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大型项目公众参与决策模型研究 下载:43 浏览:380

高艺 杨高升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12期

摘要:
大型项目决策中的公众参与可以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有效性进而降低社会稳定风险,但过多的公众参与可能导致项目决策成本增加。所以要为项目决策选择合适的公众参与模式,就需要项目决策者平衡这一矛盾关系。通过研究,设计了连续型公众参与模式库并且分析了影响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以社会稳定风险最小化和项目决策成本最小化为双目标,建立了大型项目决策的公众参与决策模型。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构建的决策模型适用性较强,对于项目决策者选择公众参与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旧城住区更新改造中提升公众参与有效性的路径研究 下载:65 浏览:379

马辉1,2 黄梦娇1 王素贞1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8年8期

摘要:
公众有效参与旧城住区更新改造有利于协调开发商、政府以及当地居民之间的关系,保障各方利益,避免冲突事件。针对旧城住区公众有效参与更新改造,从分析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关键影响因素着手,系统分析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对旧城住区改造公众参与的协同影响,深入揭露参与主体与参与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联,建立先确定参与方式后确定参与主体的公众参与组织框架,并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

基于熵值-主成分分析的环境治理公众参与水平评价研究 下载:69 浏览:488

任志涛 党斐艳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5期

摘要: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各个途径为数据依据,先通过数学变换和降维得到新的指标并算出分值,再通过熵值法赋权,对31个省市的公众参与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公众参与水平最高,后依次是中南、西南、东北和华北地区。以此结果为基础提出制定个性化环保政策、提升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和提升公众环保意识3条建议。

共同缔造视角下西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实践探索——以延川县太相寺村为例 下载:56 浏览:367

段德罡1,2 王蕾蕾1 高丹琳1 贺俊1 《中国城镇》 2020年8期

摘要:
自2012年以来,我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成果显著但困难重重,面临保护难度大、发展不充分等诸多困境,区位、市场条件差的地区传统村落尤其显著。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经验,梳理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太相寺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困境,得出西北地区应重视村民的意识及行为选择和激发多元主体参与保护与发展的结论。并以太相寺村传统村落共同缔造实践为例,提出太相寺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方法,以期对西北地区及其他欠发达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基于公众参与的都市区周边小城镇旧城更新规划策略研究——以新郑市龙湖镇为例 下载:66 浏览:454

贾海发1 邵磊1,2 《中国城镇》 2018年2期

摘要:
在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大都市区周边小城镇作为大城市功能外溢的重要承接地,将逐步实现从小城镇向都市区功能组团的转变。在进行此类小城镇的旧城更新规划时,需更加突出人居环境的宜居性,重视过分依赖大都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问题。本文以河南省新郑市龙湖镇为例,通过公众参与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旧城更新的规划策略和实施对策,以期对龙湖镇的规划管理和实施提供有效指导,并对类似小城镇的旧城更新提供规划方法和内容上的借鉴和参考。

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众包模式应用策略探析 下载:69 浏览:385

刘海健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7期

摘要: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政策的落实,需要更切实有效的公众参与技术支持。众包模式已在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亦可被引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践。众包模式依托互联网技术,以乡村资源禀赋和社会文化为基础,设置项目发包平台,将各类主体链接起来,实现地方政府、外来资本、本地精英和普通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众包平台将乡村治理任务纳入其中,重视对接包者动机与行为进行过程管理,优化乡村创业政策环境,最终提升接包主体经营能力与项目实施绩效。众包模式不仅是一种市场服务平台,也是一个优化乡村治理的手段,其成功运行有赖于对乡村自然禀赋、产业基础和民情样态的深入理解。

公众参与在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实践与意义——以贵州省铜仁市木黄镇凤仪村村庄规划为例 下载:73 浏览:450

彭程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2期

摘要:
自村庄规划法定化以来,规划工作重点大多聚焦于可建设的空间与设施,对于展现村庄完整风土人情的景观空间则缺乏重视,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颁布及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全面开展,乡村景观空间对于村庄文脉传承、产业发展的价值逐步得到重视,是重要的公众型资源。在村庄规划具体工作中,以多元主体为对象的公众参与帮助形成地方文化与外部思想融合的平台,对乡村景观保护与利用起到重要作用,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反馈机制。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木黄镇凤仪村村庄规划为例,从参与主体、参与阶段和方式、参与结果三方面解析公众参与对于乡村景观规划实践的指导意义与不足之处,即:规划工作团队协同政府部门作为公众参与的重要组织方,承担宣传和引导工作;村民作为公众主体的核心,其参与有效地保留了地方特色景观,切实维护了地方文脉;就参与主体及结果而言,主体的多元度还须提升,可纳入游客、非政府组织和乡村产业相关团队,同时需要在村庄规划实施与评估反馈阶段继续跟进。

浅谈北京市健康饮水与公众参与的关系 下载:80 浏览:437

周静 王桂芳 王玮莹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18年11期

摘要:
本文以北京市"健康饮水大行动"为基础,分析检测了60户家庭生活用水以及净水设备出水水质,并对22种水质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接收水样97%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毒理性指标镉、铅和砷均未检出;源水中部分存在微量铁、锰、锌;净水设备对水质有一定影响。并据此提出应加强健康饮水宣传教育,构建公众参与型健康饮水模式。

推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社会治理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下载:65 浏览:345

刘友宾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4期

摘要:
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公众参与是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本文在对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及当前工作进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下一步继续营造生态环保公众参与的制度和社会氛围提出具体工作建议。

我国公众环境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2019年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数据 下载:72 浏览:438

