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四川博物院微信导览设计研究 下载:42 浏览:340

张鸶鸶 孟文斯 吴章洪 《设计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研究如何设计出更加符合用户行为习惯和操作需求的微信导览,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给参观者带来便利。通过四川博物院微信导览的设计实践,从用户研究、流程与规范、信息构架和界面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探索出未来博物馆微信导览设计的新方向,即结合艺术与科技,在大数据、云计算、AR、VR、智能定位等技术手段的加持下,融入有温度的地域文化元素,进一步简化交互流程。博物馆微信导览将为用户带来真实友好的沉浸式体验,开创出博物馆展陈的新空间。

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基于移动AR的文物展示系统研究 下载:22 浏览:227

陈正捷 《中国设计》 2020年9期

摘要: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将移动AR技术与博物馆导览APP结合,对博物馆文物资源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示。产出一个面向文化创意设计的文物展示的APP。该APP可以为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系统支撑。

基于LoRa通信的博物馆微环境无线网络系统 下载:51 浏览:368

张辉1,2 刘真2 张阳1,2 《中国仪器》 2019年8期

摘要:
针对现有的基于Zigbee通信的博物馆微环境无线网络系统功耗高、抗干扰性差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LoRa通信的博物馆微环境无线网络系统。基于LoRa通信的博物馆微环境无线网络系统通过终端采集温湿度、紫外线、光照强度等信息,网关进行中继,将信息传递给服务器。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起到实时监控以及预警的作用,具有低功耗、远距离、低带宽、覆盖容量大、低成本等优点。

服务设计视角下挪威石油博物馆用户体验创新研究 下载:24 浏览:222

王海智 彭心 《中国设计》 2020年4期

摘要:
本文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针对挪威石油博物馆的沉浸叙事设计和互动展示设计进行服务创新探究,以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运用服务设计理论及研究方法分析挪威石油博物馆的展项和空间设计。最终提出基于用户体验的博物馆服务创新方法,加强博物馆作为"服务提供方"与用户作为"服务接受者"的联系,增加体验中的高光点,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目的。

博物馆文创产品定制化设计研究 下载:43 浏览:271

杨盼 《设计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创新开发是对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响应,同时也是博物馆利用馆藏品发挥功能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定制化的设计模式,从调研出发,总结博物馆文创产品存在的不足,对博物馆文创产品定制化设计进行SWOT分析,从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三个方面对博物馆文创产品定制化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研究——以中国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例 下载:63 浏览:242

王昭 《中国设计》 2019年2期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博物馆的文创产品的现状、困境及未来,结合现代美学、创新性设计等方面探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研究国内外优秀的文创产品案例,分析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现状、困境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得到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未来设计思路。该研究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参考。

情节叙事方式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下载:87 浏览:432

唐正严 《中国设计》 2018年3期

摘要:
国内博物馆的快速发展常常会导致博物馆的千篇一律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在对于感性与理性的把握上常常失衡,情节叙事的方式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运用能够解决这一现象的发生,本文用情节叙事的具体方法及其基本要素剖析如何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实际运用,如何能够更好地设计博物馆的空间。

传统与现代之间——云南大理周城村白族扎染现状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下载:64 浏览:407

郭佳1,2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周城村白族扎染技艺在社会变迁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生存状态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续博弈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真实写照,也是民族地区的乡村建设在传统与现代间、地方与全球间寻找发展出路与提升空间的一种映射。地方民族文化在与世界的接驳中不断地进行自身调试,适应了新时代审美需求及市场需求的白族传统扎染技艺回滤到了乡村的社会结构秩序中,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也在以新的方式反哺着生长于其中的民间艺术。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可在对地域文化遗产群资源的整体利用和联动中淡化其单一的地方属性,以一种民族象征符号的形式在文化的全球性中寻求其民族性的新定义与新意义,从而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语境中发挥其艺术的能动性作用。

新技术语境下博物馆游戏化传播的建构路径 下载:51 浏览:367

刘岩 《中国新闻传播》 2020年7期

摘要:
游戏作为人类的本真追求,具有冲破枯燥惯常现实的跳跃性。取道传播游戏论,与科技、创意等合谋,基于身体交互体验和独特空间叙事,使观者在参与互动、身心愉悦和需求满足间形成对优质文化的感知记忆与情感关联,成为新技术语境和媒介生态下博物馆传播实现人性化转向的必然之举。

