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微博书写“超现实”的显形与思考 下载:69 浏览:382

韦小波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疫情期间,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影响大众生活最重要的资讯和情感手段。微博书写的全民普遍性、游牧性及超现实性,都体现了微博书写有别于传统媒介的本质特征。社交媒介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影响当今大众的精神现实,这个问题值得探讨。

中国音乐传承民族志的研究背景与书写 下载:29 浏览:314

张应华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中国当代音乐传承民族志研究是在音乐民族志与教育民族志基础上的交叉综合研究。受到西方认识论从科学主义到解释学再到现象学解释学衍变的影响,民族志书写也经历了科学民族志、解释人类学民族志和后现代民族志三个阶段。在此语境中,音乐民族志选取民间音乐文化为对象,表现为宏观→微观→微观+宏观的研究视域、客位→主位→主位+客位的学术立场、寻求规律→注重描述→文化阐释的探讨方式三条历史发展轨迹;教育民族志立足学校教育的微观研究,分为以人类学为目的的教育学和以教育学为目的的人类学两条路径,可划分为描述教育民族志、解释教育民族志和批判教育民族志三种书写方式。音乐传承民族志研究脱胎于音乐民族志,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的"母语"音乐文化教育大讨论之后,伴随着音乐人类学、教育人类学观念的演进,开始了从描述到解释再到反思的研究历程:音乐传承的描述性民族志偏重于民间音乐之民间传承行为的田野调查,以微观、客位的方法聚焦于结构——功能的书写;音乐传承的解释性民族志以解释学作为理论基础,在方法上表现为一种"以客为主"的微观研究倾向,注重在民间社会的解释中理解其合法性;音乐传承的反思性民族志立足于现象学解释学,采用"微观+宏观"的视角介入民间传承与学校传承两维,以"主位+客位"的立场通过民间行为反思学校传承的缺失。

当代戏剧人类学田野作业的反思与民族志书写 下载:63 浏览:413

曾静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能够为戏剧研究的发展提供机遇性的"田野转向",但戏剧人类学的展开并不等于戏剧学与人类学的简单相加,而应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之处——即田野作业和民族志书写上,进行切合戏剧类研究对象属性的具化研究。因此,须梳理当代戏剧民族志的典型书写方式,并从中探索戏剧民族志"田野作业"和"民族志"的可能性,以推动戏剧人类学的学科建构。

城市的形与神及其书写传统 下载:56 浏览:338

张柠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10期

摘要:
城市是人为谋求良好生活而建造的场所,但它不能借助于高塔通向天堂,人类只能建造"无塔之城"这种世俗的城市。以中国城市为代表的东方型城市,是一种将城市的神圣功能和世俗功能合二为一的城市类型,但它也是典型的"规划城市"。城市学家所说的"有机生长城市"实际上并不存在,有的只是"半有机、半规划"城市,中国一线城市也都是这类城市。城市革命因农业革命而诞生,根源在于"剩余"。但"剩余"不仅仅是物质性的,更是观念性的和精神性的。文学对城市的表达,跟这种"剩余观念"有密切关系。中世纪末期的城市复兴,催生了现代文化,催生了现代文学和现代人,也催生了知识分子和作家。他们是观察家兼评论家,更是一群寻找家园的"流浪者"。

明清安庆方志中“孝”的历史书写 下载:21 浏览:139

周毅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藉由"历史书写"的研究方法,对明清安庆方志中"孝"人物传记的书写模式进行解读,可知明清安庆方志中出现的大量有关"割肉疗亲"的记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明清时期安庆地区"割肉疗亲"之风炽盛的记录,更反映了明清方志书写者对于"割肉疗亲"的认可和推崇。书写者根据当时的现实需要,对"割肉疗亲"的情节增加各种要素以优化升级,进行建构,不断丰富"割肉疗亲"者的传主形象,增强教化效果。同时,明清安庆方志中亦有不少寻常模式的孝行记载,尤其是清代方志中出现了明志中未见的单纯"生前尽孝"的庸常模式,反映了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安庆地区愈发重视庸常模式的孝行,以更好地推行"孝"之教化在地方基层社会的实践

晚清士人对意大利昔盛今衰的历史对比与书写意识 下载:20 浏览:197

刘澍 《历史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中国与意大利的历史,有秦汉和古罗马的强盛,也有近代衰颓。晚清一批知识分子研读罗马史,追思古罗马,反思19世纪意大利之积贫积弱,从气雄万夫的古罗马到衰老不堪的意大利,晚清士人以人的生老病死比附民族兴衰,从"王者兴"到气数已尽,这与德国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文化形态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暗合。本文审视晚清国人记录意大利古今的文本,分析晚清文本中对罗马帝国巅峰的表述、对罗马帝国衰亡原因的探讨、古罗马与中国历史的相通之处、意大利在文艺复兴后的衰落原因等问题,从中探析意大利历史对晚清中国的借鉴作用。

