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近27年焉耆县土地利用变化与景观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下载:85 浏览:501

古丽米热·艾尔 肯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中国土壤》 2020年12期

摘要:
本文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的支持下,以焉耆县1993-2019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获取1993年、2003年、2013年、2019年4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库,应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模型和典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对该县近27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和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了9810.59 hm2、19131.68 hm2及829.13 hm2,草地、林地、裸地、裸岩、沼泽地和沙漠面积分别减少了2142.83 hm2、5448.52 hm2、13338.32 hm2、1530.76 hm2、330.76 hm2及6980.21 hm2。研究期末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耕地(21.44%)、林地(17.51%)、沙漠(16.88%)、草地(12.33%)、建设用地(12.07%)、裸岩(11.62%)、裸地(6.54%)、水域(0.84%)及沼泽地(0.77%);而且各种斑块类型景观破碎度逐渐降低,最大斑块类型面积变化幅度不大,但景观多样性增加。研究认为:焉耆县土地利用整体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受人类活动影响景观空间格局变化明显,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推动恢复当地生态环境的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不同恢复年限内陆盐沼湿地土壤氮含量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第四纪古红土团聚体的组成比较研究 下载:76 浏览:504

段斯译 孙仲秀 王秋兵 姜荧荧 孙福军 《中国土壤》 2020年4期

摘要:
以林地、疏林荒草地、荒草地、耕地、埋藏古红土等不同利用方式下的第四纪古红土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剖面内扣除黏粒的粒度组成、Ti/Zr比值和野外剖面形态观察等方法分析,判定了古红土母质均一性,接着利用湿筛法筛分了供试古红土水稳性团聚体,比较分析了各利用方式下古红土与未经人为利用的埋藏古红土的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古红土不同粒级团聚体组成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古红土的成土母质是均一的,埋藏于地下的古红土由于未被人为利用,受人为干扰小,因压实等影响结构性不良,主要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2)古红土被利用后土壤团聚体<0.5 mm的减少、> 0.5 mm的增加,利用方式不同,古红土的团聚体(粒级)变化不同(土层深度);(3)团聚体林地以> 5 mm为主,疏林荒草地、荒草地和耕地以> 5 mm、5~2 mm和2~1 mm为主;(4)古红土被开发利用后,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加,且林地的稳定性强于耕地,是古红土分布地区一种较合理的利用方式。

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的影响 下载:87 浏览:496

覃智莲1,2 杨孝民2 宋照亮2 邬思成1 方小红1 彭渤1 《中国土壤》 2020年3期

摘要: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土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总有机碳及其组分的重要因素。以湖南省花岗岩和玄武岩分布区的林地、旱地和稻田土壤(0~70 cm)为研究对象,采用H2SO4逐级水解法将土壤有机碳分为活性、半活性和惰性三个组分,探究土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对土壤总有机碳及其各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活性、半活性、惰性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与总有机碳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活性、半活性和惰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库的比例分别为31.38%~45.41%、3.68%~12.25%和40.83%~59.29%,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占比不发生显著变化;玄武岩地区,表层(0~20 cm)土壤活性、半活性、惰性以及总有机碳的储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占比不发生显著变化,而底层(20~70 cm)土壤活性、半活性、惰性以及总有机碳在稻田中的储量均显著高于林地;花岗岩地区,除表层土壤半活性有机碳以外,表层和底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及各组分有机碳储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成土母质显著影响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和惰性有机碳的储量,而土地利用方式则显著影响底层土壤活性、惰性以及总有机碳的储量。综上可见,土壤有机碳主要以惰性有机碳的形式存在,土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剖面分布有不同的影响。

田块尺度污染农田土壤铅、镉和砷含量的空间变异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启示 下载:75 浏览:477

赵宗生1 邱坤艳1 祝慧娜2 卓文飞3 韩科1 王龙飞1 赵林林1 李立平2 《中国土壤》 2019年9期

摘要:
为了探明铅冶炼污染区田块尺度下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异及其对污染农田土壤安全利用的意义,在某冶炼厂附近一面积为4800 m2的农田用网格法采集120个0~20 cm土样,测定样品镉、铅和砷含量。研究表明,研究区土壤中存在砷、镉和铅的积累。从平均污染指数来看,以镉的积累程度最大,铅次之、砷最小。土壤全镉含量的变化范围为1.10~3.84 mg kg-1,镉含量处于1.10~2.27 mg kg-1之间的样品占97.50%。从重金属空间分布上看,镉和铅含量的空间分布有较高的一致性,均是研究区北部和南部含量较高,中间区域含量较低。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镉和铅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 <0.01)。根据土壤铅含量计算稳定铅时所用普通过磷酸钙的用量范围为0.312~0.419 kg m-2,平均值为0.367 kg m-2。根据其他研究者得到的土壤全镉含量与小麦籽粒镉含量的相关方程计算,不同方程得到的小麦籽粒镉含量结果有很大差异,较可信的小麦籽粒镉含量变化范围为0.095~0.814 mg kg-1。采样区中部为小麦籽粒镉含量较低且铅稳定剂需要量较低区域。以上结果表明,研究区田块尺度下土壤镉含量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且土壤镉含量的空间变异导致小麦籽粒镉含量可能存在较大的空间变异。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及空间差异研究 下载:76 浏览:476

