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电影工业美学视野下华语歌舞片类型建构的困境与策略 下载:27 浏览:311

刘祎祎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2期

摘要:
21世纪以来,华语电影多种类型蓬勃发展,但歌舞片却反常地呈现出失语的态势。华语歌舞片存在着美学与工业双重维度下的缺陷与不足。与歌舞片发展态势良好的好莱坞歌舞片进行对比,当前华语歌舞片在类型演进过程中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就美学建构而言,华语歌舞片的制作应依循电影工业美学理论,遵循工业美学的几个重要原则:"常人之美"与"个性之美"共存、"类型化"与"作者化"共建、"制片人中心制"与"体制内作者"共谋。在中国电影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转型的进程中,为促进华语歌舞片类型的发展,就应该如此进行其新形态与新机制的建构,从而发掘出歌舞片类型自身的潜在美学魅力、人文关怀和商业价值。

“民族身体”的想象性重塑 下载:31 浏览:299

田湉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中国舞蹈之"中国",必然体现在对民族舞蹈形态的找寻上。这个不断找寻、建立民族舞蹈形态和审美的过程,就是对"民族身体"的重塑过程。这一重塑过程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被"传统化"的,带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规约感,趋于集体归属感而致力于创造一种民族艺术语言,对"民族身体"的建立表现为通过不同方式实现民族舞蹈的"传统化"。而在当下的国际语境中,它已经逐渐走向了更为开放的"世界性"表达,固有传统的舞蹈模式在艺术语言的生成和创作中被转化、和解,表现为以"世界性"来观照民族舞蹈语言及其创作。当下的舞蹈艺术创造主体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不断建立自身与世界对话关系的过程。

在世界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以敦煌题材的舞蹈创作为例 下载:30 浏览:298

慕羽1,2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敦煌题材的舞剧不胜枚举,但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部以此为题材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40年来一直受到文化界的整体关注,此种现象并不多见。敦煌题材的舞蹈创作如何能在世界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呢?敦煌好故事,既是"千年生命"的敦煌文化故事,也有当今敦煌"供养人"的故事。"讲好敦煌故事"并非指狭义的"情节叙事",而是广义的"文化叙事",涉及话语技巧和叙述行为,体现在舞蹈创作上,则可以涵盖"重建"并探索敦煌乐舞的剧场形态,创作叙事性民族舞剧,以及进行当代审美的舞蹈剧场或跨界总体艺术尝试等。

舞蹈批评类型和模式探讨 下载:66 浏览:402

慕羽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舞评有多种划分方式,比如从"作者"或"读者"角度划分等。从舞评本身的规律出发去研究舞蹈批评,即对舞蹈批评形态模式的探讨,则是一种学术意义上划分方式,阿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理论"仍然有重要价值。这与舞评人建构的价值体系相关,文章所折射出的主体性是否鲜明也能窥见。换句话说,评论一部舞蹈作品,是侧重探究其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还是去寻觅与编导内心的联系,或是从作品本身进行细致分析,抑或是去看观众对它的重新解读,这都是不同的舞蹈批评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朝代、历史时期,舞蹈批评的结构形态各有侧重,偶有多元互渗或共生。学术意义上的舞蹈批评不只是动作层面或审美意义上的评判,还可能涉及思想精神层面上的文化批判力,关乎的是思想与观念上的角力。舞蹈批评也不再限于舞蹈内部体系的解读,更应在一定的学术体系中。

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序 下载:95 浏览:503

吕艺生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王玫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舞蹈编导,她的作品很重要,但传统思维的评论、现成的理论模式都无法应对。王玫很孤独,因为她的意会思维超众,创作实践超前,教学方式"格路"。研究王玫编创实践与编导教学实践中的"后现代"特性,其富有个性且自成体系的编导教学,既是编创技法,也是教学方法,更是思维方法,是"渔法"。王玫对她这一编创的每一个步骤、每一种技法、每一类动作都创造出自己的词语概念,以使教学科学化、系统化、理性化。

俄罗斯芭蕾的现代性转型 下载:92 浏览:500

张延杰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12期

摘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白银时代"的现代艺术潮流之中,俄罗斯芭蕾实现了现代性转型。俄罗斯"白银时代"融合鲜明民族气息的现代艺术,为佳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奠定了至关重要的美学基础。佳吉列夫和他的舞团凭借《彼得鲁什卡》《火鸟》《春之祭》这些传世名作将芭蕾带入现代艺术世界。这些作品所散发出来的浓郁俄罗斯民族气息征服了欧洲观众,并成为区别于古典芭蕾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今天,当我们追索这一现代性转型的文化源头时,不可忽略俄罗斯现代芭蕾的开创者在现代艺术的语境下,对自身民族传统的探寻、汲取以及转化和运用。

