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驴肉品质及低温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33 浏览:283

邢智彬 娜音图 吴晓彤 《中国食品与营养》 2020年8期

摘要:
驴肉是备受大众青睐、理想的动物性食品原料,也是食疗滋补佳品。文章概述了驴肉的营养价值及有关低温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为提高驴肉的储藏品质、延长其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

β-catenin在小鼠雄性激素源性脱发模型毛囊分化发育中的作用 下载:73 浏览:476

张俊霞1,2 王利3 《生物技术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旨在构建雄性激素源性脱发的小鼠毛囊分化发育及周期的模型,并研究雄性激素对雄性激素源性受体(AR)、β-catenin等毛囊发育周期中关键性调控因子在脱发模型小鼠毛囊分化发育中的作用机制的影响。[方法]小鼠皮下注射高浓度睾酮(5 mg/kg)后进行背部皮肤毛发脱毛的同步化处理,通过HE染色观察毛囊发育情况,并利用qPCR、免疫组化检测AR、β-cateni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睾酮组毛囊首个毛囊兴盛期的发育时间推迟5 d且提前进入休止期,休止期毛囊的毛干与真皮之间间隙增大。睾酮组与对照组相比,AR在毛囊发育早期减弱,第7 d对照组表达下降而睾酮组开始均匀分布于除毛乳头处的整个毛囊。22 d时,对照组毛囊已经进入休止期,AR基本不表达,而睾酮组在外根鞘和连接组织鞘仍可看到有少量表达。睾酮组第5 dβ-catenin在新生的内根鞘、皮质区与毛母质区有较高的表达,随后表达差异与对照组不明显。qPCR结果 AR基因表达与免疫组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雄性激素对β-catenin基因表达的抑制一直持续到了兴盛期后期。[结论]通过建立雄性激素源性脱发的小鼠动物模型,发现雄性激素对毛囊发育分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影响AR和β-catenin等毛囊发育关键调控因子来实现的,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绿色荧光蛋白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研究中的应用 下载:89 浏览:480

史志丹1,2 宋培玲2 郝丽芬2 皇甫海燕2 燕孟娇2 杨永青2 郭晨2 贾晓清2 皇甫九茹2 李子钦2 张宝辉3 陈斐斐3 《农业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绿色荧光蛋白(GFP)作为一种报告基因,具有高灵敏度、稳定性好、低细胞毒害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研究中。文章从GFP转化方法、病原菌侵染寄主过程研究、病原菌数量检测、病原菌亚细胞结构定位研究等方面论述了GFP在植物病原菌研究中的应用情况,为GFP的应用提供参考信息。

富集二氧化碳调节植物生长机理的研究进展 下载:72 浏览:504

袁文1 任嘉琪1 邵姗姗1 赵轩2 高利强3 祁智1 《农业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随着温室效应的增强,富集CO2调节植物生长机理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长期以来,国内外一直在探索富集CO2能够调节植物生长的机理和合理利用大气中升高的CO2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温室培养、水培等室内实验和自由空气CO2富集实验(Free-Air CO2Enrichment,FACE)。文章从FACE、温室实验、施肥条件以及重金属毒害作用等几方面论述了CO2富集对植物的影响,综述了富集CO2调节植物生长机理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有待拓宽和深化研究的内容。

不同杀菌剂对油菜黑胫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下载:74 浏览:501

宋培玲1 燕孟娇1 张键1,2 皇甫海燕1 郝丽芬1,2 皇甫九茹1 贾晓清1 史志丹1,3 吴晶1,2 李子钦1,3 《农业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为筛选出有效防治油菜黑胫病的化学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油菜黑胫病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菌剂在试验浓度下对油菜黑胫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相对抑制率与药剂浓度呈正相关。氟硅唑、戊唑醇、咪鲜胺对黑胫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其中戊唑醇对分生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68μg/mL,氟硅唑和咪鲜胺次之,EC50分别为1.90,5.55μg/mL;氟硅唑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为0.11μg/mL。戊唑醇、咪鲜胺次之,EC50分别为0.33,0.67μg/mL。戊唑醇、氟硅唑、咪鲜胺对油菜黑胫病的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水体和土壤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污染特征和消除 下载:75 浏览:500

