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鄂尔多斯砒砂岩区沙棘资源及产业开发研究 下载:87 浏览:497

刘阳1 吴丽萍1 陈正新1 姚文艺2 逄红1 逯海叶1 姚锐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8期

摘要:
沙棘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之一,具有很强的开发潜力。在对鄂尔多斯砒砂岩区沙棘相关企业实地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砒砂岩区发展沙棘产业的生态意义,并从砒砂岩区沙棘种植现状出发,综述了沙棘林修复砒砂岩区生态环境的功能和沙棘产业开发利用现状。针对砒砂岩区沙棘产业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了打造"项目法人制"与"政府+农协+企业+农户"循环增值沙棘产业链发展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面向绿色建筑光伏装置清洁机器人智能清洁系统研发 下载:89 浏览:511

孙冰心1 马宏1 孙葆欣2 郝兴楠1 赵志航1 安宏1 胡家宝1 刘明进1 《交叉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为实现绿色建筑光伏装置的自动化清洁并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研发一套光伏装置智能清洁机器人智能清洁系统.本智能清洁器系统由传动引导系统、清洁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仅使用1台电机完成整体动作,同时设计有独立的行走机构,行走轮系与光伏装置不接触,对光伏装置没有伤害,同时可以跨越有夹角且两块相邻的光伏板,实现一台设备清洁复杂光伏板面的功能.系统清洁层设计有类似螺旋输出的斜向凸起,可以边清洁边自动将积尘排出清洁辊,使具备一定的自洁功能,延长清洁层的更换周期,同时可以干湿两用.

多孔材料用于木材干燥过程中VOCs吸附的研究进展和探讨 下载:84 浏览:477

王霞1 安丽平1 张晓涛1,2 王喜明2 《新材料》 2018年2期

摘要:
木材干燥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有机挥发性气体(VOCs),这些气体对人体和环境都会带来巨大的危害。加强对木材干燥过程中产生VOCs的释放过程、释放控制和吸附的研究,即寻求环保高效的吸附剂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总结活性碳、活性碳纤维、活性碳纳米纤维、分子筛和蒙脱石基介孔材料等对VOCs吸附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型MOFs材料在木材干燥工业过程中释放VOCs的应用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33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调整试验研究 下载:21 浏览:233

孙献斌1 戚峰2 辛以振2 袁文杰3 高永翔2 郝如平2 曹林涛1 郭安1 《发电技术与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为解决某330 MW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运行床温分布不均匀、炉内受热面磨损爆管等问题,进行了锅炉的燃烧优化调整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优化一次风量、总风量及风室压力等关键运行参数,确定了最佳运行工况及参数,降低了锅炉灰渣平均可燃物含量,使锅炉热效率提高0.85%。燃烧优化调整试验还使一、二次风机总功率降低了0.8 MW,厂用电率相应降低了0.24%,锅炉的运行安全性和经济性由此得到进一步提高。

考虑土壤分层的竖直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研究 下载:90 浏览:393

于博晨1 郝楠1 金光1 郭少朋1,2 陈正浩1 《土壤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建立柱热源的分层土壤地埋管传热模型,利用分层岩土热响应试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与均质土壤模型比较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地埋管换热器的传热特性。结果表明:使用均质土壤模型分析地埋管换热器传热特性会低估该埋管系统的换热能力,在变进口流体温度、变进口流体流速和变管径工况下,用均质土壤模型估算的单位管长换热量及钻孔平均导热系数,比分层土壤模型估算值分别低7.00%和6.62%、6.20%和6.19%、6.57%和6.56%;由于分层土壤模型考虑了土壤热物性沿埋管轴向分布、土壤温度也呈分层非均匀分布的特点。分层土壤、均质土壤模型模拟的最大热作用半径基本相同,且随着模拟时间的延长,分层土壤模型模拟土壤温度场温度分布呈均匀化趋势。由此可见,分层土壤模型可更好的揭示土壤热特性、热传导及热分布规律,将其应用于不同实际工况的系统设计计算可为工程量和工程费用的合理估算提供支持。

