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区域合作与地缘安全复合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以澜湄合作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比分析为例 下载:53 浏览:417

洪菊花1,2,3 骆华松2,4 2020年5期

摘要:
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认为区域合作与地缘安全复合系统是区域合作子系统与地缘安全子系统在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对区域合作与地缘安全复合系统的物质结构、观念结构、复合系统整体结构、整合功能、反馈功能进行了定性研究,并对澜湄合作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开展了对比分析,从区域合作与地缘安全复合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角度探讨了为何澜湄合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仍没有获得实质性进展,认为澜湄合作的区域合作与地缘安全复合系统结构与功能让该复合系统处于协同演进状态、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区域合作与地缘安全复合系统结构与功能使该复合系统处于冲突退化的状态。

企业化经营转型背景下郎德上寨旅游社区支持度研究 下载:52 浏览:417

陶莹 王维 艳向阳 2020年4期

摘要:
针对郎德上寨旅游经营的企业化转型新动向,从社区居民感知视角,通过实地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结合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郎德上寨旅游社区支持度构念模型。研究表明:社区参与度对社区受益度、社区受益度对社区支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社区受益度对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对社区支持度有显著负向影响;其中,社区受益度和相对剥夺感发挥了中介作用。总体而言,郎德上寨社区居民对企业化经营转型基本持肯定态度,但因其现实的"经营性"参与而非旅游吸引物的"资产性"参与以及演艺"劳动"的付出与"工分"回报的不等价,造成了较高的相对剥夺感与较低的旅游受益度;确立社区参与景区门票分成制度和提高演艺补偿费是提升社区支持度的关键。

云南沧源岩画(第二地点)研究 下载:51 浏览:420

陈杨1 张虎才2,1 刘峰文2 2020年4期

摘要:
过去人类生存及如何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是广受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云南西南地区山川起伏、河谷纵横、物产丰富,是连接东亚、东南亚与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在史前和历史时期南北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早期人类活动的遗迹和遗存难以保存,限制了系统考古工作的开展,致使对云南高原过去先民生存演化的过程和对环境适应的策略尚不明晰。通过对云南沧源岩画第二地点图案的考察,结合岩画图案临摹资料及云南高原考古资料,分析了相应时段沧源地区先民对生存环境的适应策略。研究结果显示,沧源岩画第二地点的考古年代不晚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记录了当地先民在该时期从事着定居的农业活动,当时牛类已经被驯化,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开展围猎和娱乐活动,并带有浓厚的信仰色彩。同时,针对岩画保存现状提出了保护建议,以有效的保护这些珍贵的先民遗产。

首采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下载:57 浏览:361

郭有为 刘琳 2018年8期

摘要:
斯派尔煤矿采用分源预测法对110701工作面瓦斯涌出规律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作面瓦斯综合治理技术。经抽采效果考察,结果表明:工作面瓦斯抽采率为65.8%,回风流瓦斯浓度最高为0.45%,上隅角瓦斯浓度最高为0.76%,有效保障了首采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

2019年初夏云南异常高温干旱的环流影响因子分析 下载:53 浏览:420

刘佳1 晏红明2 李艳春1 2020年4期

摘要:
利用云南省125站1961~2019年降水资料及ERA5逐日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环流、水汽输送特征、太平洋及印度洋海温异常等方面,对2019年初夏云南异常高温干旱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抑制了孟加拉湾印缅槽的发展和孟加拉湾暖湿空气向云南地区的输送。另外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导致同期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异常偏南、南亚高压异常偏北。西风急流异常偏南,利于西风带上的副热带槽脊波动到达青藏高原西侧,在山脉的阻挡下,西风槽移速减缓。槽前上升气流令高原地区大气热源异常偏强,进而在热源中心上空制作负涡度,令南亚高压异常偏北。云南地区位于对流层高层异常反气旋南部,强劲的下沉绝热增温效应,加之孟加拉湾水汽输送偏少,引发了初夏持续性高温干旱事件。

山区自动气象站选址分析 下载:53 浏览:422

高煜1 杨家康2 周元诚3 2020年3期

摘要:
针对云南腾冲机场、泸沽湖机场周边增设的6个自动气象站,从地理环境、选址规范性、水汽输送路径、流场特征、网络通讯条件几个方面对自动站选址的合理性及科学性进行分析评价,并用天气形势个例分析了天气气候条件,分析表明,6个自动气象站的选址能够较好的反映当地地理环境特征,充分考虑水汽输送方向和主要天气系统的路径,可以较好的反映降水的垂直变化,对分析研究机场雾的生消规律也提供了针对性资料。

