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学理阐释 下载:29 浏览:324

王树福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学理阐释呈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伦理关切和边缘态势。在阶段划分上,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的学理阐释主要经历了1960—1989年和1990—2019年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总体呈现出比较明显地从相对繁盛到边缘弱化的宏观态势;在接受期待上,表现出以当代现实主义戏剧为核心研究对象,其中探讨人性、展现伦理的道德剧是研究焦点;在关注领域上,以戏剧文学研究为主,出现戏剧文学和剧场艺术研究的明显失衡;在思想诉求上,显示出从自我意识缺失到主体思想凸显的转型,其中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从普适性价值降格为地域性思想。当代俄罗斯戏剧在中国学理阐释的阶段性、伦理化与边缘化特色,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文化特点和民族个性密切相关,隐含着官方政治美学与大众消费美学、主流思想意识与多元思想意识等不同思想的融合与嬗变。

艺理学之路——梁玖教授访谈录 下载:34 浏览:313

梁玖 李晓菲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艺术学门类的确立,意味着艺术学科制度的重新建构、重新被认知,以及需要全面推进和逐渐完善其制度体系。在目前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中,"乱象"存在的缘由,主要是缺乏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制度与历史的认识,欠缺跨入艺术学理论学科及其专业的主动学习意识,缺乏认清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专业性。关于艺术学理论发展的路径,从当下的立场和学术视点来看,首先要守艺术学理论学科之正,其次应有"内求"和"外求"之策。艺术学的中国学派或艺术学门类中"中国学派"的构建,核心是具有中国艺术学术性格的学派。正确处理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关系及其有效的结合,要处理好认识、学习与做三者的关系。

两种植物组织浸提液对重金属Mn污染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71 浏览:507

徐昕昕 吕阳 张浩 王友保 《中国土壤》 2018年12期

摘要:
伴随金属材料行业的不断发展,电解金属锰因为高纯度、低杂质的特点,仍然是众多合金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原料之一,生产中带来的土壤污染问题也受到重视。作为覆盖于地球表面的疏松物质,土壤中时刻发生着复杂的生化反应,同时土壤酶是一类重要的生化催化剂,如土壤中的过氧化氢酶可以防止过氧化氢对生物体的毒害,并且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均有关系,而脲酶、磷酸酶直接影响土壤的养分状况,对反应的进行有重要意义。土壤上的众多植物会在生长过程中分泌有机、无机物质影响这些反应。回顾并简要概括当前国内外Mn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现状,并通过对两种景观植物三色堇和羽衣甘蓝的研究,制备不同浓度的组织浸提液,加入至不同程度的锰污染土壤中,探究其对Mn污染土壤中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植物的组织浸提液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及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均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对脲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为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的精准施肥提供指导,并通过该现象的发现,证明两种植物均对锰污染土壤具有一定修复效应。

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类型理论的早期形态 下载:30 浏览:327

张兰芳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对"风格类型"的区分,是人类审美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站在审美立场上对艺术自身体貌与特色感悟体验的结果。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类型理论从先秦两汉时期孕育萌芽,到魏晋六朝时期正式确立,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古人相关"艺术"的认知,从艺术与非艺术混杂,到门类艺术分列,始终被束缚于实用功能体系中。由于社会主流思想、审美观念不同,对艺术及风格类型的评价具有鲜明时代差异。先秦两汉时期大多统摄于"功能论"而显得不够明朗,魏晋六朝时期主要着眼于艺术自身"审美论"而使风格类型划分理论得到彰显,理论话语的审美特性由模糊趋于鲜明,体现出古代艺术风格类型理论早期形态的发展轨迹,为后世艺术风格类型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音乐传承民族志的研究背景与书写 下载:29 浏览:321

张应华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中国当代音乐传承民族志研究是在音乐民族志与教育民族志基础上的交叉综合研究。受到西方认识论从科学主义到解释学再到现象学解释学衍变的影响,民族志书写也经历了科学民族志、解释人类学民族志和后现代民族志三个阶段。在此语境中,音乐民族志选取民间音乐文化为对象,表现为宏观→微观→微观+宏观的研究视域、客位→主位→主位+客位的学术立场、寻求规律→注重描述→文化阐释的探讨方式三条历史发展轨迹;教育民族志立足学校教育的微观研究,分为以人类学为目的的教育学和以教育学为目的的人类学两条路径,可划分为描述教育民族志、解释教育民族志和批判教育民族志三种书写方式。音乐传承民族志研究脱胎于音乐民族志,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的"母语"音乐文化教育大讨论之后,伴随着音乐人类学、教育人类学观念的演进,开始了从描述到解释再到反思的研究历程:音乐传承的描述性民族志偏重于民间音乐之民间传承行为的田野调查,以微观、客位的方法聚焦于结构——功能的书写;音乐传承的解释性民族志以解释学作为理论基础,在方法上表现为一种"以客为主"的微观研究倾向,注重在民间社会的解释中理解其合法性;音乐传承的反思性民族志立足于现象学解释学,采用"微观+宏观"的视角介入民间传承与学校传承两维,以"主位+客位"的立场通过民间行为反思学校传承的缺失。

