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大牛地气田烃类组分分析及凝液回收思路 下载:64 浏览:392

李晓晨 《天然气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为了制定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天然气降本增效的科学高效开发方案,分析了该气田天然气的烃类组分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大牛地气田天然气开采持续进行,甲烷的百分含量逐渐减少,而乙烷和丙烷的含量相应地增大,天然气组分由干气变为湿气;②明确了大牛地气田不同时间段天然气C1/(C2+C3)、iC4/nC4等组分特征,为研究天然气运移、判识成因类型提供依据;③从技术角度出发,提出了天然气分离用作乙烯原料及天然气凝液回收的思路。结论认为:①大牛地气田C2以上烃类含量升高,有利于天然气分离及凝液回收;②可通过制冷剂与膨胀机的联合制冷方法对大牛地气田天然气进行深冷分离,从而将C2组分有效分离。

涨幅限制影响IPO抑价了吗? 下载:36 浏览:305

张卫东1 苏鑫1 陈辉1 唐齐鸣1 杨雪2 《当代管理》 2018年2期

摘要:
考虑涨幅限制对IPO抑价的影响,本文使用2009年7月到2015年7月间新股发行的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新股上市首日设置涨跌幅限制会使得IPO抑价更严重;进一步分析发现,市场气氛会影响IPO抑价率。在上市首日不限制涨幅的情况下,市场气氛高昂会降低IPO抑价;而在上市首日限制涨幅的情况下,市场气氛高昂会提高IPO抑价,而且此时的IPO抑价率高低与公司的基本面信息更不相关。

杭锦旗地区北部复合型圈闭识别与分类评价 下载:54 浏览:411

孙涵静 《天然气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为了解决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北部上古生界地层构造复杂,砂体横向变化较快,圈闭难以识别的问题,以杭锦旗地区呼吉太三维区为研究对象,针对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2+3段砂体厚度薄、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局部圈闭受微幅构造和微断裂共同影响等问题,通过地震属性优选和分析,结合构造精细解释成果,对区内盒2+3段的圈闭进行识别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地震属性分析与构造精细解释相结合,可有效识别盒2+3段岩性圈闭和岩性—构造复合圈闭,并根据圈闭的储层有效性和封堵性,将其分为3类,其中Ⅰ类圈闭是下一步首选勘探目标。

东胜气田锦58井区盒3段沉积特征 下载:65 浏览:344

荀小全 《天然气进展》 2019年7期

摘要: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锦58井区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3段沉积特征、砂体纵横向展布特征,指导该区后续的天然气开发,以锦58井区测井、录井、岩心观察以及岩石薄片、粒度分析等资料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该区盒3段泥岩颜色、矿物组成、颗粒结构、沉积构造、粒度特征、测井相类型等,建立了单井沉积相综合柱状图,并刻画了砂体纵横向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该区盒3段沉积时期泥岩为红褐色、棕褐色;②岩性以岩屑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为主;③砂岩颗粒磨圆度较差、分选中等;④发育块状层理、交错层理、水平层理、平行层理、冲刷面等典型沉积构造;⑤C-M图划分为PQ、QR、RS三段,粒度概率累积曲线呈典型的两段式或三段式;⑥测井相以光滑箱形、齿化箱形、钟形、线形为主。结论认为,该区为近物源的辫状河沉积,发育心滩、辫状水道、河漫沉积微相,其中心滩砂体厚度大,以粗—中砂岩为主。结合沉积微相纵横向展布特征,盒3段以辫状水道和心滩沉积为主,砂体较发育,纵向上呈"砂包泥"的特点,平面上盒3-1沉积期辫状河发育规模明显大于盒3-2沉积期。