乡村民俗博物馆的旅游产品体系构建——以侯冲为例 下载:63 浏览:399

魏文静 臧其猛 田静 《国际科技论坛》 2018年1期

摘要:
乡村民俗博物馆的主题选择和产品设计应紧紧围绕乡土生活的主题而展开。居住民俗、生产民俗、商事民俗、婚丧民俗、节庆民俗等都是乡土生活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民俗的建构者除原住民外,外来客居者如下乡知青也对乡土民俗变迁产生影响。乡村民俗博物馆是乡土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和文化保护区,其建设与开发必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

南洋研究所及其南洋研究(1942—1945) 下载:46 浏览:208

于延亮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摘要:
重庆国民政府为应对日伪对南洋华侨的蛊惑性宣传,同时为给政府各部门在南洋和华侨方面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方案和依据,于1942年设立南洋研究所,开展南洋和华侨诸问题的研究。研究所制定了庞大的研究纲领,但是主事者安插亲信、内部矛盾尖锐、研究条件有限等因素,导致整体成效不佳,开办三年后被撤销。研究所出版《新南洋季刊》两期,刊载研究南洋的理论方法、介绍南洋史地、民族研究、华侨研究、经济研究等论文,对普及南洋知识、推动南洋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在揭露日本侵略南洋图谋和行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周氏兄弟开蒙经验中的博物杂学和“多识”趣味 下载:68 浏览:394

王芳 《中国文学》 2019年3期

摘要:
本文主要关注鲁迅和周作人在晚清这一变革时代的开蒙经验,以厘清其博物杂学和多识趣味获取的意义。鲁迅和周作人童蒙时代以杂学开蒙,不仅提供了传统小学和考据学的必备知识,剥除经史指向,更为二人提供了自然物和人工物等博物知识,以及建立在知识(清儒)和趣味(文人)上的实践和经验。而晚清新式学堂的出现,以及西方科学和博物学书籍的进入,却使得兄弟二人的开蒙经验,成为其未来科学、文化和思想等成长发展的重要资源,也预示着学科和文化等级秩序的沉浮变迁。

祆神还是佛像:释迦牟尼降伏外道造像再论 下载:20 浏览:130

王庆卫 《国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有一尊释迦牟尼降伏外道造像,根据造像的头光、佛衣样式和铭文字体内容的分析,其刊刻年代约为开元四年至天宝十四载之间。这尊造像的艺术来源有二,一是青州造像中的韩小华造像和粟特人日月组合图案,一是与敦煌西域指日月瑞像相同的母题,二者交互影响形成了此尊造像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造像左上方和右下方圆轮内的图案表现的分别是祆神密斯拉和祖尔万,总体内涵是佛教降服外道的内容,除了宗教属性之外,后面似乎还隐藏着更为隐晦的政治性色彩。

简论理学从朱陆到阳明的发展脉络 下载:84 浏览:439

毕游 《国学研究》 2018年1期

摘要:
"理"的实质内容是道德信条,是存在于人伦世界的主观之理。在朱学中,道德也是存在于自然世界的客观之理。在从南宋后期到明朝中期的发展中,道德的这种客观性越来越弱,主观性则越来越突出。道德信条的存在本体,在朱学中是"性",在陆学中是"心",在王学中是"知",道德的实践性越来越强。道德在朱学中是知识,但到了王学中已经变成本能了。与此相应的是,朱学视道德为博深的知识体系,但在陆学和王学中,却是简易的常识。

从原真的物品到现实的展示:关于现代博物馆传播秩序的景观幻象 下载:59 浏览:399

宋厚鹏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物品"是博物馆展示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也是它传播文化时所需要的重要媒介。然而,在现代博物馆以秩序对物品进行展示以教育公民和服务国家时,它往往会按照某种标准对"物品"进行重构,即使"物品"向"事物"转化,以构成承载权力话语和现实意义的文化景观来对公众进行启蒙和规训。通过被展示的"物品",可以发现现代博物馆展览的"真实"性,及其作为文化实践活动和主体身份建构的本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现代博物馆是在借助对物的秩序化展示,以通过经文化调解的文化景观来对公众发起询唤,而公众一旦身处其中,也就意味进入了秩序对物的建构和身心的治理。

