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海峡两岸初中音乐教材曲目比较——以大陆人音版与台湾康轩版为例 下载:68 浏览:417

马李娜 《中国音乐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本文以大陆人音版与台湾康轩版[1]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曲目[2]为比较文本,通过对两版教材所选曲目进行细致地分析,得出两版教材在选曲方面有以下差异:在曲目分配上,人音版侧重审美性,康轩版则更具有实践性;人音版教材的中国曲目多于外国曲目,选曲倾向"母语化",康轩版教材外国曲目多于中国曲目,选曲倾向"西方化";在两版教材选择的中国曲目中,人音版选取的传统音乐较多,康轩版选择的流行音乐较多;在两版教材选择的外国曲目中,康轩版教材曲目体裁比人音版教材丰富。

福建自贸区与台湾体育用品制造业交流合作研究 下载:36 浏览:240

黄舟阳 《体育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体育用品制造业作为福建自贸区与台湾较为典型也是起步较早的体育产业之一,双方在这方面拥有非常光明的合作前景与优势。为进一步推动福建自贸区与台湾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发展,本文通过使用文献法和归纳分析法,分析双方现状,并提出双方交流与合作的建议措施。认为福建自贸区与台湾之间拥有特有的优势,但也面临着问题:双发发展程度与方向不同,对体育用品制造业概念认知也不尽相同;人才短缺,产业结构落后,技术经验缺乏合作等。提出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增强体育人才的培养;福建自贸区与台湾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携手,结合当下最新的科学技术,打造自主创新品牌,增进福建自贸区与台湾体育用品制造业交流合作发展。

地域性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研究——以台湾花莲为例 下载:86 浏览:461

赵全宜1 吕凯悦1 王卫刚2 《中国设计》 2018年6期

摘要:
花莲地区发展友善农业,绿色有机农产更受到大众的青睐。笔者在台湾游学期间深入花莲地区调研,并与中原大学山水品牌设计实验室的设计师一同探讨完成了花莲县政府委托的花莲农产品包装设计项目。文章通过对花莲资料的整理,对现有的农产品的包装设计进行了分析,利用现代包装设计思维和直观的视觉元素相结合的方式,使"花莲农产"包装的审美价值与实用性完美结合,以此提升花莲农产品包装的品质,为其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诉讼标的概念之厘清、转化与过度扩大危险之防止 下载:68 浏览:381

刘明生 《争议解决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民事诉讼诉讼标的之概念如何界定,将深深影响诉讼标的特定之方式、法院阐明义务之形态、是否违反重复起诉禁止之要求、是否构成客观诉之合并、是否构成客观诉之变更与追加,并影响既判力客观范围之大小,其为民事诉讼法甚为重要之课题。本论文主要乃在探讨相关重要之诉讼标的理论学说,其次评析相关理论之优、缺点,并分别区分不同之具体案例类型,来比较与分析不同诉讼标的理论运用之状况。本论文主要在厘清民事诉讼诉讼标的之概念,探讨有无从旧诉讼标的理论转化为两个构成要素理论之必要性,并提示民事诉讼诉讼标的概念过度扩大界定之危险性。本文之目的乃在使现今民事诉讼诉讼标的之概念更加明确化,勾勒出未来民事诉讼诉讼标的概念在发展上之方向,并凸显未来诉讼标的理论发展上过度扩大诉讼标的概念之危险性。

“国语运动”中的台湾话文论争——1930年代台湾文学的语言问题与“民族形式”之难 下载:54 浏览:385

欧阳月姣 《中国文学》 2020年2期

摘要:
1930年代的乡土文学/台湾话文论争,一方面是"五四"新文学进入台湾以后所引起的自发和自律的"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的深入和延续;另一方面是对抗日本殖民者强制普及的"国语"(日语)教育进程中愈发深重的"汉文危机"而产生的汉语文改造与保存的实践运动。本文试图以东亚的"国语运动"为背景、以"民族形式"为理论入口,将这场论争的复杂面向,还原到当时的殖民统治、无产阶级世界革命以及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语境下,发掘论争中有关地方语言和文学形式问题所指向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分裂与想象性弥合。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台湾自然书写 下载:57 浏览:379

魏雪慧1,2 《中国文学》 2020年2期

摘要:
台湾自然书写自1970年代末发端至今,涌现出一批女性书写者,她们不以感性的私语抒悲遣怀,而是选取男女平等的社会公民姿态,表现出清晰可辨的生态女性主义色彩,显示女性书写由"私人领地"向现代"公共空间"的开拓。本文梳理几位台湾女性自然书写者的创作流变,认为1980年代后期,是台湾生态女性主义创作的转型期,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创作文体由"社会批评"式报导文学,转向审美意味的"女性智性书写";二是书写对象由"荒野写作"走向"生活的自然";三是由"二元对立"社会批判转变为鲜明女性特色的"还魅式书写"。

