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硫氰酸红霉素原位杀藻的生态学效应 下载:47 浏览:342

王雪莹1 毕相东1 董少杰1 尤宏争2 刘克明2 戴伟1 李宛津1 《中国水产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为明确杀藻剂作用下生态围隔内蓝藻及微囊藻丰度、底泥微囊藻毒素(MCs)含量及关键水化学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在蓝藻水华暴发期的淡水鱼类养殖尾水循环渠中,开展了硫氰酸红霉素原位杀藻的生态学效应研究。试验设置4个浓度(0.25、0.5、1、2mg/L)的硫氰酸红霉素处理组和1个未添加硫氰酸红霉素的对照组,每组设3个平行,试验共进行10d。结果表明:硫氰酸红霉素对生态围隔内蓝藻及微囊藻具有强烈的抑杀效应,试验结束时对蓝藻及微囊藻抑杀率均达99%以上;硫氰酸红霉素作用过程中生态围隔内底泥MCs含量呈现明显的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最高值出现在第2天,MC-RR含量为2.58μg/g,MC-LR含量为3.39μg/g;使用硫氰酸红霉素应急抑杀蓝藻后,水体中NO2--N、NO3--N、NH4+-N及CODMn含量短时间内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其中尤以NH4+-N与CODMn含量升高较为明显。综合考虑杀藻效果、底泥中MCs储积量及关键水化学指标变化规律,建议养殖生产中使用≤0.25mg/L硫氰酸红霉素应急杀灭蓝藻,并在抑杀蓝藻后及时增氧、泼洒解毒剂及微生态制剂。

不同类型淀粉及糖蛋白质比对鲤糖代谢能力的影响 下载:79 浏览:511

孙金辉 范泽 崔培 程镇燕 白东清 乔秀亭 《中国水产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为考察不同糖源对蛋白质的节约作用,以木薯淀粉(CS)和小麦淀粉(WS)为主要糖源,配制3组糖/蛋白质(C/P)比例分别为C5%/P32%、C10%/P30%、C20%/P28%的等能等脂饲料,以初始体质量为(55.73±3.55)g的鲤Cyprinus carpio作为养殖对象,在试验网箱中养殖8周。结果表明:CS、WS组中鲤肠道淀粉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C10%/P30%组,显著高于C20%/P28%组(P<0.05);CS组中,C10%/P30%组鲤肝胰脏磷酸果糖激酶(PFK)、丙酮酸激酶(PK)活性显著高于C5%/P32%组(P<0.05),磷酸烯醇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显著低于C5%/P32%组(P<0.05);鲤血清中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C)含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C10%/P30%和C20%/P28%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WS组中,C5%/P32%组鲤肝胰脏PF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PEPCK、糖原合成酶(GS)活性显著高于C20%/P28%组(P<0.05);相同C/P比例条件下,CS组的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WS组(P<0.05);CS组中,C10%/P30%组葡萄糖转运载体-2(GLUT2)及己糖激酶(HK)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胰岛素受体(IR)基因表达量C10%/P30%组显著高于C5%/P32%组(P<0.05);而WS组中,各比例组IR、GLUT2及HK基因表达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同C/P比例条件下,CS组的肠道钠钾葡萄糖共转运载体(SGLT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WS组(P<0.05)。研究表明,木薯淀粉及小麦淀粉对饲料蛋白质均有较好的节约作用,且木薯淀粉效果优于小麦淀粉。

牡蛎疱疹病毒(OsHV-1)间接原位杂交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初步应用 下载:88 浏览:509

李亚楠1,2 白昌明2 刘金兰1 辛鲁生2 李晨2 刘莉2 黄博闻1,2 魏智薪2 王崇明2 《水产研究进展》 2019年4期

摘要:
为建立实现牡蛎疱疹病毒(OsHV-1)在贝类宿主组织中的精确定位方法,基于原位杂交PCR (ISPCR)技术建立了OsHV-1的间接原位杂交PCR (indirect ISPCR)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OsHV-1在魁蚶主要器官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检测和分析。首先选择适合原位杂交PCR的引物,在载玻片上实现对原位固定靶组织内病毒DNA的稳定、特异扩增,然后与使用相同引物制作的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最后通过免疫酶标技术显示样本内OsHV-1的组织分布。为了达到最佳检测效果,对间接ISPCR的扩增循环数以及组织消化的蛋白酶K浓度进行优化。结果显示,最适PCR扩增循环数为20,蛋白酶K浓度为20μg/mL。利用经优化的间接ISPCR检测方法,对OsHV-1在魁蚶外套膜、鳃、肝胰腺、斧足和闭壳肌5个样本中的组织分布情况和亲嗜性进行检测和分析。病毒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魁蚶外套膜结缔组织中浸润的血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肝胰腺和鳃浸润的血细胞、斧足和闭壳肌中坏死肌肉细胞的细胞核中。本研究建立的间接ISPCR检测方法具有灵敏、特异和精确定位的优点,通过组织切片上显示的病毒核酸阳性信号,能判别OsHV-1在不同组织部位的分布特点和受感染的细胞类型;适用于OsHV-1感染的确诊、病毒对不同组织器官的亲嗜性、病毒侵染途径和致病机理等相关研究。

斑马鱼肠道细菌的16SrDNA分子鉴定及PCR-SSCP分析 下载:81 浏览:501

胡秀彩1 吕爱军1 孙敬锋1 石洪玥1 裴超2 张超2 李莉2 《中国水产学报》 2018年2期

摘要:
为了解斑马鱼Danio rerio肠道细菌多样性,采用细菌分离纯化、16SrDNA基因分子鉴定技术,对斑马鱼肠道细菌进行PCR-SSCP分析。结果表明:从斑马鱼肠道分离纯化出12株细菌,分别命名为Zf1、Zf2、Zf3、Zf4、Zf5、Zf6、Zf7、Zf8、Zf9、Zf10、Zf11和Zf12,其中对7株分离菌构建p MD18-T/16SrDNA的阳性克隆测序显示,Zf1、Zf11菌株与Aeromonas veronii的16SrDNA序列一致性为99%,Zf4、Zf8菌株与Sphingomonas sp.的一致性为99%,Zf5菌株与Bacillus subtilis的一致性为99%,Zf7菌株与Aeromonas sp.M10的一致性为99%,Zf10菌株与uncultured bacterium clone GI3-M-5-G01的一致性为92%;16SrDNA分子鉴定表明,Zf1、Zf7和Zf11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Zf4、Zf8属于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Zf5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Zf10为一种新菌株;采用PCR-SSCP技术对12株细菌16SrDNA基因V3区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斑马鱼肠道细菌16SrDNA基因V3区存在多态性,其中Zf1与Zf11菌株带型一致,Zf4与Zf8菌株带型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鱼类肠道菌群结构对其生命活动的影响提供科学参考。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