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水土保持管理经验 下载:89 浏览:503

郑树海1 黄静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5期

摘要: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改革为项目法人自主验收后,对建设单位水土保持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甘肃酒泉—湖南±800 k 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水土保持设施是第一个由国家电网公司自主验收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此为例分析了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及其水土流失特点,总结了水土保持管理经验。

南小河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提质增效措施体系探讨 下载:83 浏览:488

郭锐1 杜雪2 郑娇1 郭嘉1 党小尼1 赵嘉莹1 雷文坛3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5期

摘要:
南小河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是黄委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下属的南小河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观测基地。针对多年运行中发现的问题,为补短板、提质量、增效能,计划对园区进行提质增效改造,目的是将园区建成集科学研究、技术示范、科普教育和生态体验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的科技示范园。采取系统工程学原理,从提质增效目标、功能划分、技术支撑、措施体系等方面对提质增效体系进行了探讨。从科学研究、技术示范、科普教育几方面,对提质增效措施体系进行了详细论述。

岩溶山区小流域划分与流域类型探讨——以贵州省盘州市为例 下载:89 浏览:481

赵娟1 周国富1 蔡雄飞1 刘春艳1 许幼霞1 代克志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5期

摘要:
在岩溶山区开展小流域合理划分是进行生态建设的有效手段。以贵州省典型岩溶山区盘州市为例,在1∶5万地形图及Landsat8 OLITIRS遥感数据的基础上,借助Arc GIS软件进行小流域的自动提取,并根据《小流域划分及编码规范》(SL 653—2013),对所提取的微流域进行边界检查、归并,最终提取小流域415条。盘州市小流域有完整型小流域243条、区间型小流域81条、坡面型小流域6条、其他类型小流域85条。为了满足我国南方广大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小流域划分需要,应将受峰丛、洼地和盲谷等特殊地貌控制且无法划分到完整型、区间型和坡面型3种类型中的其他类型小流域划分为一类,并命名为"盲谷-洼地型"小流域,进而补充修编到《小流域划分及编码规范(SL 653—2013)》中;针对"盲谷-洼地型"小流域的治理方略和具体措施应有别于完整型、区间型和坡面型小流域。

基于高分影像的贵州省晴隆县2016年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下载:94 浏览:506

刘晓林1 亢庆1,2 刘超群1 尹斌1 李树波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4期

摘要:
土地利用状况分析能揭示人类利用土地的广度、深度和合理程度,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基于高分1号卫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和人工交互式图像处理方法,获取晴隆县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计量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晴隆县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草地和耕地,3种地类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2%以上;晴隆县土地利用类型较丰富且均衡,所辖乡镇中茶马镇的土地利用类型最为单一;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光照镇的土地利用程度最高,鸡场镇的最低。

松花江流域主要河湖水生态现状评价 下载:76 浏览:459

吴计生1 梁团豪2 吕军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4期

摘要:
以松花江流域的26条河流、7个湖库为研究对象,基于生态需水满足状况、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湖库富营养化状况、河流纵向连通性、重要湿地保留率、重要水生生境状况等6项指标,评价流域主要河湖水生态状况。结果表明,生态较好河流主要分布在嫩江干支流上游区;水质污染、生境萎缩问题在松花江流域广泛存在,流域水生态安全状况面临较大压力。

红壤区生产建设项目边坡防护措施保水减沙效益研究 下载:85 浏览:495

徐爱珍1 汤崇军1 刘宇2 郭利平1 赵佳鼎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4期

摘要:
以江西水土保持生态科技园内布设的不同边坡防护措施小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16年18个径流小区28次侵蚀性降雨量和各小区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了不同边坡防护措施小区的保水减沙效益。研究结果表明:边坡防护措施小区相对裸露小区(对照)具有显著的保水减沙效益;在坡比1∶1.5的护坡措施小区中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护坡方式保水减沙效果较好,坡比1∶2的护坡措施小区中等高绿篱埂护坡保水减沙效果最为明显。

基于CORS-RTK结合GIS的崩岗侵蚀调查方法及应用 下载:87 浏览:515

张铁洋1 陈峰云2 邓羽松1 杜赟1 丁树文1 王天巍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3期

摘要:
以湖北省通城县杨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CORS-RTK技术对流域内崩岗进行野外实地测量,将测量得到的数据用Arc GIS软件处理,结合GIS空间分析,获取杨垄小流域崩岗的分布,以及崩壁高度、主沟长度、坡度、坡向等崩岗要素。研究结果表明,CORS-RTK结合GIS的调查方法具有精度高、结果形象化等优点,可为崩岗侵蚀调查提供参考。

宁南山区不同建设年限梯田土壤肥力变化规律研究 下载:76 浏览:489

岳自慧1 刘平1 翟汝伟1 王文1 刘学军1 贾爱冬2 张煜明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3期

