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分形理论的建筑安全事故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下载:52 浏览:345

孙磊1 刘国买2 林振思1 殷乃芳3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0年1期

摘要:
为了探究我国建筑业安全事故的演变规律,促进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开展建筑业安全事故时空分形研究。对2000~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上事故快报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并根据谷歌地球系统中的经纬度信息,建立了建筑业安全事故的时空分布数据库。基于分形理论中的R/S方法,研究建筑安全事故的时间分形特征;利用分形理论中的网格法,统计不同网格尺度下建筑安全事故的事故数量,研究建筑安全事故在全国、九大自然地理区以及干湿分区的分维值,分析其空间分布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建筑安全事故时间序列分形特征客观存在,Hurst指数显示未来一段时间内建筑安全形势将会更加严峻;全国范围内建筑安全事故具有较好的空间分形特征,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分形特征更加明显。

1980-2013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气候要素时空特征 下载:85 浏览:480

尼玛 旦增 《中国科学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文章基于雅鲁藏布江流域1980-2013年10个气象站7个气候要素资料,采用ARCGIS样条函数插值对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分布均呈单峰型,1980-2013年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升高幅度为0.44℃/10a,升幅最大的地区在拉萨站附近,各季节平均气温的升高幅度分别为0.45℃/10a、0.33℃/10a、0.36℃/10a和0.62℃/10a;流域平均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升高幅度为9mm/10a,升幅最大的地区在拉孜站附近,各季节平均降水量的升高幅度为4.9mm/10a、3.9 mm/10a、0.7 mm/10a和0.6 mm/10a。

不同恢复年限内陆盐沼湿地土壤氮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下载:86 浏览:489

李闯 李琳 刘吉平 《中国土壤》 2020年12期

摘要:
以向海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芦苇湿地为对照、以不同恢复年限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用野外采集土壤样本和室内化验分析的方法获取土壤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探讨了三种不同恢复年限湿地土壤氮素含量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并对相关机理进行了阐释。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全氮含量取自地表向下40 cm深度土层的平均值,恢复1 a、恢复3 a、恢复5 a湿地及自然湿地土壤全氮含量取5月、7月和9月的平均值,分别为312.04、526.22、1305.57和1992.45 mg kg-1,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土壤氮含量增加并且逐渐接近于自然湿地,恢复5年的湿地土壤氮含量与自然湿地间差异已不明显;(2)季节之间比较,7月土壤氮含量最高,9月次之,5月最低;(3)同一土层剖面不同深度土层比较,0~20 cm土层土壤氮素含量最高,越向下层含量越低;(4)湿地土壤氮含量恢复年限间变异性高于垂直剖面土层间变异性,恢复年限间变异系数介于35.77%至81.63%之间,垂直剖面土层间变异系数介于19.15%至48.76%之间。

近27年焉耆县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下载:85 浏览:502

古丽米热·艾尔 肯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中国土壤》 2020年12期

摘要:
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支持下,以焉耆县1993-2019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获取1993年、2003年、2013年、2019年4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库,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模型和典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对该县近27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和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了9810.59 hm2、19131.68 hm2及829.13 hm2,草地、林地、裸地、裸岩、沼泽地和沙漠面积分别减少了2142.83 hm2、5448.52 hm2、13338.32 hm2、1530.76 hm2、330.76 hm2及6980.21 hm2。研究期末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耕地(21.44%)、林地(17.51%)、沙漠(16.88%)、草地(12.33%)、建设用地(12.07%)、裸岩(11.62%)、裸地(6.54%)、水域(0.84%)及沼泽地(0.77%);而且各种斑块类型景观破碎度逐渐降低,最大斑块类型面积变化幅度不大,但景观多样性增加。研究认为:焉耆县土地利用整体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受人类活动影响景观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推动恢复当地生态环境的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不同恢复年限内陆盐沼湿地土壤氮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基于GIS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与优化模式研究——以吉林省农安县为例 下载:82 浏览:492

