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单相智能电能表共用零线时反向有功电量计量试验研究 下载:89 浏览:503

徐建云 石振刚 李翀 耿建坡 马红明 李传 《中国电力技术》 2018年9期

摘要:
作为结算用的电能表在现场使用中,由于共用零线等接线原因经常会导致计量纠纷。单相智能电能表作为国家电网公司统推的计量设备,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客户共用零线的情况,可能会由此导致一些疑惑或纠纷。以下结合单相智能表现场实际接线方式,介绍单相智能电能表计量原理和零线电流测量原理,分析共用零线计量反向有功电量情况,认为单相智能表在共用零线的情况下不会改变电能表的计量准确性,通过试验验证了单相智能表共用零线时不会错误计量反向有功电量。

智慧法院建设浪潮下当事人程序权益之保障 下载:53 浏览:373

柯阳友 李琼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在智慧法院建设浪潮持续高涨的背景之下,我国智慧法院的全业务网上办理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全流程依法公开基本实现,全方位智能服务的方向已经明确并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各地法院围绕智慧法院关于"智慧审判""智慧管理""智慧诉讼服务"的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出建立一体化诉讼服务中心、成立互联网法院、构建全新司法送达平台、建立司法公开平台、运用智审系统提升办案质效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本文对智慧法院建设给当事人程序权益包括起诉权、程序选择权、程序参与权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对当事人程序权益保障视域下智慧法院建设的未来走向提出了尊重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先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和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等建议。

论民事智慧司法建设应当把握的四个维度 下载:62 浏览:388

黄宣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民事智慧司法建设是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与深化司法改革进程中一项新的重要任务,民事智慧司法建设应当把握好政治、技术、法律和社会四个维度:政治维度是民事智慧司法建设的前提与保证,技术维度是其存在与运行的基础与核心,法律维度是社会主义法治对民事智慧司法建设的法律规制要求,社会维度是其运行的效果与评价要求。民事智慧司法建设的这四个维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智能电能表现场运行模拟系统的框架体系研究 下载:93 浏览:18

啜斌 《中国电力技术》 2018年8期

摘要:
针对智能电能表需要计量复杂多变的用电负荷以及在运行中处于现场非常复杂的电磁环境,提出了开展智能电能表现场运行模拟系统的框架体系,详细分析了影响智能电能表计量准确性以及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并针对智能电能表现场运行模拟系统的框架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硬件功能构架和应用功能构架。该框架体系对后续智能电能表现场运行模拟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完善智能电能表试验流程和规范,提高智能电能表检定水平,对整个用电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事诉讼智能化与信息化的反思 下载:70 浏览:385

王亚明1,2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下热点,而人工智能介入民事司法领域则是对旧有的司法体制的冲击和改革,在这日益高涨的司法智能化的过程中,我们应秉持中立原则,审慎对待,在肯定人工智能便捷价值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工智能对民事司法裁判体系造成的冲击及其带来的司法伦理困境,需要明确法官在智能化司法中的主体地位,廓清人工职能及信息技术的工具地位。

我国民事司法智能化信息化的功能定位与适用限度——以小额案件审理程序为视角 下载:62 浏览:403

汪静1,2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司法面临着进一步现代化改革的任务,其中司法智能化、信息化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民事小额诉讼程序领域的民事司法智能化信息化改革为视角,探讨司法智能化信息化在民事小额诉讼领域的功能定位与适用限度。我国小额案件审理程序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在此阶段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应当坚守辅助性定位与渐进性发展的基本原则,开庭审理、证人作证、法官判案仍应当依循传统方式。

民事司法信息化、智能化研究——以江西萍乡中级人民法院信息化实践为视角 下载:60 浏览:401

张健1 易乔羽2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不了解民事审判工作当前的形势,就不会理解人民法院民事司法工作对信息化、智能化的渴求,也就认识不到民事司法信息化、智能化实际上就是人民法院自我革命、自我加压后的不二选择。

技术问题还是法律问题——智慧法院建设基本范式之检讨 下载:66 浏览:375

徐艳阳1,2 朱岳宁3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人工智能法律系统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有一些误区值得检讨,比如碎片化,"盲目化"和"童话化"。人工智能法律系统的典型应用主要有办公自动化;诉讼材料辅助生成;信息传输、搜索与分析;智能化在线纠纷解决平台;法律智能机器人等方面。从技术上讲,前四种应用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基本能满足现实替代、覆盖传统办案模式的需要,但是人工智能所要求的确定性与无情性是很难达成对人的彻底模拟。法官裁判案件运用的逻辑既有形式逻辑,又有辩证逻辑。使用数理逻辑的人工智能与法律的形式逻辑性是契合的,但是,法律和司法还有着大量辩证逻辑的内容,这使得法律和司法呈现出巨大的模糊性。当人工智能发展到要尝试取代法官的时候,人工智能本身的技术问题已不难解决,难以解决的是法律问题要翻译为人工智能语言。案例大数据研究才是当下人工智能司法运用的真正空间。