如何在编辑工作中发扬“工匠精神” 下载:66 浏览:381

胡杨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的"工匠精神"在当代新的内涵和生机,试图找到在编辑实际工作中发扬"工匠精神"的路径。重点强调了其"严谨专注、精益求精、勤于学习、适度创新""几个特点和编辑工作的契合之处,并辅以古今中外的事例,谈论了如何做好出版事业,传承中华文化。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遗产体系——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回眸 下载:66 浏览:414

戴虎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2019年9月21至23日,首届"非遗传统舞蹈生存现状研讨会"在云南昆明举行。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近140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就传统舞蹈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现状、参与力量、策略方法、传承路径、经验反思、未来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本次研讨会拓展性地从人类学、民族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出发对传统舞蹈类非遗的生存现状、保护、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意义重大。从学术层面来说,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拓宽研究范围;从文化传播层面来说,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高校教学层面来说,有利于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并为之推动学科建设。大会认为构建中国特色遗产体系的时机已然成熟。

芜湖城市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下载:67 浏览:489

沈非 任雅茹 黄艳萍 王甜甜 麻金继 《中国土壤》 2018年9期

摘要:
研究城市绿地土壤碳密度的分布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城区绿地土壤碳固定与植被、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促进生态化城市建设有重要的意义。以芜湖市区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多视角分析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芜湖市城区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01~8.75 kg m-2之间,并在垂直方向上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差异显著,乔木>灌木>草本;不同绿地类型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排序为道路绿地>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街头绿地,以0~10 cm深度层差异显著;文教、居住、工业、商业4种城市功能区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极显著,均值依次减小,各深度层变化态势一致;在相同土层深度下,土壤有机碳密度随绿地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城市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差异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利用方式/功能区下的人为活动干扰是造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伊朗新电影的现实性品格 下载:68 浏览:413

史可扬 康思齐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享誉国际影坛的伊朗新电影是民族电影的典范,独特的现实性品格是伊朗新电影最本质的属性。伊朗新电影中的现实性品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题材的选择上,从儿童题材到女性题材,再到中产阶级问题,伊朗新电影始终围绕着伊朗社会的真实现实来展开叙述;其次是叙事策略上,伊朗新电影追求平实质朴的叙事风格,以线性叙事展开,采用非戏剧式的悬念设置,通过冷静客观的视听语言来进行呈现;再次是主题表达上,伊朗新电影分别从对个体的人文关怀、对传统与现代冲突中道德困境的探讨和对生存与死亡终极问题的追问三个层面来展开其现实性的探讨。

叙事逻辑与行为动机——新世纪印度反腐败电影的美学分析 下载:65 浏览:417

杜忠锋 王文武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印度电影具有强烈的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印度反腐题材影片经历了从"暴露腐败现象"到"严厉打击腐败行为"的过程。印度电影中腐败主体和方式层出不穷,同时,反腐败主体的打击行为和力度也越来越大。印度反腐电影的叙事逻辑依循布雷蒙的叙事理论,其反腐主体的动机充分体现出印度的国家意识形态。

八桂文化语境中大型舞作的艺术想象——改革开放以来广西舞剧、舞蹈诗创作述评 下载:65 浏览:417

于平1 黄丹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大型舞作的创作主要有《灯花》《北海珍珠城风情歌舞》《漓江情韵》《咕哩美》《妈勒访天边》《碧海丝路》《百鸟衣》《侗》《刘三姐》《花界人间》等10部作品,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舞剧、舞蹈诗创作都体现出八桂文化的特征——舞剧创作主要是取材于神话传说、舞蹈诗主要是紧扣地域风情的创作现状,但大多潜在地受到"风格至上"理念的制约,因此,树立"表意优先"的创作理念在当前是至关重要的。只要真正树立了"表意优先"的创作理念,八桂文化语境中的大型舞作将会取得更大的进展。

中华考工学:历史、逻辑与形态 下载:68 浏览:414

潘天波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中华考工学是具有中国底蕴与中国特色的设计理论体系。但近现代以来,被引进的西方设计学不仅打乱了国学之考工学研究的原有知识框架与方法论,还俨然遮蔽了从《考工记》到《考工典》的中华考工学的学科发展、理论建设与体系创构,更重创了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走向及其当代传承。中华考工学的理论历史与发展逻辑是明晰的,它以"考工"为核心概念,以"知识考古学"为方法,以"工匠文化"为体系,以"工匠精神"为信仰,建构与形成了中华特色考工学理论体系。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华特色设计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与阐发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具有重大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

从新冠肺炎事件反思规划理论体系变革 下载:36 浏览:213

孙斌栋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2期

摘要:
从新冠病毒肺炎事件可以反思我国未来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的变革方向。规划应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满足人民全面发展需要。规划编制体系中,应纳入公共卫生、安全、健康等专项规划内容,程序上重视规划方案影响评价,方法上强调规划弹性、定量手段运用和从相关学科吸取营养。在规划的功能性理论构建中,应对城市的规模和结构、密度和紧凑、设施和布局方面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加强科学研究规范性,为规划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中国广场舞蹈功能导向支持体系的建构 下载:65 浏览:422