某供热机组锅炉给水泵液偶改变频调速汽蚀安全性分析 下载:48 浏览:429

吕玉坤 李超 《能源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文中对某2×300 MW及2×330 MW供热机组锅炉给水泵液力偶合器改变频器调速方案进行了现场调研,计算了变频改造后各种工况下除氧器至给水泵入口段的管路损失,并结合前置泵的运行数据对给水泵入口有效汽蚀余量和必须汽蚀余量进行了校核计算。结果表明:变频改造后,其前置泵转速在1 000~1 490 r/min范围内变化时,给水泵组入口有效汽蚀余量均大于其必需汽蚀余量。该改造方案能够满足给水泵组汽蚀安全性要求。

某供热机组锅炉给水泵液偶改变频调速汽蚀安全性分析 下载:48 浏览:429

吕玉坤 李超 《能源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文中对某2×300 MW及2×330 MW供热机组锅炉给水泵液力偶合器改变频器调速方案进行了现场调研,计算了变频改造后各种工况下除氧器至给水泵入口段的管路损失,并结合前置泵的运行数据对给水泵入口有效汽蚀余量和必须汽蚀余量进行了校核计算。结果表明:变频改造后,其前置泵转速在1 000~1 490 r/min范围内变化时,给水泵组入口有效汽蚀余量均大于其必需汽蚀余量。该改造方案能够满足给水泵组汽蚀安全性要求。

一种改进型梁-岛-膜压力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 下载:18 浏览:303

郝建红 范宗皓 李艺 《传感器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研究了一种量程为800 kPa的改进型梁-岛-膜结构MEMS压阻式压力传感器,通过与常见的C型和E型结构进行仿真对比,证明这种改进型结构的传感器灵敏度得到了很大提高。采用IntelliSuite仿真分析最大等效应力、挠度和输出电压,得出在中心膜尺寸为2.6 mm×2.6 mm×60μm,梁尺寸为400μm×200μm×60μm,岛尺寸为1.3 mm×1.3 mm×370μm的情况下,该结构具有较高的线性度和灵敏度,同时进行了制版与加工流程定义。为了实现结构的优化,设计了压敏电阻的尺寸和阻值,通过对改进型结构的仿真,确定了获得最大电压输出时压敏电阻的尺寸;并分析比较了同一硅杯尺寸下3种结构不同压力下的最大等效应力、挠度和输出电压分布图,得出改进型结构灵敏度最佳。

同步回转排水采气工艺的探索应用 下载:80 浏览:448

罗曦 《天然气进展》 2019年6期

摘要:
为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低压低产气井容易发生积液水淹,而采用常规泡排工艺无法维持正常生产的难题,探索试验一种同步回转排采工艺对积液水淹井进行抽吸。将同步回转现场试验结合复产机理,分别针对积液井和水淹井建立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复产评价模型,明确了该工艺在积液水淹井的复产条件,即:①积液井的复产条件为抽吸流量大于气井全井段的最大临界携液流量;②水淹井的复产条件为抽吸举升压差大于水淹液柱压力。通过对6口积液水淹井现场验证分析得出:①同步回转工艺能解决积液井和部分水淹井的排液难题,可为致密气藏的排水采气开发提供的新的思路;②复产评价模型计算准确可靠,得出的3口积液井和1口水淹井复产成功,另外2口水淹井复产失败的结论与实际试验结果一致,评价准确率为100%,从机理上可指导同步回转排采工艺的推广应用。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下载:39 浏览:273

孟明川 陆大伟 《电路系统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结合智能技术的使用优势,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从故障诊断、智能控制、优化设计与产品设计等方面阐述电气自动化技术中智能技术的具体应用。