杨永青1,2 许继飞1 董泰音3 狄彩霞2 刘菊梅1 连海飞2 臧博宁2 李子钦2 赵吉1 《农业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自2006年被认为是环境污染物之后,逐渐受到环境微生物领域的广泛关注。目前针对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种类、含量、变化规律等)及水平转移研究较多,尤其是抗生素环境残留造成的长期选择压力或者同时存在重金属污染的状态下,有利于抗生素抗性基因在不同菌株之间水平转移。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传播增加了其本身对环境的威胁性,应该予以重视。本文针对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主要来源及分布情况、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以及基因水平转移、抗性基因的消除,这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更全面地了解了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污染特征。

北方农牧交错区不同耕作方式对油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67 浏览:347

厉雅华1 张向前2 路战远2 程玉臣2 张德健1 刘战勇1 李福1 《农业学报》 2019年9期

摘要:
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油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北方农牧交错区合理耕作方式的选择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文章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还田(NT)、旋耕秸秆还田(RT)、传统翻耕秸秆不还田(T)、传统翻耕秸秆还田(TS)、深松秸秆还田(DT)5种耕作方式对播前和收获后油菜田不同土层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下的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免耕秸秆还田(NT)处理的土壤蔗糖酶和脲酶活性较高,旋耕秸秆还田(RT)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不同耕作方式对0~20 cm土层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差异不明显;0~60 cm土层平均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表现为播前>收获后,而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播前<收获后,土壤脲酶活性除传统翻耕秸秆不还田(T)处理、传统翻耕秸秆还田(TS)处理表现为播前<收获后外,免耕秸秆还田(NT)、旋耕秸秆还田(RT)、深松秸秆还田(DT)处理均表现为播前>收获后。

油菜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T-DNA插入突变体表型特征分析 下载:92 浏览:534

​史志丹1,2 宋培玲2 郝丽芬2 皇甫海燕2 燕孟娇2 杨永青2 吴晶2 赵丽丽1 李子钦1,2 《农业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鉴定油菜黑胫病菌T-DNA随机插入突变体的表型特征。【方法】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黑胫病菌突变体,对这些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胞外酶进行研究。【结果】大部分突变体的菌落形态与野生型菌株无明显差异;突变体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均低于野生型菌株,只有1个突变体产孢量显著高于野生型菌株;所测突变体中53%的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致病性无显著差异;有7个突变体致病性显著升高,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均可分泌蛋白酶和淀粉酶,不分泌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结论】获得了与野生型菌株表型最为相近的突变体T34,为黑胫病菌与寄主互作机制及其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油菜黑胫病的病原、病害循环及其传播危害 下载:92 浏览:516

宋培玲1 吴晶1,2 史志丹1,2 郝丽芬1,3 皇甫海燕1 燕孟娇1 皇甫九茹1 贾晓清1 李子钦1,2 《农业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油菜黑胫病(Phoma stem canker),其病原由强弱两种致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biglobosa)组成。目前,除中国和印度外,Leptosphaeria maculans已是严重制约世界各国油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各大主产区均已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在中国,油菜黑胫病的发生危害亦呈扩展蔓延趋势,自1999年首次分离鉴定出黑胫病弱致病性病原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后,随后短短的十几年,Leptosphaeria biglobosa的发生危害由部分省市扩展到了14个省的42个市(县)。目前,由于Leptosphaeria biglobosa未对我国的油菜造成明显的损失,故而人们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其在世界各国的发生危害、扩散蔓延及演化规律显示,Leptosphaeria biglobosa可逐渐被Leptosphaeria maculanske所取代,即Leptosphaeria maculans对我国的油菜及十字花科作物生产构成了威胁。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