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南安侨乡民居的区域分布特征与保护策略研究 下载:56 浏览:358

屈思嘉 陈志宏 《中国城镇》 2020年5期

摘要:
基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历史建筑普查数据,研究借助ArcGIS平台建立南安民居建筑数据库,从而实现对南安民居从微观(建筑类型)到宏观(空间分布)的比较与分析。研究认为,南安民居建筑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水陆交通、文化——侨乡文化三方面的影响。据此,研究将其中的侨乡民居系统划分为沿海保护区、沿江保护区、丘陵保护区、山地保护区,并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对侨乡民居进行区域性保护。

我国人口流动作用下主要流入地和流出地城镇体系的特征演变(1987—2010) 下载:26 浏览:283

陈晨1,2 《中国城镇》 2019年4期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着大规模人口流动,形成了区域集中度较高的两类地区——主要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总体而言,从人口流动的视角系统性考察上述两类地区区域城镇化特征的研究较少。本文聚焦大规模人口流动作用下主要流入地和流出地城镇体系的特征演变。结果表明,流动人口高度集中在城镇体系的"首末两端",并呈现出高度的本地化特征。同时,人口流动确实使得主要流入、流出地的城镇体系都一定程度上更趋于符合"位序—规模"分布,但是,在人口流动作用下,主要流入地省份的"首位度"不断下降,而主要流出地省份的"首位度"却处于上升通道中,显示出显著的"对偶性差异"。

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区域公平的影响研究 下载:75 浏览:307

杨珩 佟琼 《当代管理》 2020年6期

摘要:
根据2008-2017年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可达性模型和DID模型,刻画京沪高铁对各沿线站点城市出行机会和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京沪高铁的开通对京沪沿线城市出行机会公平与区域经济公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沪高铁的开通和提速减少了沿线站点城市的平均旅行时间,缩短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间平均旅行时间的差距,促进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实现区域间出行机会的公平;虽然京沪高铁的开通很大程度促进了沿线站点城市GDP的增长,但是京沪高铁的开通产生了虹吸效应,出现了工作城市与居住城市的分离,使人才向具有资源优势的城市移动,加大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间GDP的差距,京沪高铁的开通不利于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实现区域经济公平。

边境口岸型城镇特色风貌体系构建——以云南孟定镇为例 下载:32 浏览:331

戚红年 《中国城镇》 2019年1期

摘要:
伴随全球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特色逐渐缺失、风貌趋同。塑造城镇特色风貌,有利于传承当地文化,塑造城市名片,促进经济发展。当前关于城镇特色风貌塑造的研究虽多但杂乱,尚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本文聚焦边境口岸型城镇,以云南省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的特色风貌规划实践为例,探讨利用特色资源评价、特色风貌定位、风貌体系构建等方法,通过风貌区、风貌廊、风貌核、风貌标识等不同空间层次的要素载体,塑造孟定镇的特色风貌。并依据实践案例和现有研究成果,试图总结边境口岸型城镇特色风貌规划的一般方法与规划重点。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特色小镇带动思路与路径研究——以开化桐村镇为例 下载:77 浏览:453

倪毅 罗成书 《中国城镇》 2018年1期

摘要: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的在于解决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如何将中央战略决策落实到具体实践,是当前所需关注重点。本文通过对比特色小镇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目标任务,提出特色小镇可以成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龙头和载体,并选取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桐村镇为案例,在对其文化底蕴深入挖掘的基础上,打造以"桐花"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并以此为核心,发展链式产业,建设乡村联盟,形成点状拉动和网状突破的格局,从而实现桐村镇的整体振兴,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发展思路和具体的实践经验。

滨水旅游公路的景观设计方法——以苏州环太湖公路(度假区段)景观工程设计为例 下载:37 浏览:357

孙国宝1 李昊2 王羽佳3 《交通技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旅游景观公路作为独特而重要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应具有独特性。以旅游景观公路定义为出发点,分析旅游景观公路设计的瓶颈为落脚点,提出滨水旅游景观公路设计的三大策略,通过苏州环太湖公路(度假区段)景观工程设计实例,阐述滨水景观旅游公路设计景观的自然生态性、地域文化性及场地的人性化设计。