从“信息检索”到“智能推送”:论民商事案件类案类判规则的应用路径——以办案法官核心需求为切入点 下载:60 浏览:368

秦慧娟 《争议解决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利用大数据应用和信息化平台,切实辅助办案,模式设计以及程序运营等因素应当以用户体验为主,即围绕法官办案的核心需求展开。技术应用脱离不了核心需求和目标宗旨,将案例指导制度融入智慧法院建设平台,将现有的"个案智慧"转化为具有普适性的"类案经验",建立一元多层级案例指导体系,完善配套案例检索机制,才能提升案例指导实效性并辅助法官办案。通过"智能推送"模块帮助办案法官筛选类案指导信息,分层级、分区域、分元素推送,不仅要提供裁判文书,还应当推送相关数据如类案法律法规、裁判规则、事实要素、格式化说理、模板化裁判文书等,真正实现智审功能,实现办案质效双提升。

基于小波分析的特征提取文本分类方法研究 下载:61 浏览:333

朱晋1 怀丽波1 崔荣一1 尹慧2 《中文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该文提出了基于小波分析的文本特征提取方法,对传统TF-IDF向量空间模型下的特征向量进行了该文的小波变换、逆小波变换。使用KNN分类方法检验这两空间下的文本分类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文的小波变换方法在减少了TF-IDF向量空间模型近一半的维度下在各种实验条件中都能和向量空间模型保持一致的分类准确率;该文的逆小波变换方法在大幅度降低TF-IDF向量空间模型维度的基础上,同实验中其他特征提取方法相比,在特定条件下有着卓越的特定文本类别分类优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了压缩感知理论的正确合理性。

基于多篇章多答案的阅读理解系统 下载:43 浏览:403

刘家骅1,2 韦琬2 陈灏2 杜彦涛2 《中文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机器阅读理解任务一直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重要问题。2018机器阅读理解技术竞赛提供了一个基于真实场景的大规模中文阅读理解数据集,对中文阅读理解系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在数据预处理、特征表示、模型选择、损失函数的设定和训练目标的选择等方面基于以往的工作做出了对应的设计和改进,构建出一个最先进的中文阅读理解系统。我们的系统在正式测试集ROUGE-L和BLEU-4上分别达到了63.38和59.23,在105支提交最终结果的队伍里面取得了第一名。

基于BiDAF多文档重排序的阅读理解模型 下载:28 浏览:452

杨志明1,2,3 时迎成3 王泳2 潘昊杰3 毛金涛3 《中文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数据规模急速增长,如何利用机器阅读理解技术对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解析,从而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查找到满意答案,是目前自然语言理解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课题。该文通过对机器阅读理解中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研究,构建了RBiDAF模型。首先,通过对DuReader数据集进行数据探索,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从中提取出有利于模型训练的特征。其次在BiDAF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多文档重排序的RBiDAF机器阅读理解模型,该模型在BiDAF模型四层网络框架的基础上添加了ParaRanking层。其中在ParaRanking层,该文提出了多特征融合的ParaRanking算法,此外在答案预测层,提出了基于先验知识的多答案交叉验证算法,进而对答案进行综合预测。在"2018机器阅读理解技术竞赛"的最终评测中,该模型表现出了不错的效果。

地理社会网络数据可视化分析研究综述 下载:76 浏览:476

李恒1,2 沈华伟3,4 黄蔚2 程学旗3,4 《中文研究》 2018年10期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社会网络的深度融合,基于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社交媒体应用更加流行,成为地理社会网络(Geo-Social Networks,GSN)的研究重点。基于位置信息的社会网络(Location Based Social Network,LBSN)由于具有时空特性,其海量数据可视化不同于传统信息可视化,必须结合其地理信息特征进行表达。该文以GSN中抽取出的海量时空数据为分析对象,从LBSN时空数据抽取、海量时空数据可视化等方面进行综述,对地理社会网络时空数据交互可视化分析技术开展研究,以期能够实现比较方便、快速、直接地从地理社会网络的海量数据中提取出有用、可靠、可知识化的综合信息,并通过信息可视化方式进行直观表达、展示与分析。

基于简单循环单元的深层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模型 下载:41 浏览:455

张文1,2 冯洋1,2 刘群1,3 《中文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模型已经成为目前主流的翻译模型,在许多翻译方向上均超过了统计机器翻译模型,尤其是在训练语料规模比较大的情况下,优势更加明显。该模型使用编码器—解码器框架,将翻译任务建模成序列到序列的问题。然而,在基于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的编码器—解码器模型中,随着模型层数的增加,梯度消失的问题使模型难以收敛并且严重退化,进而使翻译性能下降。该文使用了一种简单循环单元(simple recurrent unit,SRU)代替GRU单元,通过堆叠网络层数加深编码器和解码器的结构,提高了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模型的性能。我们在德语—英语和维语—汉语翻译任务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模型中使用SRU单元,可以有效地解决梯度消失带来的模型难以训练的问题;通过加深模型能够显著地提升系统的翻译性能,同时保证训练速度基本不变。此外,我们还与基于残差连接(residual connections)的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模型进行了实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我们的模型有显著性优势。

