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城市公园空间叙事研究——以无锡城中公园为例 下载:23 浏览:248

董璟璟 林瑛 《中国设计》 2020年8期

摘要:
文章以无锡城中公园为例,试图去探寻空间与叙事、城市公园与空间叙事的相互关系。其中命名式叙事、小说式叙事、隐喻式叙事的叙事方式较突出,通过具体分析公花园内部各类叙事语言要素和细节处理以及对公花园作为城市公园代表的共性和特性剖析。将空间叙事起到的效果在城中公园设计中的集中表达进行展现。无锡城中公园主要依据红色主题进行设计,其空间叙事方法可为城市公园设计提供参考同时提出更多空间叙事的可能性。

服务设计视角下挪威石油博物馆用户体验创新研究 下载:24 浏览:219

王海智 彭心 《中国设计》 2020年4期

摘要:
本文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针对挪威石油博物馆的沉浸叙事设计和互动展示设计进行服务创新探究,以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运用服务设计理论及研究方法分析挪威石油博物馆的展项和空间设计。最终提出基于用户体验的博物馆服务创新方法,加强博物馆作为"服务提供方"与用户作为"服务接受者"的联系,增加体验中的高光点,调动用户参与的积极性,达到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目的。

浅谈电影中的空间艺术表达 下载:75 浏览:388

李俊源 《新闻传播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心理的空间是一种无法寄托的深邃遥远,它漆黑,它深远:等待的空间是一种望穿秋水的孤独宽广,它悲伤,它煎熬。空间,是一种立体的几何存在,是一种三维具象的画面。它将情感的饱满用一种更加立体的手段呈现,具有无法用语言陈述的视听包裹力度。空间的内存是无限的也是隐形的,各种情绪、感觉、思想却都可以填充其中。

功能在建筑空间里的叙事性——以山西经贸职业学院南校区规划方案为例 下载:39 浏览:321

李冬1 曹迪2 《设计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功能在建筑空间里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人行为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设计建筑功能空间时,要充分考虑其复杂和矛盾的特性。而对于复杂和矛盾的事物,想要准确地去定义往往是徒劳的,只有叙事性的描述才能把握其全部内涵。为此在建筑功能性空间的设计中,采用叙事的方式去描述和理解其功能,指导设计时的思路,比单纯地用准确的定义去描述空间的功能更有意义。

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方法探析 下载:72 浏览:404

申江伟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8期

摘要:
叙事结构和叙事特点决定着一部纪录片的主题表达、节奏和整体风格。近年来,影视作品和纪录片的叙事手法推陈出新,呈现千变万化之势。但是作为纪录片创作从业者,基本的叙事法和进阶叙事法,需要熟稔于胸。由简入繁、从易到难,在不断的对比、总结、实践中,才能逐渐找到令世人惊艳的叙事法门。

《战狼2》主旋律叙事的艺术创新与审美表现 下载:69 浏览:386

叶燕琪 《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电影的主旋律叙事指的是文本内容依附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通过迎合和引导受众的价值观来构筑起"想象的共同体",目的是温婉地实现意识形态的艺术表达。《战狼2》作为国产军事题材影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所采用的叙事倾向就是坚持主旋律叙事。这使它在现时的语境中能够激励起受众的民族情绪与家国意识,赢得意识形态话语的支持,获得独特的传播路径。主旋律叙事作为《战狼2》典型的艺术特征,也为它收获了独特的艺术创新和审美表现,具体表现为将个人英雄主义涌向了集体主义而区别于美国式纯粹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实现受众对电影文本外在力量审美特性的直观感知。

傣族神话叙事与佛教艺术——以佛寺经画与剪纸为例 下载:29 浏览:300

屈永仙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傣族佛寺内有许多经画,主题有佛祖史记、佛经故事、民间神话故事、民众生产生活景象等等;也有各种剪纸、佛幡,是民众礼佛活动中的赕品,是功德善举的方式。无论是经画还是剪纸、佛幡,它们都是南传佛教的符号,是以视觉形象阐释神话叙事的载体。傣族佛寺艺术的创作者来自普通百姓,作品记录了民众的生产生活和传统习俗,蕴藏着本土文化和信仰。这些佛教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如教化普罗大众、美化环境、传播大众审美以及传承多元文化等等。

