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浅谈中学生篮球赛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办法 下载:47 浏览:252

李为群 《体育学报》 2018年8期

摘要:
面对篮球赛中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作为场上的首席指挥官能够遇事不惊、有效指挥,这是每个教练员都应该具备的素质。篮球作为一项争夺激烈的综合性集体项目,比赛时攻守双方为得分而搏杀,肾上腺激素的骤增,常导致运动员表现失常,出现紧张、焦急、烦躁、犹豫等不安情绪,直接影响实际水平的发挥。语言失控,肢体碰撞而犯规受罚的情况难免发生。面对比赛中出现的突发性事件,教练员怎样安抚运动员的情绪,怎样化解突发的矛盾,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走出低谷,发挥水准,赢得竞赛?本文提出浅见,谨供同仁参考指正。

基于情境观和校企合作的职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 下载:71 浏览:405

金星霖 周娜 《中国职业教育》 2019年7期

摘要:
培养"双师型"教师一直是职业院校的重要目标。在实践中,各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往往缺乏理论指导。结合情境观的学习理论和校企合作的实践需要,提出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型。该模型对成员在共同体中的发展和共同体的运作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学习共同体运行的保障条件进行了分析。

鲁迅对“一·二八”事变的反应 下载:49 浏览:399

靳丛林 贾天添 《中国文学》 2019年9期

摘要:
21世纪以来,以网络文章为首,一些人恶搞鲁迅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中避居内山书店,是亲日、媚日、汉奸。本文就这个话题做深入探讨,辨析了鲁迅对"一·二八"事变的反应,在重回基本史实的前提上,驳斥、澄清了栽赃鲁迅的一套说辞和其得以流行的原因,最后考察鲁迅对"一·二八"事变反应背后一些独特而人们很少论及的意味。

《洗澡》中的两种“洗澡”和历史的同情 下载:69 浏览:395

金鑫 《中国文学》 2019年2期

摘要:
《洗澡》中存在两种"洗澡",一种是革命政权主导的公共"洗澡"。知识分子主要在语言层面参与"洗澡",通过语言改造落后思想,通过语言表达进步理念,通过语言检验"洗澡"成效。另一种是以许彦成、姚宓为代表的自我"洗澡",它不借助语言进行,在自我精神灵魂层面展开,不具有公共性。杨绛在《洗澡》中肯定知识分子精神改造和"洗澡"的必要性,但希望以"自觉自愿"的方式进行,以"完善自我灵魂"为目的。两种"洗澡"之间的分歧,也是普遍社会政治实践的要求和个体精神自由完善的要求之间的分歧,应以"历史的同情"的眼光看待这些分歧。

具身知觉符号理论视角下的情绪启动效应 下载:30 浏览:198

卢凤1,2 朱传林3 张嫡嫡2 刘电芝2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从知觉符号理论出发对情绪启动效应进行解读,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涉及的知觉符号相似性、框架相似性及模态激活延续性是情绪启动效应产生的可能机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情绪启动的知觉符号匹配假说,并建构情绪启动效应认知加工模型,对现有情绪启动理论进行整合和拓展,以促进情绪启动刺激材料的拓展、提高研究生态效度;促进情绪启动效应操作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其应用价值。情绪启动研究亦能反哺于知觉符号理论,促进其发展。

青年人和老年人加工情绪图片过程中的注意偏向:眼动研究 下载:69 浏览:426

王敬欣1 谢芳1 张阔2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了老年人与青年人加工情绪图片过程中的注意偏向及再认成绩。给被试同时呈现积极、中性及消极情绪图片,分为注意和记忆两部分任务。基于线性混合模型的分析发现,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表现出对积极图片更大的注意偏向,且在随后的再认过程中对积极情绪图片的再认正确率更高。结果支持了社会情绪选择理论,说明中国老年人同样存在"积极效应",情绪加工过程中能够通过选择偏爱的积极情绪信息来适应老化。

情绪汉词的主动遗忘效应:ERP研究 下载:55 浏览:269

郭海辉1,2 韦小满1 赵守盈2 《心理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尽管证明人类具有主动遗忘能力的研究比较多,但是,探索情绪汉词主动遗忘效应以及电生理机制的实验却非常少。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T/NT范式探索情绪汉词主动遗忘效应。实验一(行为研究)的结果显示,在中性和情绪汉词条件下,不回忆组的正确率都显著低于基线组,即得到了主动遗忘效应。同时,情绪汉词的主动遗忘效应量小于中性汉词。实验二(脑电研究)结果显示,在200-300ms,Fz,Cz,Pz电极点,回忆组的P2波幅高于不回忆组。在300-400ms,在Fz,Cz,Pz电极点,不回忆组的N2波幅高于回忆组。N2跟抑制过程高度相关,提示抑制是主动遗忘的一个主要原因。在400-500ms,在Pz电极点,回忆组的LPC波幅高于不回忆组。顶叶LPC跟记忆提取高度相关,提示主动遗忘阻止了回忆,这可能是主动遗忘效应发生的内在机制。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大学生对医生角色行为的道德判断研究 下载:33 浏览:222