“言文一致”与共同体想象——试论1930年代台湾话文论争 下载:71 浏览:378

孙大坤 《中国文学》 2019年1期

摘要:
1930年代发生的台湾乡土文学暨台湾话文论争,彼时论争的论点业已成为当下相关语言文化论者的阐释资源,表面看是语言文字的论争,背后实则关联着政治想象的异同。本文试图在厘清当时论者论争焦点的前提下,引入大陆国语运动作为参照,指出作为核心主张的"言文一致"原则其实是一场历史的误会。语言文字的形态直接关联着政治共同体形态,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发生的语言文字变革,并未重复现代欧洲由帝国到民族国家的"普遍"经验。文本试图在这样的框架下再来回顾当时的有关台湾话文与白话的论争,进而理解其背后关联的共同体想象问题。

迷雾重重:“眷村文学”再考察 下载:54 浏览:389

许诺 《中国文学》 2019年1期

摘要:
台湾"眷村文学"到了两岸学术界近三十年的密切关注,但"眷村文学"这一文学概念本身却常在具体应用中处于含混、游移的状态。两岸学者"眷村文学"研究的路径和阐释方式看似相类,实际却因情感倾向与身份立场的不同而书写策略殊异;同时,"眷村作家"的身份指认也激起了部分作家创作的"应激反应",更增加了研究的复杂性。本文将对两岸的"眷村文学"研究作整体性考察,将其放回历史脉络中重新审视,并试图呈现"眷村文学"作为文学概念的流变及其复杂性。

文本内部的日本——论陈映真小说中的殖民记忆 下载:57 浏览:373

赵牧1,2 《中国文学》 2018年11期

摘要:
日据时期的殖民地记忆构成战后台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陈映真在书写相关记忆时更多从象征层面发掘其意义。在他早期的"密教"式书写中,较少触及日据时期台湾社会普遍的殖民臣服意识,而是尽力发掘其间的抵抗记忆,并通过象征方式将其隐秘地纳入台湾左翼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1980年代以降,台湾左翼思想来源中的大陆因素在其创作中得到正面表现,殖民地抵抗记忆开始与革命想象明确关联起来,但清理历史负担和资本批判的同时,也试图于正反两方面从日据记忆中询唤出新型跨国经济和文化殖民的叛逆者。

“桃李春风一杯酒”——黄山谷和黄几复 下载:48 浏览:290

黄启方 《国学研究》 2019年5期

摘要:
其一,黄庭坚《寄黄几复》向来引人注目,三、四两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尤其脍炙人口。然黄几复何许人?全诗应如何解释,均有待再酌。其二,本文就《寄黄几复》诗的背景、黄几复的为人、黄山谷与黄几复的交往、黄山谷与黄几复的情谊、《寄黄几复》诗的解读、结语与余说等六节,分别考述,而以"一日当千载"为引。

论朱天文长篇小说的道德书写 下载:59 浏览:390

窦金龙 《中国文学》 2018年1期

摘要:
本文就朱天文的两部长篇小说《荒人手记》和《巫言》展开论述,探求这两部作品之间在主题上的相关性,以及创作艺术上的流变。朱氏的小说没有离开或者放弃过最初的道德情怀和理想,只是这种情怀的表达方式和具体的追求理念、目标,随着时代变迁,也随着作家生活环境、人生道路的变迁而发生着改变。因而朱天文小说艺术的流变,其实也正是她的道德理想从建构到受到威胁、再到与现实发生激烈冲突而呐喊、最后演化为"疯言疯语"式的"巫言"的过程。在这两部长篇小说之中,作为"理想"的家国情怀和道德追求不仅没有消失,实则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和对话的客体,"情欲"和"时事"分别成为了朱天文道德书写的实体对象。与不同的主题相伴,她小说的艺术风格也发生了扭转和变化。

牟宗三的哲学贡献与朱子思想新诠 下载:80 浏览:357

杨祖汉 《国学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牟宗三先生对中国哲学研究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其对朱熹的诠释有可商榷和完善的地方。依康德,道德法则与自由意志是互相函蕴的:从法则契入,需肯定自由意志;从自由意志契入,也需承认道德法则。此一区分可用来说明宋明理学中心学与理学的区分,朱子重格物穷理,是要从对道德法则的"真知"而产生真正的道德行为。象山、阳明所主张的"先立其大"与"致良知",则如同康德所说的从自由意志来开始。心学与理学是互相蕴涵的两个义理型态,虽可区分,但并不能偏重。