摘要:
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宁夏项目区6个重点小流域坡改梯工程实施后不同建设年限的梯田土壤肥力进行了为期4年的定点跟踪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坡改梯初期土壤肥力与修建前相比有所降低,经过3~5年的合理培肥和土壤肥力的逐步恢复,不同建设年限梯田土壤肥力的年度变化大体上呈现出逐渐提高的趋势,在梯田修建第5~7年土壤肥力各项指标达到最高,但修建第8年时土壤肥力出现了下降趋势。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继续加大梯田建设力度,重视梯田修建后的培肥与改良,为宁南山区作物高产、稳产提供有力保障。

文县郭家坡滑坡形成机理与稳定性研究 下载:87 浏览:465

田运涛1 景博2,3 王高峰1 郭宁1 杨强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3期

摘要:
选择受地震影响的郭家坡滑坡作为研究对象,在滑坡孕灾背景条件调查、大比例尺平面测绘、工程地质勘查、岩土测试等基础上,对其发育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然后运用有限元模拟定量分析了滑坡现状稳定性。结果表明:地震是滑坡整体破坏的主要诱因,高陡斜坡和裂隙发育的地层是造成郭家坡滑坡发生多级滑动的内在因素,滑坡在降雨饱水工况和地震工况下局部处于不稳定状态。

基于喷混植生的高陡岩质边坡生态修复新思路——以梧桐山道立交边坡为例 下载:79 浏览:467

王耀建1 王永喜1 夏兵1 邢路平1 吴凤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2期

摘要:
为使喷混植生技术广泛应用于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并取得良好的生态和景观效果,以深圳市梧桐山道立交边坡为例,提出新的修复理念。根据当地边坡特点,采用工程护坡和生态护坡的科学结合,动态设计、动态施工,不断试验改进,按近自然、可持久的生态恢复新理念,设计了边坡排水系统、平台种植槽、生态复绿措施、滴灌措施,创新应用了V形槽+挂双层网喷混植生技术、滴灌系统、平台排水沟在种植槽外侧布设、先锋乔灌草种优化组合模式等技术。据竣工后7年的跟踪调查,高陡岩质边坡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边坡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得到有效改善,生态修复效果良好。梧桐山道立交边坡生态修复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华南地区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官厅水库上游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分区及实用技术研究 下载:79 浏览:484

李洁1 马香玲1 任启文2,3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2期

摘要:
官厅水库上游生态环境修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以距库区和主要河流水域距离、地形地貌、水土流失情况、植被情况、耕地情况、荒山荒坡和未利用地情况等指标为基础,结合官厅水库上游流域6区5县水土保持主导功能的不同及河北省水土保持区划结果,将官厅水库上游流域分为官厅库区周边水域防护生态修复区、桑干河洋河两岸河道防护生态修复区、接坝区山地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冀西北间山盆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4个生态修复区,并根据不同生态修复区特点提出了生态修复实用技术模式。

我国沙障固沙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下载:87 浏览:485

丁新辉1,2 刘孝盈1,2 刘广全1,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2期

摘要:
利用文献荟萃法,对我国沙障的类型及其固沙技术进行了研究。目前,沙障固沙技术的理论尚有待完善,沙障的规格、材料选取没有相应的规范,沙障固沙体系布局不合理,沙障对沙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不充分,重大工程中的沙障效益评价困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材料科学的发展,我国沙障治沙技术研究趋势为:(1)重大工程沙障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在现有沙障设施内,开展沙障—沙生植物—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3)防风固沙体系模式的优化研究。

1951—2015年洞庭湖水沙演变及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的定量评估 下载:81 浏览:500

杨敏1 毛德华1 刘培亮2 刘文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2期

摘要:
运用线性趋势法、M-K非参数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小波分析法等对1951—2015年洞庭湖水沙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构建降水-径流经验模型,定量估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影响率。结果表明:(1)洞庭湖入出湖水沙时间序列均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以入湖输沙量的下降趋势最为显著,以404.46万t/a的速度减少,在研究时段内入出湖水沙均发生了突变并表现出不同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洞庭湖入湖水沙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00,出湖水沙为0.696,表明洞庭湖水沙序列之间呈现出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在整个变异期,降水对入湖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率为-1.03%、人类活动为101.03%,降水对出湖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率为-7.67%、人类活动为107.67%,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减少主要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视角下三峡库区农户施肥行为探讨 下载:83 浏览:477

