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芬兰学科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的经验与启示——以赫尔辛基大学为例 下载:86 浏览:489

李俐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7期

摘要:
芬兰教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专业人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师范生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持续性的教育实习活动来强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赫尔辛基大学是芬兰培养学科教师的重要机构,其学科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的实施包括建立学科教师职前教育实习联盟、统一培训实习指导教师、设置结构化的教育实习课程、制定科学的教育实习目标等内容。对其实施经验及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可为我国师范生职前教育实习的改进提供参考与借鉴。

我国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与师资保障 下载:86 浏览:456

李尚卫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4期

摘要: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是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主渠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体系日趋合理、中国特色日益凸显,但仍存在社会支持与保障体系欠完善,招生规模不足、地区分布失衡,人才培养方案形式与内容设计欠合理,内部治理机制不够健全等现实困境。根据特殊教育、特殊儿童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国际趋势和国内现实,我国高校需进一步优化保障与支持体系、数量与结构、人才培养体系和内部治理机制,提升特殊教育专业的合法性、全纳性、可行性、实效性,通过外部引进、内部培养、师资共享等多种形式,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透析生活史研究在古德森教师研究中的角色 下载:87 浏览:515

赵康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7期

摘要:
生活史研究已日渐运用于当代教育研究中。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艾沃·古德森不仅较早地将其用于课程研究,还更多地用于教师研究。文章考察了古德森不同阶段的教师研究,分析了生活史研究在教师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教师生活研究提供研究方法;为在"中间地带"建构理论提供资源;为促成教师"叙事学习"和"叙事教学"场域奠定基础。指出运用生活史研究是古德森教师研究生涯中一以贯之的思想,背后有其对教师深刻的社会关怀。这一思想在其教师研究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对我国教师和教师教育研究者及实践者而言,有诸多借鉴意义。

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离职意向与政策改进 下载:88 浏览:470

刘佳1 方兴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4期

摘要:
新生代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能否安心留在乡村学校从教,关系着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解决乡村教师"留不住"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6月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专业发展等方面着手,提出了具体措施。但是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当前新生代乡村教师的离职意向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其中的男教师和工作在乡村小学的教师;新时代乡村教师的离职意向,受经济待遇、社会地位、专业发展、个人偏好、乡村文化适应性、家庭和学校支持度、教师教育满意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偏好和乡村文化适应性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为了更好地留住新生代乡村教师,仍需在"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现有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1)重视乡村教师招聘和管理过程中对个人偏好的考察与培育;(2)积极帮助新生代乡村教师适应乡村文化;(3)关心新生代乡村教师的家庭问题,提供帮助和支持;(4)重视乡村学校建设,给予新生代乡村教师更多的组织关怀;(5)出台针对乡村教师的教师教育标准。

农村教师教学诊断能力调查研究——基于黔、豫、渝三省市的实证研究 下载:91 浏览:468

皇甫倩 李宜珂 曾威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3期

摘要:
农村教师教学诊断能力的提升,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提升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经之路。通过对贵州、河南和重庆3省市农村教师教学诊断能力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发现农村教师教学诊断能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且在不同教龄、职称、学校类型等方面显示出不同的差异和特点,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与措施,旨在促进农村教师教学诊断能力水平的快速提升。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框架》探析 下载:90 浏览:477

许立新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3期

摘要:
英国文化教育协会推出的《教师持续专业发展框架》界定了教师持续专业发展的四个发展阶段,描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十二项专业实践活动及其具体要素。完备的专业发展内容、反思性的专业发展方法、责任驱动的专业发展角色为其鲜明特点。这一教师专业发展框架内容全面、要求具体,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亦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21世纪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下载:57 浏览:387

张文桂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6期

摘要:
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政府就职前教师教育的培养采取了一系列质量保障措施。从政策保障、机构建立、入学人员选拔、合作伙伴关系下的专业实践、教师专业标准以及职前教师教育研究等方面入手,对澳大利亚政府所采取的职前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措施进行分析,总结出澳大利亚职前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措施呈现的四个取向,即新管理主义取向、全程专业标准化取向、专业实践取向和实证主义取向。

