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小说人物的分布表示及其应用研究 下载:17 浏览:281

贾玉祥1,2 王璐1 刘鹏程1 王钤3 张岳4 昝红英1 《中文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小说人物进行建模,是小说文本理解和小说文本挖掘的基础性工作。该文构建了大规模的小说语料库,抽取人物及其依存特征,提出基于skip-gram的人物向量训练方法,以人物为目标,以依存特征为上下文,基于训练出的人物向量,探索了小说人物相似度计算、小说人物聚类分析及小说人物画像等应用。实验结果表明,小说人物的分布表示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社交媒体;词表征;触发器;行为演化 下载:63 浏览:318

赵礼强 姜崇靖可 《中文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内容分发网络(CDN)以推(Push)和拉(Pull)作为两种主要的内容分发策略。拉是服务器对用户请求给予回应的方式,在面对高并发请求时,以推方式预分发到服务器上的内容将有效辅助改善服务器过载的情况,并实现热度内容的主动推送。预分发内容的热度高低直接决定了内容的边缘命中率和用户的启动延迟,有效减少预分发内容替换的频率和对源服务器访问时的网络堵塞,因此在网络小说服务器中依据网络小说热度对内容分发策略的部署就显得更为重要。目前针对网络小说服务器的内容分发策略的研究较少,缺乏对网络小说热度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以服务器管理人员的主观经验判断和低命中的预分发内容的不断替换来实现内容推送的策略,不仅主观性强,同时内容的不断替换更极大地增加了服务器负担。针对这一问题,该文通过定义网络小说热度概念,对在起点中文网爬取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数据拟合显示数据符合幂律分布规律,并建立热度等级评价标准,分别采用贝叶斯网络、随机森林算法与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对网络小说热度预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随机森林算法的预测正确率达到97.097%,均方误差为0.112 8,分类预测效果更优,且误差率更低。因此选用随机森林算法,依据网络小说热度评价标准,能够有效解决网络小说CDN系统内容部署不准确而导致低命中内容的不断替换和用户访问延迟的问题,为内容分发策略提供有效指导,从而提高内容命中率,提升网络小说CDN系统运作效率。

论墨西哥革命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主要特征 下载:29 浏览:203

韩琦 刘豪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7期

摘要:
墨西哥革命小说是一个以1910年墨西哥革命及其后果为研究主题的文学流派。促使该流派形成的因素包括墨西哥大革命及革命后墨西哥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墨西哥开启的文化本土主义运动;墨西哥革命政府对革命小说的引导和推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墨西哥的传播等等。墨西哥革命小说的共同特征是现实主义表现方法突出,对旧制度遗产和大革命成败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将描写对象从上层精英转向了"在底层的人们",体现了民族主义情感和精神,将小说与新闻巧妙地结合,具有自传体和史诗性等。墨西哥革命小说是墨西哥文化民族主义的内容之一,与墨西哥文化民族主义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共同丰富了革命后墨西哥文化革新运动的内涵,推动了墨西哥社会的向前发展。

坍塌感、幽暗之心与理想主义——论班宇小说集《冬泳》的声音技术 下载:59 浏览:327

陈思 《中国文学》 2020年11期

摘要:
论文绕过"写什么"的常见研究角度,直面班宇小说集《冬泳》"怎么写"的内核,探讨小说家对"声音"的安置和使用。风景层面的音轨设置,给人以"坍塌感";叙述声音层面的饶舌式沉默与小于人物的叙述者,完成对人物幽暗之心和历史不可测度性的指涉;在整体衰败色调之外,呐喊、队歌和寂静三种特殊声音,增添一抹理想主义的光泽。论文最后试图撑开一定的反思空间:这样的创作实践,将会对"现实主义"注入怎样的能量?同时,这种文学形式的边界何在,即这种文学形式又是怎样与当下历史、意识形态、媒介逻辑、评奖机制、批评话语、读者期待进行互动的?

用抗战记忆重绘战争图景——范稳抗战小说论 下载:51 浏览:336

慕江伟 《中国文学》 2020年7期

摘要:
范稳用"拒绝遗忘"和"发现抗战"的叙述方式完成了个人化的抗战历史书写,写出了以"中国远征军"为核心故事的长篇小说《吾血吾土》(2014)和以"重庆大轰炸"为故事线索的长篇小说《重庆之眼》(2017)。两部小说通过"抗战"故事与"后抗日"行动的交织叙述,既思考战争遗忘与记忆的问题、战争追责与索赔的问题,也聚焦战争对个体生命冲击的问题,在追溯历史中完成了一次战争创伤的文学救赎。

