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电影文化传播与“走出去”观念的思考——确立自身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重要性 下载:25 浏览:303

周星1,2 王赟姝3,4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0期

摘要:
如今,中国电影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如何"走出去"问题的提出及相关思考,变得日益迫切。中国电影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首先需要立足于中国本土,探索自己电影的民族特色,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满足中国观众的观影需求,并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其次,应该思考其对外传播的世界市场适应性问题,即如何适应世界电影市场的需要,满足不同国家观众喜欢的欣赏趣味。因此,坚守自身价值观,强化对现实生活的反映,适应高科技时代的电影影像表现和艺术创造的需要,拥有创造英雄和超级英雄的能力,尊重自己的创作者,都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必要支撑。

文艺高峰评价标准及其三重张力 下载:31 浏览:295

吴键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文艺发展史上的"文艺高峰"现象涉及复杂的机制与多维的层面,从规范论视角展开研究以确立"文艺高峰"的评价标准,是其核心命题之一。通过对文艺高峰概念的细读,抽绎出其评价标准的三重张力,分别是文艺性质上的社会性与审美性,历史向度中的永恒性与时代性,空间向度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张力,并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初步探讨当代中国艺术公众在对文艺经典的接受与欣赏之中如何处理身份认同中群体与个体、过去与当下、民族与普世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保持共识的前提下代际间也形成了对文艺高峰评价标准的不同偏向。

2019年中国戏剧热点现象述评 下载:28 浏览:296

任晟姝1,2 雷雷1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201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这一年间戏剧行业持续发力:在产业层面,积极响应国家机构改革政策,以戏剧创意助力"文旅融合"、促进城市发展,而"沉浸式"戏剧体验等新兴热点项目也带动了戏剧市场的多样化繁荣;在创作层面,全国各地文艺院团纷纷推出精品红色剧目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唱响新时代戏剧艺术华章,但也浮现出改编经典遭遇"退票风波"、引进戏剧"水土不服"等焦点问题。

艺理学之路——梁玖教授访谈录 下载:34 浏览:294

梁玖 李晓菲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艺术学门类的确立,意味着艺术学科制度的重新建构、重新被认知,以及需要全面推进和逐渐完善其制度体系。在目前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发展中,"乱象"存在的缘由,主要是缺乏对艺术学理论学科制度与历史的认识,欠缺跨入艺术学理论学科及其专业的主动学习意识,缺乏认清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专业性。关于艺术学理论发展的路径,从当下的立场和学术视点来看,首先要守艺术学理论学科之正,其次应有"内求"和"外求"之策。艺术学的中国学派或艺术学门类中"中国学派"的构建,核心是具有中国艺术学术性格的学派。正确处理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关系及其有效的结合,要处理好认识、学习与做三者的关系。

伊朗新电影的现实性品格 下载:68 浏览:397

史可扬 康思齐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享誉国际影坛的伊朗新电影是民族电影的典范,独特的现实性品格是伊朗新电影最本质的属性。伊朗新电影中的现实性品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题材的选择上,从儿童题材到女性题材,再到中产阶级问题,伊朗新电影始终围绕着伊朗社会的真实现实来展开叙述;其次是叙事策略上,伊朗新电影追求平实质朴的叙事风格,以线性叙事展开,采用非戏剧式的悬念设置,通过冷静客观的视听语言来进行呈现;再次是主题表达上,伊朗新电影分别从对个体的人文关怀、对传统与现代冲突中道德困境的探讨和对生存与死亡终极问题的追问三个层面来展开其现实性的探讨。

2018年中国戏剧热点现象述评 下载:68 浏览:398

任晟姝1 曾薇佳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2018年,中国戏剧行业在协同创新中有了许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产业层面,多渠道金融资本助力戏剧市场拓展资源,"文旅结合"助推戏剧行业结构升级;在创作层面,戏剧工作者始终坚守"精品"意识,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原创佳作不断,中外戏剧合作也日渐成熟。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艺术文化观念迁变思辨 下载:64 浏览:406

