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多级可拓的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性评价 下载:63 浏览:353

李辉山 王思莹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19年8期

摘要:
为了科学合理地对砖木结构古建筑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针对砖木结构古建筑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结构构造的复杂性提出了基于多级可拓理论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在物元可拓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包含地基基础、上部承重结构及围护结构等3个方面的砖木结构古建筑安全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级可拓评价法分别对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进行多级评价。并将此评价模型应用到广福寺安全性评价中,以此来验证该模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古建筑木结构可靠性鉴定中的应用 下载:57 浏览:468

匡妍艺 《中国土木工程》 2018年11期

摘要:
以新会书院为例,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开展古建筑结构测绘研究工作,系统总结了控制网布设、点云数据采集和拼接、扫描精度影响因素和控制以及三维空间现状模型生成等关键技术要点。实践结果表明,三维激光扫描测绘数据的完整度和精度满足结构计算分析和结构构件变形测量要求,为古建筑信息的保存研究、现状描述与勘查提供了易于保存、准确可靠的技术保障。

基于MIDAS的塔式仿古建筑结构基础隔震性能研究 下载:50 浏览:462

张思卿1 王立军2 付素娟3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对唐山市某塔式仿古建筑分别建立非隔震和隔震模型,首先在多遇地震作用下对各模型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得出对应的自振周期、阵型质量参与系数等参数.随后对各模型做罕遇地震下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得出结构耗能分布情况及薄弱位置.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古建筑变形监测与分析方法研究——以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沿线国保单位变形监测为例 下载:59 浏览:407

姚晓亮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19年11期

摘要:
三维激光扫描是一种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的地面海量高精度点云快速获取技术。变形监测作为一项传统的测量工作,发展至今,需要越来越多新技术的融合,特别是对于历史古建筑的变形监测,在传统监测手段难以展开的情况下,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以得到较好的应用。以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沿线国保单位变形监测项目中棂星门和沧浪亭两处石结构的三维激光扫描变形监测为研究实例,探讨了基于点云数据提取监测对象线状特征和面状特征进行变形分析的方法,并采用总体最小二乘平差方法对平差模型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变形分析的可靠性。

关于解决蒙古文形对码错错误的研究综述 下载:84 浏览:488

杨利润1 斯琴巴图2 锡林宝力尔3 《计算机研究与应用》 2020年11期

摘要:
首先给出蒙古文电子文本中"形对码错"错误的概念及产生原因,并根据产生原因将"形对码错"错误分为"读音非词"和"同形词替代"等两种错误,之后分别归纳总结解决"读音非词"和"同形词替代"两种错误的主要研究方法。

灵川县江头村古建筑群-爱莲家祠建筑形制研究 下载:12 浏览:486

侯寿康 《低碳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灵川县江头村古建筑群成形于明清时期并具有鲜明徽派建筑文化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群。在对爱莲家祠测绘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在传统家族宗法观念影响下,当地祠堂建筑布局及各建筑单体形制的变化特征,并着重对该建筑的平面、立面尺度进行分析,为该地区传统祠堂建筑的保护与修缮提供参考。

倾斜摄影测量与站式三维激光扫描在古建筑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下载:122 浏览:1897

肖明鉴1 栗怡豪2 《光电子进展》 2025年1期

摘要:
随着测绘仪器和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地面三维激光扫描和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为代表的新型测绘技术,为古建筑文物保护测绘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将两种技术方法结合起来,应用于某区域碉楼保护测绘,将地面三维激光点云与倾斜摄影测量相结合,以三维点云和实景三维模型的形式对碉楼进行数字化建档,进行碉楼倾斜度分析。研究可知,碉楼最大形心距离偏移量为1805mm,偏移角度几乎不变。

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古建筑监测中的应用探究 下载:123 浏览:2020

祖文迪 《光电子进展》 2025年1期

摘要:
本文深入研究了三维激光扫描仪在古建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通过阐释其工作原理,并结合在古建筑三维建模、表面细节捕捉以及损伤监测等方面的实际案例,全面展现了该技术的显著优势和广阔前景。三维激光扫描仪以高精度、非接触性数据采集为特点,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成为当前古建筑监测领域中的核心工具。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应用拓展,我们有信心更加有效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确保它们的历史价值得以永续传承。

湛江广州湾古建筑艺术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研究 下载:32 浏览:1571

郑云璐 《当代艺术》 2025年1期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美术教育有了新的挑战,对美术课程教育而言,如何在国家统一的教育计划中,融入地方特色,展现地方文化成为重点的研究课题之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国的美术统编教材中,对美术的各个概念和范围都有一定的论述,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地方化的美术教学研究,以适应本地区的民间和民俗习惯特征,从而体现出民族特色。本文主要研究将湛江广州湾古建筑艺术和小学美术课堂之间的融合,以期和湛江本地区文化,湛江本土文化特色相互结合,为相关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做出有益的探索。

高职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 下载:177 浏览:1876

张雅静 《交叉科学研究》 2024年1期

摘要:
实用力学是高职院校土木工程类专业课程内容构成的主体之一,其课程内容的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等重要方面,传统的土木工程实用力学是《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这三门课程结合而来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实用力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实用力学的课程内容的基础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全面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本文从高职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内容建设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的角度出发,结合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对高职土木工程实用力学课程内容改革与创新做出了一些探讨,望广大业界同仁加以斧正。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措施研究 下载:101 浏览:1030