潘峰1,2 徐科朋3 许燕4 崔丽娟1 《心理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2020年初,在我国发生了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重大疫情,医生是战"疫"的重要角色,也是最受关注的职业群体。这次疫情是否改变了以往因医患矛盾而引发的大众对医生的道德判断?本研究采用徐科朋(2019)编制的道德判断材料,以非医护专业大学生为被试,用实验法分别比较了疫情前和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道德和不道德行为的判断。结果发现:(1)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公平行为上的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中,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关爱、忠诚、权威行为上,赞扬程度显著高于疫情前。(2)在整体不道德行为上,疫情中大学生均对医生的评价比对照组严格。疫情前大学生对医生在背叛、颠覆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宽松。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伤害、背叛、堕落行为上的评价要比对照组严格。(3)疫情中,大学生对医生在整体不道德行为和各维度不道德行为上的评价较疫情前均更加严格。

新冠疫情下过度胜任教师会进行知识共享吗?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和知识共享意愿的链式中介作用 下载:10 浏览:179

赵慧军 刘西真 李岩 《心理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教育部要求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本文以人-环境匹配理论为基础,探讨疫情之下过度胜任教师的知识共享行为。采用126份一线教师问卷调查数据,应用bootstrap进行了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过度胜任感较高的教师会产生更多的知识共享行为;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和知识共享意愿在过度胜任感影响知识共享行为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且角色自我效能感和知识共享意愿还存在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成果深化了过度胜任感影响教师知识共享行为作用机制的认识,在重大社会事件下探索过度胜任带来的积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学校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目标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论林语堂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阐释 下载:65 浏览:403

肖百容 《中国文学》 2018年9期

摘要:
现代中国作家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阐释尽管大多不成理论体系,却往往能抓住历史烟云里生动有趣的人事,构建别具一格的传统风貌。本文以林语堂为典案,通过分析其阐释传统的路径、话语体系以及人文情境,试图揭示其传统阐释的独到之处和价值意义。林语堂通过文化闲谈、故事讲述、未来想象等路径,操持启蒙主义、人文主义、生态主义等话语体系,阐发出了正统方式所无法揭橥的历史真相和人文识见。他的传统阐释是多元的、不固定的,这与现代多变的价值观念和生活环境有关,也是人文阐释的魅力所在。影响林语堂传统阐释的既有时代、语境等共性因素,也有道德情境、生活情境以及生理情境等个性因素。

儒家道德情感论的核心特质及其内在理路 下载:36 浏览:235

高志强 《心理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直下心源、直契本心是由孔子确立的儒家道德情感论的核心特质,孔子后学由此出发,基于天人合一的视域建构了诚学,将诚提升为了贯通天人、真实无妄的道德情感。儒家从质直、至诚之本心情感出发,涵养与推扩道德情感的内在理路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维度:第一,以反观内省的道德理性时时提撕和体认本心情感;第二,以本心情感为体,以礼乐文化为用,以文质彬彬为旨归;第三,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为路径,以四端之心为内在心理情感根据,在由近及远、由厚及薄、由亲及疏的无限推扩中实现对道德情感的涵养、提升与超越。

知觉与表象过程中不同线索表情的启动效应研究 下载:22 浏览:199

宋素涛1 李欣晶1 李润泽2 王荣1 魏淑华1 《心理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探讨情绪性面孔的知觉和表象过程中,不同类型线索表情的启动效应,并关注不同类型表情表象难易的差异。选取NimStim数据库中20位演员的愉快、愤怒和中性表情作为启动刺激,随后呈现同一演员不同表情的图片,或通过颜色提示被试对不同表情进行表象,并同时进行表情类型判断。研究发现,情绪性面孔知觉与表象任务中均存在启动效应,之前呈现的线索面孔将会对接下来呈现的相同效价的面孔产生启动效应,对相反效价及中性面孔产生抑制;在平衡不同类型面孔可能存在的启动效应后,正性、负性及中性表情是同样易于表象的。

得失情境下的图形框架对跨期选择倾向的影响 下载:50 浏览:300

周晶1 张加峰2,3 李智勇4 李晶1 《心理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为分离言语表述的干扰,实验采用简单选择任务,通过2(图形框架)×2(跨期选择)×2(得失情境)被试内实验设计探讨得失情境下图形框架对个体跨期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突出时间条件下,被试更倾向于选择小而即时的选项,而在突出金额条件下,被试选择小而即时和大而延时的概率没有差异;(2)收益情境中,个体更多地选择大而延时的选项,而在损失情境中,个体选择即时损失的概率更高。结果表明,跨期选择中个体的决策偏好会随着得失情境及决策选项描述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大学生自尊和宽恕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下载:56 浏览:282