周星1,2,3,4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40年来,如何认知既往成绩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是需要从观念形态转变和成效收获来印证的。但显然认识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成绩不能缺少从艺术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来观照。在这一时期里,中国艺术文化经历了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适应性转变的过程,艺术文化的变化从观念意识到创作贴近生活,以及适应时代风习和服务于人心精神需要,呈现出其依存于市场却更为注重精神情感创作的良好趋向。

峥嵘40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发展与审美变迁 下载:68 浏览:406

王赟姝1,2,3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与腾飞,成就了中国电视剧艺术百花齐放的多元创作局势。改革开放初期,作为中国电视剧在艺术形态初立的启蒙探索期,随着文艺思潮的蓬勃发展与电视机的普及,中国文化工作者在电视剧影像与叙事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为电视剧的繁荣奠定基础。步入90年代,伴随着电视行业的商业化进程,历史古装剧和现实题材类型剧多样化发展,因而进入了我国电视剧类型化创作的蓬勃发展期。新世纪以来,电视剧产业技术升级革新和新时代文艺的创作语境,共同推动了中国电视剧步入多元发展期。这三个时期中的产业消费、文化政策、艺术审美与价值观表达方式的变化,体现为改革开放峥嵘40年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变革成果。

新思想、新组织、新媒介——近年中国文艺评论状况探析 下载:97 浏览:492

唐宏峰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的五年中,我国文艺评论领域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文艺评论提供了新的思想观念指引;国家高度重视文艺评论,出现众多以文艺评论为主题的国家组织、社会团体和学术共同体等,各种文艺评论活动极为活跃;网络新媒介的迅疾发展极大影响了文艺评论生态,从评论的主体、评论的属性、传播的途径到文本的文体风格、评论的价值与效果等都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根本变化。

2017年中国音乐热点现象述评 下载:97 浏览:500

张璐 周轶凡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纵观刚刚过去的2017年,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聚焦社会艺术教育,推行以人为本的国民艺术素养教育,这些带有明显新时代标签的中国音乐现象显得格外令人关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快速成长,艺术教育普泛性推广;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学科交流融合探索相互促进;跨学科构建知识体系对学科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音乐产业依旧活跃,流媒体逐渐走出单一模式,通过开发新的数字音乐服务产品增加音乐产业附加值。

2017年中国舞蹈热点现象述评 下载:91 浏览:496

王阳文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2017年中国舞蹈事业在创作实践、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形成诸多热点现象。现当代舞创作势头迅猛,舞剧创作内容丰富、不断出新;舞蹈学科建设纵向深化、横向拓展,开启由专业向学科转变的思考、开展课程与教学的深度研讨、加快舞蹈社会化进程、拓展中国舞蹈空间与国际接轨;理论研究一方面舞蹈评论紧跟实践、增长迅速,另一方面以多学科视角进行研究展开讨论,推动了舞蹈事业的发展。

IP电影热的理性审视 下载:91 浏览:494

史可扬 史之辰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近两年IP电影大热,IP要持续成为中国电影的丰富矿藏,需要解决IP素材本身足够优质,提升投资人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坚持美学情怀,突破陈旧模式,抬高中国电影门槛等问题;而已经出现的IP电影远离现实、偏离传统、艺术创新乏力、重形式轻内容、重技术轻艺术等现象,需要及时总结和认真反思。中国电影有着优良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也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100多年的中国电影史,留下了太多的优秀之作,也创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十七年"、80年代等几个中国电影的高峰,而人道主义情怀、入世精神、美善并举、忧患意识等等艺术原则,是中国电影取得这些成就的基础。所以,电影还须重内功,回归本体,勿忘初心。

