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海外设计学科前沿人才培养模式趋势研究 下载:22 浏览:251

张弛1 陈洁2 《设计研究》 2020年9期

摘要:
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传统产业必须进行相应的革新,这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要做出相应改变,需要从人才培养方法、教学内容安排、大学文化的营造以及教师素质要求等多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通过整理当前设计学科教育模式相关的国内外政策和研究,结合设计学教育模式相对领先的海外高等院校的发展实践,总结出设计学前沿教育模式发展的四大趋势,为未来中国设计学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吉祥文化在传统民居室内环境中的设计表达——以曹家大院室内环境设计为例 下载:56 浏览:493

李长明 李瑞君 《设计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曹家大院作为明清时期山西地区民居的典型代表,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吉祥文化与传统居住空间相互交融的情形,是吉祥文化的物质载体,反映出晋中百姓的生活理想与精神追求。文章通过对曹家大院中吉祥文化的表达形式开展研究,阐释了吉祥文化在传统民居中的运用和表达出自然淳朴的艺术特征和精神品质,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起到了补充作用。

鲁锦纹饰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下载:49 浏览:381

安丰 《设计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鲁锦是我国鲁西南民间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同时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它正逐渐消逝在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对于鲁锦的传承与保护的工作势在必行。在阅读文献资料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鲁锦纹饰为切入点归纳、整理其纹饰的构成、色彩配置等,调研目前市场上鲁锦纹饰的应用现状。根据调研结果归纳了鲁锦纹饰在商品中应用的局限性,梳理了其文化意义、实际价值。对鲁锦的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结合自身专业对鲁锦纹饰未来趋势进行预测,传统文化只有与现代新理念相结合,才能真正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湘西列必洞村民居空间环境研究 下载:19 浏览:201

李梦丽 《设计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为改善列必洞村民居空间居住环境。分析了列必洞村民居空间的构成与布局,总结了列必洞村民居空间的分布特征;同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空间中各个功能的面积进行计算分析。获得更加适合现代生活中的列必洞村民居空间环境的改善设计方法。

基于“老幼院”模式空间需求的建筑设计基础分析 下载:47 浏览:42

刘燕南 《设计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为设计出适应老人与托管型幼儿互助互益的"老幼院"新型空间,在老与幼之间找到更趋科学合理的共融点与平衡点,研究探索更趋完善的托管型幼教与养老共生空间模式。对"老幼院"发展现状进行调研,依据老与幼的心理与生理特征,研究养老与幼儿教育在功能空间中的交叠以及老幼共处所产生的附加值效应,以趋利避害的设计原则,对空间进行统筹和规划。得到理论结合实践,以科学的方法推导出老与幼共融的老幼院空间模式。该方法可为老人与孩子的相处模式提供新型空间设计的启发。

地铁空间内部“表皮设计”——电子屏及全息影像在地铁壁画中的运用探索 下载:18 浏览:218

高海军 吕江 《中国设计》 2020年12期

摘要:
为城市公共艺术在地铁内部"表皮"方面的设计创作突破思想意识的局限并作出相应的理论性思考。本文简要针对城市地铁内部空间"表皮设计"即在地铁建筑内部壁面的壁画创作实践中运用电子屏和全息影像技术手段的可能性和前景进行初步思索和探讨,通过例举一些有代表性的创作案例来分析当前城市地铁壁画创作在制作手段与表现效果上的现状以及可以发展的形式方向和未来数字信息科技手段大幅度进入创作实践所带来的地铁内部空间视觉变革。从国内外已出现的实践结果来看,新技术手段的运用的确可以带来耳目一新的视觉效能和感受,且制作安装成本也在可控范围内,完全适合地铁内部空间的公共环境。通过国内外已出现的实践案例可见将该类型技术运用在地铁空间壁画创作上是可行的,未来城市地铁空间值得进行该方面的更多研究与探讨,丰富现有壁画类型,拓宽地铁人流的视觉感受与信息传递方式。