高洁芝1 郑华伟2,3 刘友兆1 《中国土壤》 2019年7期

摘要:
采用熵权TOPSIS和聚类分析对江苏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及空间差异研究可以对改善江苏省13市土地利用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有效对策,为促进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苏州和无锡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综合水平处于良好阶段,两个城市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南通、泰州、扬州、南京、常州和镇江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综合水平处于一般阶段,而连云港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综合水平还处于较差阶段,其中南京、常州、镇江、南通和扬州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相似性较高,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和泰州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具有较高相似性。通过江苏省土地利用多功能性分析,苏南地区苏州和无锡土地利用综合功能发挥较好,苏南其他地区和苏中地区土地利用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苏北地区土地利用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普遍较弱,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江苏省13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性的发展水平在苏南、苏中和苏北各有不同,需要根据各地的具体土地利用情况制定具体措施提升土地利用率。

甘肃民勤土地退化治理政策效果分析 下载:76 浏览:475

孙强强 张平 孙丹峰 《中国土壤》 2018年10期

摘要:
以民勤土地退化治理水资源调控和耕地压减政策措施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家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农户的响应以及政策失效问题,并分析造成国家政策失效原因。通过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监测,发现民勤水资源的调控政策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耕地压减政策失效,当地政府对水资源调控政策的响应要远好于对耕地压减政策的响应。在国家-区域-农户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以及推行中,下级政策执行者在响应上级的政策时均会考虑自身的利益,而耕地压减政策对当地政府和农户均不利,造成政策失效。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变化可以较为客观的表征国家生态治理政策实施的效果。

土壤功能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探讨——以郑州市黄河南岸局部区域为例 下载:87 浏览:472

梁思源 《中国土壤》 2018年2期

摘要:
本文以郑州市黄河南岸局部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区域内的土壤功能与土地利用状态进行分析。作为环境交互的媒介,区域内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循环功能较强;而碳储存与分解转化功能较弱;缓冲过滤功能处于中等水平。西南部的土壤生产功能强于北部黄河沿岸区域;而北部黄河沿岸区域的动植物栖息地功能较强。在土壤的人居环境功能方面,整个区域的都处于警戒水平。土壤的文化历史档案功能在西南部的荥阳故城遗址中有所体现。而在部分土层深厚的褐土区域,土壤被当作填埋材料而被人们过度挖取。此外,根据土壤功能与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合理的修订意见。研究认为,开展以土壤功能为基础的土地评价,将为有效的土壤资源保护和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时空演变特征——以江苏通州为例 下载:76 浏览:474

陈昌玲1,2 张全景2 诸培新1 《中国土壤》 2018年2期

摘要:
以遥感影像分类解译数据为基础,借助GIS软件平台,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法、城乡建设用地隐性转型指数评价等方法,从城乡建设用地的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变化两方面分析了2001~2014年江苏通州城乡建设用地转型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1~2014年通州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断增加,以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为主,城镇用地增加相对较少,采矿用地持续减少;城乡建设用地增速提升较快,城镇用地增速超过农村居民点用地。(2)88.37%的城乡建设用地新增来源是耕地,但建设占用耕地逐渐减缓;93.32%的城乡建设用地转出缘于农村居民点用地复垦,且多转移为耕地。(3)城乡建设用地各密度区呈分散零星集聚分布,聚集程度进一步加强;分布密度呈现"中密周疏"的空间特征且差异显著,分布的密集程度向东、南部扩展。(4)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呈递增态势,年均利用效率不断增长,但增速减缓;城乡建设用地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均不断增强,经济功能增速明显加快,社会功能增速明显下降,环境功能增速持续上升,但社会功能和环境功能一直明显低于经济功能。

