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个人信息保护:从个人控制到社会控制 下载:86 浏览:472

高富平1,2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欧洲基于对人的尊严的保护,美国基于对个人自由的保护,形成了个人信息的个人控制论,以实现个人自治,保护人的基本权利。但个人信息保护权并不是一项全面的、绝对的支配权。个人信息不仅关涉个人利益,而且关涉他人和整个社会利益,个人信息具有公共性和社会性。传统的个人信息个人控制理论是建立在个人主义观念下,忽视了个人信息的社会性、公共性,不仅不能全面反映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而且不能适应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利用的新环境和新方式。这预示着个人信息保护应从个人控制走向社会控制。我国应当从个人信息的法律属性出发,以社会控制论指导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建立平衡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

探索激励相容的个人数据治理之道——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方向 下载:86 浏览:474

周汉华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控制者对于个人信息有很强的利用激励而缺乏同等程度的保护激励。如果法律规则只是简单施加各种禁止性或者强制性规定,势必因为激励不相容影响有效实施。尽管立法模式不同,不论欧盟还是美国,近年来都在探索建立激励相容的个人数据治理体系。我国目前的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立法存在法律要求与信息控制者内部治理机制脱节、刑法制裁与其他法律手段脱节、责任规范与行为规范脱节等问题。个人信息保护法应以培育信息控制者内部治理机制为目标,以构筑有效的外部执法威慑为保障,促使信息控制者积极履行法律责任,并对违法行为予以制裁。个人信息保护法应确认信息主体在公法上的个人信息控制权,不能也不应该回避基本权利话语。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实施,需要先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角度切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推动激励相容机制实现。

被遗忘权:传统元素、新语境与利益衡量 下载:86 浏览:473

刘文杰 《中国法学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以同意权开始,以删除权("被遗忘权")收尾的一整套个人数据权利建立在"个人信息自治"的理念之上,体现了更高水平的个体权利保护,是对新媒介技术及其催生的互联网社会的法律应对。一方面,这些权利具有绝对权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它们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其最佳适用场合为当事人为平等主体的民事交易交往语境,包括21世纪新兴的社交网络。于此,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公民个人信息,决定于当事人的意思。而当被遗忘权指向对互联网上旧闻及其搜索链接的删除时,则进入了新的语境,即新闻报道和信息自由对人格利益的侵入。此时,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披露个人信息,决定于公共利益的需要,须考虑所报道事件的公共属性、信息的时效性和报道对当事人将会造成的影响。将旧报道置于互联网存档具有重大公共价值,且不属于对当事人进行新闻聚焦,故个体人格保护原则上应让位于信息自由。基于类似的利益衡量,应当认为,如源网址的公开不构成侵权,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允许发生移除姓名搜索链接的后果。

大数据视角下的信用冻结制度研究——以美国实践为参考 下载:53 浏览:364

何玮鹏 唐丽丽 《金融研究杂志》 2020年1期

摘要:
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作为能够识别特定个体且具有人身依附性的数据信息,已成为消费者的一项重要信息资产,但我国相关数据保护措施以及对应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民众对于自身信息保护的迫切需求日益加深,却缺少自行行使保护权的方法。美国是全球第一个建立信用冻结制度的国家,本文对信用冻结制度在美国的应用成效,以及其在中国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重要性、可行性与可能面临的难点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能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个人信息现状及行政法保护 下载:95 浏览:1350

马成慧 《争议解决研究》 2023年9期

摘要: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法律具有滞后性的特征,因此在目前个人信息保护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更全面的保护个人信息是当前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民法典》第111条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基于此背景下探究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明确行政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找出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监管实施现状回顾 下载:120 浏览:1894

柴浩澜 《争议解决研究》 2022年1期

摘要:
个人信息保护中,行政监管是重要的公法保护手段之一,其保护主体以国家网信部门为核心、多部门相配合的多元监管体系。通过对《个人信息保护法》施行两年以来的实证数据研究发现,行政监管的主体在不同地域、不同职能部门间存在较大差异,且在法律的理解和适用上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个人信息保护的行政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协同、法律衔接、减少行政执法中的自由裁量权,进一步提升法的公平性和执法效率。

完善人脸识别应用中个人信息保护对策研究 下载:89 浏览:1697

石铭睿 《中国科学研究》 2022年3期

摘要:
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在提高工作效率、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利影响,特别是技术的滥用使得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本文梳理了个人信息与人脸识别技术的相关概念,分析了人脸识别应用对保护个人信息的挑战,提出了完善人脸识别运用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对策建议。

浅析无线通信环境下的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策略研究 下载:164 浏览:1794

陈仲源 韩陈宸 吉巴 尚志鹏 《信息通信与技术》 2023年4期

摘要: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所能够覆盖的范围较大,也不断应用在各个方面。但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存在着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无线网络通信环境下,个人信息存在外泄,不能得到有效保障的问题。文章通过无线通信网络的内涵、无线通信网络环境中个人信息保护存在的威胁,最终深入分析了无线通信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为信息管理的效率提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的挑战及其法律应对 下载:187 浏览:2027

李方悦 《法学学报》 2024年2期

摘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迅猛发展,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经过大数据处理后,个人信息变成了各行各业的重要资源和潜在的资产。然而,大数据的推动也对个人信息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无法完全应对这些挑战,并且司法和监管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探讨了大数据时代下个人信息保护所面临的挑战,并从法律角度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能在发挥个人信息价值的同时,也能确保公民免受个人信息问题的困扰和侵害。

数字经济时代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治规范及机制构建研究 下载:128 浏览:1600

​甘艳君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23年7期

摘要:
个人信息保护构成了数字经济时代环境下的法律保护措施要点,我国现阶段的立法规范侧重于个人信息的隐私权益维护,采取规范化与体系化的依法保护路径来避免个人信息遭受到违规利用或者窃取。在数字经济的当前时期发展趋势下,公民个人的财产以及身份相关信息仍然存在着安全威胁,进而决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现有法治规范亟待实现合理的完善。对于个人信息全面实施依法保护应当致力于保护机制的构建,采取综合性与全方位的信息保护法治规范完善措施。

经济法学角度下人脸识别与个人信息保护的思考 下载:732 浏览:3744

丁妍 《法学学报》 2021年9期

摘要:
人脸识别技术为社会管理的规范和人民生活的便捷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在诸多场景得以顺畅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像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在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同时,也暗中威胁着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这种倾向值得高度关注。我国关于人脸识别的立法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有助于从法治层面推动解决痛点难点问题。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