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斜视矫正术后早期患者散光状态变化 下载:54 浏览:407

汪枫1 陈瑶1 翟金霞2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观察斜视矫正术后早期患者的散光状态变化。方法对近期本院行斜视矫正手术患者45例(54只眼)进行了前瞻性研究,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3组:Ⅰ组为单眼一条直肌后徙联合一条直肌缩短术35例(35只眼);Ⅱ组为单眼一条直肌后徙联合一条直肌缩短联合下斜肌截断术7例(7只眼);Ⅲ组为单眼一条直肌后徙术9例12只眼)。通过角膜地形图检查对患者术前、术后1 d、1周、2周、4周的散光状态以及角膜中央0,3,5mm区的鼻、颞侧的角膜曲率进行动态观察分析。结果各组的散光值在手术后早期均有显著差异(P <0. 05),1组的角膜曲率在手术后早期均有显著差异(P <0. 05),而2组和3组的角膜曲率在手术后早期并无明显差异。结论斜视矫正术在手术后早期可出现患者的散光值的直线上升,不同术式对其影响的程度不同,但在4周后增加散光度数逐渐下降至基本恢复。

利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仪探讨角膜屈光手术后泪膜与视觉质量的相关性 下载:54 浏览:372

姚柯婷 廖荣丰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9期

摘要:
目的利用欧卡斯双通道质量分析系统(OQASⅡ)探讨近视患者行不同角膜切削深度的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后泪膜与视觉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行FS-LASIK手术的100例近视患者188只眼,按术中角膜切削深度分为1组(切削深度<60μm)、2组(60μm≤切削深度<100μm)、3组(切削深度≥100μm),利用OQASⅡ系统检查术前、术后10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视觉质量(OSI、MTF-cut off、SR)与泪膜参数(mean OSI),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2. 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做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3组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 204,P=0. 548); 3组患者FS-LASIK术前和术后10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的MeanOSI与OSI正相关(均P <0. 05); 3组患者FS-LASIK术前和术后10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的mean OSI与MTF-cut off、SR均呈负相关(均P <0. 05)。结论不同角膜切削深度的FS-LASIK术后泪膜稳定性与视觉质量变化趋势一致,泪膜越稳定,视觉质量越好,呈正相关。

基于TFOS DEWSⅡ标准的单纯红斑狼疮患者合并干眼的相关研究 下载:54 浏览:367

顾正宇 许亚静 李阳 廖荣丰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4期

摘要:
目的参照最新国际泪膜和眼表协会干眼疾病工作组第二次会议(TFOS DEWSⅡ)干眼诊断标准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眼部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改变,研究SLE与干眼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择70例SLE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7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参照TFOS DEWSⅡ标准对患者进行干眼检查,在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评分的基础上;用Keratograph5M眼表综合分析仪对干眼患者进行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脂质层分级、睑板腺面积缺失等评估。分析SLE组与对照组之间的眼表检测参数及干眼发病率的差异,并对SLE干眼进行分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LE组更易发生干眼(41%vs.23%,P <0. 05)。SLE组的OSDI评分、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泪河高度、脂质层分级、睑板腺面积缺失较对照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的睑板腺开口分级、角膜荧光染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SLE干眼可分为3型:水液缺乏型、蒸发过强型、混合型。结论 TFOS DEWSⅡ干眼诊断标准弥补了传统诊断标准的不足,能够更加全面、客观的对干眼进行诊断。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较,有更大比例的SLE参与者符合TFOS DEWSⅡ干眼诊断标准,干眼风险增加。

两种不同LASIK手术对角膜后表面高度影响的临床研究 下载:64 浏览:379

王亚茹 周艳峰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7期

摘要:
目的探讨飞秒制瓣LASIK(FS-LASIK)及前弹力层下激光角膜磨镶术(SBK)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同期行近视及近视散光矫正患者85例(170只眼),其中飞秒制瓣LASIK组46例(92只眼),SBK组39例(78只眼),再按等效球镜分为中低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对患者行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测量角膜顶点、角膜最薄点和以顶点为圆心2 mm(中央区)、4 mm(近周边区)及6 mm(远周边区)直径上总共26个点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下中低度及高度近视患者术后各个时间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四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角膜顶点、最薄点及中央区轻度后移,近周边区及远周边区轻度前凸。术后各时间点及各观察部位四组的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值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制瓣LASIK和SBK术对中低度及高度近视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影响均较小,其总体趋势为中央区轻微后移,周边区轻度前凸。

上方球形视网膜脱离的最小量巩膜扣带术模式化手术探讨 下载:57 浏览:400

赵冰莹 许亚静 龚健杨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6期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上方球形视网膜脱离的最小量巩膜扣带术模式化手术临床疗效。方法从2015年1月到2017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上方球形视网膜脱离患者共27例(27只眼),按照最小量巩膜扣带6步法流程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视网膜复位预后情况及安全性评价。结果其中痊愈患者19例(70.4%),好转1例(3.7%),未愈7例(25.9%),一次手术成功率为74.1%,未见明显玻璃体混浊、眼内出血、感染、白内障、高眼压等并发症。结论最小量巩膜扣带术由于创伤小,模式化手术流程有利于规范手术操作,减少术者间差异,手术成功率较高,故适合初学者掌握,并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但由于本组病例量有限,其实际临床效果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观察及视力恢复的预测因素分析 下载:53 浏览:367

施明慧 李寿玲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6期

摘要:
目的观察、评估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探讨其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将确诊为RVO继发黄斑水肿的患者50例(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16例(16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34例(34只眼)。采用康柏西普0.05 ml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每个月1次,随后根据患者病情判定是否继续注射,随访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的变化,并观察术后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将最终视力恢复值(FVG)分别从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BCVA、CMT及有无系统疾病等方面分析以评价术后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 CRVO和BRVO患者治疗后平均BCVA、CMT较治疗前均明显好转(P<0.05),眼底观察示治疗后视网膜出血量较前明显减少,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示视网膜无明显渗漏。在所有151次注射中,发生术后局部球结膜下出血5次(5只眼),角膜上皮损伤2次(2只眼),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治疗前BCVA、病程与FVG呈正相关。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RVO继发黄斑水肿安全有效。治疗前BCVA及病程是术后视力恢复的预测因素。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