刘军杰1 郄瑞卿1 刘大平2 赵玲1 王婉谕1 《中国土壤》 2020年8期

摘要:
以吉林省农安县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探究了乡村聚落空间特征与优化模式,为县域内乡村聚落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具体指导。结果表明:2009年至2017年农安县乡村聚落斑块数量和面积都有所增加,但以小规模乡村聚落为主;各镇乡村聚落均为聚类分布,且随着时间变化乡村聚落分布更加均匀,核密度高值区域也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且规模也不断增大;通过构建乡村聚落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优先发展型、重点发展型、内部挖潜型、搬迁撤并型等4种农安县乡村聚落布局优化模式,并应用加权Voronoi图指导聚落斑块搬迁,为进一步建设美丽乡村的居民点优化和调整提供新思路。

聊城市城区不同功能区土壤黑碳含量与来源分析 下载:76 浏览:489

张智博 殷山红 刘涛 张菊 邓焕广 《中国土壤》 2019年9期

摘要:
为了解聊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人类活动对城市土壤碳库的影响,将聊城市城区划分为中心商务区、旅游区、居民文教区和工业区四个功能区,共采集了39个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有机碳(OC)和黑碳(BC)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并对BC的可能来源进行了初步解析。结果表明:聊城市城区表层土壤OC含量范围为11.41~51.00 g kg-1,平均值为23.76 g kg-1,BC范围为0.60~28.88 g kg-1,平均值为8.70 g kg-1;各功能区OC和BC含量的平均值均表现为:中心商务区>居民文教区>工业区>旅游区,中心商务区OC和B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功能区(P <0.05)。城区表层土壤的BC/OC在0.04~0.77之间,平均值为0.31,表明BC来源于生物质燃烧和化石燃料燃烧的共同作用;其中,中心商务区以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为主,而旅游区则以枯枝落叶腐烂及生物质燃烧为主。OC、BC含量和BC/OC两两之间均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1),表明黑碳在聊城市城区土壤有机碳的累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芜湖城市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 下载:67 浏览:477

沈非 任雅茹 黄艳萍 王甜甜 麻金继 《中国土壤》 2018年9期

摘要:
研究城市绿地土壤碳密度的分布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城区绿地土壤碳固定与植被、人类活动的关系,对促进生态化城市建设有重要的意义。以芜湖市区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多视角分析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芜湖市城区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01~8.75 kg m-2之间,并在垂直方向上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差异显著,乔木>灌木>草本;不同绿地类型间,土壤有机碳密度均值排序为道路绿地>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街头绿地,以0~10 cm深度层差异显著;文教、居住、工业、商业4种城市功能区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极显著,均值依次减小,各深度层变化态势一致;在相同土层深度下,土壤有机碳密度随绿地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城市绿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差异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利用方式/功能区下的人为活动干扰是造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晋华宫矿煤矸石山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 下载:86 浏览:476

李侠1,2 任豪1 贝水宽2 何广2 戎婷婷1 苏世鸣3 《中国土壤》 2018年6期

摘要:
为明确煤矸石山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素,以山西省大同市晋华宫矿自然恢复煤矸石山(恢复年限约50~60年)为研究对象,对该煤矸石不同部位植物群落的空间变化及土壤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煤矸石山共分布有9科14属18种植物,优势种为万年蒿,亚优势种为白茅、狗尾草和猪毛菜;煤矸石山不同部位间植物群落的生物量、密度和盖度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植物总生产力、总盖度和总密度从煤矸石底部到顶部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植物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有机质是影响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因子,土壤含水量、速效磷和AM真菌是影响植物群落的重要因素。相关结果可为今后煤矸石山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北京市城市商圈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进趋势 下载:44 浏览:228

张宏伟 《中国经济》 2019年9期

摘要:
"商圈"凭借天然的聚集能力和展示功能,浓缩了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发展风貌,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对商圈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进趋势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城市以及该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及变化趋势。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北京商圈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演进趋势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及变化趋势,为政府、商业企业、开发商了解当地商业布局和商圈发展趋势,制定经营战略、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指导。