轮作结合施肥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下载:65 浏览:409

吴鹏博 李立军 张艳丽 李晓婷 杨帆 《土壤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研究了轮作结合施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优化眉豆-燕麦轮作体系下施肥措施,实现土壤固碳减排,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设燕麦连作、眉豆-燕麦轮作、眉豆连作模式分别结合不施肥、施化肥、施有机复合肥措施9个处理,三年连续田间定位试验,分析2018年收获后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ROC)、可溶性有机碳(DOC)、重组有机碳(HF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及养分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团聚体内SOC含量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中轮作结合施用有机复合肥处理SOC含量最高,达到41.36 g kg-1。在同一种植模式下ROC、DOC、MBC、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总体变化趋势为:施用有机复合肥>施用化肥>无肥,轮作结合施用有机复合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ROC、DOC、MBC、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高7.54%、30.56%、13.35%、9.56%、31.88%、9.52%。HFOC含量总体变化趋势为施用有机复合肥>无肥>施用化肥,轮作结合施用有机复合肥处理较施化肥处理HFOC含量高12.10%。相同施肥条件下轮作模式ROC、DOC、HFOC、MBC含量高于连作模式。眉豆-燕麦轮作模式土壤有机碳组分和土壤养分含量在施用有机复合肥处理下显著增加,能够为建立合理轮作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对实现该地区土壤耕地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媒体融合背景下对著作权合理使用的逻辑思考 下载:58 浏览:422

伊志慧 《当代市场营销》 2019年2期

摘要:
媒体融合背景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制约各媒体融合发展的巨大瓶颈。在新的发展环境中,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应重新界定其客体、本体以及主体,对其存在的保护难度大、顺畅使用难等问题,我们不应仅在理论层面进行探讨,更需通过立法予以保护。

基于地球化学基线的内蒙古东来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下载:22 浏览:358

李樋1 李随民1 王轶2 焦建1 张雪菲3 《土壤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目前,在中、小尺度上确定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并准确实现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是研究陆表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性工作,仍需深入研究。在野外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及取得内蒙古东来地区土壤重金属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标准化法确定了内蒙东来地区的表层土壤中8种重金属元素Cu、Cr、Ni、Pb、Zn、Hg、As、Cd的地球化学基线值,分别以研究区土壤背景值及地球化学基线值为参照,使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污染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并对几种重金属元素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地累积指数法确定研究区土壤Ni、Zn、Pb、As、Hg、Cd元素达到轻-中度污染水平的样品占比分别为4.9%、3.4%、3.8%、7.9%、6.0%、6.2%,其它元素未达到污染水平;由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可知,Hg和Cd元素具有较重潜在生态风险,达到较重及以上潜在生态风险等级的样品占比依次为9.1%和2.1%,其它元素风险较低;不同参比值的选取对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影响,整体看来以地球化学基线值为参比值的评价效果较好于以土壤背景值的评价效果。达到一定污染等级的元素集中分布在东来镇东北部及西部地区,其原因可能与人口分布及通过该区的铁路、公路有关。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个别元素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较高,应加强管控及预防重金属污染。

探析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创新 下载:88 浏览:503

白雪 《当代市场营销》 2018年11期

摘要:
企业的发展需要市场支持,而创新型的企业市场营销手段可以加快企业的发展。能否拥有创新型的企业市场营销手段决定着一个企业能否屹立于企业之林,企业市场营销手段的优劣也就制约着企业发展的规模和前进的脚步。由此可见,企业市场营销的战略创新就是如今企业发展事业的最急需解决的事情,各个企业都应该重视对市场营销手段的创新,并对自己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提出新的要求。

基于智能调度的电网自动化系统 下载:20 浏览:198

王磊 《电路系统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智能化是未来电网运行控制的主要发展趋势。分析电网智能调度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现状,阐述电网智能调度中心的核心技术,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电网输电线路的维护与故障排除分析 下载:21 浏览:198

王希桥 《电路系统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探讨电力输电线路的设计布局,阐明实施相应的运行维护与排除故障的措施,从而促进输电线路的日常维护与故障排除工作在电力体统中的发展。