DIMINE软件在大屯锡矿巷道建模中的应用 下载:47 浏览:256

张志龙1 罗大伟1 沈锐1 杨殷2 2019年12期

摘要:
从DIMINE三维矿业软件在大屯锡矿巷道建模的实际应用出发,探讨了DIMINE巷道建模的功能体系,对建设巷道三维模型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并简单介绍DIMINE软件巷道建模的总体实施情况和应用前景。

云南红河一次冬季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下载:53 浏览:425

韩迁立 叶文群 2020年3期

摘要:
利用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逐6 h 2.5°×2.5°再分析资料、葵花-8红外云图、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对2019年1月7~9日孟加拉湾热带风暴"帕布"影响云南省期间造成红河州暴雨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背景、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大气不稳定层结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由孟加拉湾风暴远距离影响造成的冬季大暴雨天气事件;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能把孟加拉湾风暴产生的云和水汽输送到云南省红河州上空;700 hPa西南低空急流为此次天气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高低空急流耦合为水汽的垂直输送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地形作用和对称不稳定是造成此次冬季暴雨天气过程的触发机制。

利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计算极限的注记 下载:22 浏览:370

李源1 郝小枝2 2019年4期

摘要:
在文献[2]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利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计算未定式极限的细节.通过若干实例证实:与中值点采用粗糙估计形式相比,精细估计形式在计算中有更好的效果.文中明确了可以利用粗糙估计形式进行计算的未定式极限的基本特征,并且给出了在粗糙估计失效时的两种常用解决方案.

哈巴雪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质垂直分异研究 下载:57 浏览:424

苏骅1 王平2 2020年3期

摘要: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采样,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哈巴雪山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异现象较为显著,土壤A层有机质含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B层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增加,也呈现增加趋势。同一剖面各土层之间有机质含量差异明显,由表层往下层呈现递减趋势,土壤有机质表聚性明显。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气温和降水有较强相关性,还与植被类型、土壤质地、土壤结构有关。

反思地标在旅游中对地方形象的表述——以玉溪红塔山为例 下载:55 浏览:430

李丹 王海燕 2020年2期

摘要:
从符号学视角阐释红塔山成为玉溪市地标的原因,并结合Dean MacCannell"景观神圣化"的5个阶段分析红塔山地标景观吸引力的构建过程,即地方地标景观如何实现旅游化。通过实地调查,采用访谈法了解游客对红塔山地标景观的符号解读及感知的地方形象。研究表明红塔山地标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可以通过其景观文化与实践活动来表述地方形象。但地标景观的表述功能受地标景观外在形态、地标景观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地标景观所处的时代背景、公众对地标景观的认知以及地标景观所承担的空间功能等因素的制约,地标景观所表述的地方形象与真实的地方形象存在错位。

云南文山一次低涡暴雨成因初探 下载:64 浏览:439

董兴欣 冯德花 黎霖 2020年1期

摘要:
利用FY2G卫星云图、雷达资料、自动雨量站等观测资料和NCEP/NCAR逐6 h 2.5°×2.5°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6月22日~25日云南省文山州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两高之间的辐合区和低涡切变线。由于高原槽不断东移加深,孟湾低压与印度半岛低压系统合并加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文山州受强偏南气流影响,产生强烈水汽辐合,造成持续强降水;不断有对流单体发展且合并到大的对流云团中,有较大范围的对流云团持续影响是此次大暴雨的主要云图特征;雷达上持续存在"S"型径向速度图,且存在较强降水回波在文山附近生消发展,造成明显的"列车效应"。

不同辐射校正水平下植被指数特征对比分析 下载:54 浏览:430

赵娟娟1 谈树成1 杨林2 2019年12期

摘要:
基于不同辐射校正水平的遥感数据,分别利用遥感影像的灰度值(DN)、表观反射率(TOA)与地表反射率(Surface)提取研究区NDVI,采用定量遥感和回归分析方法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对不同辐射水平下提取的NDVI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定量评价了大气对于提取的植被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间特征上,根据灰度值、表观反射率与地表反射率提取的NDVI基本都可以用来反映植被信息变化特征,相应的NDVI值呈逐渐增加趋势;根据地表反射率反演的NDVI曲线差异明显。在时间特征上,NDVI整体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其中基于地表反射率的NDVI与年际之间线性关系最好,且NDVI最高。

