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眼表改变 下载:66 浏览:390

刘婧 邓吉安 夏桂兰 董云云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观察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眼表改变。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28例(28只眼)患有单眼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眶脂肪脱垂的患者,年龄在56~75岁,将28例(56只眼)患者双眼分为手术组眼与非手术组眼,其中手术组眼为患有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眶脂肪脱垂眼,行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非手术组眼为同一患者另一只健眼,无需处理。分别在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3个月填写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进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泪液分泌试验(SI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观察眼表变化。结果手术眼组患者术前与术后7 d、1个月OSDI量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术后3个月与术前OSDI量表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手术眼组与非手术眼组在术前、术后7 d及1个月BUT、FL及SI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手术组眼仍存在眼表症状,但在术后3个月时再次比较上述指标发现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行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早期仍存在干眼、流泪等眼表症状,但该症状是短暂的,通常术后3个月会恢复。

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眼表改变 下载:47 浏览:400

刘婧 邓吉安 夏桂兰 董云云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2期

摘要:
目的观察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眼表改变。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28例(28只眼)患有单眼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眶脂肪脱垂的患者,年龄在56~75岁,将28例(56只眼)患者双眼分为手术组眼与非手术组眼,其中手术组眼为患有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眶脂肪脱垂眼,行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非手术组眼为同一患者另一只健眼,无需处理。分别在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3个月填写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进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泪液分泌试验(SI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观察眼表变化。结果手术眼组患者术前与术后7 d、1个月OSDI量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术后3个月与术前OSDI量表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手术眼组与非手术眼组在术前、术后7 d及1个月BUT、FL及SI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手术组眼仍存在眼表症状,但在术后3个月时再次比较上述指标发现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行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早期仍存在干眼、流泪等眼表症状,但该症状是短暂的,通常术后3个月会恢复。

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眼表改变 下载:68 浏览:437

刘婧 邓吉安 夏桂兰 董云云 《中国眼科杂志》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观察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后眼表改变。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28例(28只眼)患有单眼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眶脂肪脱垂的患者,年龄在56~75岁,将28例(56只眼)患者双眼分为手术组眼与非手术组眼,其中手术组眼为患有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眶脂肪脱垂眼,行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去除术;非手术组眼为同一患者另一只健眼,无需处理。分别在术前及术后7 d、1个月、3个月填写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进行泪膜破裂时间测定(BUT)、泪液分泌试验(SIt)和角膜荧光素染色(FL)检查,观察眼表变化。结果手术眼组患者术前与术后7 d、1个月OSDI量表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术后3个月与术前OSDI量表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手术眼组与非手术眼组在术前、术后7 d及1个月BUT、FL及SI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手术组眼仍存在眼表症状,但在术后3个月时再次比较上述指标发现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行老年性下睑内翻矫正联合眼袋

改良倒“L”法矫正内眦赘皮联合重睑成形术的短期临床观察 下载:56 浏览:390

费孝庆 《中国眼科杂志》 2019年7期

摘要:
目的观察改良倒"L"法矫正内眦赘皮联合重睑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采用改良倒"L"法矫正内眦赘皮联合重睑成形术的36例患者术后的临床资料,分别在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回访,观察患者术后内眦角形态、瘢痕及效果等情况。结果 1例患者在术后1个月可见内眦部瘢痕,术后3个月消除。1例患者术后1个月发生内眦角部分回退,术后3个月无加重。其余34例患者在回访的3个时间点,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3个月均无内眦部瘢痕,内眦赘皮改善明显,内眦形态佳,内眦间距明显缩短,睑裂长度增加,重睑美观、自然。结论改良倒"L"法矫正内眦赘皮联合重睑成形术方法简单,易于学习和掌握,术后效果美观、稳定,患者满意度高。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短眼轴膨胀期白内障临床观察 下载:55 浏览:387

朱云喜 邓吉安 车玲 董云云 刘婧 吴从霞 《中国眼科杂志》 2018年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房角分离术对短眼轴膨胀期白内障患者房角、眼压等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我院眼科就诊的49例(61只眼)膨胀期白内障合并短眼轴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标准组及改良组,其中标准组22例(30只眼)行标准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以下称为标准组),改良组27例(31只眼)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以下称为改良组),观察术后1周,1、3、6个月的矫正视力、房角、眼压,术后3、6个月前房深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等的改变。结果对两组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AOD)500、AOD750,前房角(ACA)500、ACA750,RNFL颞侧、鼻侧、上方、下方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间矫正视力、眼压、AOD500、AOD750、ACA500、ACA750,组间差异P值均<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相同时间点统计学差异,术后1周、术后1、3、6个月两组间眼压、AOD500、AOD750、ACA500、ACA750组间差异,P值均<0.0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矫正视力、眼压、AOD500、AOD750、ACA500、ACA750、RNFL颞侧、前房深度进行时间差异检验,P值均<0.05,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用LSD-t检验分析存在时间差异的指标。结论短眼轴膨胀期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及房角分离术,术后房角开放明显增大,眼压明显减低,对降低白内障术后并发高眼压及青光眼有很好的疗效。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