乡村教师科研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粤西北的调查 下载:67 浏览:492

付兰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5期

摘要:
调查显示,乡村教师的科研处于初始或停滞状态,亟需构建科研能力培训课程体系。乡村教师缺乏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要加强对乡村教师教育理论知识的重温与重构。另外,针对乡村教师科研热情不高的现状,要建立科研培训课程体系。一方面,根据教育实践问题为科研活动提供研究方向,设置侧重科研过程原则性和步骤性的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将乡村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生发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转化为科研论文,设置科研论文写作的培训课程。

基于教学创造力的国学师资培养研究 下载:87 浏览:394

谢文庆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5期

摘要: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国学传承模式是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之一,但当前,国学师资问题成为了制约国学教育健康发展的一大瓶颈。国学师资应该具有知行合一的教学创造力,以推进国学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转化,如此,才能成为国学教育自主创新的"源头活水"。培养国学师资需要创设国学常识类、文本解读类、课程教学类、教学技能类等四类课程,形成基础型、提高型、专业型三种教学层次,构建经典式、探究式、实践式三种教学模式。这种内生式教师专业发展逻辑是国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中国教师教育政策70年演进历程及理性反思——基于价值取向与工具选择的双重视角 下载:97 浏览:499

谭诤 卢小陶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期

摘要:
政策价值取向规定了政策工具的向度,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历经了政治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和"教师本位"价值回归三个阶段,并呈现出六大特点:利益诉求,由强调"国家本位"走向注重"国家与教师本位";动力机制,由"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价值取向,由"服务政治""效率优先"走向"公平均衡";路径探索,由独立封闭走向多元开放;运行机制,由职前培养走向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政策工具,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走向"混合型"工具集合体。其中的原因既有政策演进内在规律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先导性作用、教师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教师教育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师教育利益主体的博弈,以及国际教育理念的引入与驱动。不再仅仅是对教师教育政策文本进行解读,而是从价值取向和工具选择的视角探讨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可以促使政策研究者对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过程展开理性思考,推动教师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师范大学研究生批判性思维之现状考察与提升策略 下载:52 浏览:498

陈富1 杨晓丽1 张荣华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4期

摘要:
批判性思维是科学创新的前提,是研究生开启科学创新之门的钥匙,它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及全球意识一起被列为未来社会公民的五大技能。为了解硕士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整体水平和具体表现,本研究采用彭美慈等人修订的适合于我国本土文化的"批判性思维特质测量表",对来自湖北、陕西、广东和山西省4所师范大学(其中2所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2 660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测查样本批判性思维特质的总体得分为274.6(小于280),明显偏低;(2)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特质得分显著高于省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同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特质得分显著高于应用型硕士研究生;(3)硕士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特质在性别、年级和学科大类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为了提高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整体水平,首先,要真正确立批判性思维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其次,师范大学应优先将批判性思维训练课程化;最后,要加大对研究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和测查。

教师的教学设计实践之迷失与回归 下载:82 浏览:450

付文晓 钱旭升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教师的教学设计实践既意味着理论知识的扎实性,也意味着书面表达的创新性,还意味着设计实施的一致性。然而,当下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实践仍存在着个人观念的"顽固僵化"、书面表达的"照搬照抄"、设计实施的"言行不一"等种种迷失的现象。教师教学设计实践的回归则需概念厘清,为教学设计实践夯实根基;独立创作,为教学设计实践充满活力;言行一致,为教学设计实践呈现真知。

幼儿园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阶段的实证研究 下载:85 浏览:384

冯艳慧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3期

摘要:
幼儿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从事保育工作与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关于"如何做"的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它切实关注教师的生活体验和保教实践状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186名幼儿园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幼儿园教师具备的实践性知识水平不高,实践性知识各发展阶段经历的时间差异显著,实践性知识各因素的发展阶段呈"W"型。另外,幼儿园教师对实践性知识的需求程度以及影响幼儿园教师提升实践性知识的因素有明显的阶段差异。通过建立满足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的专家引领机制、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儿童观察与行为分析能力、提供"跳出"现场"看"现场的时空条件、共建幼儿安全风险分担机制等措施,为幼儿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提供支持。

1994年后我国台湾地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演进 下载:98 浏览:382

黄嘉莉1 桑国元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3期

摘要:
随着各国(地区)教师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发展,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已由机构保证转向制度管理。为了提升教师素质、确保教育质量,我国台湾地区实行了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以排除不具备教师资格者,形成"社会藩篱",使教师的专业性被社会所信任。研究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以"社会藩篱"论(建立社会信任)为依据,探究台湾地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中机构认证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历程。由此可知,质量保障机制与教师数量的扩张和紧缩有关,并随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教师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应以师范生学习成效为核心,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考核师范生真实的教学能力。

