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BIM的钢桁架焊接节点力学分析 下载:68 浏览:380

王立国1 郭建华2 元宇3 张强4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为分析钢桁架桥梁焊接节点的应力分布,以CATIA软件建立的BIM模型为基础,通过数据接口程序,将BIM模型的数据导入ABAQUS及MIDAS,获得钢桁架节点的应力状态。结果表明:修改BIM模型参数可以自动修改力学分析软件的数据文件,采用BIM模型作为力学分析软件的数据文件是可行的。只要构造合理,无论在恒载还是恒载加活载的作用下,节点处最大应力均远小于屈服应力,满足规范要求。通过构件尺寸优化,可以获得合理的节点形式。

高压输电线缆增加敷设段长研究 下载:15 浏览:166

高飞1 黄磊2 张蕾1 张瑞永2 刘静3 吴述关2 《电气学报》 2020年12期

摘要:
传统高压单芯电缆设计分段长度偏短,导致电缆接头数量急剧增加,造成接头价格昂贵,工程投资随之上升,电缆运行的故障概率也相应提高,增大单段长度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金属护套感应电压和护套环流进行计算研究,推算出最大可能的敷设段长。使用解析公式和仿真计算两种方法,对220kV输电线缆在不同的接地方式、不同的排列方式下的金属护套感应电压进行计算,给出了可行的最大敷设段长,并对两种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负载不平衡或段长不平衡对护套环流的影响,对段长增加后不平衡负载或段长时的护套环流进行了仿真计算,提出最大敷设段长的选取还应考虑不平衡状态下的护套环流是否超限。

计及静态安全因素与热电最优潮流的综合能源系统联合运行优化模型 下载:90 浏览:417

潘益1 梅飞2 郑建勇1 何桂雄3 《电网技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针对区域多能量枢纽(energy hub,EH)互联的热电耦合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energysystem,IES),提出一种综合考虑静态安全因素与热电最优潮流的IES联合优化运行模型。模型为双层结构,首先提出热电耦合网络最优潮流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整个系统的静态安全评估指标。上层模型以系统运行经济性与静态安全性为目标,优化各EH单元的冷热电输出;下层模型根据上层热电最优潮流计算结果,结合经济性目标,并兼顾光伏消纳能力,实现EH单元内部各机组的实时出力优化。最后结合算例仿真结果证明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计及电转气技术的天然气–电力耦合系统运行研究综述 下载:81 浏览:482

窦迅1 赵文浩1 郎伊紫禾2 李扬2 高赐威2 《电网技术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电转气(power to gas,P2G)技术可实现电能以天然气的方式大规模存储,使电力系统与天然气系统间具备能量流动的能力,加深了电力系统和天然气系统的耦合程度。天然气-电力耦合系统的优化运行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能源调度利用效率的基础,对提升系统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针对P2G技术的运行层面,首先介绍了P2G技术的特点,进而综述了基于P2G耦合的天然气-电力耦合系统建模方法以及不同场景下的运行优化模型及求解方法。最后在分析P2G技术的国内外应用现状的基础上,从不同应用场景总结了P2G技术应用的发展瓶颈及解决思路,并对P2G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电能路由器接入电力电子化配电网稳定性初步分析 下载:71 浏览:503

段青1 盛万兴1 李振1,2 赵彩虹1 王建华3 《电网技术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针对电能路由器接入目前传统配电网及电力电子化配电网潜在的稳定性问题,在电能路由器主电路拓扑的基础上,基于阻抗匹配理论,详尽推导了电能路由器在dq坐标下的小信号阻抗模型,并通过注入小信号电压扰动信号测量实际阻抗,验证所建立的解析模型的准确性。同时结合广义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以及阻抗模型,分别给出了电能路由器与电力电子配电网并网系统的稳定及不稳定情况下的时-频域仿真验证。在实际物理试验中,分别将电能路由器接入传统配电网及电力电子化配电网,同样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及可行性。