区域多元化抑或产品多元化?制度环境约束下民营企业核心能力构建与成长战略选择 下载:64 浏览:340

曾萍1 廖明情1 汪金爱2 《当代管理》 2020年2期

摘要:
在文献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制度环境、核心能力与企业成长战略选择之间关系的概念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假设。然后,以中国民营上市公司2007-2014年数据为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区域,民营企业倾向于构建"行业专家"型核心能力,进而倾向于选择"做强"的区域多元化战略;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区域,民营企业更多倾向于构建"社会资本"型核心能力,进而会选择"做大"的产品多元化战略。上述发现为企业成长与多元化战略理论补充了新的内容。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下载:38 浏览:349

蒋春艳 管红波 《管理与科学》 2020年12期

摘要:
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研究对象,选取国际航运中心衡量指标和上海区域经济衡量指标,分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力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的提高能够推动国际航运中心的升级和发展。建立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了上海区域经济与国际航运中心的产业互动发展,结论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与港口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关联度。协调好国际航运中心的相关产业互动,可以同时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

吹填沙土区域植被恢复试验研究 下载:76 浏览:513

仲康1 汤莹2 王苑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0期

摘要:
长江扬中河段天星洲汊道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位于江苏扬泰高沙土地区,工程主要由吹填工程和护岸工程等组成。工程区吹填沙土沙化严重,在风力和水力交替作用下,侵蚀剧烈,加之土壤保水性差,营养基质容易流失,因而植被恢复难度大。对该区域植被恢复进行的试验研究表明:①高沙土地区采用草方格沙障固沙作用明显,减小了风力侵蚀作用;②吹填沙土区域立地条件差,难以维持植物正常生长,采用新吹填土与外购表层耕植土混合拌制成的改良土或单独采用外购表层耕植土回覆可显著提高植被恢复效果;③采用回覆外购表层耕植土5 cm方案进行植被恢复,经济有效,既能满足水土保持要求,也可为工程后期利用打下基础。

区域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相关问题探讨 下载:73 浏览:511

张长伟1 马美景2 王一峰1 王志刚1 赵健1 张平仓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9期

摘要:
结合区域水土保持方案评价的作用,通过分析武汉市工业园区水土流失特点和水土流失方案编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①武汉市工业园一级分区应根据产业园规划划分,二级分区根据功能性质划分,三级分区根据施工特点划分;②在满足《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 50434—2018)要求的六项指标的前提下,建议增加透水比、下沉式绿地比率和雨洪利用率等水土流失防控指标,并细化林草覆盖率指标;③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新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下载:63 浏览:379

杨婷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0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的不断升级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为主的农村新产业持续涌现,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同步带来规划编制与建设管理方面的新问题和新需求。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调研总结农村新产业发展成效,从农村新产业项目建设主体感知的视角全面摸查项目在规划编制、规划管控、建管审批、土地利用、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特征与问题,从规划、管理、实施的价值认同层面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为各级政府制定引导扶持农村新产业项目建设的规划和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区域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应用 下载:65 浏览:304

王智 刘源 《信息通信与技术》 2019年10期

摘要:
针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跟踪调研及主要问题分析,文章提出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育信息化系统建设方案。该系统通过建立统一的门户、认证、标准和大数据平台,达成各个业务系统的数据聚合管理,最终达到智能化综合管理与应用的目的。从功能框架层面对数据层进行逻辑划分,从而打通系统间的壁垒,构建统一的业务逻辑视图,并对相关业务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分析挖掘和呈现,为业务系统提供融合的基础,为教育决策提供量化数据服务。

地理视角在小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区定位中的重要性研究——以湖州溇港为例 下载:53 浏览:348

周尚意1 洪睿哲2 黄一村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9期

摘要:
小城镇历史文化景观或街区面临突出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一方面是保护与开发对立,另一方面是直接利用的经济效益不足,保护经费有限。因此需要首先确定其在小城镇整体中的定位。而地理学的视角对于目前较少的针对这些地区与小城镇整体之间关系的研究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以浙江湖州的溇港灌溉工程遗产为例,尝试利用地理学"一横"的方法,分析历史文化景观在湖州城市整体中的功能定位。本文的结论是:第一,地理视角可以在帮助确定历史文化遗产区定位发挥重要作用。用"流"的空间关联,有助于理解溇港地区在历史上和今天的功能定位,从而为城乡规划中区域功能定位提供参考;第二,湖州城乡规划将溇港地区打造为水利、生态、文化、旅游的复合功能区,保护溇港地区,就意味着已经给其他功能区带来效益。依据造福于其他地区的效益,可以判断溇港地区水利功能和文化功能效益居首,而后才是休闲旅游和农业的效益。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 下载:33 浏览:371