新疆奎屯河流域高砷、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 下载:59 浏览:366

戴志鹏 罗艳丽 王翔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10期

摘要:
以中国大陆第一个砷中毒病区新疆奎屯地区为研究区域,测定了该地区95个水样中砷、氟的含量和主要水化学因子。结果表明:奎屯河地表水为低砷低氟水,地下水中高砷水占61.36%,高氟水占28.41%。该地区高砷高氟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奎屯河流域下游的西北部和中北部。高砷、高氟岩石是奎屯河流域地下水中砷、氟的原生来源,水文地质环境和强烈的蒸发使地下水中砷和氟逐渐富集,地下水的碱性和还原环境有利于含水层中砷和氟的释放。

某钢铁厂土壤重金属砷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下载:57 浏览:366

王硕1 王湛2 魏文侠1 李佳斌1 魏燕1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7期

摘要:
采用网格布点法,分析某钢铁厂主厂区土壤样品(0~5 m)每层重金属砷的含量变化及迁移过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与统计方法研究土壤中砷的统计特征、空间分布等。结果表明,厂区各层土壤砷浓度均值低于《场地土壤环境风险评价筛选值:DB11/T811—2011》中居住用地20 mg/kg的筛选值,总体上污染程度不高;从深度上,第一层、第二层属中度污染水平,第三层、第四层、第五层属轻度污染水平,自表土向下,土壤中重金属砷的含量逐渐下降;采用Kriging(克里格)空间插值和地统计分析,中部及南部地区污染较重,深度上由大块状转变成零星状,东部及北部地区基本无污染。使用美国RBCA Version2.5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对重金属砷进行致癌风险计算,其风险水平均超过10-6,危害商超过1,因此,需要对土壤进行修复治理。不同暴露途径的致癌风险中以经口摄入为主。

辽河口海域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下载:63 浏览:360

孙越峰1,2,3 秦艳杰1 李洪波2 吴荷4 《中国环境保护》 2020年7期

摘要:
2013年8月、2013年10月和2014年5月先后3次对辽河口海域进行航次调查,对相关数据运用多种分析方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河口叶绿素a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最大、春季次之、秋季最小。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春季西北部浓度高,东南区域浓度较低;夏秋呈相反的分布特征在夏季为近河口区域低、河口外区域高,且区域之间的浓度差异较大,最大值出现在西南区域;秋季表现为近河口区域高,远离河口区域较低,叶绿素a较大值主要分布在靠近河口的区域。在不同季节,不同粒径对叶绿素a的贡献率也不尽相同,Nano-级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率在3个季度中均为最大。影响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环境因素复杂:在春季,硝酸盐与叶绿素a呈负相关;在夏季,硝酸盐、磷酸盐、硅酸盐以及总氮均与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悬浮物浓度与叶绿素a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表层水温(SST)与叶绿素a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在秋季,悬浮物(SS)与叶绿素a存在显著正相关。

中国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与评价 下载:33 浏览:465

王长松1 贾世奇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9年5期

摘要:
探究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与空间分布特征,对保持小镇特色的鲜明性,驱动小镇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运用扎根理论构建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对首批127个特色小镇进行评价,并分析特色小镇及特色主成分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特色小镇的特色指标体系可以归为6个主成分,其中小镇经济水平和品牌影响力、创新创业实力两个因素对特色小镇的影响最为显著。首批特色小镇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文化支撑,且经济实力雄厚的小镇;第二类特色小镇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承接大城市部分功能,发展特色产业;第三类是各省市依托国家政策选拔出具有潜在优势的试点镇。