张翎小说的创伤叙事 下载:45 浏览:370

花宏艳 《中国文学》 2020年7期

摘要:
创伤叙事是张翎小说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她最有力的叙事方式之一。从创伤发生机制来说,创伤使受创者的自我解体,于存在中制造破洞,具有延迟的效应。创伤症候在张翎小说中的表现是多样化的,创伤叙事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呈现,而在于治疗。将不堪回首的过往、充满羞耻感的历史放在阳光下曝晒,张翎小说的主人公通过直面现实,正视自我,完成了创伤治疗。在灾难和绝境面前,人性所发生的变化和逆转,正是受创者重建自我,形塑未来的过程,这也是创伤叙事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逃离”母题的当代书写——鲁敏长篇小说《奔月》解读 下载:58 浏览:336

贺彩虹 《中国文学》 2020年7期

摘要:
在鲁敏的长篇小说《奔月》中,"逃离"这个经典主题再次焕发光彩,体现了作家对当下都市现实的敏感捕捉,融入了作家本人的人生体验和对生命意识的思考,表现了作家在平凡中超越现实、在残缺中追寻圆满的执着书写。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经验与汪曾祺1980年代的小说创作——以《异秉》的重写为例 下载:67 浏览:390

田延 《中国文学》 2020年6期

摘要:
汪曾祺的小说创作经历了1940年代到1980年代的转变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口语化风格。《异秉》作为汪曾祺1980年代重写1940年代旧作的一个篇目,极为清晰地呈现了这种转变。但既往的研究并未明确考察产生这种转变的原因。通过比较《异秉》重写前后的文本差异,并且从"向群众学习"这一思想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效果,以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氛围和知识分子的关系等角度可以看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经验对汪曾祺重写《异秉》及其在整个1980年代的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如重视语言的群众性、善于以具体化的描写塑造典型等。因此,有必要把汪曾祺放回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化环境中,重新探索那个年代和汪曾祺之间的关联。

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艺术反思 下载:48 浏览:366

曹文慧 《中国文学》 2020年3期

摘要:
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拓宽了新生代小说的传播路径,为当下的影视改编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在主题话语、人物形象及商业元素的通俗性转换上还存在提升的空间,影视导演在改编中的选材意识、重新调理以及对受众群体的重视,也将影响改编后影视艺术内涵的重塑与升华。

中西认知的“误会”与观念的碰撞——论英人傅兰雅的晚清时新小说征文 下载:67 浏览:352

梁苍泱 《中国文学》 2020年3期

摘要:
英人傅兰雅的求著时新小说活动发生在"小说界革命"前数年,是晚清小说理论和创作的重要探索。征文要求和作品实绩体现了中西小说观念的碰撞。该批作品的文学价值不孚期望,重要原因之一是傅氏未在中文启事突出对有情节的叙事性作品的期待,彼时中文阅读圈也尚未形成叙事性为"小说"核心属性的共识。但部分应征作品尝试突破传统小说模式,明确提出"章回小说"概念,成为认识晚清大众小说观念的难得实例。

“语怪小说”中的政治寓言——梁启超译《俄皇宫中之人鬼》的意义 下载:42 浏览:336

宋雪 《中国文学》 2020年3期

摘要:
梁启超经由德富芦花《冬宫の怪談》(1898)重译的语怪小说《俄皇宫中之人鬼》(1902),原为英国作家Allen.Upward的短篇小说"The.Ghost.of.the.Winter.Palace"(1896)。在翻译中,德富芦花拆解原作双重第一人称叙述结构,并大量省译;梁启超在此基础上改写和发挥,建构了"语怪"背后的政治寓言,虽述俄宫1894年之事,实际投射戊戌之后的晚清中国。还原文本旅行中的文化坐标,在小说跨语际之旅中,可以展开对晚清中国翻译文本、思想转型和政治理念的探讨。作为1902年的"政治寓言",小说在历史回望中对专制制度的反思,也成为呼唤未来的一种力量。

人物类型、叙事逻辑与功能在中国近代小说的推演——从《九命奇冤》到《霍桑探案》 下载:56 浏览:359

董亚惠 《中国文学》 2020年3期

摘要:
在清末民初的西方小说翻译热潮中,侦探小说的输入对中国传统公案小说的发展和早期侦探小说的生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以《九命奇冤》与《霍桑探案》为例,考察从中国公案小说过渡到早期侦探小说的过程中人物类型、文本叙事逻辑和功能价值的推进演变。本文认为,从《九命奇冤》到《霍桑探案》,人物类型发生了"清官侠客"到"侦探助手"模式的转变,叙事逻辑则从断案伸冤转变为破案解谜模式、从因果连贯到因果演绎,叙事功能上则逐步从道德主义向科学主义偏移。

民初政治小说《极乐地》的文学史意义 下载:48 浏览:378

晋海学 《中国文学》 2020年3期

摘要:
鲁哀鸣的《极乐地》是民初政治小说中的杰作,其价值主要体现为:第一,通过对无政府主义思想的积极引入,《极乐地》把近代政治小说中的理想叙事推到了"主义"化的新阶段;第二,《极乐地》基于无政府主义立场对时代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改造了清末政治小说寄希望于未来的乌托邦叙事模式,建立起运用思想理论来处理现实的传统,对后起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有启示作用;第三,《极乐地》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充满悖论,既有强烈批判,也有悄然借鉴,这既有别于清末作家的立场,也不同于革命文学家的态度。总体而言,《极乐地》无论叙事模式,还是问题立场,抑或是文化态度,均蚀刻着近代政治小说运行的轨迹,是近代政治小说演进中的一个重要标识物。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市民父亲” 下载:68 浏览:373