湘西地区土家族与苗族吊脚楼差异性研究 下载:23 浏览:129

马秋野 《中国设计》 2020年12期

摘要:
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土家族吊脚楼与苗族吊脚楼差异性较大的部分。从吊脚楼的建筑空间、平面布局、结构、尺寸以及装饰特点等几个方面的特征出发,进行查证比较。得出土家族与苗族吊脚楼在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结论。可为湘西地区特色民居的保护与整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共生理念在小型犬陪伴类产品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62 浏览:415

王香琴 陈晓华 《设计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文章目的是研究共生理念在人与小型犬陪伴产品中的应用方法;运用类比法、对比法和案例分析法,以及产品族设计的DNA方法,分别得出共生理念加入人与宠物犬陪伴因素的产品设计方法、人与宠物陪伴产品的设计方法;将两种方法进行融合,最终总结出共生理念在人与小型犬陪伴产品中的五个设计方法。

关中永寿县传统土布创新设计 下载:60 浏览:470

韩妤1 董洋洋2 《设计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为探寻关中永寿县土布纺织工艺与当今艺术与设计相融合的可能。主要考察了永寿县监军街道永寿村的民间土布织造工艺,分析了永寿村土布织造工艺的现状,了解土布织造的技术与方法,熟悉并总结了永寿村土布织造流程。尝试以关中永寿县监军街道永寿村土布纺织工艺为基础,采用不同的材料作为织造元素,运用新的思路来进行设计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新材料的可能性,形成新的意义上的织物。该设计实践可为关中永寿县传统土布的发展及创新研发提供新的可能。

中国朝鲜族传统民居建筑环境特征 下载:21 浏览:347

孟楷丰 李瑞君 《设计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民居是社会、自然环境、人文和审美,以及生活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的结合体,因此它可以系统、全面地反映出每个时代背景下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居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历史的见证。朝鲜族作为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其本身具有独特性,作为外来迁入民族,朝鲜族本身有着不同于古代华夏其他民族的历史经历。本文从居住学角度入手,探讨中国朝鲜族民居的发展与其独特的环境特征。

旧城居住环境的“有机更新” 下载:84 浏览:485

尹志雯 《设计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为当年旧城居住环境改造过程中拆建失当,或被忽视放任其衰败等现况思考行之有效的出路。通过阐述对吴良镛教授提出的"有机更新"理论的涵义,结合目前旧城现状对其进行延伸,归纳出其对旧城居住环境的指导策略。得到"有机更新"理论指导旧城居住环境改造设计的具体方法。该方法能够为当下旧城居住环境的改善提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苗族民居吊脚楼的再生设计——以西江千户苗寨清宅更新改造设计为例 下载:53 浏览:324

贾丽媛 李瑞君 《设计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黔东南地区是苗族原生文化的中心,苗族人因地制宜,智慧性地创造了吊脚楼民居。为了苗族民居的传承与发展以及苗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方法通过实地调研、查阅书籍资料的方法,从苗居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出发,探索其再生设计的可行性。发掘了苗居建筑的缺点及其自身优势条件。通过清宅这一实例,探索更新苗居建筑室内环境的可能性,在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苗族人提供一个可行的民居建筑再生的方向与模式。

项目引入式课程的设计教学思考 下载:30 浏览:351

谢天晓 《中国设计》 2019年7期

摘要:
围绕传统工艺创新,找到适合于中国本土的项目引入式设计实践的教学策略。访谈、记录、收集德、日、中国院校的课程信息;站在不同地域文化、人文思想的角度,分析对比各方优势与成效;分析中国的社会背景、学生特点与发展机遇。从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社会适应性等角度,提出了此类课程的教学方式。该方式可为服饰设计的实践教学、实验室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旧衣再造设计方法研究 下载:39 浏览:322

佟建龙 孙雪飞 《中国设计》 2019年5期

摘要:
通过对废旧衣服再设计进而来满足人们多变的需求,同时又符合可持续设计的理念。将废弃衣料部分整合拼接的基础上,再通过一些现代的设计方法,实现服装功能性、美观性的结合。能够让我们从日常的生活中去体现低碳环保。使服装在有限的面料下变换出不同的形式既满足了人们对于多样化服装的需求、又达到了低碳环保的目地。