闵晓宝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4年10期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措施,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现场施工管理的概述,分析了它们的关联与影响,进而提出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建议。研究发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对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而现场施工管理的规范与有效实施则对施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技术和管理的不断演进,建筑工程施工将朝着更智能、更绿色、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现代化施工技术在仿古住宅建筑中的研究与应用 下载:76 浏览:912

李丛珊 《中国建筑》 2024年9期

摘要:
仿古建筑主要通过仿照古代建筑的风格、形式及特点而构建出的全新建筑。其源自于传统建筑,充分借鉴精华元素,辅以现代化的技艺和建材来重新演绎。这种建筑方式不只是简单地复制古代建筑,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传播和延续历史文化,生动诠释历史阶段的建筑风貌和文化特质,展现出独具匠心的美学价值,深刻体验到古代建筑艺术之魅力。同时,这类建筑还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存和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深入研究仿古建筑演变流程后,本文提出了将仿古建筑施工技术和现代建筑融合运用的理念,详细剖析了现代施工技术在仿古住宅建筑方面的关键实践点。希望此文能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启示。

基于现代数字测绘技术的古建筑测绘探索与研究 下载:99 浏览:898

李晓霞 陈肖卓 《测绘科学与技术》 2024年4期

摘要:
本文探讨了现代数字测绘技术在古建筑测绘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首先介绍了数字测绘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重要性,包括其在保护文化遗产、历史研究和文物修复中的作用。然后分析了目前数字测绘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如精度、数据处理和成本等方面的限制。接着探讨了未来数字测绘技术在古建筑测绘中的发展方向,包括精确度提升、数据融合和智能化分析等方面的创新。最后,总结了数字测绘技术在古建筑测绘领域的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建议。

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的探析 下载:190 浏览:1975

肖珊珊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2年3期

摘要:
我们国家是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大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大国,在这漫长的历史的长河之中,有许许多多的古建筑被传承了下来,古建筑数量非常之多。在这种背景下,古建筑的修缮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我国古建筑修缮工程技术还不完善,为了使得这些古建筑能够更好的保存下来,被后人所了解,就需要加强对古建筑修缮工程的施工管理。因此,本文主要对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析。

工程建筑设计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刍议 下载:195 浏览:2013

侯辰 《建筑与工程管理》 2022年1期

摘要:
在广义上,建筑设计的过程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从选址、可行性研究、决策立项,到设计准备、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以及施工,一直延伸到项目的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为止。在狭义上,建筑设计的过程是指从设计竞赛或委托设计开始,到施工图设计以及施工配合,到竣工验收结束为止的过程。因此,有必要探究建筑设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提升建筑设计管理质量,促进建筑工程施工顺利进行。

高层次职业教育中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下载:111 浏览:1043

王庆余 《中国体育科学》 2024年11期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公共体育课程不再仅仅局限于技能和体能的培养,思政教育的融入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高层次职业教育(包括高职与职业本科)公共体育课程的特性出发,分析了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并对如何构建有效的思政建设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研究,旨在为高层次职业教育体育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建筑类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下载:357 浏览:2586

王静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摘要:
新工科背景下,要求高校必须系统的、深入的开展工科研究和实践,积极培养人才。新工科人才培养思想与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思想不谋而合,所以高校建筑类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实践具备一定的优势,既包含学科优势,又包含政策优势,但从当前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现状来看,其对课程思政的认知程度较低,并且缺乏课程思政实践的方法,导致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了提升建筑类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的效果,切实发挥课程思政实践的育人作用,本文在新工科背景下首先探讨建筑类专业课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优势及意义,然后对当前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必要性进行探讨,及时发现当前教师在实践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最后根据这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制定相关对策,以支持教师有效的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育。

探索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下载:245 浏览:2578

于骏驰 《中国设计》 2022年2期

摘要: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筑形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这一过程当中,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古典建筑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和破坏。而且随着现代建筑的兴起,建筑形式却没有更多的变化,普遍存在呆板固化的问题。因此,随着人们对建筑设计提出的要求越来越多,以及人们对传统文化设计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建筑设计师如何将古代建筑设计特色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是当前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因此,本篇文章将主要围绕此方面内容展开研究,讨论几点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融合的办法,仅供参考。

风景园林环境中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下载:98 浏览:1016

韩俊杰 《环境科学研究》 2024年5期

摘要:
风景园林环境中的古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利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以及文献分析的方法,对风景园林环境中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发现,古建筑保护需遵循整体保护、重构、适应与可持续四原则,而古建筑的有效利用则需要在满足这些保护原则的前提下,赋予其新的功能和生命力,使之成为活化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如何达成这一目标,研究提出,古建筑的保护应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同时强化环境设计,增加古建筑的可及性,以及完善配套设施;而古建筑的利用则应以社区介入的方式,提高公众对其的认识和认同感,通过参与式设计和科技手段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以上研究结果希望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实现风景园林环境中古建筑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古建筑园林环境的保护与修复策略探 下载:280 浏览:3004

​张言峰 《中国环境保护》 2021年3期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古建筑园林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保护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自然灾害或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园林受到破坏,其数量也在逐渐的减少。多年来,即使是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园林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现阶段面对古建筑园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紧迫。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古建筑园林的保护和修复策略。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