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下载:62 浏览:346

郭磊1,2 崔争1 李慧敏1,2 汪伦焰1,2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2期

摘要:
为了突破传统的水利工程管理模式,打造水利信息化,解决水利工程实现信息化管理所面临的分散管理、传统模式、效率低等问题,以水利部已经颁布的一系列技术规程为基础,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编程技术,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对某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及流程进行二次开发。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建设目标、设计思路及技术路线和功能模块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详细介绍。选择河南省平舆县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为实际案例,验证系统运行效果。该系统实现了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化和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确保水利工程建设按时完工,为事后检查提供基础资料,并探索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未来的发展方向。

主观预备合并之诉法律构造的反思与重构 下载:58 浏览:402

李磊1,2 《争议解决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主观预备合并之诉是一种不同于普通共同诉讼及必要共同诉讼的全新的诉讼形态。从二请求之间的实体关系看,主观预备合并之诉以先后位请求之间存在不能并存关系为必要条件。从二请求之间的条件关系看,先位请求的起诉行为是当事人独立的诉讼行为,未附加任何条件;后位请求的起诉行为附有解除条件,当解除条件成就时,即先位请求胜诉判决确定,该诉讼行为丧失效力,后位请求的诉讼系属溯及消灭。从二请求之间的审判关系看,无论先位请求是否有理由,法院均应当对先后位请求一并作出判决。从二请求之间的上诉关系看,应当适用拟制上诉,当事人仅对其中一请求上诉时,应拟制当事人对另一请求也提起上诉。

军民深度融合中民企“参军”的路径优化——基于交易费用经济学视阈 下载:63 浏览:451

谭清美1 武翠1,2 Zhaoli SONG3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12期

摘要:
运用交易费用理论优化民企在军民深度融合中的路径。研究提议:构建"四位一体化"的军民融合信用评估体系、搭建标准化的军民"对话"机制、完善准入和退出市场机制,探索"军民一家亲"的关系契约模式,以期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为"民参军"寻找新制度经济学下的理论建议,同时拓宽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基于专利数据的智能语音产业研究——生命周期视角 下载:50 浏览:406

张婧宜1,2 张越2 靳景1,2 余江1,2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8期

摘要:
基于德温特数据库专利数据,以专利分析为手段,应用生命周期理论和Logistic模型,对智能语音行业进行研究,划分智能语音技术的发展阶段,发现当前智能语音行业正处于技术发展成熟期,根据当前技术发展的特点和专利分布情况,将对智能语音发展从企业层面和政府层面提出建议。

基于刑法修正案罚金刑适用的实证分析 下载:52 浏览:448

马琳娜1 张明新2,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我国《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分则的罪名新增了大量的罚金刑,确认了罚金刑在刑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规定了罚金刑的延期缴纳制度,但其没有规定具体的执行机关,也没有规定执行时效,可操作性不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罚金刑执行难的问题。另外,其主要规定于故意犯罪中,而在过失犯罪中鲜有涉及,不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要求,且多数规定有罚金刑的罪名没有规定限额,对判处罚金刑的单位犯罪中没有任何数额的规定,赋予了法官过大的裁量权,不利于实体公正的实现。而德国、日本等国家在罚金刑的适用上相对成熟,将"刑罚与其严厉不如缓和"的刑法格言落到实处。我国可以借鉴域外罚金刑的相关制度,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继续完善罚金刑,保持刑罚体系的一致性。

图式论:图像思维与视觉修辞分析 下载:87 浏览:520

刘涛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图式是一种通往心理表征的"算法"体系,一种抵达事物形式与特征的"建模"结构,其功能就是为认识活动提供一种"加工"依据,使得我们的知觉过程变得有"章"可循。在视觉思维体系中,建立什么样的视觉轮廓,形成什么样的视觉特征,不过是既定图式结构的意向性"再现"。在康德哲学那里,图式是一种被发明的"中介"或"媒介",其功能就是使范畴应用于经验,从而在先验演绎维度上实现感性和知性的结合。视觉认知活动的图式工作,主体上是沿着形式建构与意义建构两个维度展开,前者对应的图式类型是完形图式,主要指整体论视域下视觉形式加工的组织规律,如整体加工法则、主体识别法则、认知补偿法则、相似与联想法则、同构与转换法则;后者对应的图式类型是意象图式,强调视觉意义建构的认知模式,而视觉修辞实践的两大基本修辞模式——视觉转喻和视觉隐喻,都存在一个基础性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在"视觉形式"维度上提供了一种抵达"文化形式"及其本质的认识路径。

论南北宋之交理学家诗论及文学史意义 下载:58 浏览:471

顾友泽1 袁昕澄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南北宋之际理学家学术上主要继承北宋诸子,论述诗歌也多流露出重道轻文的倾向,恪守儒家诗教观。然而,南北宋之际理学家论诗并非亦步亦趋于前人,而是有意无意偏离前人的传统:不仅仅研究《诗经》本体,还将《诗经》作为工具考量其他诗歌,张戒甚至提出《诗经》中不少诗歌属于爱情诗;论诗的视野突破前人,关注前辈理学家所不关注的文学体制与文本;开始在文学本体意义上讨论诗歌技巧等问题。南北宋之际理学家的诗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理学家开始对诗人身份的认同,为此后理学家与诗人身份合二为一的滥觞,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史与学术史意义。

