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长沙方言语音符号化设计 下载:21 浏览:262

王斌1 左蔚璇2 唐俐娟1 《中国设计》 2020年9期

摘要:
为了引起人们对长沙方言和长沙地域文化的关注,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系统分析了长沙方言的语音演变过程和词汇特点,论述了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对方言进行视觉设计的意义,考察了方言视觉化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立足于长沙的本土文化,运用设计符号学原理,利用图形符号来表现方言传递的语义和语境。提出了对长沙方言进行视觉设计的基本方法。该方法为语言类视觉设计的相关研究提供启示和参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小城镇发展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下载:63 浏览:465

史旭敏1 管京2 《中国城镇》 2018年12期

摘要:
文章以山西省为例,多维度解析乡村振兴战略对小城镇发展的重大意义,系统回顾山西小城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全面总结山西省小城镇当前面临地位下降、辐射带动能力弱、设施水平低、建设管理落后等问题,客观分析农业发展基础不牢、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土地制度不明是当前山西农村对小城镇发展最大的牵制因素,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山西小城镇的发展路径,包括转变城镇职能、推进就地城镇化、调整公共服务配置格局、创新规划编制方法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等五方面内容。

城郊淘宝村产业与空间互动机制研究——以成都市土地村为例 下载:61 浏览:365

李寰昊1 虞大鹏2 《中国城镇》 2020年9期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商经济在我国逐渐发展兴盛,2009年至今各地出现大量"淘宝村",目前已经成为带动乡村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由个人创业者发起的乡村电商经济,不仅推动了乡村地区的产业发展,还对其空间格局的变化与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安靖镇土地村是一个城郊工业型淘宝村,本文以土地村为例研究其演化路径与动力机制,梳理了其从一个传统农业乡村转变为服装产业高度集聚的淘宝村的过程,分析了在不同阶段其发展的推动力量、产业特征及城镇化表征,同时分析了其产业的类型、组织方式、建设主体等特点对空间格局产生的影响,探讨了空间格局在不同阶段对产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策略研究——以东京市郊为例 下载:25 浏览:265

季羿宇1 肖萌2 《中国城镇》 2019年5期

摘要:
如今,中国正处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农业从传统生产形式快速向现代化转变,城乡联系进一步加强,同时,其内在矛盾也愈发突出,特别是在大型都市圈和城市带周边,乡村发展问题尤为明显。大量理论从不同视角佐证了城乡发展并非一个封闭和独立的过程,而这一语境也促使全球乡村发展课题研究方向提倡以扩大视野,从城乡关系入手的方式,将乡村问题纳入城乡联系、城乡融合的有机整体来讨论,方具研究和实践价值。本文选取日本东京都市圈为对标,通过案例研究和文献研究的方式,对其发展背景、创新模式和策略进行研究梳理,进而根据其城乡联系在空间体系、社会政经和物质资源等多个维度的互动逻辑,提出一个综合性、组合式的"乡村发展策略包",为我国大型城市周边的乡村振兴提出策略建议。

新能源特色小镇规划编制探索——以新余水西光伏小镇为例 下载:31 浏览:329

徐越 彭建东 王晶晶 杨红 《中国城镇》 2019年2期

摘要:
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发展需要找到新的支撑点。面临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新能源产业作为绿色能源产业正处于升级和创新的关键时期。特色小镇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对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建设有重要推动力。文章通过总结新能源特色小镇发展特点与困境,针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对于镇的空间、功能及风貌方面的影响展开叙述,结合江西省新余市水西光伏小镇的规划实践,为解决当前特色小镇的发展困境,从产业布局、空间构筑、特色风貌三个方面提出新能源特色小镇规划编制的基本策略。

城市边缘区规划实践探索——以东海县城南片区概念规划为例 下载:65 浏览:394

徐鹏飞1 刘星2 《中国城镇》 2020年2期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摊大饼"式粗放的建设模式使得城市向外围无序蔓延,形成了存在诸多问题的城市边缘区,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蔓藤城市"理念作为一种创新型、有机生长的规划理论,适合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本文在"蔓藤城市"理念指导下编制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城南片区的概念规划,同时对编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再思考,以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规划提供借鉴。