贾如 郭红燕 李晓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20年3期

摘要:
本文基于课题组2019年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数据,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我国公众私人领域环境行为和公共领域环保监督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态度和环境知识水平均与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环境行为呈正相关关系,但环境状况感知和对政府环保工作力度评价等外部因素对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环境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公共监督参与行为受对周边污染企业感知的影响更大,私人领域环境行为受感知到的当地环境问题影响严重程度的影响更大;公众对中央政府环保工作力度的评价与公私领域环境行为呈正相关,但公众对所在地政府环保工作力度评价与通过媒体和体制化渠道进行环保监督的行为呈负相关。此外,在社会人口特征方面,年龄与公私领域环境行为均呈正相关关系,但性别、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类型对公私领域环境行为的影响方向存在差异。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公众参与现状及建议 下载:43 浏览:278

王谦 郭红燕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9年7期

摘要:
公众参与是推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尽管近年公众参与工作取得一定进展,但由于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本身面临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等,公众参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研究结合黑臭水体治理工作的特点,在梳理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公众参与相关工作基础上,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几点思考:一是应进一步明确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公众参与中政府与社会各方权利和责任,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治理工作;二是政府和社会组织都应综合考虑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社会参与的各种要素;三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加强交流和互动;四是应定期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公众参与机制和效果进行评估,使公众参与发挥更大的作用。

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下载:46 浏览:373

贾峰 杨珂 栾雪菲 《可持续发展与创新》 2018年7期

摘要:
工业园区作为工业企业的聚集单元,其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环境保护社会共治的水平,也直接影响了环保法律法规的落实程度。发挥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作用,是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关键之所在,潜力之所在,也是难题之所在。本文针对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过程,以工业园区水痕迹过程中的相关方关系为对象,以公众参与为抓手,详细研究工业园区公众参与的具体内容、方法、程序、路径和保障,以填补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研究领域的空白,并为此类工作提供借鉴。

跨区域协同治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视角下“湾长制”的创新 下载:51 浏览:280

陈莉莉 詹益鑫 曾梓杰 陈佳敏 何显涛 《海洋研究》 2022年3期

摘要:
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湾长制",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文章分析长三角地区"湾长制"的实践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跨区域协同治理的"湾长制"创新。研究结果表明:"湾长制"是湾(滩)管理保护的长效机制,长三角地区各地通过上下联动、政社联合和公众参与等方式,取得一定治理成效,但在跨行政区域协同治理方面仍存在不足;面对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海洋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应通过成立联动机构、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治理纲要、实行考核制度、鼓励公众参与和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创新实施"湾长制"。

地方立法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下载:117 浏览:1522

徐小雨 《中国法学研究》 2023年5期

摘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社会公众出现在地方立法动中的身影愈发频繁,立法要求具有科学性、民主性等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民主立法”,为立法民主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研究地方立法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有助于厘清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法理基础,为公众有序、有力地参与地方立法提供方法论指导,解决当下实践中面临的问题。细化相关规定形成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在现有规范基础上进一步切实保障公众实际参与地方立法,能更好促进地方立法充分体现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实现“法为民所立”的理想效果。

探索生态环境局与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合作机制 下载:253 浏览:2273

谭俊梅 张雨生 徐静怡 张建宏 《交叉科学研究》 2023年5期

摘要:
生态环境局与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合作机制是一项重要的举措,旨在加强公众参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合作机制包括信息公开、意见征集、公众参与决策等方式。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商平台,促进了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互动合作,增进了对环境问题的共识和理解。这种合作机制有助于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并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然而,合作机制仍面临挑战,如如何平衡不同利益方的需求和如何确保公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入性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以建设美丽中国。

短视频平台在气象科普宣传中的效果评估与优化 下载:77 浏览:831

王寒 姜晓辉 林中冠 陈丽 王媛 《气候变化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短视频平台在气象科普宣传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而备受关注。本文探讨了短视频平台在气象科普中的应用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优化需求。通过分析内容科学性、信息碎片化等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包括强化内容审核、提升创作者素养和丰富内容形式。研究表明,这些优化措施显著提升了短视频平台在气象科普中的传播效果,增强了公众对气象知识的理解和参与度。未来,短视频平台有望成为气象科普的重要工具,为提高社会的气象意识和应对能力作出更大贡献。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与社会效益分析 下载:79 浏览:933

刘洋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8期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通过分析公众参与对供水工程建设管理的积极影响,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本文提出加强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议,以期提高农村供水工程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油气管道工程中的社会影响与风险管理 下载:75 浏览:937

王珏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2期

摘要:
本文对油气管道工程建设对社会影响及风险管控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深入研究社会要素、民众参与以及沟通策略对该区域社区及附近影响的分析。风险管理范围包括风险辨识、评估,以及构建风险监测与预警制度,还涉及应急应对与事故处置等领域。深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助力油气管道工程的长期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力求将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对策研究 下载:93 浏览:1023

王克军 《环境科学研究》 2024年6期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工业园区水环境管理中公众参与机制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构建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的具体对策。研究表明,公众参与在提升水环境管理的科学性、透明度和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透明、公正和便捷的公众参与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社会监督力量,促进企业环保自律,最终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生态环境污染管控与管理策略研究 下载:94 浏览:1022

冯月平 《环境科学研究》 2024年4期

摘要:
本项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某地区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生态环境污染管控与管理策略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重点在于智能监测系统的部署、公众参与和教育策略的强化,以及创新政策的推广和环境监管机制的构建。通过对空气质量指数、水质合格率、公众环保意识提升率、回收率和环境违法案件数等环境质量指标的对比分析,本研究对所采取策略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揭示,综合运用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管理策略能显著提高环境质量,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并有效降低环境违法行为的发生。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