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王建民《第一二胡狂想曲》演奏探析 下载:26 浏览:321

李晓璇 《中国音乐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王建民先生创作的《第一二胡狂想曲》是其四首中的第一首,也是先生结合西方音乐的特点,将音乐形式进行多样化演绎的一首独具特色的二胡作品,在演奏时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笔者通过对《第一二胡狂想曲》的学习和练习,将情感中的理性和感性因素,按照文章的主题线索和文章的情感内涵,来将音乐的情感价值和艺术特征准确实在地表达出来。《第一二胡狂想曲》是王建民先生创作的一首具有少数民族西双版纳风格的大型二胡作品,对于我国二胡音乐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贝多芬《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不同演奏版本探究 下载:69 浏览:430

李欣凝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0期

摘要:
本论文从贝多芬成长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对贝多芬的性格影响进行初步分析,并结合其学习经历及各阶段心理变化,对这首音乐作品创作阶段的思想加以具体分析。最后,结合三位现代钢琴家的演奏视频以及我对此曲的演奏心得来具体分析这首协奏作品的演奏风格。

运用舞蹈生态学方法分析彝族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 下载:65 浏览:421

刘嘉馨 崔颖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古老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潮流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民间舞蹈,晴隆县三宝彝族乡,是我国唯一一个彝族自治乡,且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阿妹戚托"的发源地,"阿妹戚托"作为贵州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贵州彝族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舞蹈生态学的方法分析原生态舞蹈"阿妹戚托",文章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详细地介绍了"阿妹戚托"的来源以及表演形式;第二部分从动作形态中分析了"阿妹戚托"的几个典型舞畴;第三部分分析了生态环境,分别从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两个方面分析,最后分析了自然环境因子对"阿妹戚托"的影响。"阿妹戚托"这一民族舞蹈文化历经一代又一代彝族民众的传承、凝练、创新、发展才奠定了今天的成果,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们更要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弘扬创新。

音中传情 音中有画——从音乐与绘画的关系角度诠释王笑寒钢琴作品《恽寿平画意》的演奏 下载:64 浏览:416

李欣凝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王笑寒,青年钢琴家。是国际乐坛难得的钢琴、作曲、指挥"三栖"艺术家,王笑寒酷爱中国书画,《恽寿平画意》选自《钢琴画意三首》,曲风清新淡雅、浪漫古朴,并巧妙融入了中国古典民歌元素。这首作品用音乐的手法对恽寿平花卉册中《红樱桃图》这幅画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此曲时而轻缓、时而激昂,指尖仿佛有魔力般,用音符描绘出一幅清淡润泽、意境悠远的画作,行云流水般的诗意旋律让无数听众陶醉。本文介绍了《恽寿平画意》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及作者,并对作品的演奏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这幅画与作品的关系,论述二者在这幅作品中的对应关系、表现的内容与传达的意境。

张佳林教授的《艺术歌曲的特质与合作》——“歌唱与钢琴伴奏”合作艺术研讨会学术讲座 下载:69 浏览:423

陈美含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人民音乐出版社《歌唱艺术》《钢琴艺术》杂志编辑部承办的,为期4天的"歌唱与钢琴伴奏"合作研讨会,于2018年9月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如期举行。会议内容分别由专家讲座、专场音乐会、大师班、讲座音乐会和自由论坛五部分组成。其中此次研讨会还有幸请来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艺术指导教研系主任张佳林教授,张佳林教授就艺术指导在国内、国外不同情况做了不同解释和区分,并就三组学生演绎的歌剧、艺术作品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张佳林教授的《艺术歌曲的特质与合作》——“歌唱与钢琴伴奏”合作艺术研讨会学术讲座 下载:69 浏览:424

陈美含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2期

摘要:
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人民音乐出版社《歌唱艺术》《钢琴艺术》杂志编辑部承办的,为期4天的"歌唱与钢琴伴奏"合作研讨会,于2018年9月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如期举行。会议内容分别由专家讲座、专场音乐会、大师班、讲座音乐会和自由论坛五部分组成。其中此次研讨会还有幸请来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艺术指导教研系主任张佳林教授,张佳林教授就艺术指导在国内、国外不同情况做了不同解释和区分,并就三组学生演绎的歌剧、艺术作品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声乐演唱学习中应注意的几点要素 下载:95 浏览:518

