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生活圈视角下整合型民生服务模块化研究 下载:55 浏览:340

王淼 吴松涛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0年4期

摘要:
存量化城市发展背景下,为提高城市民生服务水平及效率,基于生活圈视角,提出整合型民生服务规划模式。并针对旧城区、新城区兼顾不同城市建成条件,提出不同整合型规划模式分类。在此基础上,建立民生服务模块化三维框架,从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管理3个维度对模块化构建方式进行分析,并确定三维框架下民生服务效能。应用整合型模块化服务框架,对民生服务组织与流程进行落实,并从管理流程、建设时序与住区营造角度提出了落实策略。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城郊地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优化路径探讨——以东营市河口街道乡村振兴规划为例 下载:325 浏览:355

任芳 王静 《中国城镇》 2020年10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抓手,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在此战略规划指导下,各地区应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逐步完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工作路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但目前乡村仍存在村庄布局结构分散、产业规模效益难以形成等问题,导致乡村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发展。如何统筹城乡关系,让乡村真正振兴,实现城乡地区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亟需解决的重要矛盾点。本文以山东省东营市河口街道乡村振兴规划为例,研究城乡融合导向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优化路径,基于"三生"空间优化的思路,通过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组织城乡空间关系,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实现城区和村庄有机共融,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究城郊地区乡村土地的优化路径,以期为我国未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的生态思想及智慧内涵 下载:70 浏览:382

曾卫1,2 朱雯雯3 《中国城镇》 2018年8期

摘要:
文章基于对国内外传统村落生态营建理论及实践的总结分析,结合实地考察,从人地和谐角度对传统村落空间营建的生态思想及智慧内涵进行思考,以期以其核心智慧应对多元时代的变化和发展需求。传统村落选址布局、资源利用与保护、防灾减灾等空间营建活动反映了古人"相地而生"的自然适应思想、"人境共融"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避险防灾"的生态安全思想,文章进一步揭示了其生态思想背后所蕴藏的智慧内涵:以协同思维指导村落空间建设;以自然过程支撑村落生命系统;以伦理秩序维持村落自然格局。同时结合我国当前城乡建设实践,提出适应时代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营建行为准则、生态范式及价值向导。

我国牧区乡村人居环境的特征、困境与提升策略——基于内蒙古和青海的案例 下载:61 浏览:362

林楚阳1张立2,3 《中国城镇》 2020年7期

摘要:
牧区乡村是我国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畜牧业经济发展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有密切联系。但是,我国牧区乡村建设发展滞后、受关注度低,特别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存在较多不足。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牧区乡村为例,从牧民定居方式(生活)、畜牧业经营模式(生产)、草原环境本底(生态)三个方面展示我国牧区人居环境建设的特征与现实困境,并从自然环境、游牧文化、政府决策和牧民选择四方面解析成因机理,提出了牧区乡村人居环境的若干提升策略,包括尊重牧民意愿分阶段稳步实现现代化、创新机制逐步引导传统畜牧产业的转型发展、持续提高精准投入基本设施建设、优化政策设计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基于空间句法的杭州东梓关新村空间形态研究 下载:63 浏览:378

赵捷 虞志淳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1期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新民居建设重点从传统符号模仿转变为传统宅院空间的塑造与更新,其中江浙地区的杭派新民居建设走在当代中国民居模式探索的前列。本文通过对典型案例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场口镇东梓关新村的实地调研,运用空间句法从村域、街巷、院落多层次分析杭派新民居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组合特征,并进行空间优化改造,探索归纳村落的量化设计思路与方法,为今后村落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基于共同缔造理念的村庄“三生一体”策略研究——以日照市五莲县董家楼村为例 下载:67 浏览:398

丁奇1 李俊峙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7期

摘要: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模式,以调动多元主体参与村庄建设为核心的共同缔造理论应运而生,并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几个试点村付诸实践。共同缔造理论是以改善人居环境为抓手,以调动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来开展的。而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下简称"三生空间")构成了乡村完整的人居环境。鉴于二者之间有着以人居环境为交集的内在联系,若能将共同缔造理论应用于村庄规划中"三生空间"的三种要素(以下简称"三生要素")优化,会为我国乡村治理创新提供全新的视角。本文以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叩官镇董家楼村为例,试图以乡村"三生空间"为微观层面研究对象,将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共同缔造理论作用于"三生空间"各个要素,探索乡村"三生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进而促进乡村宏观治理水平改善,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恩平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实施路径探讨 下载:68 浏览:412