情节叙事方式在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下载:87 浏览:432

唐正严 《中国设计》 2018年3期

摘要:
国内博物馆的快速发展常常会导致博物馆的千篇一律现象较为严重,并且在对于感性与理性的把握上常常失衡,情节叙事的方式在博物馆空间中的运用能够解决这一现象的发生,本文用情节叙事的具体方法及其基本要素剖析如何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实际运用,如何能够更好地设计博物馆的空间。

视觉叙事:舞台美术的叙事系统构建 下载:295 浏览:308

狄野 《中国艺术研究》 2020年1期

摘要:
舞台美术是戏剧等演出的重要叙事元素,其独有的多类型、多层次的设计形式与语义结构构成了演出叙事文本与艺术话语的丰富性和延展性。舞台美术叙事过程是以"创作者、媒介、作品和观众"的四个核心要素构建起来的立体传播系统。这一系统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舞台美术叙事的一般规律和特征。

纪实性电视专题节目叙事策略研究 下载:70 浏览:389

李雪 《新闻传播研究》 2018年3期

摘要:
在逐渐完善的传媒市场之中,电视节目属于重要的竞争主体,虽然会受到很多新媒体的挤压,但是电视节目仍旧保有其发展优势。借助电视节目,可以运用图像与声音,更好地对媒体信息进行传递。电视节目的种类比较多,其中纪实类的电视节目在节目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一般纪实性的新闻节目会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但是纪实类的电视节目存活的难度较高,主要是因为这类节目受到内容的限制,很难将趣味性进行展现,还会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但可以从叙事策略方面对这类节目进行改进。

叙事逻辑与行为动机——新世纪印度反腐败电影的美学分析 下载:65 浏览:409

杜忠锋 王文武 《中国艺术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印度电影具有强烈的反映社会现实的特点。印度反腐题材影片经历了从"暴露腐败现象"到"严厉打击腐败行为"的过程。印度电影中腐败主体和方式层出不穷,同时,反腐败主体的打击行为和力度也越来越大。印度反腐电影的叙事逻辑依循布雷蒙的叙事理论,其反腐主体的动机充分体现出印度的国家意识形态。

新力量、跨媒介与新主流——2013年以来中国电影创作生态扫描 下载:89 浏览:506

李宁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从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电影场域原有的行动格局与权力关系发生显著改变,电影创作呈现出诸多新变。随着媒介融合与网络文化的全面渗透,"网生代"电影崛起,以"IP电影"为代表的跨媒介叙事风行。创作主体方面,更为多元化的电影创作新力量崛起。既注重主导意识形态表述又积极寻求商业化与艺术化表达的新主流电影涌现,构成了对以往主旋律电影的反思与超越。青春片与警匪片成为类型电影创作中最为显著的两副面孔。艺术电影则在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夹缝中砥砺前行,创作与发行机制渐趋完善。

从书面叙述到影像叙述的文本变化特征——以电影《背靠背脸对脸》的改编为例 下载:94 浏览:503

司达 《中国艺术研究》 2018年5期

摘要:
以中国电影史中的经典小说改编案例《背靠背脸对脸》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总结出从书面叙事到电影叙事的改编过程中,因叙事时间的差异性而造成的文本变化特征。在针对中短篇小说的电影改编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叙事时间悖论:即电影本该扩展小说内容,以延长叙事时间,然而其视觉形象直观性呈现的时间却又往往比文字叙事时间更短。而解决此悖论的方法,在于将改编重点立足于人物性格塑造的丰富性之上。改编的有效手段包括让矛盾冲突升级、强化人物性格、精简角色数量及提供高辨识度的视听体验等。小说家和电影导演对于故事主题、精神内涵表达的统一性,在书面叙事向电影叙事转换的过程中,起到了路标的作用。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叙事策略分析——以《我不是药神》为例 下载:54 浏览:358