教师教育课堂模拟实践:价值、问题及改进策略 下载:89 浏览:506

龚正华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3期

摘要:
教师教育课堂模拟实践有助于促进师范生将碎片化的教育知识整合为系统化的实践性知识,将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将单项的教育技能发展为综合的教育技能。当前教师教育的主要问题是:教育理论课中模拟实践内容不足使得师范生教育知识的融合转化变得困难;教育技能课中模拟实践机会不足使得师范生教育技能的增量提质受阻。改进的策略是:加强教育理论课程中的课例研究,为师范生创造模拟教育见习机会,促进师范生教育知识的融合转化;增加教育技能课程中的课例练习,为师范生创造模拟教育实习机会,推动师范生教育技能的增量提质。

韩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的特点及启示——以首尔大学英语教育系为例 下载:76 浏览:488

谢赛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1期

摘要:
韩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分为教养课程、教职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3部分。以首尔大学教育学院英语教育系的教师教育课程为例,分析3部分课程的具体形态,并将其与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其他亚洲国家的外语教师教育课程进行对比。韩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呈现出三大特点:第一,教职课程比例偏低;第二,实践课程较为薄弱;第三,模块选择制凸显灵活性。在分析韩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利与弊的基础上,认为未来我国外语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应着力于四个方面:(1)整合不同模块的课程内容,使之形成合力,共同指向卓越教师培养;(2)适当提高职业课程所占比例,夯实师范生职业素养;(3)目标指向更加明确,以更好地体现国家政策要求;(4)进一步优化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丰富教育实习形式,让师范生得以在实践中稳步成长。

日本教育体系中的教师及教师教育 下载:92 浏览:507

山崎博敏1 吕光洙2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8年2期

摘要:
1949年,日本出台了教师资格证法,同时,高等院校也开始举办教师教育。国立、公立及私立4年制高等院校和短期大学为中学提供了大量师资,国立大学的教师培养学部则是小学教师的主要提供者。日本教师教育机构的类型和功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私立的儿童学部等开始供应更多的小学教师;教职研究生院开设了研究生层次的职前和职后教师教育课程。日本新任教师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教师资质。正是因为实行了开放的教师聘用制,日本的师资水平才得以稳步提升。日本教师属于政府职员,因此其社会地位能够得到保障。日本社会为教师提供了各种培训机会。日本所有教师都聚集在大型职员室进行校际实践及共同研究,这不仅有助于教师技能的提升、专业知识的巩固,还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并对学校管理产生积极影响。

教师教育本体价值的迷失与重构——基于教师资格制度的影响 下载:83 浏览:312

程安琴1 孙承毅2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8期

摘要:
教师资格"国考"制度的实行对我国教师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教师教育的本体价值在不断迷失。明确教师教育本体性的价值,探析教师资格制度下,教师教育内部迷失与外部解构的双重挑战,需要寻求教师教育新的生长点,并构建起教师教育的专业性与不可替代性。

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理论模型建构 下载:31 浏览:324

王雪薇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8期

摘要:
本文立足于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背景,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基于学习共同体、群聚效应以及SECI知识转换模型等理论,分别从"本体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是什么)"、"价值论(为什么构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和"方法论(怎么样构建教师教育虚拟体系)"三个层面。探讨教师教育虚拟体系的理论内涵、价值意蕴与构建机制,以期搭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并且架构合理的理论模型,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新路径。

教师发展学校的角色定位与改进建议——以浙江省8所教师发展学校为例 下载:62 浏览:408

舒志定1,2 侯超杰2 《国际教育论坛》 2019年7期

摘要:
新时期实现优秀教师培养目标,要构建政府、高等学校和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浙江省以教师发展学校建设为抓手,明确教师发展学校角色定位,制定教师发展学校评价标准,规范建设行为,积极探索"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建构的思路与路径,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在教师发展学校建设上仍存在着角色定位不清、管理机制不畅、建设经费缺少保障、建设主体职责缺位等问题。文章建议全面系统把握教师发展学校建设角色定位、重视管理机制的完善、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建议高校承担建设的主体职责、把中小学教育教学优势转化成建设资源、建立教师发展学校协作联盟等。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