肥料及增效剂对黑土无机氮水解酶和大豆产量影响研究 下载:331 浏览:270

周祎1 杨彦明1 郑海春2 刘景辉1 张博文1 李金龙3 刘靖煜1 《土壤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研究设化肥(CK,掺混肥200 kg hm-2)、无肥(WF,掺混肥0 kg hm-2)、化肥+增效剂(HZ,CK+增效剂20 kg hm-2)、秸秆+有机肥+化肥(JYH,秸秆7500 kg hm-2+有机肥30000 kg hm-2+CK)、秸秆+有机肥+化肥+增效剂(JYHZ,JYH+增效剂20 kg hm-2)5个处理,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秸秆、有机肥、化肥及增效剂对黑土含水量、无机氮含量、水解酶活性、大豆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大豆苗期(VE)持续干旱、分枝期(V6)持续降雨条件下,各处理对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未产生显著影响,但JYH、JYHZ处理可导致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大豆盛花期(R2)至成熟期(R8),WF、HZ处理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JYH、JYHZ处理,秸秆、有机肥处理在保持表土水分方面劣势明显。(2)大豆生育前期(VE、V6、R2)CK、WF、HZ处理NH4+-N高于JYH、JYHZ处理,而R8期JYH、JYHZ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VE至R8期,秸秆、有机肥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NO3--N含量,增效剂可不同程度降低土壤NO3--N含量。(3)V6期,JYH、JYHZ处理0~40 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CK、WF、HZ,配施增效剂可显著提高大豆V6期脲酶活性,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增效剂处理可显著提高鼓粒期、成熟期土壤蔗糖酶活性;秸秆、有机肥处理可提高大豆生育后期土壤蔗糖酶活性。(4)JYH、JYHZ处理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较CK提高4.72%、3.78%和6.08%、4.72%,生物产量与总荚数、总粒数、茎节数、株高呈负相关,但不显著。该研究为改善黑土耕层结构、降低农田化肥面源污染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内蒙古黑山煤田煤层气资源潜力评价 下载:68 浏览:384

于东方 姚海鹏 《天然气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为了推进内蒙古黑山煤田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工作、尽快取得煤层气资源勘查突破,以该煤田主力煤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黑山煤田煤层气的基础地质条件,主要包括煤层厚度和埋藏深度、煤岩煤质特征、煤储层物性特征及保存条件等;进而根据煤层气勘查规范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制定了黑山煤田煤层气资源选区评价标准。研究结果表明:①黑山煤田主力煤层厚度大,分布广,煤变质程度合适,宏观煤岩类型以光亮—半亮型为主,镜质组含量高,有良好的生烃潜力;②整体处于相对滞留的水动力环境中,煤层顶底板岩性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厚度大,封盖能力强,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和保存;③煤层埋深一般在600~1 000 m,并且孔隙性较好,裂隙系统较发育,有利于煤层气的经济开发;④依据评价标准确定了黑山煤田煤层气资源远景区、有利区、目标区位置和范围,预测煤层气资源量约810×10~8m3,资源丰度约0.98×108m3/km2。建议在优选目标区内部署参数井,以进一步获得实测含气量、储层压力、压力梯度、含气饱和度、煤储层渗透性等关键参数。

基于云服务模式高校教师的移动手机OA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研究 下载:91 浏览:508

刘海涛 《软件工程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教学办公OA系统实现的理论基础,以及开发设计期间所面对的语言环境。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关于云服务模式下移动手机端OA系统开发框架构建,以及不同使用功能在系统中的程序表达,帮助提升系统实用性,为高校教育工作人员创建更高效的工作环境。