刘炼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广场舞蹈是一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活动,应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范畴,得到体系化的支持。这一支持体系应该从功能出发来进行结构程序的设计,从功能出发整合政府部门、群艺馆和文化馆等群文系统、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以及高校等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建立起普及型服务、提高型服务和保障型服务三个维度的支持结构。广场舞蹈支持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将有助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熟与繁荣,丰富、健全和规范民众的公共文化生活,确立民众的公共文化意识,推动广场舞蹈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董其昌集大成说在清代的影响——兼谈清代山水画派的划分 下载:66 浏览:428

韦宾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董其昌之后,画家流派很多,但从宗旨上来看,可归为三家:集成派、南宗派、性灵派。集成派代表是王时敏与王石谷,他们全面继承了董其昌的集成思想,但弱化了"画禅"内核。因为陈陈相因、收藏条件的限制、理论建设的不足,集成派在清中期以后渐趋衰微。南宗派是以沈颢、王原祁为代表的崇南贬北的流派。性灵派受青藤白阳影响较大,多无师承,对师造化与摹古人都不重视,强调主体文化修养,多有"士大夫"背景,以"扬州八怪"为代表。他们和董其昌关系最为疏远,但在精神上,却与董其昌所倡导的"画禅"思想最为接近。这三派,不仅仅在画学主张上有明显的区分,且在董其昌之后,都有一批追随者,也基本涵盖了清代山水画的主要内容。

康德关于自由与必然的相容论是融贯的吗? 下载:42 浏览:252

朱会晖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1期

摘要:
康德的自由观认为,本体界行为的自由与现象界行为的必然性不矛盾,前一种行为可以构成后者的根据,这种诉诸本体的相容论为其实践哲学提供了重要前提,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学者们就他律行为的可能性、性格和准则改变的可能性、个体内自由选择之间的相容性、人与人之间自由的相容性、行为归因和道德评价等方面问题提出了尖锐批评。笔者就康德相容论的这些国际学界所争论的焦点和深度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以说明渐趋成熟的康德思想很好地维持了自身的融贯性,可以有力应对以上的种种批评。

司法行为确定力的价值基础 下载:39 浏览:226

李海峰 季金华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司法行为确定力是司法公信力的构成要素,其贯穿于管辖、审理、裁判、执行等整个司法程序。司法行为确定力以理性选择为价值基础,个体和群体的理性选择价值理念根植于司法行为确定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司法管辖确定力是理性选择的历史形成;程序设计确定力是理性选择的制度安排;事实判断确定力立基于理性选择的价值理念;法律适用确定力是理性选择的最直接体现;裁判执行确定力是理性选择的最终结果。

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时空演变特征——以江苏通州为例 下载:76 浏览:494

陈昌玲1,2 张全景2 诸培新1 《中国土壤》 2018年2期

摘要:
以遥感影像分类解译数据为基础,借助GIS软件平台,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法、城乡建设用地隐性转型指数评价等方法,从城乡建设用地的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变化两方面分析了2001~2014年江苏通州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1~2014年通州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断增加,以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为主,城镇用地增加相对较少,采矿用地持续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增速提升较快,城镇用地增速超过农村居民点用地。(2)88.37%的城乡建设用地新增来源是耕地,但建设占用耕地逐渐减缓;93.32%的城乡建设用地转出缘于农村居民点用地复垦,且多转移为耕地。(3)城乡建设用地各密度区呈分散零星集聚分布,聚集程度进一步加强;分布密度呈现"中密周疏"的空间特征且差异显著,分布的密集程度向东、南部扩展。(4)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呈递增态势,年均利用效率不断增长,但增速减缓;城乡建设用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均不断增强,经济功能增速明显加快,社会功能增速明显下降,环境功能增速持续上升,但社会功能和环境功能一直明显低于经济功能。

城市的形与神及其书写传统 下载:56 浏览:343

张柠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城市是人为谋求良好生活而建造的场所,但它不能借助于高塔通向天堂,人类只能建造"无塔之城"这种世俗的城市。以中国城市为代表的东方型城市,是一种将城市的神圣功能和世俗功能合二为一的城市类型,但它也是典型的"规划城市"。城市学家所说的"有机生长城市"实际上并不存在,有的只是"半有机、半规划"城市,中国一线城市也都是这类城市。城市革命因农业革命而诞生,根源在于"剩余"。但"剩余"不仅仅是物质性的,更是观念性的和精神性的。文学对城市的表达,跟这种"剩余观念"有密切关系。中世纪末期的城市复兴,催生了现代文化,催生了现代文学和现代人,也催生了知识分子和作家。他们是观察家兼评论家,更是一群寻找家园的"流浪者"。

2018年中国戏剧热点现象述评 下载:68 浏览:417

任晟姝1 曾薇佳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2018年,中国戏剧行业在协同创新中有了许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产业层面,多渠道金融资本助力戏剧市场拓展资源,"文旅结合"助推戏剧行业结构升级;在创作层面,戏剧工作者始终坚守"精品"意识,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原创佳作不断,中外戏剧合作也日渐成熟。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