元好问借碑存史的书写策略 下载:78 浏览:401

李贵银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元好问有意借碑志文以存金代的史实,他巧妙地借助碑志文的既有体例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并抒发史家之议论;他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外貌、言语和动作,使碑志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他采用互文手法在碑志文中囊括重要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元好问在借碑存史的同时,并未模糊碑志文与史传的文体界限。

如何书写“疯癫”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精神医学史研究 下载:78 浏览:367

邹翔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福柯《疯狂史》的面世及其引发的争议,精神医学史成为西方跨学科研究、历史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在对《疯狂史》的回应、批判、反思与重建过程中,诸多历史学家阐发了自己的理论观点、立场和取向,反映了近半个世纪西方史学思想的演进历程,其中很多理论观点具有前瞻性与引领性,对于国际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记忆的战争与战争的记忆——有关20世纪中期中国的回忆与书写 下载:41 浏览:237

唐小兵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20世纪中期中国的革命与战争对于当时和其后中国的历史走向与社会发展影响至深且远,而对于精英与庶民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这一页历史的回忆与书写引爆了在历史记忆场域的"诸神之争"。如何记忆、阐释和重构1945—1949年这段历史及其经验,成为当代中国人身份认同与心智生命形成分歧的关键点,而回溯真相与寻求共识,应该成为史学界直面这一议题、为公共文化与历史记忆做出贡献的题中应有之义。

记忆与书写:中国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1938—2014) 下载:45 浏览:316

张国松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教科书是形塑和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媒介。作为日本侵华暴行的典型,南京大屠杀发生后不久即被写入中国教科书并延续至今。80年多来,不同时期中国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在抗战动员、审判日本战犯、揭露国民党政权消极抗日、批驳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或淡化侵略历史的言行,以及国家公祭等不同语境中,被重新整合与诠释,其书写内容、角度和方式均有所变化。这并非意味着南京大屠杀历史本身发生了改变,而是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认知不断深化。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是新时代中国教科书南京大屠杀历史书写的使命。

“再造身心”:《旅行杂志》与民国中期城市知识群体的休闲旅行书写 下载:36 浏览:218

周博 韩宾娜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旅行杂志》是近代中国第一本旅行类刊物,本文以其自创刊至抗战前的10年间(1927—1936)所刊载的国内游记为基本史料,通过游记作者的自我书写从主体视角把握旅行动机的产生及其促发因素,借以从一个侧面理解民国中期城市知识群体的生活方式及内心状态。休闲旅行对于近代中国城市知识群体而言,既是对城市环境和喧嚣生活被动地逃离与暂避形式,也是在工作苦役之外主动寻求身心愉悦的休闲活动,两者虽在主体的短期情绪波动间彼此抵消,但在此过程中,休闲旅行对于城市知识群体而言,实现了补偿与疗愈的"再造身心"功能,生成了一种现代性的身体话语书写方式。

“成长史”书写与王朔1990年代的文学境遇——以《动物凶猛》为中心 下载:45 浏览:408

陈雨泓 《中国文学》 2020年10期

摘要:
进入1990年代,王朔对"调侃"风格有自觉反省,并开始在小说中建立唤起一代人共同记忆的"成长史"书写。《动物凶猛》是王朔成长史书写的代表作,以借鉴杜拉斯《情人》等小说的叙事技巧来改变"调侃",陌生化的怀旧眼光,使小说具有历史的严肃感和纵深感。王朔在1990年代初通过《动物凶猛》等小说尝试经典化,但《动物凶猛》延续了他1980年代"一个故事两种结局"的故事结构。由此,王朔创作始终摇摆于"成长史"和"言情"两种道路之间,存在一以贯之的内在分裂。

肖江虹:擦亮人性之光的贵州书写 下载:54 浏览:411

陈国和 《中国文学》 2020年10期

摘要:
"70后"贵州作家肖江虹的小说主要分为"底层系列"和"民俗系列"。前者以城乡边缘人物为主要角色,后者以贵州民俗文化作为书写内容。肖江虹关注底层、悲悯底层,顺时随俗,在感同身受中书写社会剧变。同时,肖江虹对贵州民俗民风情有独钟,通过田野调查,以艺术的方式使这些民俗文化焕发活力,.重建贵州想象,书写传统文化断裂中的人性之光;在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以及物质与精神的纠结、冲突中完成对乡村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用抗战记忆重绘战争图景——范稳抗战小说论 下载:51 浏览:342