李宏志 王苏宁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3期

摘要:
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等方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本文首先基于全国农村人居环境信息系统开展基础评价,分析广东省恩平市乡村发展的现状特征,提出推动乡村振兴实施的乡村建设目标和美好图景,进而提出以发展特色产业、三产融合为基础构建乡村空间体系、塑造特色风貌、提升设施服务水平等一系列乡村建设的规划实施路径。

基于民众反馈的寒地乡村适老宅院绿化空间指标验证探析 下载:78 浏览:479

孙楚天 胡俞洁 曲广滨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2期

摘要:
乡村庭院空间环境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而庭院的绿化质量密切影响着空间品质。目前对于乡村宅院空间环境的评价侧重于定性评价,缺乏系统化的评估与量化方法的使用,也缺乏以民众意愿为主要参考的反馈和验证过程。本文选取寒地乡村住宅庭院绿化空间为研究对象,利用模糊德尔菲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民众模糊评价的反馈对评价指标进行实际验证,通过使用者视角的评价验证来直接地反馈空间现状的问题,缓解老龄化与健康环境不能共同发展的矛盾,促进健康适老乡村的营建。

从人居环境学视角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方法——以北京市延庆区井庄镇三司村为例 下载:61 浏览:361

王迎 高明 刘欣宇 陈梦莉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9期

摘要:
作为人居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乡村人居环境与空间规划研究一直以来未得到足够重视、研究相对薄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村庄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北京市村庄规划建设的现实状况,本文以北京市三司村为案例,在产业就业、生态保护、文化挖掘、实施保障等方面探索了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的优化策略,在公众参与和技术服务方面探索了村庄规划工作方法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北京市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有效路径。

英国乡村发展特色解析 下载:58 浏览:348

虞志淳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9期

摘要:
英国乡村景色秀丽、古朴自然,虽然中英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乡村发展差异较大,但英国乡村发展的经验仍值得学习借鉴。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经历了重工轻农的历史过程,在近三、四十年逐渐扭转,实现了乡村复兴。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规划管理,健全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保障了乡村地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通过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建设重拾价值,历史保护、环境友好、特色塑造,让乡村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地区。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西安市小城镇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下载:61 浏览:387

王非 党纤纤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8期

摘要:
小城镇生态安全是区域乃至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西安市小城镇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依据"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量化评价了小城镇生态安全状态,揭示了小城镇生态安全地理分布规律,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的小城镇发展建议,为确保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宜提供评价方法与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西安市小城镇总体处于临界安全状态,且小城镇生态安全与地形地貌存在耦合性,其生态安全指数总体呈现自山地、台塬、丘陵、平原渐次递减规律。

人居·文化·产业·治理——系统思维下的乡村规划实践 下载:71 浏览:413

郭卫宏 王新宇 李闻文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7期

摘要:
研究基于现阶段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功能拼贴、文化缺失、动力不足、单一决策等问题,引入系统思维模式,对乡村规划多种要素进行重构,提出以人居、文化、产业、治理四个方面协同全面发展的规划模式,并以浙江省东阳市六石街道横塘村为例,分别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演绎了系统思维下乡村规划的全过程,为乡村规划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新模式。

基于文化景观基因法的赫哲族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特征探析——以四排赫哲族乡为例 下载:64 浏览:361

董禹1,2 费月3 董慰1,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7期

摘要:
对赫哲族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特征及基因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双重意义。文章提出"物质—非物质"的文化基因分类方法,首先确定赫哲族所属的聚落整体——东北渔猎少数民族聚落的景观特征;其次与赫哲族本身具有的文化特质基因相融合,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为典型研究对象,制定四排赫哲族乡文化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识别确定赫哲族的文化景观基因,以期为四排赫哲族乡乃至其他类似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开发提供借鉴。

新经济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演化研究——以宿迁市泗洪县官塘村为例 下载:63 浏览:367

潘斌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7期

摘要:
经济与农村地区低成本的发展环境、特色的农业产品等要素的结合,推动了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新的变化。新经济给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契机,同时也给农村人居环境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上述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策略需要建立在对现状的充分认识和对成因的深入解析之上。基于此,文章结合对宿迁市泗洪县官塘村的调查,研究新经济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在住房条件、公共设施配置、市政设施配置三个方面的演化特征,并从自组织演化和他组织演化的角度建立新经济与官塘村人居环境演化关系的解释框架。