水田改果园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演变 下载:76 浏览:478

杨东伟1,2,3 章明奎1 张鹏启2 杨永德3 《中国土壤》 2018年1期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干扰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微生物学性质的影响,在保持生态平衡、促进土壤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浙江省杭嘉湖平原相同类型的土壤中选择18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田和果园表层土壤样品,研究水田改果园后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水田改果园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商平均降幅分别达44.1%、59.9%和34.0%,并与果园年龄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明显下降,降幅达58.1%;养分胁迫显著增强(p<0.01)。冗余分析表明,在水田和果园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等因子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最重要环境因子(p<0.01)。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要大于土地利用年限的影响。水田是维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系统,是重要的碳汇。长期种植果树易引起土壤养分和菌群失衡,并对土壤的可持续性产生负面影响。

济南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演变分析 下载:36 浏览:358

代静 王小燕 杜文强 《中国环境保护》 2019年6期

摘要:
通过2010~2016年济南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研究土地利用和其生态服务价值,分析生态服务价值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济南市以耕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主;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他均减少;土地利用强度有上升趋势,但幅度较小;土地利用格局指数无明显波动;生态服务价值中耕地、水域、林地价值量最大;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及强度均逐年降低;生态服务价值强度指标与土地利用格局和人口无相关性;与土地与土地利用程度、GDP、GDP强度指标呈负相关;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程度呈弱相关、与GDP呈强相关、与GDP强度指标呈极强相关;人均生态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程度和GDP呈中等程度相关、与GDP强度指标呈极强相关。

傣族传统稻作农业生产体系的生态人类学考察 下载:51 浏览:335

张海超1 雷廷加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6期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之前,傣族地区仍有大量土地荒芜,本地文化并不鼓励无节制地对森林进行开发。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傣族更依赖田地自身的修复能力,一年只种一季粮食,主要通过休耕来实现地力的自然恢复。傣族地区虽然建有相对完善的水利设施,但都以引水为主,并没有建设可以扩大灌溉面积的水库。当面临短期缺水的情况时,将秧苗临时寄养在地势较低的小块土地上,雨季到来后再将它们挪到已得到灌溉的大片田地中;傣族的水稻生产体系投入人力较少,土地只是浅耕,不施肥,也没有除草等田间管理活动,与东亚汉族地区的农作实践差别显著。以往的研究过于关注单位面积的稻米产量,认为当地农业生产"落后",但考虑到人力物力的较少投入,傣族传统稻作可以说是一种高效、理性的生产方式。

河北坝上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及地下水硝态氮特征研究 下载:64 浏览:423

姜新宇1 张红娟2 李壮壮3 裴宏伟2 《交叉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近30年河北坝上地区农业集约活动强度增加,灌溉农业快速发展和大量水肥投入,导致土壤和地下水硝态氮含量升高。为分析河北坝上中部核心区地下水硝态氮分布特点,并评价不同地块土壤硝态氮累计情况,在该地区进行了地下水样品(14个)和土壤样品的采集(3个)。结果显示:1)区域内地下水平均硝态氮含量为18.60mg N/L,84.61%符合Ⅲ类水质标准(20mg N/L),超标率(>10 mg N/L)和严重超标率(>20 mg N/L)分别为46.15%和15.38%;2)硝态氮含量与距离菜地位置以及井深有关,菜地区域平均地下水硝态氮含量(59.42mg N/L)远高于远离菜地的农户家中(11.15mg N/L);旱地区域深层地下水硝态氮平均含量(5.83mg N/L)低于浅层地下水(18.37mg N/L)。3)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地下水硝态氮含量依次为菜地(26.03mg N/L)>草地(10.04mg N/L)>旱地(9.98mg N/L)。4)菜地区域包气带深度增加硝态氮含量整体均高于草地、旱地区域,而草地和旱地硝态氮积累呈现相似性。通过研究,以期探究污染原因并找到既能保证农作物高产,又能使生态、环境得到良性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国内外城市边缘区研究综述 下载:15 浏览:164

毛艺珺 张运兴 《中国城镇》 2019年8期

摘要:
文章基于城市边缘区概念、特征和范围的界定,通过对2008—2017年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作者合作网络、突变性关键词分析,探寻国外城市边缘区的地域结构理论及研究方向,进而了解我国城市边缘区的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并在对城市边缘区研究方向权重最高的城乡规划学科的空间扩展、演变肌理、土地利用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系统评述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城市边缘区的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问题。

阳泉煤矸石山治理后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下载:73 浏览:494

邢超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2期

摘要:
为更加有效地对矸石山进行场地治理和生态修复,山西省阳煤集团拟在覆土治理后的煤矸石山上修建生态休闲公园。为评价拟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了阳泉一矿煤矸石的物化特性并现场调研了矸石山堆存现状,监测并评价了煤矸石山区域内的大气、水体、声音和固体废弃物环境质量,对该项目建设过程中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并给出了对应的污染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在煤矸石山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具有优良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三生空间”的村镇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 下载:73 浏览:386