内生力提升导向下的乡村“共生圈”模式构建——以福建省漳州市钟腾村为例 下载:58 浏览:333

尚小钰1 陈潆馨1 王量量1,2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11期

摘要:
如何提升乡村内生力目前已逐渐成为乡村规划关注的重点之一,而现有研究大多忽视了乡村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对乡村共生力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研究,以激活乡村内生力为目标,将生态系统与乡村进行类比,并提出乡村"共生圈"理论,用以重构乡村制度、产业、空间和人文四个层面间的发展关系。以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为例,通过制定乡村发展时序链和各层面优化内容来促成不同层面间良性关系形成,从而使得乡村形成有机整体,不同层面共生发展,促进乡村内生力的提升。这样的乡村"共生圈"模式为四个层面联系薄弱甚至隔离的乡村提供了重构乡村各层面共生关系的新途径,对乡村规划策略的制定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乡村振兴背景下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鄂西地区土家族吊脚楼为例 下载:70 浏览:456

陈子豪1 王江萍2 任亚鹏3 韩敏4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20年3期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此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土家族吊脚楼作为土家族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土家族的传统思想,而且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梳理了土家族吊脚楼的特征与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鄂西地区土家族吊脚楼的保存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结构-功能理论,试图揭示土家族吊脚楼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与解决方法。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四位一体”规划方法研究与实践 下载:57 浏览:371

程珊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9期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应多维度解析农业农村存在的问题,总结农业发展、村镇建设、乡村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谋划与指引下,提出新的规划思路。本文结合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本土发展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现代农业、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四位一体"总体规划的策略和建议。通过对现状分析、产业规划指引、发展定位及策略研究、总体规划、分项指引等方面展开论述,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路径和方法。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两国合作发展研究——以中以农业科技生态城为例 下载:74 浏览:398

程珊 《城镇建设与科学》 2019年8期

摘要:
"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沿线上重要节点国家之一以色列,在研发管理、先端科技实验、产业创新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是典型的创新型国家。本文论述中以两国合作的背景意义,同时进行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深化两国科技创新、文化融汇、运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可行性建议,为我国探索与更多国家在高新区建设领域开展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文化植入的城市绿道规划策略研究——以洪湖绿道为例 下载:52 浏览:449

陶梦莹 彭建东 《中国建筑》 2020年10期

摘要: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系统及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绿道也是创新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近些年的城市绿道建设大多文化特色不足、功能单一。该文基于洪湖绿道项目,以文化植入为出发点,挖掘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文化特性,探寻文化要素在城市绿道规划中的表达途径,以充分发挥绿道在生态景观、绿色出行及户外休闲等方面的作用。

文化植入的城市绿道规划策略研究——以洪湖绿道为例 下载:52 浏览:447

陶梦莹 彭建东 《中国建筑》 2020年10期

摘要:
作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系统及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绿道也是创新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近些年的城市绿道建设大多文化特色不足、功能单一。该文基于洪湖绿道项目,以文化植入为出发点,挖掘绿道规划设计过程中的文化特性,探寻文化要素在城市绿道规划中的表达途径,以充分发挥绿道在生态景观、绿色出行及户外休闲等方面的作用。

基于POI数据的城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便利度评价研究——以武汉三区为例 下载:49 浏览:453

庄晓平1 陶楠2 王江萍1 《中国建筑》 2020年10期

摘要:
根据2018年12月1日实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规定,生活圈是城市居民日常出行范围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将生活圈作为居住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已经成为评价城市宜居程度的重要一环。其中社区生活圈便利度是评价宜居城市的重要影响因素,居民社区生活圈便利度主要指居民日常利用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程度。本次研究,以武汉市武昌区、汉口区、汉阳区这三个中心城区主要区域为研究范围,以三区的小区生活圈便利度为研究对象。基于开放POI数据,统计分析三区的小区15分钟生活圈内的设施点类型和数量,评价各片区内的生活圈便利程度,为设施的配套完善、社区生活品质的提升提供一定的依据。

藏传佛教寺院聚落空间形态及演变的量化分析——以色拉寺为例 下载:87 浏览:491

肖迦煜 黄凌江 《中国建筑》 2020年4期

摘要:
藏传佛教寺院是一种以僧侣聚居和信众朝拜为主要功能的传统聚落形式。作为一种具有宗教属性的特殊聚落,为更清晰地揭示藏传佛教寺院空间的结构特征和演变规律,该文以藏传佛教的典型寺院代表,西藏四大寺之一格鲁派寺院——色拉大乘寺为例,在已有定性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空间形态的量化和空间句法结合的量化解析方法,结合边界、重心等量化分析要素,对寺院的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形态核心的分布进行定量的解析,发现藏传佛教寺院空间布局形态的一般规律,同时找出了在其整体空间形态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起到实际影响作用的几个要素。