姜瑀 宋剑华 《中国文学》 2020年2期

摘要:
本文尝试对中国现代小说中的"市民父亲"形象进行分析。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经济和学校教育体系在城市中逐渐发展,造成"市民父亲"与孩子处于"分离"的生活状态和生存逻辑之中。"市民父亲"不再是家庭中的道德权威和理想模范,对家庭的控制力逐渐减弱。父亲在权力等级秩序中的位置松动,有助于父亲在家庭之中自然天性的情感表达。中国现代小说对"市民父亲"的书写,具有情感化的叙事特征,这与新文化运动用"爱"的情感话语取代"恩孝"的权力话语的现代家庭伦理观念相呼应。

赵树理小说的民族传统艺术因子探寻 下载:59 浏览:393

陈俊 《中国文学》 2020年2期

摘要:
本文认为赵树理小说的民族传统艺术因子,可分解为"故事""圆满""清官""扣子""绰号""可说性"六大元素,正是由于对它们的创造性融汇,赵树理成功地创立了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新评书体小说,标志着新文学从"西化"实现了民族化、大众化的蝶变。

汪曾祺小说中民歌的叙事功能 下载:62 浏览:383

万莉 《中国文学》 2020年1期

摘要:
阅读汪曾祺小说,尤其是反映民风民俗的小说作品,从其行文即能闻其行云流水般的动人旋律。其作品中的丰富民歌元素,是作家在广域的乡土世界范围里集中捕获的生活体验和深刻认识,同时,民歌也直接参与了故事建构的过程。在事件叙述过程之中,民歌用以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故事情节、营造环境氛围、增强语言特色。通过民歌,汪曾祺小说作品的表现力得到更有力的展示,小说意蕴更为凝厚,其民间意味更突出。

铁凝小说女性角色的个性特征 下载:52 浏览:399

蔡晓妮 《中国文学》 2020年1期

摘要:
本文主要从铁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探讨在新时期铁凝小说风格走向的改变,在《永远有多远》《大浴女》等一系列小说中她对女性生存、命运、精神困境的描写,探索铁凝笔下不同女性角色的个性特征,以及在这些个性特征中潜在的发展脉络。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女性经验的重建和解构,悲剧意识的反思和升华,哲学思索的叩问和批判。

鲁迅小说中“孩子”形象的变化及其意义 下载:49 浏览:372

谢晓霞 《中国文学》 2019年10期

摘要:
"孩子"形象既是文学家鲁迅自我表达的一部分,也是思想家鲁迅自我隐喻的一个符号。孩子形象将鲁迅小说中的世界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孩子"由能救的"孩子"到不能救的民众的变化中,鲁迅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绝望,并将此上升到存在主义意义上对人类存在困境的本体性思考。然而,鲁迅并没有至于绝望,他以写作完成对绝望的反抗和自我精神救赎的同时,也走向了行动,从而诞生了鲁迅式的行动哲学。

镜与像:《新石头记》与吴趼人的观看之道 下载:55 浏览:398

贾立元 《中国文学》 2019年9期

摘要:
本文对晚清最重要的科幻小说《新石头记》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通过分析作品对《红楼梦》中"镜"与"梦"等意象的戏仿,指出作者吴趼人有意识地使用了"真/幻""中/西""文明/野蛮"等镜像群,以实现双向审视:既通过西学塑造的现代理性眼光,来重新审视本土文化,试图融合"科学"与"国粹",又明确地以受压迫者的自觉意识,以本土眼光审视西方,戳穿其"文明"假面,重构"文明"话语内涵。最后,通过借鉴科幻这一新的小说类型,吴氏试图使一个东西方都尚不存在的"真文明"显形。尽管这一叙事策略制造了时空断裂,暴露了"国粹"乃是为已死之物招魂的真相,但也表达了对民族进步和世界大同的渴望,使得他对黑暗现实的谴责获得了最终意义上的完成。

“左联”时期的“墙头小说”──以楼适夷、叶以群为中心 下载:57 浏览:391

阮芸妍 《中国文学》 2019年8期

摘要:
在"一·二八事变"激起的变动下,配合"左联"制定的"文艺大众化"方针,"左联"成员楼适夷在《文艺新闻》上开设"墙头小说"栏目并翻译日本无产阶级作家漥川稻子作品《千人针》,提供推广此大众化形式的平台与借鉴资源;叶以群编译川口浩著作而成的《文艺创作概论》则将中国的"报载墙头小说"实践,嵌入包括德国和日本在内的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脉络中,这些工作为"左联"的"文艺大众化"运动提供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切实支持。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