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础设施提升对区域金融集聚的影响——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经验检验 下载:66 浏览:465

王方方 雷丽萍 杨旭宇 《现代经济研究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本文基于2003~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了基础设施提升对金融集聚的总体影响。结果表明: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基础设施提升是促进金融集聚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并对其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对本地的金融集聚起促进作用的同时抑制临近城市的金融集聚。本研究评估了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提升对金融集聚的影响程度,以期对现有研究金融集聚、粤港澳大湾区系列文献作进一步的拓展与补充。

区域金融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研究 下载:62 浏览:423

千慧雄 《经济与管理学报》 2019年6期

摘要:
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技术创新存在着主体功能和攫取两个方向的双重作用。主体功能作用通过甄别机制、监督机制、风险分散机制、人力资本积累机制等促进技术创新;攫取则是金融部门瓜分实体经济发展成果的过程,这对技术创新将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国省域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金融资源动员能力和配置能力主要体现了金融的主体功能能力,金融机构的微观盈利能力则体现了金融部门的攫取能力;金融资源动员能力的提高会增强金融系统对高风险创新活动的包容性,金融机构攫取能力的提高对低端创新活动的抑制作用更显著,金融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则会使金融系统倾向于支持低风险技术创新。另外,东部地区虽然有充足的金融资源,但金融部门市场势力也更强大,对实体经济的攫取能力也更强;中西部地区则由于金融资源稀缺,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金融主体功能能力仍处在边际报酬递增的阶段。因此,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体系建设应着重金融基础设施投资,提高金融系统的主体功能能力;东部地区则应强调市场改革,适当削弱金融机构的市场势力,抑制其攫取能力。

区域金融一体化:金融科技的功能与实现路径研究——以长三角金融一体化为例 下载:37 浏览:225

陆岷峰 《金融研究杂志》 2020年2期

摘要:
经济区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经济区域一体化需要有金融一体化相呼应。区域金融一体化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区域内,金融为服务经济一体化目标而实现的金融资源效能最大化。基于资源的有限性及利益的排他性,区域内各单元与整体区域目标、利益有时会发生冲突,加之经济区域一般不是以行政区域来界定,更加深了这种矛盾的激烈程度。以解决金融痛点为基本功能的金融科技,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在缓解单位区域与整体区域矛盾的过程中发挥特殊功效,通过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互融信息平台搭建、金融机构数字化等措施,最大限度实现区域内金融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助力金融一体化目标的实现。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成效及展望——基于福建泉州经验 下载:47 浏览:427

郑立君 《金融研究杂志》 2019年6期

摘要:
改革实践中,泉州金改区紧紧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主线,着力打通金融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两个通道",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取得了预期的改革成效,有效发挥了地方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试验作用。本文梳理了泉州金改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改革特色及可推广、复制的经验,并提出泉州金改未来的发展思路。

国内金融地理学研究进展述评 下载:38 浏览:361

赵晓娜 《金融研究杂志》 2019年2期

摘要:
2001年,劳拉詹南的《金融地理学》中文版刊出,开启了中国金融地理学研究的序幕,中国特殊的经济地理条件,为金融地理学研究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文章梳理知网和硕博论文库里近15年国内金融地理学相关文献,对国内金融地理学研究的进展进行系统述评。研究发现,国内学者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金融地理视角下的区域金融研究、区域经济、金融中心和金融排斥等几个方面。根据对文献进行述评的结果,在未来金融地理学的研究中,应该重视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研究,应该结合国家战略进行研究,应该重视不同学科的理论交叉和研究方法交叉,这要求学者们具有更深的学术素养和更广阔的学术视野来兼顾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由对研究对象的表层分析到本质探求、由单一的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转变到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

长株潭区域金融业非均衡发展现状与协调发展路径选择 下载:41 浏览:258

平先秉 《金融研究杂志》 2018年12期

摘要:
随着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与长株潭城市群的稳步推进,长株潭经济合作已逐步实现融合。作为长株潭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金融业,如何实现协调发展则显得刻不容缓。长株潭三市金融业不仅在总体规模上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而且在结构、发展效率两方面非均衡发展的态势也日益突出。在客观分析长株潭区域金融业非均衡发展原因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要想实现长株潭区域金融业均衡、协调发展,根本前提是提升长株潭三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缩小差距,核心是强化长株潭三市跨区域合作,保障是建立健全长株潭区域金融主体利益分配与补偿机制。

基于风险传递视角的我国区域金融风险计量研究 下载:120 浏览:814

石璐青 《金融研究杂志》 2024年3期

摘要:
本文聚焦区域金融风险部门间的风险传递,以我国2005至2021年31个省份的年度经济数据为样本,从政府、房地产和金融机构三部门出发,通过构造部门风险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房地产市场扩张风险是威胁我国区域金融稳定的重要风险来源,并通过进一步向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风险传递来进行累积。这为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区域金融风险的有效防控提供了参考。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