郁轩 孔璇 肖涛 《中国新闻传播》 2020年7期

摘要:
2018年凭借真人故事改编的影片《我不是药神》上映,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本文将从影片的故事策略、叙事模式以及视觉情景建构三方面着手,结合相关故事情节、画面,细致分析《我不是药神》在故事选择、主题凸显、镜头画面运用的独到之处,探究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叙事策略,为其他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提供借鉴。

元好问借碑存史的书写策略 下载:78 浏览:397

李贵银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9期

摘要:
元好问有意借碑志文以存金代的史实,他巧妙地借助碑志文的既有体例叙述重要的历史事件,并抒发史家之议论;他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外貌、言语和动作,使碑志文中的人物更加鲜明生动;他采用互文手法在碑志文中囊括重要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元好问在借碑存史的同时,并未模糊碑志文与史传的文体界限。

日军空袭下的“反日常”旅行遭遇与“家国想象”——以全面抗战爆发后的西安游记为中心 下载:85 浏览:485

杨博 《历史研究进展》 2018年2期

摘要:
本文从日常生活史的角度,研究了全面抗战时期,日军空袭对游客的生命、旅行、游览造成的威胁与影响,以及特殊的旅行遭遇——"跑警报"下的生命体验。游客在经历个体之痛和家国之痛后,其个人际遇成为民族命运的缩影,并进一步转化为国家想象与认同。而在转化过程中,风景叙事起到了重要作用。风景叙事方式是采用风景意象来唤起民族共同价值认同、用风景的差异性原则来痛斥侵略者的暴行、用风景的隐喻和比附来重塑民族性格。因而,游客的旅行和"家国想象"促进了全民族抗战事业的发展。

融媒体视域下微电影《红色气质》叙事与创新初探 下载:42 浏览:338

李昂泽 《中国新闻传播》 2018年5期

摘要:
微电影《红色气质》是新华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期间创作的一部优秀影片。作为一部在融媒体投放的影片,其用9分05秒时长浓缩展现了中国共产党95年的光辉历程,在电视、互联网等平台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影片架构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文字叙事、音乐叙事的方法,在表现方式、叙述结构和传播形式上进行了创新。通过影像档案馆中的历史图片与现代创新技术结合,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突出表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中心主题。

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解析——以我国影视作品为例 下载:46 浏览:335

叶萍 《中国新闻传播》 2018年4期

摘要: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社会,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在建筑、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同时在世界各国得以广泛传播,而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在当前中国的大众文化、流行艺术都呈现出多元化、开放化、零散化的特点,21世纪的影视作品也表现出更多的后现代的文化特征。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电影电视也越来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放松方式,通俗化,娱乐化的影视作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影视作品的叙述方法,题材选择等各个方面也受到后现代主义解构性特点的影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影视效果。

整数与约数:鲁迅的批判修辞法 下载:51 浏览:343

曹禧修 《中国文学》 2020年8期

摘要:
鲁迅有不少偏至的观点是不易理解的,比如"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汉字不灭,中华必亡",等等。鲁迅对中国历史的透底性批判,因其偏至而引起的震撼度或许并不亚于上述两种观点;然而,我们倘若能够抓住其中的一对修辞学范畴,其偏至与深刻的转换或许并不难达成。这一对修辞学范畴便是——整数和约数,它们是鲁迅的批判修辞法。

张翎小说的创伤叙事 下载:45 浏览:372

花宏艳 《中国文学》 2020年7期

摘要:
创伤叙事是张翎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她最有力的叙事方式之一。从创伤发生机制来说,创伤使受创者的自我解体,于存在中制造破洞,具有延迟的效应。创伤症候在张翎小说中的表现是多样化的,创伤叙事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呈现,而在于治疗。将不堪回首的过往、充满羞耻感的历史放在阳光下曝晒,张翎小说的主人公通过直面现实,正视自我,完成了创伤治疗。在灾难和绝境面前,人性所发生的变化和逆转,正是受创者重建自我,形塑未来的过程,这也是创伤叙事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