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具身知觉符号理论视角下的情绪启动效应 下载:30 浏览:189

卢凤1,2 朱传林3 张嫡嫡2 刘电芝2 《心理学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从知觉符号理论出发对情绪启动效应进行解读,启动刺激与目标刺激涉及的知觉符号相似性、框架相似性及模态激活延续性是情绪启动效应产生的可能机制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情绪启动的知觉符号匹配假说,并建构情绪启动效应认知加工模型,对现有情绪启动理论进行整合和拓展,以促进情绪启动刺激材料的拓展、提高研究生态效度;促进情绪启动效应操作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其应用价值。情绪启动研究亦能反哺于知觉符号理论,促进其发展。

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下载:19 浏览:277

王卓彦 叶浩生 《心理学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感觉运动模拟理论属于概念隐喻理论范畴,是经典概念隐喻理论的最新发展。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认为概念隐喻的具身效应并不一定要建立在以往的经验之上,与感觉运动信息无关的抽象概念通过快速学习建立的隐喻也具有了具身效应,没有以往经验为基础的抽象概念也能引起感觉运动的模拟。除了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的主要观点之外,文章还介绍了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通过与经典概念隐喻理论的对比,提出感觉运动模拟隐喻理论存在的优势与局限性。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道德隐喻表征 下载:62 浏览:506

赵岩 伍麟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道德隐喻已成为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具身认知相关理论的兴起,道德隐喻的具身研究逐渐展开。目前,具身道德隐喻的维度主要包括空间、温度、洁净、颜色、明暗、触觉、味觉、嗅觉等。具身道德隐喻的相关理论解释主要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具身认知理论、知觉符号理论和架构理论。今后的具身道德隐喻应更多的探讨跨文化的差异性,丰富道德隐喻具身维度的内容以及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要引入道德隐喻的影响机制分析。

具身认知的“七宗罪” 下载:70 浏览:431

周倩1 廖小根1 姜孟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近二十年来,具身认知已逐渐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主流趋势,其理论主张已经辐射到心理学、哲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等许多领域,研究成果运用范围逐渐扩大。诚然,具身认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离身"认知的不足,但其在方法论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如循环论证,解释不充分,完全的二元对立,文化、社会、语言因素的忽视等。因此,当务之急是改进研究方法,摒弃先入之见,使其真正成为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研究。

对象概念的具身认知能力模型构建 下载:44 浏览:261

王金龙1 曾绪1 鲜大权2 《心理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研究旨在从具身认知视角重新建构概念熟悉度、概念掌握度及名词具身性的定义和评价指标,探索了具体名词的具身性与概念掌握度的关系。借助Amsel等(2012)的调查结果和MRC心理语言学数据,采用逻辑演绎与回归分析结合的建模法构建了376个具体名词的具身性与概念掌握度的关系模型,提出了具身认知能力假设。结果表明,对象概念的在线加工过程呈现出一个较长的"停滞期",反映了认知主体的具身认知潜势。

激进生成论及其反表征主义革命 下载:35 浏览:417

叶浩生 杨文登 《心理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生成论是当代具身认知科学中的一个新取向。它反对传统认知科学中的表征主义观点,主张心智并非认识者对环境信息的表征和加工,而是行动的制造者,是特定身体构造和身体能力的行动者与环境的互动与耦合过程。激进生成论认为自创生的生成论和感觉运动的生成论在反对表征主义方面过于"温和"。因此,它主张"激进化"生成论,强调基本心智就是一种反应形式,不包含任何内容性心理表征。因此,它要掀起一场反表征主义"革命"。这一激进主张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批评。

通过身体动作理解人与环境:具身的社会认知 下载:30 浏览:51

黎晓丹1 叶浩生2 丁道群3 《心理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近年来,身体与环境的互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情境因素已逐渐成为具身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众多的具身认知研究开始探究何种情境才能有效地启动具身效应。个体的身体感知或者身体动作的变化会对其知觉、情绪等高级心理过程产生无意识的具身效应,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显示大脑的运动皮层在这一系列的高级心理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具身社会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从认知神经机制的层面剖析身体动作如何影响个体对人与环境的理解和互动,以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思考目前具身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现状。