慕江伟 《中国文学》 2020年7期

摘要:
范稳用"拒绝遗忘"和"发现抗战"的叙述方式完成了个人化的抗战历史书写,写出了以"中国远征军"为核心故事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2014)和以"重庆大轰炸"为故事线索的长篇小说《重庆之眼》(2017)。两部小说通过"抗战"故事与"后抗日"行动的交织叙述,既思考战争遗忘与记忆的问题、战争追责与索赔的问题,也聚焦战争对个体生命冲击的问题,在追溯历史中完成了一次战争创伤的文学救赎。

“逃离”母题的当代书写——鲁敏长篇小说《奔月》解读 下载:58 浏览:339

贺彩虹 《中国文学》 2020年7期

摘要:
在鲁敏的长篇小说《奔月》中,"逃离"这个经典主题再次焕发光彩,体现了作家对当下都市现实的敏感捕捉,融入了作家本人的人生体验和对生命意识的思考,表现了作家在平凡中超越现实、在残缺中追寻圆满的执着书写。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台湾自然书写 下载:57 浏览:382

魏雪慧1,2 《中国文学》 2020年2期

摘要:
台湾自然书写自1970年代末发端至今,涌现出一批女性书写者,她们不以感性的私语抒悲遣怀,而是选取男女平等的社会公民姿态,表现出清晰可辨的生态女性主义色彩,显示女性书写由"私人领地"向现代"公共空间"的开拓。本文梳理几位台湾女性自然书写者的创作流变,认为1980年代后期,是台湾生态女性主义创作的转型期,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创作文体由"社会批评"式报导文学,转向审美意味的"女性智性书写";二是书写对象由"荒野写作"走向"生活的自然";三是由"二元对立"社会批判转变为鲜明女性特色的"还魅式书写"。

王方晨《老实街》中的道德书写 下载:48 浏览:396

张艳庭 《中国文学》 2020年1期

摘要:
作为一部诞生于加速社会中的城市题材长篇小说,《老实街》聚焦于一个传统基层街区,书写了它独特的空间、历史、文化与道德。小说一方面书写了现代性的交换价值对传统道德的侵蚀,另一方面又呈现了传统道德的问题和解决现代社会中种种关系的无能为力。这种辩证的书写,揭示了传统道德与现代性之间复杂的矛盾,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的超越立场,呈现出了一种建设性的思考:真正的道德并不是一种地点本质主义的产物,而是一种建立在差异基础之上的主体间性的积极的建构。

张爱玲书信与《小团圆》身体书写──档案学视角的解读 下载:62 浏览:371

林幸谦 《中国文学》 2019年12期

摘要:
本文将从张爱玲书信的档案学视角及其写作《小团圆》的心路历程,探讨张爱玲如何在自传体小说中展开作家个人自我、身体与情欲的叙事建构。从这本1970年代中期已成书定稿的《小团圆》,可发现张爱玲的女性身体书写已超越那个年代的文化价值观,也构成了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叙事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小团圆》一书是张爱玲在深具争议性的身体书写与情欲叙事建构中,针对爱情毁灭后还能剩下"什么东西"的思考,进行了生命哲学的反思;其所建构的情与欲的身体书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最重要的女性叙事作品,亦是文学乃至文化的一种叙事建构,为中国现当代女性身体书写提供了新的叙事模式。

移步换形的抗战书写与仓促换调的《清明前后》 下载:62 浏览:395

李永东 《中国文学》 2019年6期

摘要:
"移步换形"是茅盾抗战书写的基本特征,也是考察《清明前后》创作过程的有效视角。《清明前后》面世后,评论界对作品价值的评判存在明显分歧。剧本政治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失衡,很大程度上缘于茅盾在特定情势和个人心绪的触发下,仓促地、大幅度地改变戏剧的最初构想。从《黄金潮》的创作大纲到《清明前后》,话剧的思想主题、人物性格、戏剧冲突等方面都有所调整,而关键性的调整是在第一幕已发表的情形下进行的,仓促更换主题造成了戏剧艺术的疏漏。由此可见,对抗战文学的研究,不能只聚焦最后完成的文本,还应关注文本的生产过程。

论周作人散文书写的游戏态度与诙诡笔法 下载:59 浏览:405

仲济强 《中国文学》 2019年4期

摘要:
对自由的推崇,是周作人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为消除作为散文书写之"专制的狂信"形式的"皂隶喊话""我田引水",周作人试图以"游戏的态度",在"不可与庄语"的言论空间内,创造一种自由的话语方式,即以"游戏而有节制与庄重而极自在"的书写,造成一种"严正与忧郁并在的滑稽"的"诙诡笔法",以对抗专制话语对文体的浸染,进而在文体与思想的层面上实现人己皆协的"人类的礼"。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