2017年“艺术与科学”对话现状概述 下载:93 浏览:496

张雪荣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2017年,"艺术与科学"对话的相关主题论坛和研讨会频繁召开。究其原因,宏观层面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无论经济、政治、科技以及文化上都给予社会各层面稳定发展的保障;微观层面上,从社会各阶层的个人到高校、科研院所,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遵从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从自身诉求"意义化生存"和"文明化生活"的探索做起,期望从艺术上寻求自我拯救。随着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思考"人工智能(AI)艺术"会不会成为新的艺术种类的同时,认为艺术边界的界桩确立应该以守候艺术本体为方法论。对这一年度"艺术与科学"的对话现状研究,让我们明确现阶段除了将研究重点放在"科学对艺术的影响作用"上,还可以放在"艺术对科学的启示"上;未来需要深刻探讨"艺术与科学综合性跨学科的学科群"建设和发展问题,需要思考"科学技术"与"艺术教育"两者如何相辅相成地发展下去。

2017年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博弈与融合发展探析——关于艺术边界的思考 下载:97 浏览:501

林磊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技术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为影视艺术带来或多或少的美学革新与观念建构影响。2017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发展,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弹幕等新兴技术的探索实践,使得影视艺术的"互动性"得以实现或进一步增强。数字技术的革新为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影视艺术边界被打破与拓展的新的可能性。就艺术审美的"心理距离说"而言,VR、AR等沉浸式数字技术的运用,并不一定会剥夺影视艺术给人们带来的审美"距离",反而能够使人们以新的技术去选择和创造更多不同的"距离化"审美体验。由此,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进行了一种未来影视的美学观念更新与创作发展的新的理论探索。

2017年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前沿概述 下载:91 浏览:498

李岩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2017年,在中国这个活跃的艺术大舞台上,"重头戏""一个人的艺术史""世界的中国展览馆""现代艺术家的当代对话""赶集双年展""艺术家·女性""世界终归是他们的"等各类当代艺术展览一如既往地活跃,继续呈现出艺术主体多元与艺术形式多样的整体状态。当代艺术是由具有开放的态度、普适价值观、明确的艺术观点、不受艺术形式的束缚、尝试艺术语言不断向外延展的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艺术展览、艺术行为等组成的。就2017年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整体风貌来分析,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渐渐寻找到了立足本土、对话世界的方式,慢慢地脱离了"迷茫与焦虑"的时期,呈现出了逐步沉积、稳定发展的趋势。

何谓中国故事: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的观念辨析 下载:95 浏览:496

杨乘虎1 高云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情状,是树立良好国家形象、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的战略需求,更是彰显大国文化责任、捍卫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际话语权、重构世界文化版图、提升文化引领力的国家使命。中国故事由中国面貌、中国气质、中国价值三层内涵构成,外化为特色性、积极性、共享性的国家形象,体现为中国面貌在面孔展示与身体表演中的文化意涵,中国气质之于地域情境与中国历史文化的呈现,中国价值在价值底线控制与价值空间拓展中的文化共识。

中国电影档期意识与创造拓展的思考 下载:61 浏览:324

周星 黄翔宇 《当代艺术》 2020年12期

摘要:
电影档期的价值不仅在于把握市场规律及获取观众的通约意识,而且也是得到市场回报的重要基础。从档期的盛衰可以看出中国电影不断演进变化的过程。2019年春节档、暑期档和国庆档的巨大收获,证明中国电影的市场档期意识得到了极大加强并且取得了出色成绩。但中国电影档期的成熟度还不足,对创造新的档期,及充分利用档期来丰富中国电影的市场还需更多的努力。

身体·空间·色彩——印度电影中歌舞段落的视觉修辞 下载:274 浏览:271

李莉1,2 《当代艺术》 2019年3期

摘要:
歌舞是印度电影的重要构成部分,已成为其标识性的元素。歌舞段落中身体、空间、色彩的视觉修辞,承载了一定的叙事功能和文化表征,具体表现为彰显了东方的、民族的、舞蹈的身体,作为仪式表演性的空间和跨地域组接的移情空间,用以造势、叙情的色彩。歌舞段落以身体、空间、色彩的修辞,在电影中暗含了特殊涵义,表征了民族文化和意象。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