陈伟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10期

摘要:
声乐表演艺术是一门舞台表演艺术,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声乐艺术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孕育于和谐的艺术,优秀的歌唱家能营造出音乐与人的高度和谐、人与乐器的高度和谐、人与人的高度和谐,最终为听众创造听觉上的极致的美。那么一定要注意喉咙的松弛,掌握呼吸的方法,歌唱当中咬字,理解和掌握作品内容与情感,演唱者与钢琴伴奏配合的默契。

早期美国爵士乐与社会互动关系微探 下载:90 浏览:517

宋以鑫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爵士乐诞生于美国,是黑人民族独特而伟大的音乐文化。伴随着时间的发展,爵士乐从起初以器乐演奏的方式出现,到后来演变成舞蹈和声乐等多种形式,这种极富特点的音乐代表着美国的民族音乐。本文重点通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爵士乐时期,作为一种具有美国印记的音乐,在爵士乐产生的同时混合了黑人音乐文化和白人音乐文化,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战、二战等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丰富了爵士乐的历史价值和音乐特征。

东北地区坡耕地主要土种土壤可蚀性估算 下载:86 浏览:487

张天宇1,2 尚晨晨1,2 韩笑3 《中国土壤》 2020年5期

摘要:
土壤可蚀性(K)反映土壤对侵蚀的敏感程度。本研究旨在查明东北地区坡耕地主要土种K特征。共采集了70个土种的土样,利用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和USLE诺谟图获取了它们的K_n,分析了东北地区耕地土壤主要土种的可蚀性。结果表明:(1)K_n最小值为0.011,最大值为0.070,平均值为0.031,标准差为0.012。无论是沿纬度方向,还是经度方向,K_n没有持续递增或递减的趋势。(2)各土种之间K_n差异明显,极值比达到6.4;同一土类各土种之间K_n也存在一定差异;多数土类的K_n极值比超过了1.5;因此,土壤侵蚀预报应尽量使用土种的K_n。(3)随着侵蚀程度加重,吉林省黑土的K_n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4)近6%土种的砾石盖度超过1.5%;如果不考虑砾石因素,它们的K_n平均被高估37%。对于侵蚀严重、砾石较多的山区土壤,应考虑砾石对K_n的影响。

关于初中舞蹈社团发展的意义探究 下载:91 浏览:519

李响 如意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舞蹈社团是发展学生舞蹈兴趣的有效途径,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本篇论文以走访学生、文献查阅等方式探讨了舞蹈教育可以达到健美肢体、培育智力、提升鉴赏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价值观念的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开展初中舞蹈社团活动的意义,也是对于素质教育在舞蹈方面的一种探讨。

关于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与表现性的几点思考 下载:92 浏览:518

岳明俊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无论是多么完美的理论体系,都需要实践的可靠性为其提供支持。音乐理论的创立就是来源于对音乐艺术的实践结果。那么研讨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从美学的角度提供理论的支撑和辨析,能使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更上一层楼。让我们能更好地去进一步了解并学习音乐这门艺术。

关于音乐艺术的抒情性与表现性的几点思考 下载:90 浏览:515

岳明俊 《中国音乐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无论是多么完美的理论体系,都需要实践的可靠性为其提供支持。音乐理论的创立就是来源于对音乐艺术的实践结果。那么研讨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从美学的角度提供理论的支撑和辨析,能使音乐艺术的创作表演更上一层楼。让我们能更好地去进一步了解并学习音乐这门艺术。

新时代电视新闻中平民化视角运用的创新思维——以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新闻作品为例 下载:68 浏览:392

田孟龙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一切向前走,不能忘记为什么而出发。平民化视角在电视新闻中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引导电视媒体和电视媒体从业人员践行"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平民化视角更是新时代电视媒体巩固公信力、进而获取收视率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对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新闻作品的观察与思考,研究平民化视角在电视新闻中作用的创新路径,以期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探索方向。