三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横向加劲肋拓宽研究 下载:47 浏览:365

吴文清1 翟建勋2 张娴1 赵昊1 张慧1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针对三向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横向拼接难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横向加劲肋的新型柔性横向拼接结构。保持新旧箱梁翼缘板分离,在新旧箱梁翼缘板下侧增设沿纵向均匀设置的横向加劲肋,将新旧箱梁翼缘板连接起来,形成一种基于横向加劲肋的柔性拼接结构。依托实际工程,考虑了车辆活载、基础沉降差、新浇筑混凝土的收缩及徐变变形等多重作用,对拼接结构自身及拼接前后既有箱梁的受力状态变化规律进行了较全面的有限元分析。研究表明,拼接拓宽后结构整体刚度有明显提高,且能有效减小旧桥的活载作用效应,说明横向加劲肋能够有效连接新旧箱梁,使得拓宽结构共同受力;在新建桥梁的材料收缩及徐变效应作用下,拓宽后整体结构产生较明显的横向变形,尤其要关注梁端截面的横向变位和加劲肋主拉应力值;在基础不均匀沉降差作用下,各支点截面加劲肋存在较大的主拉应力,可能造成结构开裂损坏,需要采取有效加固措施或进一步优化设计横向加劲肋。此外,文章还研究了加劲肋尺寸参数及布置间距变化对新旧桥梁及加劲肋自身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柔性加劲肋拼接结构用于三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横向拓宽是可行的,它为类似桥梁拓宽工程提供了一种新的可选择方案。

基于人本经济发展观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计量方法创新探讨 下载:81 浏览:502

丁胜红1,2 吴应宇1 《会计研究杂志》 2019年2期

摘要:
"互联网+"的"去三化"颠覆了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促使对新的管理会计理论与计量方法探讨。本文从解决规模经济问题与范围经济问题入手,探索信奉人本经济发展观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创新的理论基础。参照物本经济发展观指导的成熟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逻辑及其计量方法演变规律,结合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2.0现实经验,在人本经济发展观指导下,构建管理会计新理论体系,提出了人本成本法。

考虑损伤时变特性的大跨斜拉桥抗震性能研究 下载:63 浏览:367

郑宇倩 王莹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目前,大跨斜拉桥的抗震性能设计尚未考虑桥梁服役期内由于疲劳损伤累积对结构力学性能劣化的影响。文章依据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研究了桥梁的疲劳损伤时变特性,基于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法获得桥梁在不同服役年限遭遇多遇和罕遇地震时的响应,依据其性能对照标准和地震损伤模型,研究桥梁抗震性能的时变特性,并以润扬长江大桥北汊斜拉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地震作用下考虑损伤时变特性的桥梁抗震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桥在服役期内由于损伤累积导致了材料力学性能的劣化,结构的抗震性能呈现显著的时变特性。在遭遇多遇地震时,部分构件可能进入塑性,导致结构的地震损伤值可能超出规定限值;在遭遇罕遇地震时,结构的地震损伤不断增大,有发生倒塌的可能。结构在设计时均满足抗震设防目标,但随着性能的逐渐劣化,在一些工况下结构地震损伤值超过了抗震设防目标的损伤指标限值,这对结构的安全服役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对于服役期长且重要的大跨桥梁有必要进行考虑损伤时变特性的桥梁抗震分析,研究成果对类似桥梁的抗震设防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融合多元信息的含光伏电网风险量化评估方法 下载:19 浏览:172

陶苏朦1 汤奕1 朱红勤2 潘小辉2 《电气学报》 2020年9期

摘要:
随着光伏并网容量的增加,光伏电站的不确定性因素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影响日趋显著。为充分挖掘多元信息实现含光伏电网的风险定量分析,在构建融合气象和元件信息的光伏输出功率概率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含大规模光伏电网的风险量化评估方法。首先,基于聚类分析综合考虑了天气变化和元件失效概率,形成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光伏日出力序列,通过构建表征不同天气类型间的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实现对全运行时段光伏出力的预测;然后,利用非序贯蒙特卡洛法抽取系统状态,综合考虑故障概率和后果,对电压越限和失负荷风险分别进行量化评估。最后,以某实际电网为例,分析了气象和元件信息、光伏接入方案和容量对系统运行风险的影响,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弯箱梁桥支座反力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46 浏览:389

