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全球海洋治理架构的碎片化:概念、表征及影响 下载:38 浏览:377

刘晓玮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3期

摘要:
当前全球海洋治理架构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存在着性质各异的海洋治理机构和组织,多样化主题的制度体系和不同地域授权范围的机制安排,其不受单一的国际制度所主导,呈现出一种“拼接物”特征。治理架构碎片化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它既是全球海洋治理不断发展的成果显现,也是全球海洋治理陷入困境的制度根源,二者一体两面。面对全球海洋治理架构碎片化现象,需要明确辨析其概念、阐明其特征、明确其对全球海洋治理产生的重要意义及消极影响,扬长避短,从而不断推动全球海洋治理架构的不断完善。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助推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 下载:33 浏览:346

段克1 余静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1期

摘要: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各国在参与多边合作中塑造国际海洋治理秩序,虽然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在许多新兴和空白领域仍难以达成国际共识。本文回顾了世界海洋秩序和全球海洋治理理念的变化历程,阐释了"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意义,认为该理念可能会主导未来国际海洋秩序。本文总结了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即不断提升维护海洋权益的能力;提升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风险防控能力和战略定力;深度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海洋治理;构建海洋强国建设法制保障体系。

国际海洋规则制定能力的角色定位与提升路径研究 下载:35 浏览:369

房旭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6期

摘要:
国际海洋规则制定能力主要表现为影响国际海洋规则内容的能力,受创制能力、整体实力和领域优势等多种因素影响。海洋综合实力是国际海洋规则制定能力的物质保障,国际海洋规则制定能力可以为海洋综合实力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在构建包容性海洋秩序时代,提升国际海洋规则制定能力是海洋强国建设的着力点。全球海洋治理法治化也迫切要求海洋强国提升国际海洋规则制定能力。新时期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应将国际海洋规则制定能力纳入海洋强国指标体系,有效参与并引领国际海洋规则制定,增强涉海议题设置、议程把控以及方案设计能力,通过密切关注国际海洋实践,对重要的海洋法理论前沿问题进行跟踪性研究,尽快组建稳定且精通国际海洋法的专业人才队伍。

BBNJ协定谈判的焦点与中国的路径选择 下载:32 浏览:382

姜秀敏1 陈坚2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4期

摘要: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遇到新的挑战时,以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国家管辖范围外海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国际协定(即BBNJ)成为全球海洋秩序调整和利益整合的新方案,其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海洋遗传资源、海洋保护区、环境影响评估与能力建设和海洋技术转让四个实质性领域。对此,欧盟、美俄和77国集团均根据各自的目标和利益诉求展开博弈。中国作为负责任的海洋大国,在美国不愿继续承担全球海洋治理大国责任的情况下,需积极参与、主动引领BBNJ国际协定谈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和全球海洋治理秩序深刻调整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需抓住机遇,以联合国为核心,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理念指导,积极推进国际软法新秩序的建设,掌握国际规则创制、议程设置及话语主动权,为全球海洋治理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进程及经验 下载:84 浏览:483

刘晓玮 《中国海洋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全球海洋治理的治理结构是一个多主体合作的多级结构,包括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组织及其规制和行为,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及其规制和行为,国家间的海洋合作及其规制和行为。新中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历史进程分为四个时期,1949年至改革开放以前,被治理时期;改革开放至90年代中期,谨慎参与时期;90年代中期至2008年前后,积极参与并有所作为时期;2008年前后至今,全方位参与时期。新中国将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与国内海洋事业的发展相结合,将参与全球海洋治理与管控、解决海洋争端相结合,将参与联合国框架下的海洋治理与区域海洋治理、国家间的海洋合作治理相结合,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道路。未来中国应致力于自身海洋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同时推动全球海洋治理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