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沂河流域土壤可蚀性空间变异研究 下载:67 浏览:485

李子君1 王硕1 林锦阔2 崔希有3 《中国土壤》 2019年7期

摘要:
对土壤可蚀性K值进行研究有助于探索和分析沂河流域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探讨了土壤可蚀性K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类型、土地利用、高程、坡度等影响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K值范围在0.031 1~0.193 3之间,均值为0.099 5,以较低可蚀性和中等可蚀性土壤分布最广,上游河谷和下游平原地区土壤可蚀性明显高于沂山、蒙山等高海拔地区;(2)不同土壤类型的可蚀性K值存在差异,粗骨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和棕壤的可蚀性值较低,红黏土、水稻土、砂姜黑土、新积土和潮土的可蚀性值较高,易受到侵蚀;(3)土地利用方式对K值有明显的影响作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可蚀性K值大小依次为:耕地>未利用地>草地>林地;(4)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土壤可蚀性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5)不同坡度区间的K值存在差异,土壤可蚀性随坡度增加整体上呈现减小趋势。

当代岭南舞蹈审美现代性阐析 下载:24 浏览:311

仝妍 王情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后发性发展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并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特异性。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建构不仅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审美范式,同时也影响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当代岭南舞蹈以传统舞蹈为根基,在动态发展中形成其独特的区域性审美现代性经验,展现出中国民族舞蹈文化的历史性与多样性。作为时代审美精神与意识,审美现代性在精神价值层面的不断丰富与发展,推动了岭南舞蹈的风格流派以及当代岭南舞蹈文化艺术共同体的构建。

中国古代山水画范式文本中的《芥子园画传》研究 下载:29 浏览:323

徐韵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芥子园画传》中的山水卷是中国古代山水画范式中绕不开的范式文本。从绘画角度来看,其独特的"画理—画法—画技—画谱"的结构范式标准自清朝至今都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范本。从山水画"理论范式"和"可视性范式"的视角来看,《芥子园画传》除阐明了按传统山水画史"理论范式"中"求真"的第一要义之外,更解决了服务于山水画创作实践中"求解"的第二重任务——作为山水画实践的范式标准,同时更进一步体现了"可视性范式"中"致用"的实践目标。我们今天研究它,或能增益于当代中国特色山水画范式文本的建构,有益于范式文本建构的方法论拓展。

中国电影文化传播与“走出去”观念的思考——确立自身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性 下载:25 浏览:323

周星1,2 王赟姝3,4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如今,中国电影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如何"走出去"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思考,变得日益迫切。中国电影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首先需要立足于中国本土,探索自己电影的民族特色,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满足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并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其次,应该思考其对外传播的世界市场适应性问题,即如何适应世界电影市场的需要,满足不同国家观众喜欢的欣赏趣味。因此,坚守自身价值观,强化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适应高科技时代的电影影像表现和艺术创造的需要,拥有创造英雄和超级英雄的能力,尊重自己的创作者,都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必要支撑。

画中有诗:中国水墨动画的诗意美学特征 下载:30 浏览:322

赵贵胜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水墨动画延续并拓展了其形式母体——水墨画作为文人画"画中有诗"的美学追求,在文人水墨画和诗的"形象""编码""情感"三个交汇点上,它注重融入诗性。通过心物合一的角色意象、虚实相生的场景意象、借物喻情的古典意象等意象创造,和画面意象韵律、叙事结构韵律、声音韵律的韵律追求,以及弱事重情、含蓄蕴藉的情感表达,散发出诗意的美,凸显出诗意美学特征。其让具象的水墨画和充满想象空间的诗虚实相生、时空互补,两种艺术形式相映生辉,在相互取长补短的过程中开拓了意境,激发了观众更丰富的想象力,并带给他们更强烈的美感。

