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当代戏剧人类学田野作业的反思与民族志书写 下载:63 浏览:405

曾静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能够为戏剧研究的发展提供机遇性的"田野转向",但戏剧人类学的展开并不等于戏剧学与人类学的简单相加,而应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关键之处——即田野作业和民族志书写上,进行切合戏剧类研究对象属性的具化研究。因此,须梳理当代戏剧民族志的典型书写方式,并从中探索戏剧民族志"田野作业"和"民族志"的可能性,以推动戏剧人类学的学科建构。

从泰斗栗成之的成就看滇剧崛起 下载:68 浏览:401

杨军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滇剧在民国二三十年代通过改良崛起,戏班众多、名伶辈出、演出兴盛。其中最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就是"滇剧泰斗"栗成之。他吸收百家之长,借鉴京剧、川剧等其他剧种,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声腔流派;他创办第一个滇剧改进科班,培养训练滇剧人才;他对滇剧声腔和表演艺术做了非常精要的理论总结,出版12辑《滇戏指南》;他录制滇剧唱片,行销海内外;他还深得龙云等政要的赏识和西南联大刘文典、钱穆等知名教授的追捧,成为"滇萃"文化的代表。通过栗成之的艺术成就可以看出滇剧在民国期间迅速成长、成熟,进入"黄金时代"的路径;也可发现一个地方剧种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产生的交融、再生、传播、生根的文化影响。

云南京剧班社格局之变迁 下载:63 浏览:405

张俊卿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京剧流入云南,经历了从众多班社市场竞争到形成以关肃霜为中心的格局,体现了政权的更迭引起的演出制度、戏剧观念、艺术生存环境一系列的急遽变化。云南京剧前后整体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京剧在云南开辟了市场,奠定了演员阵容,拥有了广泛的观众;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剧院的重组向外展示了云南京剧强大的实力,创造了时代的辉煌。但人为铲除商业化市场,以导演制全面代替提纲幕表制,以政治标准编演新戏取代大量传统剧目,无形中破坏了京剧生存的根基和环境,为后来的不景气埋下了隐患。

拿来并接受:20世纪中叶以前滇剧的传承模式 下载:64 浏览:407

江捷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自元明以来,云南地区逐步加快了进入主流文化圈的步伐,为滇剧的出现开辟了一片较为开放的文化土壤。当然,到了清中叶滇剧渐渐成熟之时,其依然继承了这种开放的基因,无论是声腔、剧目,还是演员都可以兼收并蓄地代代传承。即便到了民国初年,即1910年代至1930年代,在地方意识不断加强的同时,滇剧艺术仍能在很多方面保有与外界学习对话的基本精神而不受时风左右,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至于在行业内外,人员的吸纳与接续也极力做到了灵活多样与资源最大化整合,并且通过专业与业余互存的方式加固了滇剧的民间基础、提升了滇剧的专业水准。不以地方中心主义自限,既能以云南地区为根基,又能不断地吸取着外来"营养",从而极大程度地丰富着自身的内涵——这就是20世纪中叶以前滇剧形成乃至发展中呈现出的开放的传承模式。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话剧的坚守与突围 下载:95 浏览:491

杨军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回顾云南现代话剧运动和当代话剧发展的100多年历程,从20世纪之交风起云涌的社会改良运动,到抗战烽火中蓬勃的爱国救亡,云南话剧从来都是"边地"与"前沿"的共生体。在今天"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之路上,云南地理和文化的特殊区位使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凸显,历史再次给云南话剧开启了"看世界"的新视角和新高度,"坚守与突围"成为云南话剧在新时代光荣的双重使命。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