基于Python的CNSDTF-DEM格式转换研究 下载:56 浏览:430

郜鲁豪1 徐旌2 曲洋1 2019年12期

摘要:
CNSDTF-DEM格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的数字高程模型,采用明码方式编码,可使用文本编辑器进行编辑查看,目前暂无通用工具实现CNSDTF-DEM到其他格式DEM的转换。采用Python可遍历文件目录,读取单个DEM文件内信息,将高程信息转换为二维数组,采用Arcpy提供的NumPyArrayToRaster函数实现CNSDTF-DEM格式到其他格式栅格文件的转换,在工作中直接应用,简化工作流程。

昆明市城镇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分析 下载:57 浏览:432

张渊 雷冬梅 蒋旻婧 2019年11期

摘要:
根据城镇化内涵,从经济、人口、社会和空间4个维度构建了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昆明市2000~2017年的城镇化特征及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7年,昆明市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增长迅速,由2000年的0.106上升到2017年的0.896;各个维度的城镇化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2000~2004年,主要表现为经济城镇化,2004~2012年,城镇化发展以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为主,2012~2017年,主要表现为社会城镇化;(2)内源力、市场力、行政力、外向力共同促进昆明市城镇化发展,其动力大小顺序为:内源力>行政力>外向力>市场力,内源力是昆明城镇化最主要的动力因子。

云南地区强降水物理量场特征分析 下载:60 浏览:435

刘磊 闵颖 尹丽云 2019年10期

摘要:
对云南省2015~2016年的32个强降水过程进行研究,采用强降水发生时的T-logp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温湿廓线的两种分类,讨论各物理量场相关阈值的特征。结果表明:云南地区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阈值有特定的分布规律,以热力不稳定、湿度、零度层高度的特征值作为预报指标,可以有效提高强降水预报准确率。

云南巍山县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与评价 下载:58 浏览:434

包正晴1 朱碧文2 严培君2 2019年10期

摘要:
气候舒适度是分析和评价旅游资源的重要衡量指标。为建立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体系,基于巍山县1988~2017年国家气象站数据,通过计算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分析逐月逐年旅游气候舒适度变化。结果表明:巍山县旅游舒适期较长,为3~11月,冬季(12月~次年2月)为较舒适期,年均旅游气候舒适度也达到非常舒适等级。4~5月、9~10月非常舒适天数比重最高,冬季较舒适及以上天数比重较低,其中1月最低。较舒适及以上等级天数、舒适及以上等级天数均呈线性增长的趋势,非常舒适天数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较舒适及以上等级天数、舒适及以上等级天数分别在2000年和1994~1995年发生增多突变,而非常舒适天数在2006~2007年发生减少突变。

基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鹤庆县公路改扩建设计可行性研究 下载:56 浏览:437

冯耀明1 刘姝岑2 2019年10期

摘要:
在鹤庆县的公路改扩建项目中,摒弃了传统的使用全站仪的手段,而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获取鹤庆县项目区的高清晰立体影像数据,并生成三维地理信息模型。在三维模型上进行公路改扩建的设计后,通过采集一定数量的典型控制点进行精度统计分析。检测结果显示,特征点点位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和高程中误差,均满足规范要求,同时也验证了采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进行公路改扩建设计是可行的。

基坑支护设计中若干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下载:69 浏览:360

王彤1 阮永芬2 王鹏宇2 蒋海1 2019年7期

摘要:
在基坑支护设计中,经常因部分参数取值不合理引发设计失误或因过于保守而造成浪费。根据深基坑支护结构软件对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分析,对主要的且意义较模糊的设计参数如冠梁水平侧向刚度、水平抗力系数m、支护桩嵌固深度等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这些参数选择如果不合理会对支护结构的内力、变形及稳定性带来影响,并为支护设计时选择参数提供参考。

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研究比较 下载:57 浏览:436

林锦 屏成蝶 钟竺君 2019年10期

摘要:
综述国内外1997~2018年394篇文献,从载文数量、来源期刊、案例地、作者发文数、中国资助乡村生态旅游科研项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7个方面,比较分析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热点与进展。综述表明:国外研究起步早、程度深,处于提升阶段,已基本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国内起步晚,层次低、处于扩展阶段;国外以数理统计和数理模型为主,国内以定性描述分析为主,但近年来定量研究逐渐增多;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模式和策略及其与乡村生态研究热点问题的结合是国内外共同的关注点,但国外更注重利益相关者的感知和影响研究,国内还停留在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类型、资源评价、规划设计研究等方面,研究深度不够。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