可持续设计中的简素美学研究——以日本无印良品设计为例 下载:36 浏览:299

聂茜 《中国设计》 2019年4期

摘要:
获取一种现代产品设计的美学规律和设计方法。以无印良品这一代表日式禅意美学的世界品牌为例,分析了在可持续设计中地简素美学,其审美理念的渊源,简素美学的研究意义,结合无印良品的设计,分析总结简素美学对当代设计的借鉴意义。总结出通过造物材质的简约之美和衬托质感之美的简素色彩运用,以及强调材质的质感和肌理之美的运用,来设计具有简素之美的产品。这些方法可运用于可持续设计中,以体现产品设计的简素之美。

淄博鱼盘纹样的创新设计 下载:79 浏览:465

马云祥 《中国设计》 2018年10期

摘要:
以山东淄博为代表的淄博窑是磁州窑的重要窑之一。大量的民间陶瓷都是在这里烧制出来的,是中国北方地区很重要的一个民窑址,淄博窑出来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粗大笨重。淳朴的劳动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了创作,在保留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绘画,产生了最著名的淄博大鱼盘。淄博大鱼盘的设计具有很突出的地域风格、具有独到的美。其绘画种类丰富,虽然粗犷,但具有中国传统书画的独到韵味,内容流露淳朴的人们出对圆满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其他地区的陶瓷形成鲜明的对比。淄博大鱼盘的绘画方式虽然粗俗,但却是淄博博山民间文化的象征,通过对淄博大鱼盘的纹样研究,不仅为更一步了解当时的人文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而且对于当下的艺术研究,以及当代艺术的思考也有至关重要作用。

从现象到本质——黔东南苗族打籽绣的图案意蕴 下载:67 浏览:362

曹雪 王群山 《中国设计》 2018年8期

摘要:
黔东南地区苗族的打籽绣是一件将技艺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它所表现的图案是一种记载苗族历史的符号,不仅向后人们传递了苗族的文化史实,也给观赏者们带来了视觉冲击力以及符号背后的深层含义。文章通过描述其图案内容、阐述其纹样形式,从而诠释其图案的审美意境,以及蕴含的苗族人民内心最初的向往与愿望。

“破损”牛仔服装设计及艺术审美 下载:48 浏览:468

程煜 杜冰冰 《中国设计》 2018年6期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起,破洞牛仔服装在中国风靡至今,成为众多年轻人追逐喜爱的时尚单品,"破损"牛仔服装经历了破洞、撕裂、破边、破旧等多种变化,使得牛仔服装更具多样化、独特性的潮流特征。本文从服装学的角度对破损牛仔服装设计手法进行分析,以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文化因素以及艺术审美意识为背景,探究"破损"牛仔服装在其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时尚潮流和审美文化。

敦煌尊像画中的辅助线研究 下载:64 浏览:269

魏丽 《国学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本文将以敦煌北朝时期的千佛像和说法图佛像为观察对象,对画工在绘壁之前所使用的不同形式、不同作用的辅助线痕迹进行复原和归类,还原出画工绘制佛像时所使用的比例格的基本形式,并以此推测古代画工如何借助辅助线来完成标准格式的佛像绘制,还原出敦煌艺术背后的系统、合理的工作方法和行之有效的组织结构,最终展现出敦煌灿烂艺术成果背后的内在规律和成因。最后,本文还通过对比中世纪拜占庭基督教壁画艺术创作中所使用的比例格,来探讨敦煌壁画中比例格的大致来源,通过对比东西方工匠们在比例格具体使用方法上的差别,来进一步拓展古代东西方之间文化交流的理解深度。

虚拟与现实之间——关于数字媒体与艺术的几点思考 下载:31 浏览:362

张玉安 《当代艺术》 2018年12期

摘要: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生了数字媒体艺术。无论从艺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来看,数字媒体艺术在未来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对于传统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所营造的虚拟情境更加逼真、生动,更容易让人沉浸其中,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也将越来越深地介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旅游探险、情感体验、生活设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活时代,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线将会淡化、乃至消失。它给我们带来的福利是显然的,但副作用也不可小视,故此,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也就成为必然。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