谁在定义未来——被垄断的科幻文化与“未来定义权”的提出 下载:72 浏览:468

吴福仲1 张铮1,2 林天强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科幻文化是全球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已经展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强大的社会功能。本文聚焦当下全球科幻文化产业的现状,重点回答中国是否、以及为什么要深入参与全球科幻文化的生产这一核心问题。本文提出科幻文化的社会功能绝非止于单一品类的文化产品,而是在科技预言、社会批判与产业激活三个层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现实的全球格局来看,当前的科幻文化生产被西方世界所垄断,创造力、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失衡直接引致西方世界的"幻想垄断"。本文认为,从现实意义来看,中国参与全球科幻文化生产将推动科技创新、重塑核心价值并为人类共同面对的未来议题提供中国方案。因此,中国进一步激活科幻文化生产具有充分的重要性、紧迫性与必要性。沿此逻辑,笔者初步提出"未来定义权"的概念框架,用以分析参与科幻文化生产的重要意义、权力逻辑与现实指向。

乡村文化复兴视野中的乡愁美学生成 下载:73 浏览:408

范玉刚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4期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阐释乡愁美学生成的理论基础,并为构建现代城乡命运共同体及其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思想指南。在价值生成的意味上,乡愁的核心是家园感的迷失与追寻。乡愁美学的生成不仅有着内生的乡村自美的本体性结构和肌理,还有着外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的投射与审美体验的共享交融,由此构成乡愁美学的双重结构。乡村文化复兴是乡愁美学生成的现实支点,"两山理论"的生态文明观和乡村文化场景的建构,是乡愁美学生成的外在支撑。乡愁美学的生成有利于在城乡良性互动中弥合对立性的割裂态势,进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推动城乡文化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验证 下载:23 浏览:427

唐礼智1,2 邢春娜1 刘玉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本文首先建立了一个包含中间产品部门、最终产品部门和R&D研发部门的发展中国家开放经济模型,通过引入知识产权保护变量进行研究发现:在发展中国家中,知识产权保护通过人力资本配置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模仿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在自主创新活动为主导的情形下,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经济增长;在技术模仿为主导的情形下,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明显的门槛特征。进一步地,采用中国30个省份2002—2016年的统计数据开展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在现阶段技术模仿为主、自主创新不占优的情形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人力资本增长效应存在门槛效应,即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处于低门槛值时,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可以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时,人力资本仍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其增长效应低于低门槛时的数值;当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超过高门槛值时,人力资本的增加反而会抑制经济增长。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而言,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安排应根据人力资本水平变动趋势开展相应调整。

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中国货币之谜的理论审视与事实佐证 下载:83 浏览:435

唐弋夫1 张国林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线,而"中国货币之谜"是这一主线下的学术热点。货币超发引发通货膨胀习以为常,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并存似乎匪夷所思。本文旨在通过透视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并存的中国现象,跨视域、全视野、多视角下探究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并存背后的理论逻辑与现实依据。研究发现:货币分解理论、资产均衡理论、货币流向理论均能很好地解释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并存现象,是其理论支撑和逻辑依据;根据这个框架,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规模、资产负债表的事实案例进一步佐证了货币超发与通货紧缩并存的应然性与实然性,是其现实支撑与实践印证。为了防范和治理货币超发下的通货紧缩问题,本文建议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金融市场开放性,加快市场竞争完全性,降低社会总体杠杆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土市场规模扩大一定有助于价值链攀升吗? 下载:23 浏览:420

金莹1 戴翔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1期

摘要:
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本质是既定生产环节和阶段在不同区位的配置,市场需求因素是影响区位配置的关键因素之一。本土市场规模扩大会通过诱发价值链生产环节梯度转移的作用机制,影响制造业分工的地位。对于已经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国家而言,这种诱发作用体现为由高到低的梯度"回流",由于"回流"的部分"低于"其原有的生产环节和阶段,从而使其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有"下滑"趋势;对于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的国家而言,上述诱发作用体现为由低到高的梯度转移,从而有利于承接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攀升。文章选取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美国,以及以"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中国作为比较研究对象,检验了上述理论假说的判断。本文的研究发现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深化认识本土市场规模扩大对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作用,而且对于如何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也具有重要政策意涵。

企业家灵性资本如何影响团队创新绩效?——基于独角兽公司创业导向的视角 下载:83 浏览:474

顾建平1 邓荣霖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企业家灵性资本是企业家高层次精神资本,是企业家在愿景、信仰、终极价值目标方面的素养,关系到企业家奋斗的源动力,被认为是影响创业活动及团队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本文基于独角兽公司创业导向的视角,探讨了企业家灵性资本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企业家灵性资本积极影响企业的团队创新绩效,而创业导向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另外,环境动态性对企业家灵性资本与团队创新绩效、创业导向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推动包括独角兽公司在内的企业创新创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现象研究 下载:66 浏览:448