权力具身效应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下载:67 浏览:258

刘耀中1 谢宜均1 彭滨2 倪亚琨1 《心理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具身认知为人们解读"权力"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以往多数研究强调语言层面上权力的概念表征,较少关注权力的社会具身效应。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权力具身认知研究的文献,从情境、文化因素、个体因素等方面分析权力具身效应的影响因素,并揭示身体经验影响权力认知和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过程——模态启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从社会具身效应的作用机制、多重心理机制、权力具身效应的神经机制、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具身认知理论视角下温度刺激对捐赠行为的影响 下载:43 浏览:433

俞崴 井淼 《管理与科学》 2018年12期

摘要:
普通消费者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慈善募捐的主体,已成为募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却鲜有文章从捐赠环境对捐赠行为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研究。选取温度对捐赠行为的影响,使用3个实验证明了冷刺激对捐赠行为具有促进作用,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拉近捐赠者与被捐赠者的社会距离,进而影响捐赠行为。最后,验证了慈善机构的声誉对该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只有在慈善机构声誉较高时,这种影响才显著。文章还对研究的理论贡献和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讨论。

文字品牌标识正斜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的影响 下载:21 浏览:170

魏华1,2 汪涛2 冯文婷3 丁倩1 《当代管理》 2018年4期

摘要:
品牌标识是品牌最重要的象征符号,是品牌建设过程中关键的一环。以往研究发现,品牌标识的形状、完整性和动态性都会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产生影响,但很少有研究考察文字品牌标识正斜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具身认知和结构隐喻理论,通过两个研究共六个实验考察文字品牌标识端正和倾斜对消费者知觉和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倾斜的文字标识会让消费者觉得该品牌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也更具创新性,但端正的品牌标识会让消费者觉得该品牌更加稳定、可靠和安全。文字品牌标识正斜对于消费者态度的影响受到品牌类型的调节。对于现代品牌,消费者更加偏好倾斜的品牌标识;对于传统品牌,消费者则更加偏好端正的品牌标识。本文为品牌标识的设计提供了指导,同时也拓宽了具身认知和结构隐喻的应用范围。

基于具身认知对生命教育体验式学习之反思 下载:37 浏览:429

李清 《中国教育研究》 2021年12期

摘要:
在离身认知指导下的生命教育体验式学习缺乏实效性,使体验式学习流于形式,使其成为静态预设的教学过程,忽视了教学的情境性。文章阐释了具身认知对当前体验式学习的启示,认为应当从"涉身性""情境性"和"体验性"三个层面建构高校生命教育体验式学习路径,并尝试提出体验式学习具身化教学评价思路。

具身认知视角下幼儿教师“虐童”现象分析 下载:45 浏览:454

赵梦雅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具身认知作为一种全新的认知范式,揭示了传统认知的重要缺陷——忽视身体的参与性,从该角度分析幼儿教师"虐童"事件,突出虐童教师的"离身""替身"和"逃避性"的知行特点,目的是希望幼儿教师能够真正贯彻具身认知的"涉身性""体验性"和"环境构成性"原则,将认知看作一种基于身体且与环境互动的体验性活动,审视两者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两个层面解读幼儿教师"虐童"现象。

以具身认知理论指导小学科学教学—基于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相貌各异的我们》的分析 下载:66 浏览:506

邹兰 何善亮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 2019年9期

摘要:
具身认知是认知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可以为人类学习行为研究提供新视野。具身认知理论强调,人的心智植根于身体,身体植根于情境,个体的认知是心智、身体与环境交互协同作用的结果。从具身认知理论视角分析小学科学教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进而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学习,在参与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身认知理论在初中诗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下载:97 浏览:504

​林银美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理念,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多通道感觉的情境交互中获取对诗歌的全方面认识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以统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乡愁》教学为例,着重探讨具身认知理论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创新教育导向下的智慧学习模式建构与实践路径 下载:74 浏览:438

许正兴 高海燕 王慧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7期

摘要:
依据默会具身认知、情景体验学习等理论,结合"转知成慧"等规律,以创新教育为驱动,以智慧学习为载体,建构了创新教育导向下的智慧学习发展模式,并探讨了其具体实施方法,为创新教育提供系统性实践指引,为智慧学习提供持续性理论支撑。

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中的心理育人研究 下载:164 浏览:1720

陈晨 闫锦波 《心理学研究》 2022年3期

摘要: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教育扶贫工作的关键内容,体现着党和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怀。教育部提出要求务必“保护学生个人信息和隐私”,让资助工作更合规、更有爱、更有温度。精准资助过程中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关照、引领学生成长和服务学生成才是资助育人工作应有之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学校资助的整个过程中的合理、规范的心理伦理态度,让资助既能做到“精准”,又不失尊重、有爱。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