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电影工业美学视野下华语歌舞片类型建构的困境与策略 下载:27 浏览:312

刘祎祎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21世纪以来,华语电影多种类型蓬勃发展,但歌舞片却反常地呈现出失语的态势。华语歌舞片存在着美学与工业双重维度下的缺陷与不足。与歌舞片发展态势良好的好莱坞歌舞片进行对比,当前华语歌舞片在类型演进过程中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就美学建构而言,华语歌舞片的制作应依循电影工业美学理论,遵循工业美学的几个重要原则:"常人之美"与"个性之美"共存、"类型化"与"作者化"共建、"制片人中心制"与"体制内作者"共谋。在中国电影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型的进程中,为促进华语歌舞片类型的发展,就应该如此进行其新形态与新机制的建构,从而发掘出歌舞片类型自身的潜在美学魅力、人文关怀和商业价值。

比较艺术学的“平行研究”及其方法运用 下载:32 浏览:298

彭吉象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在某种意义上看,可能更适合用于比较艺术学的研究,可以将其改造为比较艺术学自身的研究方法。如果我们将美术当作比较艺术学"平行研究"的例子,不难发现,在近现代之前,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分别具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此外,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流派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更是可以成为比较艺术学"平行研究"的绝佳案例。

情念程式与文化记忆——阿比·瓦尔堡的艺术经典观研究 下载:28 浏览:308

李洋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关于文艺高峰的范例与标准,德国艺术史学家阿比·瓦尔堡的研究代表一个独特的理论方向。瓦尔堡受到人类学、心理学等思想影响,运用图集的方法,对艺术史中的图像进行并置与研究,这对20世纪艺术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瓦尔堡艺术史研究方法的核心就是考察作品与古代经典的关系,探索如何通过开放的、跨界的艺术史重新理解古代经典在文化中的复现、转写和升华。瓦尔堡的艺术经典观是与艺术风格学相对立的,他更为关注的是被实证方法和线性史学所忽视的作品文化价值以及那些被无视、被贬低的图像与文化之间的联系。艺术经典应是那些以超越的方式保存人类原始情感、承载社会记忆的作品。

影像媒介的本性——论影像艺术价值的一种标准 下载:25 浏览:297

唐宏峰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20世纪以来,对艺术媒介属性的探讨日显重要——在身份区别的意义上,媒介属性成为界定各门艺术本性的关键。克拉考尔、本雅明、爱浦斯坦、德勒兹等理论家有着对摄影和电影等影像艺术媒介本性的充分认识,他们在影像、自然、运动、感知等范畴之间建立起其本质的关联。影像使自然现实以绵延的、未改动的面目复现,更以一种揭示力将封闭于其中的隐秘形式打开;影像提供了人们与日常生活无限接近的感知形式,甚至以对对象的充分揭示带来无限深邃的感知、意识与精神的世界。这是影像媒介的本性,即影像-自然-感知的统一。这种认识,提供了影像艺术价值判断的一种标准,即是否充分发挥了影像-自然-感知的影像媒介本性,是否充分呈现、揭示了自然现实的丰富性,进而扩展了人的感知与精神世界。

类型拓展、“工业美学”分层与“想象力消费”的广阔空间——论《流浪地球》的“电影工业美学”兼与《疯狂外星人》比较 下载:63 浏览:406

陈旭光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流浪地球》以其大场面、"重工业化"大制作,成就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高度,更以其大想象、大人类情怀和大宇宙格局成就其美学品格。《流浪地球》与《疯狂外星人》走中国科幻电影的两条路向,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工业美学形态,也代表了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的两个方向。《疯狂外星人》呈一种"中度工业美学"走向,在"本土化"、现实性、"作者追求"、荒诞喜剧风格等方面为中国特色类型杂糅的科幻喜剧片探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它们都以当下新的电影"空间生产"之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下中国观众日益增长的"想象力消费"或"虚拟消费"的精神需求,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

论艺术高峰场 下载:62 浏览:401

王一川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艺术高峰场是指每座艺术高峰的生成都是由它所赖以生存的客观关系网综合决定的。作为决定艺术高峰的客观社会关系网,艺术高峰场本身可以被视为由立峰者、造峰者、测峰者、观峰者和护峰者等五要素组成的社会空间构造。通过考察塞尚、晋代高峰论和唐代高峰论,可以发现艺术高峰场的具体作用。谈论艺术高峰场,意味着强调艺术高峰对于它所孕育和发挥作用的客观社会空间网的依赖关系。当前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筑就艺术高峰,意味着把艺术高峰场的营建当作艺术高峰伟业的基础性工程。真正重要的是艺术高峰所赖以孕育的艺术高峰场及其五要素的建设本身。