王茂祥1,2 李湘德3 李群4 《管理与科学》 2020年6期

摘要: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紧密关联,必须多举措协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代表了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必须强化区域创新的综合保障、构建区域创新综合生态体系、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与成果转化、强化区域制造业发展相关的创新活动等。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对此进行了分析,该区积极实施战略科技引领计划,不断强化创新工作,通过促进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的服务支撑体系构建、高端创新资源在区域的聚集、区域制造业创新发展及合理布局等,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支撑了区域高质量发展。

气田井场植被恢复区域植物种类优选研究 下载:82 浏览:494

同霄1,2 马国伟1,2 朱妍1,2 蒋继辉1,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7期

摘要:
植被恢复是油气田开发区域井场生态恢复的基本措施之一,植被恢复过程中首先要确定恢复区域适种的植物种类。在调查苏里格气田井场周边乡土植物资源的基础上,归纳得到了影响井场植被恢复的评价指标,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建立植物优选的层次结构模型,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构建判断矩阵,通过层次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后,计算得到备选植物的适种程度排序,结果表明,沙蒿和赖草2种植物最适合苏里格气田井场种植。

促进区域政策协同支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研究——扬州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思考 下载:31 浏览:317

英震 《当代市场营销》 2020年8期

摘要:
2010年5月,扬州就作为核心区16个城市之一,列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9年12月,扬州再次作为中心区27个城市之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进入实施。扬州如何抓住这一国家战略机遇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把人们心目中的扬州建设好,满足世界人民对扬州的向往,争创扬州发展的第四次辉煌",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区域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下载:68 浏览:474

何维印 《水资源研究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本文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构建了辽宁省水资源多维耦合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纵向3层次、横向4大系统的体系结构,共选取20个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选取基本反映了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协调管理等实际现状和发展需求,评价方法合理可行。

开发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任务与要点探讨 下载:85 浏览:494

姜德文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5期

摘要:
以区域评估方式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是国家行政许可改革的新举措,全国2 543个各类开发区面临着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新问题。开发区水土保持方案需要分清开发区管理机构与入驻企业的法律责任,做好衔接工作,时效期以不超过10年为宜,应以"五通一平"阶段及由开发区建设与管理的区域为主,入驻企业的内容可简化;要突出整个开发区的水土保持总体布局,全过程的防治措施体系,并统一措施等级与标准,明确建成区、在建区、未建区三大区块的防治任务。根据开发区的特点,遵照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的原则与理念,开发区的水土保持方案应将土石方全部利用、表土资源全部保护利用、扰动范围严格控制在开发区内不设临时占地、排水含沙量不超标、雨洪资源全面利用与控制等作为控制性指标。水土保持方案章节可参照国标,每章节的内容、深度可根据开发区的特定情况,做简化或删减。开发区管理机构的性质和定位差异很大,总体分为政府管理模式、企业管理模式、政府企业混合管理模式,入驻企业的水土保持方案不能简单地向开发区管理机构报备,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仍要加强对开发区管理机构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和督促。

水土保持区域评估的有关思考 下载:84 浏览:483

刘宪春 袁普金 王海燕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5期

摘要:
在"放管服"改革深入持续推进的大形势下,水利部要求对各类开发区推行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制度。在对552个国家级开发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应该贯彻土石方自平衡、水生态保护、措施与自然生态协调、按区块确定防治目标等原则,探讨了区域评估报告中防治责任范围、防治目标、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及投资等主要内容。

近海区域化工类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点和水土保持方案关注要点 下载:86 浏览:475

鞠靖 杨传清 顾哲衍 谢凯娜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5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发曾经荒芜的滨海地区已成趋势,其中连云港东部沿海区域大部分滩涂已通过围海吹填等方式变为陆地,而化工企业正在不断向这块区域集中。随着建设项目的增加,扰动区域也不断扩大,造成的水土流失也相应增加,为了减少水土流失,需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盛虹集团(连云港)炼化一体化项目为例,阐述了沿海区域化工类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特点,以及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需要关注的技术要点和解决方案。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