刘玉博1 王振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占全国人口比重42.88%的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社会发展指数,评估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社会发展现状,并利用Moran’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分析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空间分异现象。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相对不高,从细分领域的角度,社会均衡领域发展相对较好,社会保障领域发展相对不足;(2)杭州和苏州是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最为均衡的2个城市,其他城市如上海、南京、长沙、宁波和无锡也构成了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的标杆;(3)长江经济带社会发展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下游地区整体优于上游和中游地区,但下游地区各城市间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4)14个重要城市社会均衡领域整体发展不足,这一趋势与长江经济带社会均衡领域发展相对较好的整体格局恰好相反,是未来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着力点。

“罗湖模式”何以得到青睐?——基于政策创新扩散的视角 下载:41 浏览:430

岳经纶1,2 惠云1 王春晓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已有研究或较少从政策创新扩散视角关注医改问题,或仅就医改创新扩散的部分作用机制予以探究,尚未建立更具系统性和整合性的分析框架。本文以深圳"罗湖模式"为例,从政策扩散主体、客体与扩散路径三方面探究地方医改政策的创新扩散机制。研究发现,罗湖模式之所以得到青睐并推广至全国,与政策企业家的推动、政策自身属性和各级政府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密不可分。

多元主体、确权约束与创新街区知识共享的有效性研究 下载:25 浏览:429

潘闻闻1,2 邓智团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10期

摘要:
创新街区是城市转变既有发展模式进入知识经济新阶段的标志性创新空间,其创新主体间知识共享的有效性是创新街区建设和运行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产业集群中创新主体间知识共享理论,构建了创新街区知识共享有效性的理论研究框架,重点研究了创新街区中多元主体的异质性与政策确权约束对创新街区知识共享有效性的作用关系,并通过确权约束下创新街区多元主体知识共享有效性模型,量化研究了创新街区中多元主体知识共享对创新产出的显著作用:在创新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下,政策的强约束将提升知识共享的有效性;在确定政府政策约束强度的前提下,创新主体维度越多,知识共享复杂度越高,需要更强的确权约束,才能提升知识共享的有效性。这些研究对国家"双创"战略背景下加快创新街区建设、提升街区创新活力、促进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整体向好与异质性分化——基于CGSS2013的当代中国工人群体阶层认同特征研究 下载:23 浏览:431

侯博文1 尹海洁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历经40年的社会变迁,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日渐孕育了一批"从事劳动技术复杂程度相对较低工作的被雇佣劳动者",即当代中国工人群体。本文以中国综合调查CGSS2013数据为样本来源,对工人群体社会阶层的认同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当代中国工人群体阶层认同呈"中层认同"特征;与客观社会阶层地位相比,主观阶层呈"向上认同"特征;在时间维度上,主观阶层认同呈"不断上升"趋势;工人内部并未形成一致的阶层认同,更未形成"自为"的意识,呈现内部异质性和碎片化特征。对不同入职时期工人而言,户籍和单位类型之于他们的阶层认同影响也各不相同。

中国水环境治理机制创新探索——河湖长制研究 下载:68 浏览:472

朱德米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河湖治理是典型的公共事务顽疾问题。河湖长制是我国当下水环境治理机制的创新探索。运用制度理论和自然资源管理理论,对河湖长制的运行实践,从体制、机制与技术三个层面的匹配程度进行系统研究。在制度设计层面,河湖长制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以流域的自然属性(流域空间)为基本管理单位、一体化管理、动态管理以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责任制。在运行机制层面,河湖长制具有发现、反应、督查和责任四类机制。在技术层面,现代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图像技术的发展,为河湖长制的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研究结论是河湖长制在实践运行中体制、机制与技术三者匹配程度较低,导致治理效能不高及治理效果难以持续。建议以河湖长制为平台,将体制、机制与技术进行连接与匹配,以实现河流湖泊的长效治理。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法治社会新秩序的责任思维及其体系建构 下载:42 浏览:425

宋云博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社会都存在"零和博弈"与"互害现象"。这与本国优先主义、民粹主义和社会组织或个体的责任意识淡薄、责任思维不强、责任定位不准及责任功能错位等问题紧密关联,因而应系统强化责任思维及其体系建构,明确法学教研的引领责任、立法规则的衡平责任、行政执法的管控服务责任、司法公正裁判责任、企业组织的社会发展责任和公民的社会主体责任等,才能协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下法治社会新秩序的建构及其善治。

超越风险: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风险及其治理 下载:57 浏览:429

戚学祥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2期

摘要:
区块链是一种新兴的数字技术组合,也是一种新型的协同治理模式,具有去中心化、可追溯性、不可篡改性、透明安全等特性优势,已在政务服务、经济改革、民生发展、社会治理等领域广泛运用。区块链在促进产业变革、增强社会信任、提升治理效能的同时,也带来信任风险、隐私风险、安全风险、存储风险、算力风险以及认知风险、监管风险、伦理风险。今后,政府要从理念认知、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法治建设等方面着手,加强引导、规范和监管,实现区块链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