皮影戏与中秋节的渊源与互动 下载:36 浏览:281

李龙 《当代艺术》 2019年8期

摘要:
皮影戏因夜而兴,中秋节因月而起。作为一般的视觉意象,夜晚与月光建构了两者表面的图像联系。图像证史,意象影响民俗。由显性的意象性图像出发,皮影戏与中秋节之间被人们逐渐阐发出更多民俗化的文化联系。中秋节语境中的游月宫传奇与皮影戏供奉的乐王教主、中秋节演出皮影戏《唐明皇游月宫》与"夜作皮影"习俗,把中秋节与皮影戏放置在同一民俗维度,丰富并充实着它们的文化内涵。

傣族传统稻作农业生产体系的生态人类学考察 下载:51 浏览:337

张海超1 雷廷加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之前,傣族地区仍有大量土地荒芜,本地文化并不鼓励无节制地对森林进行开发。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傣族更依赖田地自身的修复能力,一年只种一季粮食,主要通过休耕来实现地力的自然恢复。傣族地区虽然建有相对完善的水利设施,但都以引水为主,并没有建设可以扩大灌溉面积的水库。当面临短期缺水的情况时,将秧苗临时寄养在地势较低的小块土地上,雨季到来后再将它们挪到已得到灌溉的大片田地中;傣族的水稻生产体系投入人力较少,土地只是浅耕,不施肥,也没有除草等田间管理活动,与东亚汉族地区的农作实践差别显著。以往的研究过于关注单位面积的稻米产量,认为当地农业生产"落后",但考虑到人力物力的较少投入,傣族传统稻作可以说是一种高效、理性的生产方式。

传统工艺遗产的保存与再利用——以云南省石羊镇盐文化博物馆的工艺展示为例 下载:54 浏览:374

朱霞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3期

摘要:
传统工艺遗产的科学记录和保存是传统工艺再利用的重要前提。云南省楚雄州石羊镇盐文化博物馆对盐业工艺遗产的保存是碎片式的,从千年历史长河的不同时代分别提取、选择了井盐生产设备并重新配置和组合,形成了盐业技术史展示中的"奇美拉"重构,这种"博物馆式"的生产与真实生产存在明显差异,它表达了当地人自我文化的想象力,是一种与地方经济与文化重建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其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真实的记录和保存传统工艺遗产,而偏向于对传统工艺遗产的再利用,充满了让传统工艺遗产换一种方式重新回归当代的日常生活的诉求。

博物经验与浪漫精神:英国自然写作传统中的多萝西·华兹华斯创作 下载:20 浏览:419

吴靓媛1,2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18年5期

摘要:
多萝西·华兹华斯的自然写作突出表现了"博物经验"与"浪漫精神"这两大特质,并在其个人经历与创作风格的影响下产生了变异与融合:其创作在题材、思想和风格方面,上承吉尔伯特·怀特的博物写作之风,下启W·H·赫德逊、理查德·杰弗里斯的浪漫主义自然写作,其中蕴含的博物经验与浪漫精神一直绵延到当代英国新自然写作之中。本文将多萝西·华兹华斯的创作置于英国自然写作传统中,从博物经验与浪漫精神的角度揭示多萝西的自然写作被遮蔽的价值。

博物、传奇与黔地方志小说谱系——论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 下载:93 浏览:501

李遇春 《文学研究》 2019年1期

摘要:
欧阳黔森是新世纪中国文坛上具有较大影响的贵州作家。他在小说创作中努力运用现代意识激活我们民族的文学传统。这主要表现为,他不仅把专业的现代地质学知识融入小说叙事中,用诗意的笔触展示贵州的地理风物,形成了独特的现代知识性叙事模式,激活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博物"叙事传统,而且他还着意发掘和捕捉贵州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异人奇事,塑造出形态各异的贵州人物艺术典型,以此激活中国古代小说中以史传或纪传为中心的"传奇"叙事传统。无论是以地理为中心的博物还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奇,二者均统一在欧阳黔森的黔地方志小说谱系中。正是通过创造性地转换中国古代地方志及其方志小说叙事传统,欧阳黔森在小说创作中激活并重塑了作为地方性知识与文化的贵州精神。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