时代精神与文艺高峰——哲学对艺术经典的三种建构 下载:68 浏览:407

李洋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黑格尔认为,哲学与文学艺术的经典作品都源于酝酿和生产这些思想、这些作品的"时代精神"。我们可以通过哲学与艺术经典之间的关系,去理解"造峰者"与艺术高峰之间的关系。哲学对艺术经典的建构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第一是作为时代意志的哲学,孕育和召唤艺术经典的出现;第二是哲学与艺术作品共生共存,相互生成,哲学成为艺术经典的语言;第三是哲学家对时代的理性洞察,重新关注到历史上的艺术作品,并以哲学的方式参与这些作品的经典化和再经典化。

艺术批评的“同时代性”——批评家作为文艺高峰的测峰者 下载:64 浏览:398

唐宏峰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与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不同,艺术批评具有"同时代性"的根本属性。艺术批评对同时代的艺术家、作品、现象和问题发言,直接介入到艺术生产,是艺术活动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无论是19世纪法国批评家对同时代艺术的批评,还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现代美术思考中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共同运动;无论是批评家为接受者阐明作品的难解之处,还是批评家与虚假和愚见作斗争、为接受者做判断,艺术批评都介入同时代的艺术现场,对创作和接受产生重要影响。艺术批评通过识别、阐释和判断来测定作品的价值,发挥文艺高峰测峰者的作用,以好的、有效的批评标尺,倡导完善的艺术观念与美学风格,引导未来艺术创作的方向。

艺术批评的“同时代性”——批评家作为文艺高峰的测峰者 下载:62 浏览:408

唐宏峰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与艺术理论和艺术史不同,艺术批评具有"同时代性"的根本属性。艺术批评对同时代的艺术家、作品、现象和问题发言,直接介入到艺术生产,是艺术活动系统的内在组成部分。无论是19世纪法国批评家对同时代艺术的批评,还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现代美术思考中批评家与艺术家的共同运动;无论是批评家为接受者阐明作品的难解之处,还是批评家与虚假和愚见作斗争、为接受者做判断,艺术批评都介入同时代的艺术现场,对创作和接受产生重要影响。艺术批评通过识别、阐释和判断来测定作品的价值,发挥文艺高峰测峰者的作用,以好的、有效的批评标尺,倡导完善的艺术观念与美学风格,引导未来艺术创作的方向。

中国当代文艺高峰创作主体的养成 下载:67 浏览:400

孔令旗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艺术家作为文艺作品的创作主体,为艺术高峰的筑就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西方文艺发展史上创作主体类型的历史经验可以为中国当代文艺高峰创作主体的养成提供启示。从13世纪西方的文艺复兴到20世纪现代主义革命的文艺高峰,其创作主体可分为开创型的创作主体和集成创新型的创作主体,二者互为条件和目的,统一于具体的艺术风格实践之中,在相互联系、因袭和轮替之间,加速了西方伟大艺术家和一个个文艺高峰的生成。西方文艺高峰创作主体所形成的类型和特征对培育中国当代文艺高峰创作主体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启示,即打破传统与集成创新、培养跨学科的文艺创作主体、激发多元的文艺创作主体。

文艺护峰者的层面及其启示 下载:69 浏览:403

韩思琪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护峰者是筑就文艺高峰的重要一环。护峰者坚定地站在立峰者与造峰者的身后,既是文艺的风向标、市场的晴雨表,更是滋养文艺发展深厚广袤的土壤。在当代文艺语境中,他们是艺术高峰所赖以生成的社会制度及艺术管理者、艺术创作制度及其捐助者、艺术作品展览机构及策展人、艺术作品收藏家等——他们形成了多层级、多元化、多角度的"护峰者联盟":国家层面导向性的宏观战略及律法;各类文艺管理机构、管理者;来自民间艺术社会的力量。