城市群体系的规模分布结构及其经济增长效应 下载:33 浏览:457

周晓波1,2 倪鹏飞3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7期

摘要:
从特征事实、定量测度与经济增长效应三个维度研究中国城市群体系的规模分布结构得出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结论。中国存在一个城市群体系为中间环节的城市体系,城市群体系人口规模分布向着齐普夫法则分布收敛,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总体上也接近齐布夫法则分布,并向其收敛,但存在过于均衡或过于非均衡的形态。中国城市群体系结构的齐普夫幂律值与其对应的人均GDP增长率之间为倒U形关系,优化中国城市群体系可以释放城市化的巨大潜力,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此外,利用齐普夫幂律值可以研究和发现城市群体系(包括城市群之间以及每个城市群内部)的失衡程度与优化潜力。上述发现对中国城市群的未来规划和发展带来重要启示。通过顺应城市群发展规律的政府作为既可以优化、培育合理的城市体系,也可以促进区域和全国经济的增长及其充分均衡的发展。

赣州兴国盆地浅层地下水中氟的分布特征研究 下载:30 浏览:242

李林波 易绍林 黄国芳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本文通过野外现场调查,对赣州兴国盆地及周边303处地下水中氟浓度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整理。通过绘制氟浓度等值线图和氟富集模式图对其地下水中的氟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展开研究,确定了兴国盆地浅层地下水中氟的主要来源是含氟矿物溶解,受水动力条件影响,其含量普遍较低,溶解到地下水中的氟离子随地下水径流进行迁移。研究结果可为当地饮用水合理开发提供氟浓度方面的参考,对居民饮水安全和水环境保护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基于化学条件下静态释放模拟研究太行湖底泥TP分布特征 下载:47 浏览:360

任焕莲 刘娜 梁雯琴 《水资源科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太行湖底泥中TP的时空分布特征,着重对底泥TP释放进行了室内静态模拟研究,并建立了TP释放速率数学模型,其研究结果可为湖区内源底泥TP污染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南安侨乡民居的区域分布特征与保护策略研究 下载:56 浏览:353

屈思嘉 陈志宏 《中国城镇》 2020年5期

摘要:
基于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历史建筑普查数据,研究借助ArcGIS平台建立南安民居建筑数据库,从而实现对南安民居从微观(建筑类型)到宏观(空间分布)的比较与分析。研究认为,南安民居建筑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水陆交通、文化——侨乡文化三方面的影响。据此,研究将其中的侨乡民居系统划分为沿海保护区、沿江保护区、丘陵保护区、山地保护区,并分别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对侨乡民居进行区域性保护。

长三角都市圈小城镇住宅价格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湖州市为例 下载:61 浏览:358

朱世豪1 黄大全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9期

摘要:
城市住宅价格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都市圈内部房地产市场发展迥异,体现了一个地区不同尺度之间资源配置能力和作用。本文采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对长三角都市圈房价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空间估计,并重点讨论浙江省湖州市小城镇房价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都市圈房价分布呈现出多中心的分布特征,但省间的共通性不强。(2)湖州市房价分布受杭州房价溢出效应影响,呈现出轴线状的双中心特征,垂直于轴向东西两侧衰减。(3)都市圈核心城市房价溢出效应远大于小城镇自身核心区的集聚效应,小城市的房价水平受邻近的大城市影响显著。

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瓦斯分布特征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下载:42 浏览:360

李博 《冶金技术》 2019年9期

摘要:
针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瓦斯治理难题,以西曲矿18401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工作面多个位置进行瓦斯含量监测,分析了工作面瓦斯来源及瓦斯分布特征规律,提出了本煤层预抽、高位裂隙带抽采、煤柱钻孔综合瓦斯治理技术实现了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同时为类似地质条件矿井瓦斯综合治理提供了借鉴。

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68 浏览:414

赵永琪1,2 田银生3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5期

摘要:
我国西南地区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造就了数量众多的"中国传统村落",为了深入了解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状况和成因,文章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软件(ArcGIS),对西南地区不同时间截面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空间统计分析软件(GeoDa)及地理探测器工具,综合多种影响指标,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成因进行解析。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地域空间分布不平衡性,不同时期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态势,且聚集核心一直保持不变。在整体空间结构上,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呈"单核聚集—单核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2)通过分析多项指标因子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发现自然因素中的海拔高程、地形起伏度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最大,地形起伏度较大、地面崎岖的中高海拔山区传统村落分布最集中。相比而言,人文因素对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影响较小。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