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特征和资源量 下载:70 浏览:470

盖帅帅1,2 李君轶1 沈丽1 方冬冬1,3 危起伟1,2,4 《水产研究进展》 2024年6期

摘要: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铜鱼的种群动态变化特征,基于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用流刺网在宜昌江段收集的9 120尾铜鱼样本的基础生物学数据,运用FISATⅡ软件对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2003—2005年、2009—2011年和2017—2019年宜昌江段铜鱼体长分布范围分别为118~416、111~409和107~380mm,平均体长(平均值±标准差)为(230.7±49.8)、(217.5±54.3)和(267.2±34.1)mm;体重分布范围分别为10~1 000、19~889和16~816 g,平均体重(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95.8±123.6)、(153.2±118.6)和(250.3±84.2) g;生长指数b值分别为3.015 1、3.031 9和2.977 5,均属匀速生长型。由Powell-Wetherall plot法和ELEFANⅠ法拟合渐进体长L∞分别为535、530、500 mm;生长系数k值分别为0.18、0.14和0.15,属中等速率生长型;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铜鱼年资源量分别为1.14×10~6、1.89×10~6和2.10×10~6尾。研究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宜昌江段铜鱼为匀速生长型,资源数量增加明显,但生长速率减缓,存在小型化趋势。研究结果将为长江禁渔后的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下载:70 浏览:490

周向峰1,2 李君轶2 杜浩2 盖帅帅1,2 方冬冬2,3 危起伟1,2,4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4期

摘要:
为了解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繁殖状况,于2022年4—5月在该江段采用底层采卵网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鱼卵使用解剖镜观察分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至少有20种鱼类在江安段繁殖,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1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监测期间,S1和S2位点出现4次产卵高峰,S3位点出现5次产卵高峰,估算通过江安段的鱼卵总径流量为3.94×10~8粒。冗余分析显示,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流速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类产卵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江安段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鱼类早期资源规模较大,但多样性较为贫乏,长江鲟、胭脂鱼以及岩原鲤并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同时,流量的增减对鱼类的自然繁殖活动有刺激作用。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增殖放流,并开展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生态调度研究,以满足长江上游鱼类繁殖需求。

禁捕后长江鱼类资源监测的技术指标建议 下载:76 浏览:456

杨海乐 杨俊琳 方冬冬 朱传亚 沈丽 张辉 吴金明 危起伟 《水产研究进展》 2023年3期

摘要:
为了确定监测时长、监测网具、站位布局对禁捕后长江鱼类资源监测评估的有效性,于2021年5—7月在长江中游10个站位开展了鱼类资源捕捞监测,每个站位连续监测15d,从日捕获量、物种记录数、渔获物群落结构等3方面着手,对监测时长、监测网具、站位布局等的设置进行探讨。结果显示,连续11d捕捞监测所得累计日均渔获量基本达到稳定,连续15d捕捞监测可以记录到站位近70%的鱼类种类数,所得累计鱼类群落结构基本达到稳定。网具类型、规格的使用覆盖对监测结果中鱼类种类记录数、鱼类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网具使用量对监测结果中日均渔获量有明显影响。10个监测站位间的鱼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差异,结合监测站位间的空间距离来看,鱼类群落结构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为了保障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基于原始监测数据进行相关评估之前,有必要对监测数据的充分性、有效性进行检验,网具类型、规格和使用量对监测结果的影响应予以适当考虑,各具体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评估应由相应具体江段的监测结果来支撑。本研究将为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全面禁捕后的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长江中游武汉江段铜鱼的年龄与生长 下载:77 浏览:472

田波1,2 吴金明2 梁孟2 杜浩2 危起伟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1年2期

摘要:
为了解长江中游武汉江段铜鱼种群的年龄和生长特征,2017年7月—2018年12月,在武汉江段逐月收集了435尾铜鱼样本的基础生态学数据、年龄鉴定材料,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年龄鉴定。结果显示,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152.1~325.2 mm,平均体长(233.2±73.4)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33.1~429.8,平均体质量(182.40±85.4) g。样本年龄由1~5龄组成,其中2龄和3龄组为优势组,占总体的75.6%。雌雄性别比例为1∶1.07,与1∶1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不同的体长组中差异显著,其中雄性在小型个体中居多,而雌性则在大型个体中占据优势。鳞片边际增长率分析表明,年轮形成周期为1年,形成时间在一年中的7—9月,与水温有关。总体(♀+♂)体长—体质量呈幂函数指数关系:W=7×10-6L3.11(R2=0.963 3),属于匀速增长类型,且雌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种群体长—鳞径呈线性关系:L=52.983R+72.439 (R2=0.678)。总体(♀+♂)生长符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其体长生长方程:Lt=482.7{1-exp [-0.22 (t+0.25)]};体质量生长方程:W_t=1 573.7{1-exp[-0.22 (t+0.25)]}3.11。生长的拐点年龄为5.15龄,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335.6 mm和501.7 g。研究表明,武汉江段铜鱼属于匀速生长类型;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生长速率较慢,需要采取相关保护措施。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