致密凝析气藏压裂伤害及返排控制技术 下载:58 浏览:367

秦华 尹琅 牛会娟 王文利 《天然气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四川盆地部分凝析气藏测试产量难以达到地质预期,为了提高凝析气藏压后效果,以L气藏为研究对象,在储层伤害性评价及凝析油伤害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A井返排率和产能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低渗透凝析气藏控压返排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低渗透凝析气藏伤害主要是水锁伤害和凝析油伤害,其中凝析油对渗透率伤害达到90%以上,应该尽量避免;(2)提出了致密凝析气藏压后返排控制技术,当井底压力高于露点压力时,在临界出砂流量下快速排液,当井底压力接近露点压力时,控制返排速度保证井底压力高于露点压力;(3)根据临界出砂流速计算模型及喷嘴压降损失模型编制了计算软件,初步形成了凝析气藏控压返排现场应用技术。该技术成果在L气藏B井进行了先导试验,现场应用效果表明:压后返排率较邻井提高157%,无阻流量提高53%,增产效果显著。该技术成果对于低渗透凝析气藏难动储量的有效动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产水气井油管隔热保温技术研究与应用 下载:71 浏览:461

周舰 王斌 谭苗 《天然气进展》 2019年3期

摘要:
产水气井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容易生成水合物而堵塞井筒和采气管线,通常采用注甲醇来实现解防堵的目的,但注甲醇解防堵工艺存在甲醇有毒、含醇污水处理工艺复杂和运行成本高等诸多弊端。为此,创新采用井下隔热保温组合油管代替单一普通油管用作生产管柱来提高井口流体温度、避免井筒堵塞。研究表明:(1)研制的井下隔热保温油管,减少了地层能量沿井筒热损失,可有效提高井口流体温度,实现了防治水合物生成的目的,同时井下隔热保温油管与常规油管配合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采气成本;(2)对隔热保温油管的敏感性分析表明,井下隔热保温油管下入深度越大、导热系数越小,井筒保温效果越好,且井下隔热油管下入深度对井筒温度的影响要远大于其导热系数。现场应用表明:东胜气田Y井采用井下隔热保温油管后,井筒流体升温明显,井口流体温度提高了近30℃,有效防治水合物生成,能够满足气田环保开发需求,为产水气井提供了一种环保型水合物防治新方法。

汽轮机末级静叶水滴沉积规律数值分析 下载:49 浏览:370

王智 屈海涛 《能源学报》 2018年9期

摘要:
针对汽轮机末级湿度过大导致叶片损伤和级效率下降的问题,运用k-e两方程湍流模型,DPM和EWF模型耦合的方式,对蒸汽在静叶栅内部的水滴沉积、运动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负荷不同对水滴沉积的影响较小;较大的水滴粒子是液膜沉积的主要来源;压力面在相对叶高0.5以上部位均有沉积;吸力面在相对叶宽0到0.2部位均有沉积且在相对叶高0.4以上部位沉积较为明显。

考虑环境因素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能耗特性分析 下载:57 浏览:383

王惠杰 赵立坤 《能源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环保特性,是发电领域的热点之一。联合循环的能耗特性会随环境条件和负荷条件变化而变化。考虑环境条件变化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机组变工况特性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分析研究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主要设备特性,采用差分进化法,结合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6F发电机组的运行数据和设计数据对联合循环进行建模,挖掘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中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能耗随环境温度变化的规律,这对优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气量高含水油井低温输送试验研究 下载:62 浏览:489

杨晓东1 王广辉2 吴颖2 张军霞2 周艳丽2 田晶3 《石油科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随着我国油田的深入开发,油田的大部分油井已进入高含水期,对高含水原油采用加热或伴热的方式会使得集输能耗大幅上升,造成热能浪费。针对这一问题,在现场对不同气量的高含水油井开展了降温试验,对降温过程中的流型和压降变化进行了监测和分析,得出当温度较高时低含气量油井采出液为油水分层波浪流型,高含气量油井采出液为气液分层流型;当温度较低时,两种油井都出现了原油凝堵现象,可将第一个压降峰值定义为安全输送的温度界限,温度界限可比原油凝点低2~8℃。研究结果可为高含水原油不加热输送提供理论依据。