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现实题材舞蹈演进启示 下载:90 浏览:493

慕羽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现实题材"一般来说指的是展现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尤指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实语境中的作品。在中国舞蹈界,所谓现实题材舞蹈却有更为宽泛的含义,它既包括了当代现实生活题材,也把具有"现实性"的题材囊括其中。因此,"现实题材"舞蹈就有了三方面内容:即当代现实生活题材、"现实性"的革命军旅题材、民族题材。虽然上述创作是中国舞蹈艺术的主流,而且在现代性的价值观和多元化艺术手法的表达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实际效果上,始终缺乏中国文艺界的学术认知度,对老百姓的吸引力也不够,更谈不上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顶多能实现"圈内效益"。通过梳理"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基本演进,尝试归纳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取得的历史经验和成就,从中窥见中国现实题材舞蹈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舞蹈戏剧构作在中国 下载:92 浏览:496

田湉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7期

摘要:
戏剧构作,作为一种职能、工具、方法,抑或是一种身份、职业,逐渐被介入到了当代舞蹈剧场的创作实践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与在场艺术世界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先锋舞蹈实践者们,通过与戏剧构作人的紧密合作,以基本戏剧构作原则为主创方式进行舞蹈创作,结构舞蹈作品。戏剧构作在中国实验戏剧和舞蹈剧场创作中的蔓延与渗透,为厘清舞蹈戏剧构作的概念、内容、特征及其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提供了可能,也为进一步探讨舞蹈戏剧构作在中国舞蹈剧场中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舞蹈编排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实践基础。

舞蹈人才类型的历史迁化 下载:73 浏览:298

吕艺生 《当代艺术》 2019年10期

摘要:
舞蹈人才经历了双向型(H型)、单一专业型,再到复合型和通识型等历史演变过程。从创造型人才培养的视角来看,单一专业型人才是过了时的人才观所致,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因此,舞蹈教育的培养方向,应当以通识型人才、创造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培养新型教育人才,改进舞蹈教育,以满足国家崛起的需要。

中外舞蹈“反向交替”现象的启示 下载:64 浏览:230

吕艺生 《当代艺术》 2019年5期

摘要:
中国与西方舞蹈史有一奇特现象:中国现当代舞蹈创作以叙事性为主流,并奉行现实主义理论,恰与西方20世纪前的"模仿论"时代相似;而西方20世纪后的抽象表现主义,恰与中国古代抒情性舞蹈的大写意雷同。它证明表现主义与再现主义均为人类舞蹈必经之路,不能以此论先进与落后,两种现象在实践中也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当下全球化时代,两种倾向必定能够共存,为我所用。

舞蹈人类学读书笔记 下载:57 浏览:370

吕艺生 《当代艺术》 2020年10期

摘要:
通过阅读有关艺术人类学的论著,梳理出舞蹈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和相关理论问题,特别是在人类学视角下认识什么才是本来意义的"真正的舞蹈",舞蹈的生命意识与生命情趣,因而,学界除重视舞台表演性舞蹈外,也更要重视那些鲜活的带有原始痕迹的民间舞,以及现代城市民间舞、街舞和广场舞,加深认识"不是表演给人看的舞蹈"在人类学和舞蹈美育中的重要意义。

哲学为何忽略了舞蹈 下载:61 浏览:370

吕艺生 《当代艺术》 2020年8期

摘要:
加拿大美学家弗朗西斯·斯帕肖特于20世纪80年代以《哲学为何忽略了舞蹈》一文,探讨了舞蹈在艺术哲学中的缺席问题,并点名道姓地批评了黑格尔。后来探讨舞蹈的学者虽多了一些,但误解和曲解者仍不在少数。本文拟紧跟着弗朗西斯的话题,通过分析舞蹈特别是原始舞蹈,指出舞蹈自诞生起就处于人类意识支配之下,并将舞蹈推向黑格尔美学的艺术标准,说明人类恰是在宗教、生命、社会、审美等意识支配下,创造了原始舞蹈的早期辉煌,现代舞蹈的复兴及表演的现代舞蹈艺术,就更是在意识支配下的新时代辉煌。本文最终以黑格尔的艺术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逻辑,得出"意识的肢体表现"的舞蹈美的结论。

“美,是舞蹈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吗 下载:76 浏览:390

吕艺生 《当代艺术》 2020年3期

摘要:
"美,是舞蹈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个命题,今天虽已不再提,然而,对部分舞蹈编导、教师甚至个别理论工作者而言,它仍如幽灵一般纠缠着他们。无论是在舞蹈创作实践、舞蹈教育教学中,还是在美育工作中,对舞蹈本质认识的模糊致使滥用"唯美"和"美育"概念,将美和美育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和人为美的修饰上。这不但会把舞蹈实践、舞蹈教育引向歧路,也使舞蹈美学蒙受误解。事实上,在有些创作者理直气壮地谈着浮浅的"唯美"时,实际否定了思想性的重要;而停留在浮浅的外在美的所谓"美育",偏离了美育轨道,人们对此却没有察觉。因此,今天如何认识舞蹈的本质特征仍是十分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