中国广场舞蹈功能导向支持体系的建构 下载:65 浏览:422

刘炼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广场舞蹈是一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活动,应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范畴,得到体系化的支持。这一支持体系应该从功能出发来进行结构程序的设计,从功能出发整合政府部门、群艺馆和文化馆等群文系统、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以及高校等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建立起普及型服务、提高型服务和保障型服务三个维度的支持结构。广场舞蹈支持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将有助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熟与繁荣,丰富、健全和规范民众的公共文化生活,确立民众的公共文化意识,推动广场舞蹈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智慧班级的建构限域与实践突围 下载:52 浏览:257

张聪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9期

摘要:
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智慧班级是现代班级教育发展、智慧学校构建以及学生智慧成长的必然要求。它实现了对传统教室物理空间、班级建设资源限度、"隔壁班级"教育现象、班级生活同质取向的超越。然而,智慧班级在情感、语言、想象力、素养以及文化安全等方面存在限域。为此,应树立"不能让技术绑架教育"的底线思维、尊重并强化班主任的创造权、以海量教育资源开展"深度学习"、在数据深度挖掘中建构想象力、实现高技术与高情感的适切平衡。

“球土化”背景下中国当代电视节目的中国情味 下载:92 浏览:521

刘婷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球土化"背景下电视文化的构成复杂多元,既有来自西方文化的侵入,也包括大众文化娱乐泛化的影响,还有对传统文化重拾的强烈心声。我国的电视节目制作者们应主动选择自觉向中国传统文化靠拢,在博大精深的文化长河中寻找电视文化身份的核心内涵,开掘出区别于他者的中国情味,以此来对抗后现代文化对理性的消解和娱乐泛化的危机。

“王权至尊”与都铎时期的思想纷争 下载:21 浏览:235

赵博文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1535年亨利八世颁布的《至尊法案》标志着英国的权力体系由教皇-国王的二元权力体系向王权至尊的一元政治体系转向。但是,至尊王权对于英国社会而言是一个新的命题,也是一个开放性的命题。国王、保守派和改革派都对至尊王权进行了自己的解读,由此在思想领域产生了一系列的主张。都铎中后期关于政体、社会、宗教的思想纷争皆可从关于"至尊王权"的争论中找到根源。

清季江浙教育现代化研究——以毁学事件为中心(1904—1911) 下载:36 浏览:326

李宗庾 《历史研究进展》 2019年2期

摘要:
清末新政时期,江浙地区爆发了许多针对新式学堂的毁学事件:从1904年无锡米业毁学开始,1905年后快速发展,1910年达到高峰。除反对抽捐、资产纠纷等表面原因外,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新式教育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从现代化视角来看,这是工业时代的教育体系无法适应农业时代的经济基础的必然产物,它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当时的城乡二元教育格局,却并未缓和乡民仇学情绪,绅士对办学的热情出现下降,中央政府竭力维持新学开展,但地方政府经常推诿塞责。

顺康雍辽籍士人科举寄籍稽考 下载:69 浏览:363

管仲乐 黄云鹤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11期

摘要:
清初针对大量入关的辽籍士人,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在河北、山东、陕西三地施行了一系列的科举寄籍政策。本文剖析寄籍政策产生的原因,勾稽寄籍士人科举具体事例,分析该政策具有专为东北地区汉籍士子设立,考生籍贯主要为辽籍,寄籍三地登科状况并不均衡等特点,进而探讨寄籍政策的消亡原因主要在于寄籍士人的稳定及东北地区教育科举政策的完善,并总结寄籍政策对后世教育考试等问题的启示。

公共价值与20世纪末美国女性单亲家庭福利改革话语的构建 下载:69 浏览:411

吕洪艳 梁茂信 《历史教学研究》 2018年9期

摘要:
面向弱势群体的公共福利政策,通常是彰显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表征。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彻底摒弃了旧有济贫模式,经历了从"重救济"到"重就业与重家庭"的功能嬗变。彼时美国女性单亲家庭福利政策主导价值观念的变化,福利国家可能存在的道德危险,知识界与媒体对美国国民与决策者的价值导向宣传,共同构成了1996年美国单亲家庭福利改革的重要背景。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