基于红外通信的智能电能表信息核查仪的应用分析 下载:90 浏览:508

蔺少辉1 李晓明2 马晓程1 孙广民1 吴怀全1 《中国电力技术》 2018年7期

摘要:
介绍基于红外通信设备的变台户表信息核查仪对台区用户智能表信息进行采集,利用基于Android平台创建的App对采集到的表计信息自动汇总分析,实现台区户表档案信息的智能核查,应用情况可知该核查仪具有窃电嫌疑报警功能,可缩短现场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藏文字同现网络的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 下载:19 浏览:206

才智杰1 孙茂松2 才让卓玛1 《中文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复杂网络具有自组织、自相似、吸引子、小世界、无标度中部分或全部性质,而语言文字作为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经过漫长演化形成的复杂网络。该文对藏语诗歌、散文、政治、佛教、教材和口语等六类具有代表性的体裁语料,每类各取15篇共90篇文章构建了97个藏文字同现网络,分析了藏文字同现网络的最短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和度分布,实验数据显示97个藏文字同现网络都具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表明藏文字同现网络都具有小世界效应和无标度特性。

智能配电网经济性评估方法研究 下载:93 浏览:507

薛阳 马路林 郑蓉 郑梦秋 《中国电力技术》 2018年7期

摘要:
如何合理地评价配电网规划的经济性是目前研究配电网的重点,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健全的指标体系来衡量配电网,故需构建经济性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智能配电网规划建设的经济性与合理性,建立了智能配电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经济性评价体系,包括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Cost,LCC)的财务指标以及分布式发电指标,以某地区配电网规划建设为例验证该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算例给出了传统财务评价与考虑LCC的经济性评价的两种评价结果对比,分析结果也表明该地区配电网的规划建设方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智能电能表时钟电池欠压分析及关键计量指标影响 下载:98 浏览:511

李涵1 陶鹏1 李翀1 任鹏1 石振刚1 武超飞1 商少儒2 《中国电力技术》 2018年7期

摘要:
针对因时钟电池欠压造成表计报警或时钟混乱的问题,分析因电池质量、电池钝化、软件设计缺陷等因素对时钟电池的影响,在实验室环境下,结合具体故障案例,重点研究了电池欠压下对表计误差、表计计时、计费、远程费控、冻结数据5个性能指标的影响,并从硬件、软件、电网选型等多角度提出了目前较为可行的电池欠压故障问题解决方案。

基于双语短语约束的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 下载:20 浏览:415

徐萍 叶娜 吴闯 张桂平 《中文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交互式机器翻译(Interactive Machine Translation,IMT)是一种通过机器翻译系统与译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指导计算机解码并改善输出译文质量的技术。目前主流的IMT方法使用译员确定的前缀作为唯一约束指导解码,交互方式受限,交互效率低。该文从交互方式和解码算法两个方面对IMT方法进行改进。在交互方式方面,允许译员译前从短语译项列表中为源语言短语选择正确译项。该文还提出了基于短语表的多样性排序算法,来提高短语候选译项的多样性,并根据译员的翻译认知过程设计交互界面,改善译员在翻译过程中的用户体验。在解码算法方面,将双语短语与前缀一同作为约束参与指导解码过程,提高翻译假设评价和过滤的准确性。在LDC汉英平行语料上进行了人工评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传统的IMT方法能够减轻译员的认知负担,减少翻译时间,提升翻译效率。

基于融合策略的机器翻译自动评价方法 下载:47 浏览:318

马青松1,2,3 张金超1,2,3 刘群1,4 《中文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机器翻译自动评价发展至今,各种自动评价方法不断涌现。不同的自动评价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评价机器译文的质量。该文提出了基于融合策略的自动评价方法,该方法可以融合多个自动评价方法,多角度地综合评价机器译文质量。该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进行:(1)对比分别使用相对排序(RR)和直接评估(DA)两种人工评价方法指导训练融合自动评价方法,实验表明使用可靠性高的DA形成的融合自动评价方法(Blend)性能更好;(2)对比Blend分别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和全连接神经网络(FFNN)机器学习算法,实验表明在当前数据集上,使用SVM效果更好;(3)进而在SVM基础上,探索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Blend的影响,为Blend寻找在性能和效率上的平衡;(4)把Blend推广应用到其他语言对上,说明它的稳定性及通用性。在WMT16评测数据上的实验,以及参加WMT17评测的结果均表明,Blend与人工评价的一致性达到领先水平。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