丝绸之路与中西美术交流——以克孜尔石窟壁画为例 下载:32 浏览:315

冯民生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西商业贸易之路,而且也是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之路。从沿丝绸之路诸多开凿的石窟壁画考察,其中的佛教题材内容与表现方式基本是中西绘画风格的融合与展现,成为中西美术交流的见证。古丝绸之路作为中西美术交流的载体,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交融与认同的史实;而在新时代,它又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在逻辑和参照,推动当代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情感认同。

系统化设计理论在陶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49 浏览:376

黄茹1 白宗刚2 《中国设计》 2018年8期

摘要:
陶瓷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从古至今,它赋予人们无穷的想象与灵感,激发人们不懈地探索与追求。在陶瓷的制造与发展上,对于传统的陶瓷设计方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更新设计观念,创造新的设计方法。本文通过对系统化设计在传统造物中的应用,系统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陶瓷设计的系统化设计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系统化设计理论在陶瓷设计中的应用,梳理出陶瓷设计的系统化方法,并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得出系统化设计方法广泛地应用在陶瓷设计中,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瑜伽焰口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 下载:28 浏览:314

胡晓东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旨在揭示并阐释仪式表演过程中,执仪者脑海中的音乐文化观念模式——音乐象征符号("归属性"模型/models of)如何经由表演转化为一系列音声景观(Sound scape)与符号表征("对象性"模型/models for)的过程。从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视角审视瑜伽焰口仪式音乐,可深入探究文化主体内在的文化精神与观念构型,由此揭示出仪式行为及其产品——仪式表演行为与仪式音乐之间的深层关联,进而达到对表演语境(contexts)与社会结构的整体认知,实现文化的阐释。瑜伽焰口仪式音乐表演,犹如一部内容宏富、形式综合的仪式音乐剧,具有虚拟性、艺术性、功能性与音声两极渐变性等特征,观察其仪式表演中所呈现的象征符号与符号表征,阐释其隐喻的文化义涵,揭示出一整套佛教"三密合一"、阈限期等文化观念模型主导下的仪式音乐符号表达系统。

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的中国民族音乐“走出去” 下载:30 浏览:325

秦会朵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西域音乐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复兴提供了历史新机遇,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民族音乐因其非语义、非具象等特殊性,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的载体之一。民族音乐内含文化与经济双重价值,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方式。要实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更有效地"走出去",须要发挥民族音乐的双重价值,音乐交流与音乐贸易双管齐下。

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研究 下载:70 浏览:384

杨剑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为了探索电视新闻特写采访与写作的具体策略,首先对现阶段我国电视新闻特写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新闻性与文学性两个方面对电视新闻特写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从主题、新闻性与文学性关系处理、立足于社会热点与国计民生以及趣味性四个方面对电视新闻特写的采访与写作技巧进行了研究。

文艺高峰评价标准及其三重张力 下载:31 浏览:316

吴键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文艺发展史上的"文艺高峰"现象涉及复杂的机制与多维的层面,从规范论视角展开研究以确立"文艺高峰"的评价标准,是其核心命题之一。通过对文艺高峰概念的细读,抽绎出其评价标准的三重张力,分别是文艺性质上的社会性与审美性,历史向度中的永恒性与时代性,空间向度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张力,并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初步探讨当代中国艺术公众在对文艺经典的接受与欣赏之中如何处理身份认同中群体与个体、过去与当下、民族与普世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保持共识的前提下代际间也形成了对文艺高峰评价标准的不同偏向。

2019年中国戏剧热点现象述评 下载:28 浏览:315

任晟姝1,2 雷雷1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201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这一年间戏剧行业持续发力:在产业层面,积极响应国家机构改革政策,以戏剧创意助力"文旅融合"、促进城市发展,而"沉浸式"戏剧体验等新兴热点项目也带动了戏剧市场的多样化繁荣;在创作层面,全国各地文艺院团纷纷推出精品红色剧目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唱响新时代戏剧艺术华章,但也浮现出改编经典遭遇"退票风波"、引进戏剧"水土不服"等焦点问题。