林峰 陈娟婷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从设计角度探讨弯箱梁桥侧翻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某工程实例为背景,应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弯箱梁桥支座反力的组成成分,找出导致支座出现负反力的原因。分析表明:预应力效应和活载效应是导致弯箱梁桥内侧支座脱空的主要原因,其中腹板束和底板束是预应力钢束中产生负支座反力的主要源头,弯箱梁桥中底板束虽然用量不多,但是对支反座力的影响最大。因此,在设计中建议增加腹板束和顶板束的配置,减少底板束的配置;同时,增大箱梁平曲线半径可以使得内外支座反力分配更为均匀。研究成果对于中小跨径预应力混凝土弯箱梁桥的设计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结合小波分析和改进型DTW距离的配电网电压暂降源辨识方法 下载:93 浏览:481

储佳伟1 袁晓冬2 陈兵2 王旭冲1 邱海峰1 顾伟1 《电网技术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该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小波分析和改进型动态时间规整(dynamic time warping,DTW)距离的配电网电压暂降源辨识方法。首先分析各类电压暂降源及其经不同类型变压器传递后的相应电压波形特征,并根据其隶属关系通过波形数据挖掘和序列相似匹配构建完备的波形数据库。通过小波变换对实测电压暂降波形进行多尺度分解实现时间数据的降维,同时给出波形库序列的DTW边限距离及其在小波变换域的查询计算方法,实现电压暂降源的快速识别。基于实际的电力园区网架结构搭建仿真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述方法能迅速而准确地辨识各类电压暂降源,为电压暂降的有效监测和快速治理提供有力的参考。

基于BIM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研究 下载:86 浏览:393

耿方方1,2 尹方舟2 丁幼亮2 孙震3 徐照2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是保障桥梁安全运营的重要技术手段,已在国内外众多桥梁工程中得到应用。然而,传统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存在海量数据可读性差、突发事件下难以评估等缺点。文章借助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提出新型"BIM+健康监测"模式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架构,开发了基于BIM的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实现了桥梁安全运营的多用户协同管理以及监测与养护一体化运维管理。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自动驾驶技术对交通运行的影响研究 下载:36 浏览:377

王文1 汤文蕴2 庄宇1 万佳磊1 王兴璐3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自动驾驶汽车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一个新颖而有效的措施。为了研究自动驾驶车对交通系统的影响,文章建立了考虑了随机慢化现象的单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和考虑了换道行为的多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逐步探求不同自动驾驶车比例对交通流三要素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当车辆密度适中时,自动驾驶车可以明显提高车流量和平均车速,且其比例越高,效果越明显;当车辆密度过大或过小时,自动驾驶车的效果不明显。文章的研究成果可作为进一步研究自动驾驶车对交通流影响的依据。

基于实测数据的高校新校区多功能区车辆停放特性分析 下载:12 浏览:161

周子豪 陈峻 《交通技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停车问题,尤其是校园停车问题日益严峻。针对高校在城市外围的新校区,文章提出了划分多功能区研究停车特性的理念,剖析了各功能区的停车特征及停车设施特征。并以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的机动车停放实测数据为基础,对比分析高校校园的不同类型功能区车辆停放时变特性。选取单位时间利用率、单位时间周转率、长时停放比例、泊位外停车比例4个指标进行停车场评价,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停车者泊位选择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多功能区的停车时变特性因功能区特点而异,又同样因作息时间产生变化,高校校园内停车者泊位选择的首要影响因素是步行距离。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校园停车设施优化策略,包括停车设施位置选择、配建形式、配建指标和共享停车。

