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生死之间——晚清临终诗的多维考察 下载:39 浏览:209

郭文仪 《国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临终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主题,往往产生于作者在死亡焦虑下的不朽追求。由于临终诗的预期阅读者并不是作者本人,而是生者,因此,作品的写作就成为一场预设有观众的公开告别,不同的创作情境影响了作品的呈现与表达。晚清临终诗的写作与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局密切相关,其流传与影响也有其叠加性与偶然性。

从“公”到“人”:程朱“以公言仁”的转变 下载:66 浏览:219

汤元宋 《国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宋代理学家多感慨仁之难言,各家言仁之主旨也多有不同,而其中程颐"以公言仁"之说影响尤大。在"以公言仁"的论证中,程颐曾以"公而以人体之"命题来解释仁。这一命题中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张力,都具有不同的解释可能,并最终在朱子学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朱熹虽然继承了程颐"公而以人体之"说法,但将解释的重点从程颐所侧重的"公"转移到了"人",从而解决了程颐"以公言仁"体系中潜在的理论矛盾,并与儒家经典中"以人言仁"的表述更妥帖地进行了结合。

浅论两汉“孝妇感天”历史叙事的法制背景 下载:62 浏览:65

王安宇 《国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西汉"东海孝妇"与东汉"上虞孝妇"是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较大的故事。这两则充满迷信色彩的故事被史家班固、范晔当做信史,这足以说明"灾异对解决冤案是有效的"这种想法在当时的社会有广泛的影响。这种"迷信"的想法成为时人一种认同的价值观,是两汉的司法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引入"上天感应"的结果。正是汉宣帝以来开始见于正史的灾异之后察举冤狱的制度,让百姓逐渐认同了感天可以伸冤的"现实"。民众在旱灾过后有很大机会沉冤得雪,不是他们自我安慰的想象,而是存在于两汉司法制度中的重要内容

皇帝之梦与佛典东译——关于早期汉译佛经的译者权问题 下载:52 浏览:195

张瀚墨 《国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早期佛经翻译的研究对重建佛教传入东土的最初形态以及传播接受方式等方面的探索意义重大。正因如此,近些年来学者对早期汉译佛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起来。但当前的研究受以往及当下研究方法的影响限制较深,偏重于考察汉梵、巴利文及其他文字佛典文本的对译对读,对早期佛经文本传播的物质形态、尤其是译者权在佛经目录整理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较少涉及。本文通过查检当下早期译经研究方法和成果,并以《四十二章经》译者形成的考察为例子,意在指出经录撰写中反映出来的译者权问题及其在早期佛经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早期汉译佛经译者的归属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剔除伪经服务:为原本没有译者信息的译经找一个来自印度或中亚的僧人作为译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以此表示该经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由于现有材料尚无法证实那些早期归属的正确性,因此不能根据这些归属、通过译者生活的年代对早期译经进行断代和分析。

“札魯忽赤之道,猶宰之刲羊也”:蒙古帝国律法中“羊”的象征与实际含意 下载:63 浏览:299

胡玫 《国学研究》 2018年4期

摘要:
在蒙古帝国及元代,关于动物的屠宰,蒙古人与其他民族有不同的认识。而在蒙古人制定的法律中,往往仅提及"羊"而没有其他动物。本文拟研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经研究发现,有以下几个原因:1.在蒙古人的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羊比其他动物更有实用价值。2.在萨满教里,羊有着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此外,"元史"忙哥撒儿传中的一个小故事也表明,用"羊"来进行解释,可以更好理解蒙古人与其他民族的不同。

诠释的还“元”——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初探 下载:83 浏览:354

林光华 《国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本文以《老子》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诠释的还"元"。"元"不是西方"元语言"意义上的"元",而是"开始"之意。我们无法回到一个历史意义上的完全客观的"原意",但能回到元典的思维方式,即"原思"。以还"元"为目的,既能继承中国哲学自身的特质,又能找到更广阔的中西对话的空间,真正有所创造。例如《老子》的"道"不能直接言说,其透显的是非对象化的思维。这样的"道"是非逻辑、非概念的,它是在主客未分的情景下彰显出来的终极意义,它对万物既有先天的规定性,也有后天的指引性。对于人而言,它是引人不断"上道",而不是一条现成的道路。只有进入元典的思维方式,才能做出契合元典的理解与创造性的建构。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