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对小岛屿国家的旅游贸易效率、潜力及影响因素 下载:30 浏览:410

王娟1 马红梅2 《中国海洋学报》 2023年1期

摘要:
以2006—2018年我国入境旅游的8个小岛屿国家数据为样本,运用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对小岛屿国家的旅游贸易效率及贸易潜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双方经济水平、人口规模正向促进中国对小岛屿国家的旅游贸易水平,地理距离在中国对小岛屿国家开展旅游贸易时影响不显著。(2)小岛屿国家的国际航空运输能力、突发事件与旅游贸易非效率正相关,小岛屿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旅游外汇收入占比、中国对其直接投资存量以及两国之间的签证与旅游贸易非效率负相关。(3)中国对小岛屿国家的旅游贸易效率在逐渐提升,且潜力很大。因此,应该依托现有旅游贸易基础实行差异化合作策略、通过第三方合作等形式深化旅游领域合作、发展数字经济提高小岛屿国家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水平、提高投资过程中的社区参与度和民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中国对小岛屿国家的旅游贸易效率和潜力。

海洋渔户转产转业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山东省5个地级市的渔户调查数据 下载:44 浏览:405

张兰婷1 金炜博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2期

摘要:
渔户转产转业是渔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山东省5个地级市356份渔户调查数据,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海洋渔户转产转业意愿和行为的影响因素,测算相关因素影响渔户转产转业意愿和行为的边际效应,揭示了渔户转产转业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渔户转产转业的意愿和行为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关系,渔户转产转业受户主特征、家庭特征、村庄特征、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变量等因素的显著影响。总体上看,户主参加技能培训、家庭社会网络、便捷的交通及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均有助于提高渔户转产转业意愿和行为的概率。渔户从事捕捞的年代越长,渔户转产转业的概率越低;第二、第三产业占比和转产转业补贴越高,渔户转产转业的意愿越强。渔村兴办企业是推动渔户转产转业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推动渔户转产转业,需要政府从政策、资金及舆论引导等方面对其予以支持。

我国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监管政策设计 下载:51 浏览:393

杜元伟 单玉坤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5期

摘要:
海洋牧场作为传统渔业转型的新动力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新模式,能够有效兼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高效产出,已成为海洋生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由于对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监管方面的顶层设计缺位,其生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借鉴国外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监管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监管政策的顶层设计入手,具体阐释监管政策的目标以及政策总体思路,并基于行政监管、经济监管、社会监管、科技监管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监管政策,从而搭建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监管政策体系。

中非海洋旅游合作:现实与构想 下载:28 浏览:382

刘红梅1 滕金凌2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4期

摘要:
加强中非海洋旅游合作是响应中国国家政策的必然要求,是谋求非洲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解决国际问题的必然要求。中非海洋旅游已经在海港、海洋安全和信息等领域进行了很好的合作,但是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中非经济发展水平、非洲旅游基础设施和跨国旅游组织方面存有一定问题,存在赴非旅游风险、文化差异和西方不良舆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规划战略目标与战略重点,实施初期、中期、长期的战略步骤,强化旅游市场营销、兴建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旅游组织、降低赴非旅游者的风险、缩小文化差异、抵制西方不良舆论的影响等,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非海洋旅游的合作和发展。

渤海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构建问题研究 下载:46 浏览:362

曹洪军 谢云飞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1期

摘要:
随着海洋生态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渤海海洋生态安全问题引起了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和相关省市的高度重视。建设渤海海洋生态安全屏障的基本目标,在于有效解决我国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渤海海洋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实现海洋产业与海洋生态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渤海海洋生态安全屏障,急需突破以下几个问题:国内海洋环境治理理论体系的突破,国内海洋生态安全评估体系及评价的突破,构建新型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及决策机制的突破,完善海洋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机制的突破。主要政策措施包括:以建立"渤海海长制"为龙头,实现渤海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智慧渤海信息系统,实现渤海海洋生态安全信息共享;建立协调联动平台,完善环渤海地区的协商共治机制;发挥市场配置海洋资源主导作用,实现海洋资源配置运行机制创新;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动力,实现渤海海洋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海洋牧场生态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下载:42 浏览:387

杜元伟 姜靓 王一凡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海洋牧场不仅能够创造经济价值而且还可以发挥资源环境养护与海域环境修复等生态作用,"统筹兼顾,生态优先"是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基本原则。以海洋牧场生态管理为对象,回顾了海洋牧场的起源、定义、分类,从生态相关评价、养殖承载能力、资源环境监测等方面分析了海洋牧场生态管理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海洋牧场生态管理的发展趋势——越来越重视海洋牧场的生态作用、越来越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海洋牧场的管理水平、越来越重视对海洋牧场的科学评价与决策。在上述趋势综合作用下,海洋牧场生态安全将会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59 浏览:382