周书宏1 李锋1 陈春1,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0期

摘要:
对村镇进行"三生空间"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实现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缓解城乡用地的供需矛盾,协调引导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共生发展的强大纽带。然而"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适宜性评价存在方法单一、评价指标选取不足的问题,物元模型能更全面地掌握待评价对象在单因子指标上的具体表现,极大提升"三生空间"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精确性。本研究基于物元模型对重庆市永川区村镇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62.5%村镇建设用地处于适宜状态(包括最适宜、高适宜),而吉安镇、何埂镇、仙龙镇和朱沱镇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相对突出。在未来规划和建设中,对于土地利用适宜度低的村镇应引起重视,科学制定规划、合理利用村镇土地。

基于多角度的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下载:82 浏览:481

余玲1,2 何文2 姚月锋2 黄玉清3 黄科朝2 周龙武2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期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漓江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的13条河流之一,其流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强弱、方向、稳定性状况及其驱动力组成关系着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桂林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基于此,采用1977、1987、2000和2015年4期TM/ETM影像,通过信息熵、空间集聚性及驱动力等从多角度对漓江流域1977—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1977—2015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呈现出剧烈—平稳—再次剧烈的变化特点;②流域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1977年的228.602增加到2015年的230.878,且越接近市辖区中心土地利用程度越高,流域北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较小,市辖区最大,极差达到0.86 Nat,不同县域土地利用系统稳定性有所差异;③自然因素中以地形曲率、地貌类型及年均气温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较大,社会经济因素及半自然半社会经济因素中以旅游景点密度、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和单位面积肉类产量这几个因素影响最为显著。

生态服务价值当量法的适用性研究——以广西典型岩溶区小流域为例 下载:76 浏览:449

黄艳霞1 梁志鑫2 王玉杰3 王云琦3 王彬3 顾剑红3 李一凡3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20年1期

摘要:
根据广西隆林县常么、者滕、龙窝坝3条典型小流域治理前后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估算了岩溶地区小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并探究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近6年的治理,常么和者滕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趋势是耕地和未利用地向草地和林地转化,生态服务价值分别增长357万和429万元;龙窝坝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为未利用地向林地、草地和小部分耕地转化,生态服务价值增长506万元。总体上,龙窝坝小流域的治理效果优于常么和者滕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更加优化,提升的生态服务价值更加明显。

基于高分影像的贵州省晴隆县2016年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下载:94 浏览:503

刘晓林1 亢庆1,2 刘超群1 尹斌1 李树波1 《水土保持与应用》 2019年4期

摘要:
土地利用状况分析能揭示人类利用土地的广度、深度和合理程度,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基于高分1号卫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和人工交互式图像处理方法,获取晴隆县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借助计量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晴隆县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草地和耕地,3种地类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2%以上;晴隆县土地利用类型较丰富且均衡,所辖乡镇中茶马镇的土地利用类型最为单一;土地利用程度方面,光照镇的土地利用程度最高,鸡场镇的最低。

1985~2015年淮北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预测研究 下载:50 浏览:354

刘斌寅1 赵明松1,2,3,4 卢宏亮1 张平1 陆龙妹1 《土壤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以1985、1995、2005、2015年4期遥感影像为基础,应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分析了淮北市1985~2015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并采用ANN-CA模型预测2025年淮北市土地利用数据。结果表明:1)淮北市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耕地面积占60%以上,建设用地次之;近30年,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耕地、水域和草地呈减小趋势;2005~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变化速率加快。2)1985~2015年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主要为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变、水域向耕地和建设用地转变。3)1985~2015年淮北市土地利用破碎化程度不断升高,景观格局趋向复杂化,景观异质性增强。4)2015~2025年,林地面积将保持不变,耕地、草地、水域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不断增加。

村级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以江西省余江县印畈村为例 下载:76 浏览:349

黄心怡1,2 赵小敏1,2 郭熙1,2 江叶枫1,2 《土壤研究》 2019年10期

摘要:
土地空间布局规划是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合理的土地空间布局对改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以江西省余江县印畈村为对象,通过高清遥感影像和GIS空间技术,结合参与式村民调查结果,对村域土地空间布局进行相应的规划。研究结果表明:村级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是现有规划体系的完善与延伸;土地利用空间的布局宜采用"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工作模式;村民民主参与是土地利用空间合理布局的重要保障;规划后村域土地利用结合村庄发展特色,形成"一轴两翼一核心"的空间发展格局,顺应农村生产方式转型趋势,为具体空间项目的落实和土地空间布局优化奠定基础。印畈村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规划研究符合新形势下农村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实需求,其研究结果有利于引导土地合理利用、推动乡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保障。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