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线性文化遗产现状特征及其保护路径——以徽州古道为例 下载:32 浏览:333

储金龙1 李瑶2 李久林3 《中国城镇》 2019年12期

摘要:
徽州古道蕴含历史与文化底蕴,对徽州地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结构,通过GIS平台选取遗产斑块密度、β系数、空间整合度指标,以徽州古道为例,采用文献梳理、实地调研等方法,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评价,量化分析并总结出徽州古道现状特征,研究空间信息技术在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徽州古道与沿线村落密切相关;对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从整体出发。并从斑块更新与活化、廊道连接与优化、基质保护与提升三个方面探讨了徽州古道线性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途径。

迈向淘宝村3.0:乡村振兴的一条可行道路 下载:76 浏览:396

罗震东1,2 陈芳芳3 单建树4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5期

摘要:
让要素重新回流的淘宝村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是乡村振兴的先锋,推动了一场新的自下而上的城镇化进程。淘宝村的发展与升级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也面临着乡村振兴的普遍挑战。文章全面分析淘宝村推动的乡村城镇化的特征与困境,明确指出淘宝村目前的升级困境就是淘宝村发展的"中等收入陷阱",而迈向淘宝村3.0就是跨越陷阱的过程,实现的路径就在于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和恰当的规划引导。

无地方蔓延下的呈贡新城地方感:居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实践视角 下载:40 浏览:406

李昊1 周扬1,2 《地理研究进展》 2020年8期

摘要:
以呈贡新城为例,基于地方感的"经验诠释"路径,采取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访谈法获得新城居民日常生活及空间实践特点,试图解释新城地方感的特征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呈贡新城以"无地方"的现代主义空间、设施和现代经济生活所细密安排的作息重构居民的生活习惯、空间实践,居民将其内化为人地情感联结;(2)虚拟媒介参与地方感的构建过程,将新城现实空间转录,成为居民开展空间实践的素材来源。媒介通过图像等方式传递"锚定"在故乡的地方感,平衡新城与故乡之间的地方感张力;(3)新城更突出经济生活功能,相比于乡村和老城,在地方文脉、熟人社交网络和邻里关系上有所欠缺,当居民的经济生活发生变故时往往因地方感快速减弱而选择告别新城回家乡发展;(4)与现代生活流动性相伴随的是新城居民对不可预知因素的焦虑,不稳定的地方感构成了新城无地方性蔓延之下的特殊地方意义。

扬子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与支撑策略研究 下载:81 浏览:484

王绍博 罗小龙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基于GIS平台,运用位序规模分布、均匀度指数、引力指数对扬子江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集聚扩散特征、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进行分析,结果如下:南京、苏州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区域发展能力有限;泰州中轴枢纽优势未充分发挥;南通江海门户地位未充分利用;跨江基础设施对接不足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扬子江城市群的发展。未来应强化苏州、南京双引擎功能,实现扬子江城市群双核共振式发展;优先实现发展洼地隆起,带动城市群带状连绵式发展;加强跨江通道建设;重视泰州中轴培育。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