原位微米/纳米TiC颗粒弥散强化304不锈钢的高温蠕变特性 下载:57 浏览:394

倪自飞1,2 薛烽1 《材料科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以304SS不锈钢为母合金采用原位合成工艺制备微米/纳米TiC颗粒弥散强化304不锈钢(TiC-304SS强化钢),研究了强化钢和母合金的高温蠕变性能。结果表明:原位生成的TiC颗粒大多呈多边形,在母合金中均匀分布且与其良好结合。TiC颗粒的加入对强化钢的母合金晶粒有明显的细化作用。在700/100 MPa蠕变条件下母合金304SS蠕变后晶粒明显长大,且沿应力方向拉长。而TiC颗粒的加入抑制了母合金晶粒的长大,阻止了蠕变变形。显微组织和蠕变性能的结果表明,在强化钢和母合金的蠕变过程中位错的运动符合位错攀移机制。但是与304SS母合金相比,TiC颗粒的加入提高了TiC-304SS强化钢的蠕变表观应力指数和蠕变激活能。门槛应力、载荷传递和微结构的增强,是Ti C-304SS强化钢的蠕变增强特征。

基于CIE天空模型的室内自然光照度计算模型 下载:33 浏览:259

储海龙 张宇宁 王坚 《光电子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介绍了一种计算室内自然光照度的模型。该模型以国际照明委员会公布的15种天空亮度分布模型为基础,以天气条件、建筑朝向、建筑纬度、四季更替、昼夜更替、建筑开窗、室内表面反射系数等为变量,较全面的考虑了影响室内照度的因素。将实际测量数据与本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模型的计算精度能够很好地吻合实验数据。

基于模糊控制算法和布谷鸟搜索算法的混合储能系统优化配置 下载:61 浏览:364

曲春辉1 孙文文1 陶思钰2 徐青山2 《电气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正>重点研究将混合储能系统应用于平滑可再生能源系统输出波动场景下的优化配置问题。首先,建立可再生能源输出波动的平滑目标并选取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以平抑多种新能源的出力。继而,分析功率型储能和能量型储能各自的特点,论证混合储能的互补性。然后,建立混合。

LED灯频闪问题评测与研究 下载:77 浏览:424

杨夏喜1 吴震1 石峰1 王俊轶2 张有勇1 李晓华2 《光电子进展》 2018年3期

摘要:
评测和研究了瞬态光调制对人的影响的评价参数及其特性。在实验中利用这些参数对市售LED灯泡进行评价。比较了这些参数在实际评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矩阵背光时序彩色显示中背光分区数与色彩分裂现象的关系探究 下载:53 浏览:468

汤景浪 张宇宁 王坚 《光电子进展》 2018年2期

摘要:
利用矩阵式LED背光,局域基色去饱和算法根据图像局部内容降低基色的饱和度,从而降低子场图像之间的色差,抑制色彩分裂现象。本文主要研究了局域基色去饱和算法中色彩分裂现象与背光分区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背光分区数越多,图像色彩分裂现象抑制作用越显著,但在权衡背光系统成本与图像画质的前提下,当背光分区数为496,该背光分区数下色彩分裂显著点数占背光分区数为1×1下色彩分裂显著点数的比例降至20%,有效抑制了色彩分裂现象,大大提升了图像画质。

基于复振幅调制的全息视网膜显示 下载:93 浏览:441

祁怡君1 张秀敏2 闫晓密2 黄慧诗2 夏军1 《光电子进展》 2018年2期

摘要:
提出一种适用于增强现实的视网膜显示技术,利用一个相位型空间光调制器结合计算机全息图算法,实现了直接在视网膜上进行全息重建。首次从理论出发,给出了相位型空间光调制器输入相位与眼球前平面光场的计算关系,讨论并比较了基于GS的全息图计算方法和基于双相位编码的复振幅调制全息图计算方法的特点,采用复振幅调制,全息重建中的散斑噪声得到抑制。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应用于视网膜全息成像的计算机全息图算法的有效性。实验证明,该方法能够利用一个纯相位空间光调制器在眼球里进行多平面的无散斑全息重建,同时在视网膜附近重建振幅信息,使得眼睛聚焦在某个平面时,该平面的图像能够恰好投影在视网膜上。整个过程模拟了自然场景中人眼调焦和观察的过程,不同于双目视差的三维显示方法,文章提出的视网膜显示技术是一种真三维全息重建,不存在视觉辐辏调节冲突。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