南海卫星遥感海表湍流热通量资料的评估 下载:77 浏览:61

荀学义1 胡泽勇4 崔桂凤5 张和平3 胡英华2 杨保成6 《气候变化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基于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及同期高原和我国西北干旱区观测站温度与降水资料,分析高原季风与西北干旱区气候的关系,对比高原典型强弱季风年平均大尺度环流和水汽输送条件的差异,探讨高原强弱季风年西北干旱区气候差异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季风与我国西北干旱区气候相关关系显著;高原强弱季风年对应的大尺度环流和垂直环流系统存在明显差异;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好坏与降水量多寡配合得较好,即强高原季风年,高原北部边缘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更有利于降水,而弱高原季风年,高原北部边缘水汽条件和抬升条件偏差,对应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内蒙古平原灌区耕地土壤肥力评价方法研究——以土默川平原灌区为例 下载:12 浏览:373

高宏艳1 索全义1 郑海春2 郜翻身2 《土壤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为了探索一种适合内蒙古平原灌区耕地土壤养分肥力评价的方法,本文以土默川平原灌区为例,采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对当地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效果做了比较。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基于因子分析法样本综合得分的聚类分析法效果最好,其评价结果耕地的肥力等级高低与样点土壤养分含量相一致,即肥力等级评价结果可以直观反映土壤养分的高低。该方法是一种基于大量土壤样本进行耕地肥力评价的方法,其理论依据充分,方法简单,评价结果准确,适用于内蒙古平原灌区耕地土壤肥力的评价。

“一带一路”战略下企业合作及政府监管的机会主义行为演化博弈分析 下载:94 浏览:438

宋彪1,2 徐沙沙3 丁庆洋2 《当代管理》 2018年1期

摘要:
"一带一路"战略下企业合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整个战略生态圈中企业的战略选择呈现群集特征,其中企业间合作的稳定性成为影响整个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战略下很多项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既需要与当地民商事主体进行合作,又更多的依赖当地政府的介入。相关研究对于三方博弈主体研究较少,并且少量已有对三方博弈主体博弈的研究仍然在给定一方博弈策略的基础上对其他博弈双方进行分析,缺少深入地分析揭示企业合作过程中战略选择的群集本体演化规律,也少有对东道国地方政府介入该合作动态过程的关注。本文用演化博弈论分析企业合作以及地方政府监管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理性经济人假设条件下,企业和东道国地方政府在企业合作过程中都会发生机会主义行为,上级国际政府应该专门设置监管机构,同时监管机构需要采取动态扶持或者惩罚的策略,才能够促进"一带一路"覆盖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通信辅助作业软件研究 下载:36 浏览:379

冯普胜 王懿 王志鹏 《电路系统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结合鄂尔多斯电业局实际情况,依托于移动终端和智能语音技术,设计和开发了一套具有优秀人机交互的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通信站移动运维软件。

库布齐沙漠南缘光伏电站内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下载:14 浏览:218

党梦娇1 蒙仲举1 斯庆毕力格2 杨世荣1 《土壤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以库布齐沙漠南缘光伏电站表土为研究对象,利用激光衍射技术分析研究了地表0~5 cm层沉积物粒度特征,探讨光伏电站对风蚀颗粒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光伏电站内沉积物以细砂、中砂为主。光伏电板的阻滞作用使得板下极细砂、细砂含量升高,中砂含量降低。与裸沙丘相比板下与板间分选性变好,板下颗粒细化,板间颗粒粗化,峰态偏离正态,向负偏发展,颗粒频率分布曲线变宽,累积频率曲线依次变陡。光伏电站内迎风方向(东南向西北方向)电板区域沉积物含量波动显著,频率较高,平均粒径较背风方向小,迎主害风方向颗粒出现粗化趋势。背风方向(西南向东北方向)沉积物含量波动频率明显下降,平均粒径较迎风方向大,背风方向颗粒出现细化趋势。北向南方向电板区域沉积物粒径逐渐增大,颗粒出现细化趋势,由光伏电站外缘延至光伏电站内部极细砂、细砂颗粒堆积程度逐渐增大。光伏电站迎风方向沉积物粗粒化现象尤为严重,需要在光伏电站周围、主要在迎风方向建设防护措施,来降低电站内颗粒粗粒化现象以及板间堆积现象的发生程度。

电路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分析 下载:35 浏览:296

刘新 杨文君 宋东方 《电路系统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以电路课程为例,根据课程特点,在电路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和德育内涵,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