2018年中国戏剧热点现象述评 下载:68 浏览:398

任晟姝1 曾薇佳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2018年,中国戏剧行业在协同创新中有了许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产业层面,多渠道金融资本助力戏剧市场拓展资源,"文旅结合"助推戏剧行业结构升级;在创作层面,戏剧工作者始终坚守"精品"意识,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原创佳作不断,中外戏剧合作也日渐成熟。

艺术媒介的历史——从隐匿到突显,而走向终结? 下载:56 浏览:243

彭锋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媒介在不同阶段的地位不同。在古典阶段,艺术的媒介或形式不受重视,受重视的是艺术的内容或主题。到了现代阶段,出于对身份的追求和捍卫,艺术不仅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不同门类的艺术之间也相互区分开来。作为艺术身份的确证,媒介的地位被突显出来。进入后现代之后,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边界日渐模糊,媒介在艺术中的重要性被解释取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打破了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非媒介与全媒介之间的边界消失。在一切都是被媒介的情况下,媒介有可能走向终结。

媒介操作下的历史记忆——亚洲档案艺术与近代殖民历史反思 下载:59 浏览:244

唐宏峰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7期

摘要:
本文以陈旻、库斯诺和陈界仁的作品为中心探讨亚洲当代档案艺术如何通过媒介操作对近代殖民历史进行反思。档案艺术以历史存留的现成媒介材料为对象,从媒介物走向媒介操作,在主体、媒材和作品之间斡旋调节,同时突出媒介的物质性与媒介性,形成一幅媒介与信息、物与叙事、影像与已逝生命交融一体的历史图景。历史的叙述与记忆依赖于媒介,媒介操作召唤出往昔历史的记忆,艺术家通过激活作为"死后生命"的影像,打开封闭的历史时空,将被遗忘的近代亚洲殖民历史的肉身经验再度复活,提示我们正视迄今仍位于亚洲地缘政治核心地带的殖民结构。最终,每一种媒介操作都会反过来指向自身,在殖民主义与媒介操作的紧密联系中,档案的建构性、知识的生产性与媒介的不透明性被暴露出来。

当下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新趋势及问题 下载:92 浏览:496

孔令旗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艺术设计产业逐渐步入转型升级期。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彷徨和模仿期,开始有意识地迈进以人文为本、树立文化自信以及本土化与全球化良性整合的发展阶段。近年来,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扎根于传统文化、强调和推动多文化的共融共生,服务于现代国民的需求,与新的经济形态协同发展,积极加入国际设计组织并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类活动,传统手工艺产业展现新的生命力等方面;同时也存在学科定义有待于完善、教育理念与指导思想应更加清晰、设计史的梳理和设计理论研究有待于加强等问题。

对抗与争议——2000年前后韩国电影历史叙述的一种动力机制 下载:98 浏览:499

李道新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公元2000年前后是韩国电影100年的特殊节点,在此前后兴起的电影史写作热潮,是韩国电影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重要成就。对2000年前后韩国电影历史叙述的考察,主要建立在由韩国电影史学者撰写、并被翻译成中文的韩国电影史著述的基础之上。在全球及东亚视野里,韩国电影的历史叙述,倾向于正视因历史和现实造成的创伤记忆、分断焦虑与抗争格局,主要通过殖民/反殖民、分裂/统一以及全球/在地等二元对立的叙述框架和历史分期,因应一个世纪以来激荡在韩国社会的民族主义思潮和民主主义运动,在解放与开放的史论结构中,纳入有关历史叙述的对抗与争议的动力机制,进而呈现出韩国电影史之于其他各国电影史的独特性与差异性。

“整体观”与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暨电影批评史分期研究 下载:66 浏览:363

陈旭光 《当代艺术》 2020年9期

摘要:
20世纪中国艺术批评史暨电影批评史的研究应该贯彻一种"整体观",即秉持一种全局、宏观的艺术批评视野和开放动态的艺术史意识。20世纪艺术批评史的写作应该基于三个"整体观":其一,艺术门类或学科"整体观";其二,电影(艺术)批评方法"整体观";其三,20世纪艺术史"整体观"暨艺术批评史"整体观"。这三个"整体观"是互相联系、互为依存且互相促进的,这是观念更新、方法革新后自然而然的必然选择。依循这种"整体观"方法论,可以把20世纪艺术批评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转型与建设期、转折与集中期、开放与多元期。自20世纪末和21世纪以来,艺术批评和电影批评进一步面临功能、方法、媒介、接受与传播等的巨大转型。一些新的现象、问题层出不穷。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