城乡关系转型中的乡村分化与多样化前景 下载:68 浏览:387

张尚武1 孙莹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6期

摘要:
传统的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地关系决定的,对应了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系,而在城乡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发展出现分化是城乡关系演化带来的。本文分析了城乡关系演进带来的乡村发展分化现象,总结了影响乡村差异化发展的城乡关系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乡转型视角下乡村地区多样化的前景和面对的挑战。提出从中观层面地域差异性认识乡村发展多样化前景的分析框架,将乡村地区对应的农村、农业、农民关系的改变,划分为乡村整体转型地区、农村功能转型地区、农业生产转型地区及传统农业农村地区。认为乡村发展问题必须置于城乡转型的地域性环境中寻求应对方案,因地制宜地探索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下载:74 浏览:403

赵华勤 江勇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6期

摘要: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支撑,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美丽家园的塑造有重要意义。经过"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浙江省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着村庄规划的系统性实用性不足、乡村生态环境的整治保护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统筹发展水平不高、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不高、缺乏长效管护等问题,文章提出以民生问题为导向,以城乡统筹为方法,以特色挖掘为手段,兼顾重点与普惠,强调从建设到维护,构建"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镇域乡村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村居设计"的规划设计层级体系,保护与治理共同提升乡村生态环境品质,城乡统筹改善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全域美丽"范式的美丽乡村升级版,创建传统村落与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新模式,建立起乡村人居环境投入、管护、监督长效机制,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和改善。

乡村振兴背景下地域性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探究——以新疆特克斯县琼库什台村为例 下载:72 浏览:426

孙应魁1 翟斌庆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3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传统地域性乡土村落的保护更新来说既是机遇也是一项挑战。文章针对新疆特克斯县琼库什台特色旅游村落的发展现状和相应振兴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结合新疆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理念,对琼库什台古村落的保护更新提出"理水护林""梳脉成络""分区设点""修屋复景"的具体策略,以期助推相类似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

基于流域的黄土高原川道城镇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模式研究 下载:69 浏览:333

虞春隆1 朱颖彬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2期

摘要:
本文首先利用Arc GIS软件中的水文模块对泾河水系进行重新分级,以冲沟为泾河流域的最小水系,建立泾河流域的6级水系,旨在使水系分级具有定量化的特征。其次,在DEM数字模型的基础上提取川道的边界范围,可以看出泾河及其各级支流冲积而成的川道,水系级别越高,川道则越大,其中最宽的川道位于泾河中上游,宽度达到3.6km。第三,将川道和城镇数据叠加,得出川道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川道面积越大分布城镇越多,城镇级别越高;中游区的川道城镇密度最大,上游区和下游区城镇密度最小;中游区分布的川道城镇规模大。第四,从地形地貌、自然要素、水土流失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分析了川道城镇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梁峁、坡地生态保护+宽的川道生态控制+沟道水系生态廊道网络"的川道城镇生态发展空间模式。

人居环境改善在村庄建设中的探索——以玉树八吉村为例 下载:59 浏览:354

赵晅1 何佳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11期

摘要:
文章通过对人居环境学理论的研究,结合玉树八吉村灾后重建项目实例,介绍该项目特色为:在保护人居背景的前提下,体现人居活动的文化特色,通过规划、建筑和景观设计这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人居建设,提升农村整体人居环境;总结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分别通过以下途径:保护资源环境,体现生态文明;挖掘地域特色,传承历史文化;运用新技术,解决发展问题。

基于流域的黄土高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及协调发展策略——以泾河流域为例 下载:71 浏览:446

虞春隆1,2 党纤纤1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8年4期

摘要:
本文运用GIS及相关统计分析软件,对流域的水系、地形地貌、城镇斑块等进行叠加分析,归纳了3种基本城镇类型:川道型、塬面型和黄土阶地平原型,并且完成了泾河流域城镇空间分布格局的定量研究,探明了川道城镇、塬面城镇与地形地貌、水系的内在联系和城镇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建立了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和模型,确定了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并分析了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针对城镇体系存在的问题,根据泾河流域人居环境适宜性指数及生态空间环境的空间分异特征、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顺应未来的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需求,采用大分散、小聚集的基本模式,提出泾河流域城镇空间体系——"五区、九水系廊道、四板块"的主体结构,以解决泾河流域地区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为区域自然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促进城镇科学有序的发展,为在生态安全格局的目标下调整城镇体系规划提供了全流域整体化解决的基础。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