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美术片《大闹天宫》中小猴的“劳动”图像研究 下载:76 浏览:390

刘双花 《当代艺术》 2020年6期

摘要:
美术片《大闹天宫》塑造了生动的小猴群众角色。本文以片中具有劳动特征的小猴图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小猴的角色造型、动作设计和场景设计等要素,考察劳动在美术片中的流变,阐释片中劳动图像创作的外部影响与内部驱动,最终勾勒出经典图像创造与社会历史现实之间深层关系的视觉文化图景。

北京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空间量化研究 下载:85 浏览:492

任雪婷1 高杰2 张育南2 《中国建筑》 2020年3期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确定影响北京居住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步行便捷性、舒适性的关键性要素——分别为绕路程度和底层商业设施,针对其开展量化研究。选取13个典型站点,计算站点地区500m圈现状与假设社区开放后的绕路系数,并将现状与国内外其他城市作对比;调研站点周边500m圈街道底商分布情况,并对回龙观站进行详细研究。得出北京居住型站点周边绕路情况较为严重,封闭社区、路网形态等因素对绕路系数均有较大影响;超过半数的站点周边形成了较为连续的底商,部分站点周边底商极少;回龙观站500m圈每百米街道底商个数仅2.42,远小于适宜步行的标准。

基于SI住宅理论的模数协调方法与应用研究 下载:54 浏览:433

李敏 夏海山 李珺杰 《中国建筑》 2019年12期

摘要:
该文基于SI住宅理论,研究模数协调在工业化住宅中的应用。从模数协调在工业化住宅的应用现状,明确了模数协调的重要作用;通过将模数网格按建筑支撑体结构空间、建筑功能单元空间、建筑二维装修平面三个视角的划分,研究梳理了工业化住宅模数网格的层级关系;基于我国现行标准,对功能空间优选尺寸、住宅部品优选尺寸的梳理,为模数网格的尺寸选择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综合分析模数协调理论,以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SDC),北京交通大学赛队的I-YARD 2.0装配式住宅为例,进行模数协调应用研究;最后,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总结与思考,总结出模数协调标准在新型工业化住宅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基于“文化+”模式的安顺文庙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与发展 下载:54 浏览:459

高巍1 靳晓娟1 左玉罡2 《中国建筑》 2018年11期

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正在经受城镇化进程的挑战。该文对安顺文庙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历史遗存、潜在特色以及对传统文化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物[1]进行整合,提出了"文化+"模式历史文化街区的传承与发展,形成街区内保护和规划主题,以期历史街区传统文化与传统空间相结合,展示古城"孤岛文化",焕发古城魅力,并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和保护提出新思路。

赣中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特质研究——以渼陂古村为例 下载:69 浏览:475

高巍1 周清华2 赵玫3 《中国建筑》 2018年7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古村古镇的保护规划日益受到关注,赣中地区传统村落虽然数量较多,保存也较为完整,但系统性地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进行梳理和整理的较少。该文以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1)的渼陂村为例,在进行大量现场调研、测绘及相关资料整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沿革、空间现状及空间行为类型进行分析,得出其空间特质,希望对赣中地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有所帮助。

连接新旧城区的交通廊道景观设计——以台湾宜兰火车站外围廊道景观为例 下载:84 浏览:485

魏泽崧 纪亚微 《中国建筑》 2018年4期

摘要:
台湾宜兰作为城市新建增设与保留修补相串联方面的优秀案例,在保有旧城历史的基础上对新旧城区进行了有效连接。该文通过借鉴其设计手法和理念,研究城市改造的"针灸术",在关键点位,用最小的干预实现最大程度的转变。由此,启发我们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将旧有的历史古物进行再利用,对地方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并充分发挥交通廊道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链接作用,进而营造出城市自身独特的魅力,协调并推动旧城历史景观的维护、更新,以及未来新城建设。

城市旧工业厂区的活力再生策略研究——以山东潍焦集团薛城老厂区更新规划为例 下载:90 浏览:490

张红红 王全伟 《中国建筑》 2018年2期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带来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郊区发展为新的城市中心区。在土地价值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影响下,工厂异地重建,留下废弃、闲置的工业厂区,如何保留工业记忆的同时使其活力再生是中国城市及企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该文以山东潍焦集团薛城老厂区转型为例,通过分析厂区现状特点和问题,提出了产业功能更新、空间重构、景观提升与文脉延续的活力再生策略。

基于协同理论的城镇低碳休闲运动型绿道景观设计——以台湾花莲地区两潭绿道为例 下载:92 浏览:490

魏泽崧 纪亚微 《中国建筑》 2018年2期

摘要:
当今,伴随着全球性的城镇快速化发展,使得区域景观呈现碎片化。该文基于协同理论的基本原理,为顺应绿色生态城镇建设的发展,重新审视协同理念与低碳休闲运动型绿道景观之间的关联,以台湾花莲地区两潭休闲运动型绿道为例,通过实地考察、研究分析其概况、规模及景观特色,从生态层面、城镇需求、低碳交通、文化等多层面总结协同理念与运动休闲型绿道景观的关联性,并突出低碳交通的重要作用,旨在将协同性理论贯穿于当代城镇的低碳休闲运动型绿道景观建设之中。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