梁增芳1 肖新成2 倪九派2 吴彦3 付川3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期

摘要: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农户的施肥行为对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结合当地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和水土流失发生机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当地农户的施肥行为。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农户对过量施肥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偏向于将有机肥施在土地质量较差的耕地上;农户在确定农作物施肥量时主要是凭自己的经验。2013—2015年三峡库区农户化肥使用量增加幅度较大,原因主要是土壤肥力下降和化肥肥效低;使用有机肥和化肥的农户,化肥用量增加幅度较大;对已认识到过量施肥危害性的农户,化肥使用量增加不明显。

寻乌县稀土尾砂地植被修复效益综合评价 下载:87 浏览:501

胡根华1 鲁向晖2 刘明兰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8年12期

摘要:
稀土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矿产资源,但稀土采选会产生大量的尾砂,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桉树是江西省稀土矿区尾砂地植被恢复常用的树种,为科学认识桉树在稀土尾砂地生态修复中的作用,以寻乌县稀土矿区为研究对象,在详细调查和专家打分的基础上,选取了26个反映桉树生长对稀土尾砂地修复影响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桉树修复稀土尾砂的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桉树种植修复稀土尾砂的生态效益为中、社会效益为良、经济效益为中、综合效益为中;总体评估态势为:17%为优,28%为良,30%为中,21%为差,4%为劣。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选用桉树对稀土尾砂进行植被修复是可行的。同时,对桉树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问题给出了建议。

嫩江流域尼尔基水库上游河段入河排污口建设适宜性评价 下载:88 浏览:484

郑国臣1 张怡1,2 吕军1 刘洪超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8年11期

摘要:
通过分析嫩江流域尼尔基水库上游河段典型入河排污口现状及其建设适宜性,明确排污口建设的影响指标,以期为改善嫩江流域典型区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等提供科学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水功能区特点及距入库点距离是影响嫩江上游入河排污口位置的主要指标。河段内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或林地、污染物排放量较小、排污口距入库点较远时,入河排污口的建设适宜性较高;土地利用类型为农田或建设用地、污染物排放量较大、排污口距入库点较近时,入河排污口的建设适宜性较低。

北京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下载:76 浏览:487

杨坤1 叶芝菡2 钟莉1 张超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8年11期

摘要:
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北京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在监测网络、监测技术和管理体系、监测数据共享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以及新时期水利部关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要求,探讨了北京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包括: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完善与运行管理,全面加强年度水土流失监测,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监管重点监测,着力强化水土保持监测成果管理与应用等。

滨州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及防治途径 下载:77 浏览:508

刘晓华1 刘潘伟1 张荣华1 王贵霞2 常成3 张光灿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8年9期

摘要:
在国家、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滨州市实际情况,以乡镇为基本划分单元,运用系统聚类与Arc GIS空间叠置分析工具,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先定量研究后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滨州市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在省级重点预防区、永久基本农田和引黄干渠两侧外延100 m范围外,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775.75 km2,占全市总面积8.08%;在主要城镇区外,划定重点治理区280.65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92%。针对不同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不同的防治途径,可为滨州市明确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开展水土保持规划及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依据。

崩岗侵蚀发生风险评估方法的对比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下载:95 浏览:495

孙昆1,2 程冬兵1 贺佳杰2 赵元凌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8年8期

摘要: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红壤区的一种特殊侵蚀类型,评估和预判崩岗侵蚀格局对开展相关防控工作具有导向意义。基于崩岗侵蚀发生风险理念,采用信息量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别对广东省崩岗风险格局开展了研究,并分析探讨了两种评估方法及具体指标计算的应用表现。结果表明,广东省东北部和西部崩岗发生风险值较高,西南部和中部风险值相对较低。不同评估方法绘制的风险值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但信息量法计算结果的精度高于Logistic回归分析法,是两种方法中的优选方案。

安溪县山地茶园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空间的变化 下载:87 浏览:514

刘岑薇1 张燕2 辛思洁3 陈锦辉2 杨庆1 王义祥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8年8期

摘要:
为布设更加适应茶园开发的水土保持措施,以福建省安溪县采取了良好水土保持措施的山地茶园(已治理茶园)与未采取良好水土保持措施的山地茶园(未治理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了不同水平位置和高程下已治理茶园和未治理茶园土壤的N、P含量,以及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已治理茶园土壤中TP平均含量为0.63 g/kg,比未治理茶园土壤中的TP平均含量(0.44 g/kg)高43.2%;未治理茶园与已治理茶园土壤的TN含量均随高程降低呈减少的趋势,已治理茶园土壤TN含量在最大高程(600 m)处出现最大值,显著高于低高程区域;未治理茶园土壤TP含量随高程降低呈减少趋势,而已治理茶园TP含量变化趋势则相反,在最低高程(300m)处出现最大值;在水平位置上,已治理茶园土壤的N∶P值从支毛沟的上游到下游呈显著减少趋势,而未治理茶园土壤的N∶P值则相反,呈显著增加趋势。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