台湾女性小说性别意识的时空流变 下载:48 浏览:346

艾尤 《文学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以空间视野思考身份问题,是台湾女性小说性别叙事的一大特色。从日据时期至今,随着台湾社会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台湾女性小说的空间、身份书写也随之改变,性别、省籍、国族等导致的空间身份问题更趋复杂,暗含了台湾女性小说性别意识的流转。综观台湾女性小说的发展历程,性别叙事中的空间书写、身份书写呈现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特征,并且三者之间联系得愈发紧密,以空间思考性别,以身份反映空间特征,三者间的互动也逐步呈现多元趋势。

儿童青少年正念量表(CAMM)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信效度检验 下载:51 浏览:320

刘晓凤1,2 迟新丽1,2 张洁婷1,2 段文杰3 温宗堃4 《心理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检验儿童青少年正念量表(CAMM)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应用的信效度,为青少年正念研究提供科学工具。方法:选取310名中学生(样本1)进行条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再选取309名中学生(样本2)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效标效度、增量效度和信度分析。结果:中文版CAMM抽取2个因素最为合适,并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效标效度、增量效度及较高的信度。结论:中文版CAMM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可以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使用。

革命的“写作”如何可能——再探“左联”时期丁玲的创作 下载:62 浏览:446

吴舒洁 《文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丁玲的"向左转"不仅在于政治立场的转变,更具体表现在写作形态的变化上。她在1930年代以《水》为代表的"大众化"写作,深刻内在于"左联"的政治运动与文艺组织中。通过对"写什么"及"怎么写"的不断探索,丁玲将写作落实为一种政治实践,在写作中重塑主体与大众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丁玲自觉进入"无产阶级文学"的写作轨道,但也因为1930年代革命政治的局限,写作主体未能真正克服其与革命主体之间的分裂,从而形成了丁玲革命写作中的两副笔墨。.

陈映真入狱事件考论 下载:64 浏览:451

李勇 《文学研究》 2019年4期

摘要:
陈映真对其1968年入狱事件的隐讳态度,始终让人好奇。本文由与此案距离最近的"目击者"季季的《行走的树——追怀我与"民主台湾联盟"案的时代》一书为切入点,走近半个世纪前台湾戒严时期这桩著名案件,并结合其他相关材料(包括笔者对相关人员的采访),以图解开此案的一些重要关节:谁是"告密者";案发原因、经过;等等。同时,结合陈映真对待另外一桩"告密事件"的态度认为,陈映真的隐讳与他对待"历史"与"私我"关系的态度有根本关联。

中国台湾现代诗对新加坡的影响:以瘂弦、洛夫、管管为中心 下载:58 浏览:465

张松建 《文学研究》 2019年2期

摘要:
本文以瘂弦、洛夫、管管的诗集为个案,透过翔实的文献述评和细致的文本分析,考察1950年代以来台湾现代诗对新加坡作家的启发和影响,并且检讨这种跨国影响的两种后果,进而在全球化后殖民的历史境遇中,重新思考现代主义的文化政治问题,推动当前的台湾文学研究、新加坡文学研究以及华语语系研究。

大众传媒视野中的日据初期台湾戏曲——以《台湾日日新报》(1898—1911)为中心 下载:64 浏览:375

赵永恒 《当代艺术》 2020年2期

摘要:
日据初期的台湾戏曲是近代戏曲史中的重要一环,在台湾岛内的戏曲发展历程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关键角色。在当时台湾发行的日人报纸中找寻相关资料深入挖掘,或可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一时期其戏曲发展的真实风貌。从大众传媒所能提供的独特视野中,日本殖民当局对于戏曲演出的管制情况、台湾本土的艺旦女戏、专门演出中国戏曲的新式剧场的建设及经营、大陆来台戏班与日据初期台湾剧坛的交流互动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示。这无疑为深入认识戏曲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的真实生存状况进一步积累了文献基础,是在两岸间为同源共通的审美认同寻求史实依据的有益尝试。

21世纪台湾女性散文创作的新变 下载:88 浏览:483

方忠1 刘秀珍2 《文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21世纪以来的台湾女性散文创作,在主题和艺术方面呈现出繁复多变的风貌,确立了清醒的女性主体意识。女性散文作家或以家族史、生命史书写方式彰显女性意识,寻求身份认同,或赋予旅行文学以新内涵,注重"内心风景"的描绘,或以"漫游者"姿态书写都市景观,从散漫的感性出发提炼哲学思索;在散文主题与艺术书写方面体现了承继中的新变,呈现出后现代文化特质。

清中晚期台湾中南部地区民间演剧活动考——以戏曲碑刻资料为中心 下载:132 浏览:642

段飞翔 《当代艺术》 2018年3期

摘要:
戏曲碑刻作为重要的民间戏曲文献,很多时候可以补充正史文献对戏曲信息记载之不足。在对遗存于台湾中南部部分市县618通清代碑刻爬梳之后,共获得25通涉及戏曲信息的民间史料。这些碑刻信息中记载的戏曲活动很多曾对移民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