周炎根1 刘贤敏1 赵李华2 张岩3 《心理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采用问卷法对5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自尊对大学生宽恕的影响,同时考察共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到特质愤怒的调节。结果表明:(1)大学生自尊与宽恕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共情在大学生自尊和宽恕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3)特质愤怒在共情和宽恕之间具有调节效应,特质愤怒越高,共情对宽恕影响越小。

情绪启动条件下三种反刍思维类型的注意偏向 下载:32 浏览:248

杨宏飞 黎松 陈滋正 李慧中 《心理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目的:探讨积极型、消极型和低型反刍思维者对不同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方法:采用积极和消极反刍思维量表区分三种反刍思维类型的大学生,以情绪面孔(高兴,中性,悲伤)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空间线索任务"实验范式,探讨不同反刍思维类型个体注意偏向特点。结果:无启动条件下,三种类型都未产生注意偏向。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积极型和低型产生对积极刺激的注意警觉,消极型产生对消极刺激的注意警觉和注意解脱困难。消极启动条件下,三种类型都产生对积极刺激的注意警觉,且积极型的警觉水平高于低型和消极型。结论:积极和消极启动对三种反刍思维类型注意偏向的影响不完全符合情绪一致性效应。

情绪社会分享动机与社会适应 下载:30 浏览:239

陈其锦 黄敏儿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为了探究情绪社会分享动机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招募了305名大学生被试,要求被试回忆近期发生并分享了的积极和消极情绪事件,并报告与他人分享情绪的基本形态、分享动机,以及多项社会适应指标。研究检验了情绪社会分享动机问卷(SSMS)中文版的信效度,发现新版SSMS存在7个因子,即认知清晰、宣泄、影响他人、获得关注、共情、寻求支持、告知他人。7个动机因子中,认知情绪、宣泄、寻求支持和告知他人与社会适应指标有较强相关。积极情绪事件分享在影响他人、获取关注和告知他人等方面动机较强;负情绪事件分享动机在认知清晰和引发共情方面较强。而且,女性的宣泄动机较强,男性在获取关注上较强。负情绪事件分享时,女性有较强的引发共情动机。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两类共情的中介作用 下载:42 浏览:383

张璟1,2 袁悦1,3 卫博峰1 熊红星1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分别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检验特质共情与状态共情在这个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情感温暖、信任鼓励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专制、溺爱型父母教养方式对中职生亲社会行为起负向预测作用。(2)特质共情在情感温暖型、信任鼓励型父母教养方式与中职生亲社会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经试验操纵的状态共情的中介效应与特质共情的中介效应同样显著。结论: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影响中职生的共情进而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个体对他人的权力感知与情绪体验 下载:25 浏览:241

刘玢 彭凯平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他人不同的权力水平会引发个体不同的权力感知,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以往关于权力与情绪的研究多关注的是个体自身作为权力目标时的情况,而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个体对他人的权力感知与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实验一采用回忆法,从情绪效价和趋近/回避动机的角度分析个体唤起的情绪反应,发现个体在与不同水平的权力目标交互过程中均表现出了明显的混合情绪,且相比于远距离的高权力目标,个体与近距离的权力目标进行交互时容易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和趋近动机倾向;实验二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启动被试的混合情绪,发现以积极情绪为主的混合情绪的唤起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权力感知,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社会距离内的权力目标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权力感知。

热烈情绪与冷酷文章:鲁迅杂感文的名家论式与纵横声色 下载:63 浏览:385

仲济强 《中国文学》 2018年3期

摘要:
本文以章太炎持论本乎名家的主张为视角,来探究鲁迅杂感文的论式与修辞。在彰显鲁迅的文理与伦理的同时,试图指出,借鉴章太炎的名家论式与梁启超式的纵横论锋的鲁迅,是一个具有"理性的诚实"的更加清白的生成性的现代书写主体,不仅祛除了前现代的魅影,还对"我思"本身有更多反思。

“虚妄”、“油滑”与晚年情怀:《故事新编》新解 下载:57 浏览:480

汪卫东 《中国文学》 2018年3期

摘要:
通过梳理《故事新编》的写作过程,本文考察了"油滑"产生的起因和过程,这背后有鲁迅两次绝望中思想与写作的复杂转换。源于绝望,由荒诞到"虚妄","油滑"潜滋暗长。"油滑"基于"虚妄"意识的形成,"虚妄"超越绝望中的一系列悖论,表现在创作中,"油滑"油然而生。"油滑"在《故事新编》中具有"润滑剂"的功能,让所有矛盾的对立项消除了界限,达到一种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多维思想与艺术境界,《故事新编》的奥秘,就在这一情怀和境界中。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