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苯酚-硫酸法与蒽酮-硫酸法测定地参多糖的比较研究 下载:24 浏览:272

杨勤1 谷文超2 周浓3 张兰胜2 杨德全1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4期

摘要:
苯酚-硫酸法和蒽酮-硫酸法是测定多糖含量的常用方法,运用这2种方法测定地参中多糖的含量,比较2种方法的优劣,发现苯酚-硫酸法较优,并对苯酚-硫酸法做更深入的优化试验。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选取苯酚用量、硫酸用量、加热时间3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最佳试验条件为苯酚用量0.8 mL、硫酸用量3.5 mL、加热时间9 min。利用该条件对地参多糖进行测定,得出地参多糖含量的平均值为14.41%,相对标准偏差为2.76%,表明苯酚-硫酸法稳定可靠,更能准确测定地参中多糖的含量。

后三峡时期库区城镇沿江风景变迁类型与特征略析——以万州、巫山、云阳为例 下载:62 浏览:381

罗融融1 罗丹2 肖竞2 《中国城镇》 2020年6期

摘要:
三峡库区是中国中西部重要的地理文化单元,其区域景观系统受独特的自然要素和文化结构影响。沿江城镇依托山水环境组织城市形态与功能,形成独特的峡江城镇风景系统。三峡工程开建以来,库区自然和社会环境剧变,城镇风景系统也随城市迁建快速演变。本文分析对比三峡库区城镇迁建方式,归纳风景系统演变与城址迁变之间的关系,梳理了就地后靠、后靠重建和异址迁建三种城镇风景系统的演变类型。并以重庆市万州、巫山、云阳三区(县)为例,概括不同类型风景系统演变模式,总结了多尺度"江—城—山"结构协同、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融合,以及风景内涵"在地性"重建等风景系统变迁的特征,并提出相应展望。

生态服务价值当量法的适用性研究——以广西典型岩溶区小流域为例 下载:76 浏览:466

黄艳霞1 梁志鑫2 王玉杰3 王云琦3 王彬3 顾剑红3 李一凡3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期

摘要:
根据广西隆林县常么、者滕、龙窝坝3条典型小流域治理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估算了岩溶地区小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并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近6年的治理,常么和者滕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趋势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草地和林地转化,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增长357万和429万元;龙窝坝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未利用地向林地、草地和小部分耕地转化,生态服务价值增长506万元。总体上,龙窝坝小流域的治理效果优于常么和者滕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更加优化,提升的生态服务价值更加明显。

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视角下三峡库区农户施肥行为探讨 下载:83 浏览:485

梁增芳1 肖新成2 倪九派2 吴彦3 付川3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1期

摘要: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农户的施肥行为对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结合当地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和水土流失发生机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当地农户的施肥行为。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农户对过量施肥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偏向于将有机肥施在土地质量较差的耕地上;农户在确定农作物施肥量时主要是凭自己的经验。2013—2015年三峡库区农户化肥使用量增加幅度较大,原因主要是土壤肥力下降和化肥肥效低;使用有机肥和化肥的农户,化肥用量增加幅度较大;对已认识到过量施肥危害性的农户,化肥使用量增加不明显。

Mg/Fe类水滑石的磷酸根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 下载:25 浏览:282

程福龙 聂凡贵 刘芳 吴小群 李娟 潘杰 李廷 真付川 《化学研究前沿》 2019年3期

摘要:
:采用共沉淀法成功制备了Mg/Fe类水滑石(Mg/Fe-hlc),并研究了其对废水中磷酸根的吸附性能及吸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Mg/Fe-hlc具有典型的类水滑石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156.7 m2·g-1);Mg/Fe-hlc对磷酸根的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和Tempkin方程都可以很好地拟合Mg/Fe-hlc对磷酸根的等温吸附数据,Langmuir方程拟合得到的最大吸附量可达47.38 mg·g-1;共存阴离子NO3-、Cl-和SO42-对磷吸附性能的影响很小;通过分析吸附磷酸根前后的Mg/Fe-hlc的结构和织构性质以及表面官能团变化,并结合溶液pH对磷酸根吸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静电相互作用、配体交换和阴离子交换是Mg/Fe-htl吸附磷酸根的三种主要机制。

行政管理视角下的长江“净化”阻碍和政策建议 下载:96 浏览:480

​黄雕 毕芬 《农业研究进展》 2019年8期

摘要:
随着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全面贯彻关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时代发展理念,将防治船舶流动污染摆在了整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本文将以三峡库区为例,从全面了解三峡库区船舶流动污染现状出发,针对现阶段三峡库区船舶流动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从行政综合治理方面提出治理对策,推进我国内河流域的治污减排工作。

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时空分布格局 下载:73 浏览:512

吴湘香1 王银平2 张燕1 吴凡1 魏念1 杨海乐1 沈丽1 朱挺兵1 茹辉军1 刘凯2 段辛斌1 倪朝辉1 李云峰1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3期

摘要:
浮游动物是河流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截至目前,尚缺乏对长江干流宏观尺度浮游动物的全面调查。本研究于2018—2019年,在长江干流约5000km江段设置51个调查站位,并于每年鱼类繁殖期(3—6月)、育肥期(8—10月)和越冬期(11—1月)各开展1次调查,系统调查分析了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时空分布格局。结果显示,(1)种类: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共187种,其中原生动物56种、轮虫59种、枝角类34种、桡足类38种;三峡库区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丰富的水域(87种),其余分别为金沙江(59种)、长江上游(68种)、长江中游(54种)、长江下游(56种)。鱼类繁殖期是浮游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季节,分别为金沙江(45种)、长江上游(56种)、三峡库区(47种)、长江中游(41种)、长江下游(32种)。(2)密度:长江干流浮游动物密度范围为1.12~644.40个/L,中游、下游密度显著高于上游;密度高值一般出现在繁殖期,低值一般出现在鱼类育肥期。(3)生物量: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生物量范围为231.78×10-5~45 638.57×10-5mg/L,中游、下游和金沙江明显高于长江上游和三峡库区。(4)优势种: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恩茨筒壳虫、淡水麻铃虫、普通表壳虫,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桡足类广布中剑水蚤、特异荡镖水蚤,无节幼体等。研究表明,长江干流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时空分布呈现典型河流特征,种类和数量较贫乏,群落以轮虫和原生动物等小型个体为主,河流中、下游丰度高于上游,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规律。研究成果可为长江水生态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三峡库区流域泥沙流失及吸附态氮负荷研究 下载:78 浏览:1532

牟东阳 《中国科学研究》 2022年12期

摘要:
三峡库区泥沙淤积和面源污染严重,科学评估库区典型流域吸附态氮污染负荷空间分布特征,对三峡库区流域尺度非点源污染控制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峡库区流域泥沙流失和吸附态氮污染负荷等实测数据,结合该区流域特征,建立土壤侵蚀模型和泥沙输移比空间分布模型。结果表明:2020年小江流域出口泥沙负荷350.59×104t,平均输沙模数677.80t/km2a,流域出口吸附态氮负荷模数0.364t/km2·a,输出负荷1882.79t。东河子流域、浦里河流域、彭溪河子流域出口吸附态氮负荷分别为744.41t/a、359.19t/a、358.92t/a,占小江流域出口总负荷的77.68%。通过已有研究数据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的检验表明:修正后的USLE模型可为三峡库区泥沙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