地铁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以大连为例 下载:72 浏览:385

姜巍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地铁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地铁除了提供便捷的出行方式,也成为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大连地铁文化实地调研,了解大连地铁文化建设的得失,并在借鉴其他城市经验的基础上为新兴地铁城市在地铁文化建设上提供可行路径。

重采样间隔对土壤质地高光谱预测模型精度的影响 下载:70 浏览:502

肖文凭 吕成文 乔天 张梦薇 李鸿芝 《中国土壤》 2019年3期

摘要:
光谱重采样是光谱预处理的基础环节之一,对高光谱预测模型精度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采集丰乐河流域162个土样,实验室内对土样进行质地分析和光谱测量,基于不同重采样间隔下光谱反射率R和连续统去除CR数据,利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构建土壤粉粒和砂粒含量的高光谱预测模型(R-PLS和CR-PLS),探讨不同采样间隔对土壤质地光谱预测模型精度的影响,分析高光谱数据预测土壤质地的最佳重采样间隔。结果表明:随着采样间隔的增大,R曲线的形状特征发生一定变化,进而导致光谱特征吸收带的变化间接影响着土壤质地的预测精度。比较与分析不同采样间隔下R-PLS、CR-PLS模型预测集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随着采样间隔的增大,粉粒和砂粒R-PLS和CR-PLS模型的预测精度整体上逐渐减小。在相同采样间隔下,R-PLS模型的预测性能总体上高于CR-PLS模型。在R-PLS高光谱预测模型中,粉粒的最佳采样间隔为1~16 nm,砂粒为1~64 nm。该研究可为后续土壤质地的预测提供研究基础和理论参考。

新时代电视新闻中平民化视角运用的创新思维——以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新闻作品为例 下载:68 浏览:392

田孟龙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一切向前走,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平民化视角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引导电视媒体和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践行"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平民化视角更是新时代电视媒体巩固公信力、进而获取收视率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新闻作品的观察与思考,研究平民化视角在电视新闻中作用的创新路径,以期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探索方向。

当代媒体新闻观中的“红色基因” 下载:68 浏览:388

蔡杰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当代新闻媒体的价值观对于社会的舆论导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对当代媒体新闻观中的"红色基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充分的挖掘。当代媒体只有秉承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与本质内涵才能有效地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力与影响力充分地发挥出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指导新闻媒体工作者发现新闻传播过程当中所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当代的新闻媒体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研究透彻,同时积极地吸收马克思主义中的自我批判精神,在动态的发展当中实现前进,并建立外在的自我防御机制。

高等院校动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研究 下载:84 浏览:380

侯丽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我国高等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各个院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发展模式也是百花齐放,与之相应的评价体系能否与之匹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模式需要检验,也需要一定的评价体系保驾护航。在动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找到一个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所有高校动画教师所面临的课题和挑战。

浅谈艺术动画设计中传统艺术元素的应用探究 下载:78 浏览:443

许哲 《中国设计》 2018年4期

摘要:
中国传统的艺术元素是五千多年发展中形成的独特艺术形式,传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以及审美观念。根据传统的艺术形式,提炼出众多有用的动画设计元素,融入现在的动画创作中,形成了体现民族特征以及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传统的艺术元素是中华文化一笔巨大的艺术财富,对我国动画创作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深入开发、借鉴我国传统图案、民间传奇以及文学等艺术元素,表现出我国特色的民族艺术风格。

农村商贸流通业视角下农民增收的经济效应探讨 下载:14 浏览:257

王旎1 王恩学2 《中国经济》 2020年10期

摘要:
促进农民增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在农村居民消费升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及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四个方面均有显著改善。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从就业、农村人口返流、产业结构调整及流通体系优化四个角度对农民增收产生效应。但是,农产品流通主体缺失、商贸流通效率低以及与城镇地区发展差距大等问题也十分明显,需要从农村市场主体培育、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构建及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制定等方面进行努力,以有效支持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的现代化 下载:66 浏览:397

孙琪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其中思维方式的转变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内容、机制的前提和先决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现代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本思维、开放思维和数据思维。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