基于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的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以黄石市为例 下载:99 浏览:515

陈露莹1 杨红1 薄会丽2 王君3 《中国建筑》 2020年1期

摘要:
从区域视角研究农村地区人地系统脆弱性,是实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该文以黄石市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2014年5个连续时间截面,采用熵值法、AHP层次分析法及专家打分法,从自然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三个方面分析黄石市农村居民点人地系统脆弱性。结果显示,黄石市农村地区的人地系统脆弱性矛盾较为突出,且主要集中在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两个要素方面。依据分析结果,从不同方面提出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的方案:从规划时序方面,可将黄石市农村居民点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进行规划引导以降低脆弱性;从空间引导方面,可将黄石市农村居民点分为非脆弱型地区、单一脆弱型地区和综合脆弱型地区进行发展引导。

基于社会力模型的城市设计优化方法研究——以碧桂园·森林城市设计为例 下载:79 浏览:488

宋靖华 谢昕芹 《中国建筑》 2019年7期

摘要:
人的集群活动是城市更新和进化的根本驱动力,城市与其居住者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系统。通过在计算机上仿真模拟特定场景下人流的活动状况,自下而上地探索城市空间的合理性,得到更有效的设计方案。相比于其他自下而上的模拟方法,"社会力模型"聚焦于"人"这一对象本身,将人流运动以及彼此间的交互作用量化为具体数值,更准确地找到人流的活动规律。以碧桂园·森林城市的优化设计为例,在初步方案设计完成后,通过对场地内行人活动的模拟和分析,发现设计不合理之处并加以改进完善。修改后的模拟结果表明,最终方案的人群活动更加契合城市发展的需要。

结合城市设计的城市热岛效应评价方法研究 下载:91 浏览:503

韩冰1 李昊2 贾杨1 《中国建筑》 2019年3期

摘要:
该文通过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概念及其形成机理,阐述其与城市设计的关系,对比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标准中对热岛效应的评价方法及防治技术措施,从热岛效应的所属范畴、评估指标和评估尺度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目前城市设计的热岛效应评价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城市设计中应该从减少人为热释放量、降低室外环境的壁面辐射、提高室外潜热交换量入手,缓解热岛效应;对热岛效应的评价也应该从这些方面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进行设计。

新时代背景下大尺度城市设计规划策略研究——以山东齐河东盟国际生态城城市设计为例 下载:57 浏览:476

贾海发1 邵磊1 李鹏飞2 《中国建筑》 2018年10期

摘要: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的社会形势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任务与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大尺度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考验。传统的缺乏战略思考的城市设计已不能适应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部分学者已经认识到城市设计所关注的范围不能仅限于物质空间,而是应扩展到经济、社会、生态等更宏观的领域。该文以山东齐河东盟国际生态城城市设计为例,结合资源禀赋和现实条件,从空间、交通、产业、生态四个方面提出了规划引导策略。期望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探讨,为今后同类型的城市设计项目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湾区明珠——中山南朗温泉度假城规划与城市设计 下载:56 浏览:476

李凯 《中国建筑》 2018年10期

摘要:
中山翠亨新区是港珠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南朗温泉度假城是其生态旅游核心。该文以温泉度假城为例,从城市设计、建筑形式、地域文化、自然景观几方面详述了其设计策略和方法,基于对珠三角滨海湿地生态和河网水系景观的形成和形态特征的分析研究,提炼原生态的湿地、红树林、河网水系为主要设计元素,探索以景观城市主义的理念和方法实现生态修复、文化传承和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完美结合。创造城市和大地景观浑然一体的特色旅游新地标,对于港珠澳湾区的开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千年古钺,文明曙光——平湖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 下载:79 浏览:493

倪剑 李琪 《中国建筑》 2018年4期

摘要:
当代综合类博物馆是展示城市或地方的自然、历史、艺术藏品的复合平台,找寻多维度、多领域因子的平衡点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课题。结合平湖博物馆新馆设计分析,阐述了建筑空间形式和地域文化隐喻、宏观城市设计和微观流线组织、外部建筑造型和内部功能布局三方面关系之间的平衡,讨论了平衡设计策略在综合类博物馆设计中的重要性。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