冀中地区集中拉油计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下载:71 浏览:366

王天宇1 赵立宁1 李琦2 王进修1 孙炀1 刘庆江3 《石油科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冀中地区集中拉油点一般地处联合站边缘位置,自动化程度低,数据采集、传输不及时,工作任务繁重,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数据的精确度,减少操作失误,设计了一种集中拉油计量管理系统。对该系统的硬件计量设备、终端设备、通信网络与监控中心(服务器端)一一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软件部分的组成和架构模式,另外对系统客户端与网页端的功能设计进行了说明。现场应用表明,该系统可以实现原油集输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全过程自动化和集中调控,提高了运销业务的管理水平。

基于RS-PSO-SVM算法的腐蚀管道剩余强度预测技术研究 下载:79 浏览:359

杨旭东 周艳丽 刘志娟 陆亮 于天齐 刘勇 《石油科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目前,我国大多数油气管道服役时间已超过20 a,受到土壤、大气以及水体等多方面的影响,腐蚀成为危害管道安全、造成管道失效的重要因素。针对单一腐蚀缺陷管道剩余强度样本数据少、公式计算保守性强、有限元分析过于复杂等缺点,将RS、PSO和SVM算法模型有机结合,构建了腐蚀管道剩余强度预测模型。通过RS属性约简,有效提取了影响管道剩余强度的关键性指标因素,随后应用改进的PSO算法对SVM的参数进行了寻优,避免了人工试算法造成的误差过大和训练时间过长的缺点,与BP神经网络、RS-WNN算法相比,RS-PSO-SVM算法的保守性和准确性都较为优越,平均绝对百分误差为1.23%,均方根误差为0.17 MPa,模型的鲁棒性和预测性更好,对管道剩余强度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仿生翼型的气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下载:85 浏览:439

刘顺超 张开顺 吴正人 宋瑞坤 《能源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采用大涡模拟方法,研究添加仿生脊状结构对翼型流场和气动性能的影响,讨论了添加脊状结构后翼型流场的流动特性和涡结构特性。研究发现:(1)在α=6°攻角下,仿生翼型改善了边界层分离情况,后段布置的脊状结构能够有效推迟翼型边界层分离点,抑制边界层大涡形成,控制分离涡的发展和脱落,表现出更好的控制效果。(2)仿生翼型不仅提高了翼型的升力系数更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翼型的阻力系数,升阻比较原翼型有了较大提高。

BIM技术在超高层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 下载:61 浏览:407

张亚玲 黄联盟 王跃飞 《建筑技术学报》 2020年12期

摘要:
在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超高层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中,实现多专业协同工作、管线综合排布、可视化施工协调、二次结构预留预埋等方面应用BIM技术解决了超高层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中协调任务重、施工难度大等问题。

基于事故树-层次分析法的集输管道失效风险研究 下载:64 浏览:336

焦凯1 刘勇2 伍嘉亨2 杨婧1 张小芳2 梁昌晶1 《石油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对油气管道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是管道完整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道一旦发生严重泄漏,会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以油田集输管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集输管道失效事故树模型,共识别和定义了23个基本事件,利用最小割集对每个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进行了求解,将事故树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实现了从结构重要度—判断因子—判断矩阵的转化,发现人为破坏、材料抗腐蚀性能差、含酸性介质、运行误操作和施工缺陷等是构成管道失效的主要因素,与实际失效事故中的原因概率分布基本保持一致,证明该方法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影响管道安全运行的因素,以期为管道日常的安全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青岛LNG接收站最大周转能力评估 下载:69 浏览:465

曲靖祎 杨慧 袁志超 《天然气进展》 2018年2期

摘要:
青岛LNG接收站自投产以来逐渐成为华北天然气市场供应的主力气源,介绍了接收站的投产运行情况,通过对上游PNG LNG与AP LNG两种资源的供给能力、接收站码头的最大接卸能力、接收站最大的外输能力、下游市场消化能力4个方面测算并评估青岛LNG接收站的最大周转能力,可知接收站最大周转能力的最主要制约因素为下游市场消化能力,其次为码头接卸能力;但随着能源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下游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码头接卸能力或将成为影响LNG接收站最大周转能力的最关键因素。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