郝志刚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4期

摘要:
采用沿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1021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利用自相关分析、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中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从等级和类型结构看,等级分布呈金字塔结构,类型以民俗和传统技艺类为主。从总体空间分布看,陆岛空间上沿大陆海岸线60km内带状分布为主,北纬30度附近岛屿分布为辅;海域空间上以东海海域为中心,向南北两侧海域递减;南北空间上南多北少。从区域分布看,省域空间以浙、闽、鲁、粤、苏为"第一梯队",其他沿海地区为"第二梯队"。从空间集散特征看,我国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上呈集聚分布,总体上形成了2个高密度核心区(舟山群岛核心区和温台核心区)、1个次密度核心区(莆泉核心区)。从时空演化规律看,主要形成于宋元明清时期;空间分布范围在波动中扩大;重心均位于南方地区,呈"南—北—南—北"的移动走向;空间方向基本呈东北—西南方向。海岸线、沿海地形地貌、气候、岛屿、海洋历史是影响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带一路”战略下山东半岛区域渔业产业竞争力分析 下载:32 浏览:354

花昭 红韩庆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山东半岛地区是"一带一路"战略下国家实施蓝色海洋战略的重点区域,而渔业产业是蓝色海洋战略的主要内容之一;明确各个地市渔业产业竞争力水平,有利于各地市选择合适的战略发展途径,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有利时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论文以山东半岛地区八个地市的渔业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打分法和层析分析法确定渔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和其权重,并使用2011—2015年《山东渔业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山东半岛八个地市2011—2015年的渔业产业竞争力,最后综合分析渔业产业竞争力,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一带一路”中国沿海港口城市旅游效率测度与空间特征研究 下载:38 浏览:387

王新越 韩霞霞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强调要加强沿线港口城市建设。为了明确其旅游效率特征,选择合理发展战略,选取16个"一带一路"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等方法,分析其旅游综合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总体特征。结果显示,2005-2015年,"一带一路"沿海港口城市的旅游综合效率水平较高,整体处于递增状态并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保持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8. 9%,技术进步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依托两个指数可将16个城市分为四类:天津、广州、湛江为活跃型,深圳、海口为低谷型,上海、厦门、舟山、三亚为稳定型,其他城市为潜力型。

“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国际贸易合作模式研究—基于“青岛模式”的探索 下载:34 浏览:454

王娟 刘赛韩 立民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伴随国际贸易合作"转向",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亟需由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实现国际贸易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升级。青岛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双支点"城市,在对外贸易方面具有研究典型性与实践可行性。本研究在对青岛市多个政府部门、大型企业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青岛市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国际贸易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如下观点:青岛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商品贸易呈互补性、高技术主导与产业链化发展特征;企业"抱团出海"的资本合作模式集聚规模优势、带动效应显著;网络化、定制化的品牌管理、方案输出以及创新平台建设尽显青岛国际贸易合作特色。"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管理输出"与"创新平台"同为一体的"青岛模式"成为"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国际贸易合作的典型代表。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下载:52 浏览:503

张兰婷 史磊 韩立民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山东蓝区"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体制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蓝色经济区内部的新发展、新要求。从海洋管理、海陆统筹发展、人才培养与引进、产学研、投融资、海洋生态环境、区域合作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山东蓝区"建设体制机制的现实实践和运行效果,发现"山东蓝区"仍然存在管理体制漏洞较多、海陆统筹机制不完善、人才与创新机制约束明显、产学研协作机制不健全、投融资支撑能力不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亟待加强、区域间合作机制形式化严重等问题,鉴于此,从推动实施"多规合一"、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破除科技创新体制障碍、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山东蓝区"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政策建议,以期对实现"山东蓝区"的跨越式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海水稻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下载:78 浏览:514

陈雨生1 王平1 王克响2 陈宁1 赵露1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海水稻的偶然发现及培育,为解决当今粮食短缺,耕地资源稀少,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提供了新出路,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重大战略意义。本文概括了海水稻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海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有:经济效益有待提高;盐碱地品质地域性特征明显;海水稻市场品牌亟待培育;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不足;科研力量薄弱,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对此提出的政策建议为:发挥政府基础性作用,加快科研工作进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大育种力度;加强海水稻市场品牌建设;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增加专项扶持政策;产学研相结合,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建设。

基于DEMATEL模型的安全水产品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81 浏览:531

徐敬俊 刘慧慧 全锡健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于水产品的消费由数量型逐渐向质量型转变,水产品作为公共物品,其质量安全问题关乎每一个消费者的利益。为了提高消费者对安全水产品的信任,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水产品的需求,基于DEMATEL模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分析发现,消费者对水产品信任程度的直接影响因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消费者自身的因素,包括对水产品安全问题的了解情况和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等;另一方面来自于相关主体的因素,主要是水产品安全标志信任度、品牌知名度、政府提供服务程度等。建议相关主体从提高水产品品牌知名度、增强安全标志的可信度、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方面改善消费者对水产品的消费现状,以期提高消费者对安全水产品的信任程度。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